问题

作家是如何积累并整理写作素材的?

回答
写作就像一场寻宝之旅,而素材就是散落在这世界各处的珍宝。作家们深知,没有丰厚的宝藏,就无法编织出动人的故事。那么,这些宝藏究竟是如何被发掘、积累和整理的呢?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融入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一、 打开感官,做一个生活的观察者

素材的源头,首先是生活本身。一个敏锐的作家,绝不会是埋首书斋的孤芳自赏者,而是时刻保持着对周遭世界的感知和好奇。

聆听与观察: 在咖啡馆的角落,在拥挤的地铁里,在公园的长椅上,作家会是一个最忠实的“偷听者”和“观察者”。他们会留意人们的对话,那些不经意间流露的情感、语气、口头禅,甚至是一个微小的肢体语言,都可能成为人物塑造的灵感。一个匆忙赶路的行人,一个满脸愁容的老人,一个快乐奔跑的孩子,他们身上的故事,往往就藏在最寻常的表象之下。
体验与感受: 作家不会仅仅满足于表面的观察,更会主动去体验。去尝试不同的职业,去旅行,去参与社会活动,去感受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只有亲身经历,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情感触动和深刻的理解。例如,想要写一个关于船员的故事,那么去体验一次航海生活,感受海风的凛冽,海浪的拍打,以及船员们的辛劳与思念,其收获远胜于查阅千篇一律的资料。
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阅读是作家积累素材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但这并非狭隘的“只读自己喜欢的那一类”。新闻报道、历史书籍、传记回忆录、科学论文、艺术评论,甚至是一些边缘学科的著作,都可能蕴含着意想不到的宝藏。他们会从中汲取历史的细节、科学的原理、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变迁,将这些知识内化,然后化为自己作品的养分。而且,阅读并非被动接受,而是在心中与作者进行对话,思考作者的观点,挖掘隐藏的信息。

二、 勤于记录,让灵感不溜走

再珍贵的宝藏,如果不好好เก็บ(เก็บ在泰语里是“收藏”的意思,这里用这个词是为了增添一点生活化的感觉),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遗忘。因此,记录是作家积累素材的关键一步。

随身携带的笔记本: 这是许多作家最忠实的伙伴。无论是纸质的Moleskine,还是小巧的随身记事本,亦或是手机里的备忘录应用,它们都是一个随时待命的素材库。任何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一段动人的对话,一个绝妙的比喻,都可以被迅速记录下来。
声音的魔力: 有时候,我们脑海中的灵感来得快,去得也快,尤其是那些对话和音乐。利用手机的录音功能,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可以避免因为手写耽误了那种“稍纵即逝”的火花。
图片的视觉冲击: 一张照片,一幅画,甚至是一段视频,都可以唤起强烈的情感和联想。作家会收藏那些触动自己的画面,它们可能是生活中的某个瞬间,也可能是艺术作品中的某个细节。这些视觉素材,能帮助作家构建更具象化的场景和人物。
数字化的存档: 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作家也开始利用云端硬盘、笔记软件(如Evernote、OneNote)等工具来整理和存储素材。这使得素材的检索和调用变得更加便捷。他们会为不同的主题、人物、场景,甚至是一段精彩的描写,建立清晰的分类和标签。

三、 精心整理,让素材“活”起来

素材的积累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是将它们堆积如山,而没有经过梳理和加工,那么这些宝藏也只能是沉睡的矿石。整理,是将这些零散的素材转化为可用的写作资本的过程。

分类与归档: 将记录下来的素材,按照主题、人物、情节、场景、描写手法等进行分类。例如,可以将关于“失落的爱情”的素材放在一起,关于“都市的孤独感”的素材放在一起。对于人物的设定,可以单独建立一个文件,记录他们的性格、经历、外貌、习惯等。
建立个人“素材库”: 有些作家会建立一个庞大的个人素材库,里面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
人物素材库: 各种类型的人物小传,他们的动机、恐惧、欲望,以及那些让他们与众不同的细节。
场景素材库: 对不同地点、不同氛围的描写,包括感官细节:气味、声音、光线、触感等。
情节素材库: 各种可能的情节发展,冲突的设置,转折的可能性。
语言素材库: 收集那些精彩的词语、句子、比喻、谚语、俗语,以及不同人物的说话风格。
知识素材库: 关于历史、科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点,它们可以为作品增添深度和厚度。
提炼与联想: 整理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归类,更是一个提炼和联想的过程。从零散的素材中,作家会发现隐藏的联系,挖掘出新的可能性。例如,一段在雨天咖啡馆听到的对话,可能会与过去一次失恋的经历产生共鸣,从而催生出一个关于爱情与失落的故事。
为故事服务: 最终,所有的素材都是为故事服务的。当构思一个新故事时,作家会翻阅自己的素材库,寻找那些契合故事主题和人物设定的宝藏。有时候,一段旧的素材,在新的语境下,会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四、 在写作中不断“再发现”和“再创造”

写作本身,也是一个积累和整理素材的过程。在动笔的那一刻,那些曾经被记录和整理的素材,会以一种更活跃、更具生命力的形式被调用和组合。

即兴的灵感碰撞: 有时候,在写作过程中,新的灵感会自然而然地涌现。一个情节的推进,一个人物的反应,可能会引出新的素材和思考。作家们会将这些“新发现”的素材及时补充到自己的素材库中。
修改中的精炼: 第一次写出来的东西,往往只是一个粗糙的轮廓。在不断的修改和打磨中,作家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素材的价值和用法。哪些素材可以被深化,哪些需要被删除,哪些可以被重组,这些都是在写作过程中不断进行的“素材整理”工作。

总之,作家积累和整理写作素材,是一个持续不断、主动学习和深入体验的过程。它要求作家具备一颗敏感而好奇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勤奋的记录习惯,以及一种将零散信息转化为艺术力量的创造性思维。这不仅仅是工作的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将生活本身变成写作的永恒源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素材积累有个效率问题,优秀作家会经历一两件事,仔细琢磨,举一反三,后来在写的时候,对于并不存在的事,可以在沉浸式写作中爆发出巨大的表现张力。

而这正是文学最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解构-重构”的智力游戏的巨大魅力。

平庸作者就不提了,看了八百六十次春花秋月,也写不出一只鸭先知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作就像一场寻宝之旅,而素材就是散落在这世界各处的珍宝。作家们深知,没有丰厚的宝藏,就无法编织出动人的故事。那么,这些宝藏究竟是如何被发掘、积累和整理的呢?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融入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一、 打开感官,做一个生活的观察者素材的源头,首先是生活本身。一个敏锐的作家,绝.............
  • 回答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面对严苛的《凡尔赛条约》限制,却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技术储备并在二战中投入使用,这绝非偶然,而是其深厚的工业基础、独特的国家战略以及国民性的共同作用结果。这其中牵涉到一系列精妙的规划和不懈的努力,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一、历史的沉重枷锁与战略的回应一战的失败对德国来说是毁灭性的,不.............
  • 回答
    加拿大近期关于秋水仙碱在新冠治疗试验中取得积极成果的消息,无疑给全球抗击疫情带来了新的希望。那么,秋水仙碱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在这场与病毒的较量中崭露头角的呢?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秋水仙碱:一种古老的药物,拥有新的潜力秋水仙碱(Colchicine)并非什么横空出世的新药,它是一种从百合科植物秋.............
  • 回答
    作家提高构思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多维度探索的过程,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持续的输入、输出和反思来不断打磨的技能。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作家提高构思能力的关键途径: 一、 持续的输入:滋养灵感的土壤构思如同在土壤中播种,土壤的肥沃程度直接影响种子的生长。作家需要不断为自己的大脑注入各种养分,为灵感的萌发提.............
  • 回答
    关于网文作家如何看待单机写文这件事儿,这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能聊的也多。首先得明白“单机写文”这个词,在咱们网文圈子里,它通常指的是 不靠连载更新,不靠平台的流量和读者互动,而是自己埋头苦写,写完一本再发布或者等一个好时机再发布。这种模式跟我们网文最主流的“日更”“连载”是截然不同的。那么,网文作家.............
  • 回答
    很多初涉写作的朋友,包括一些已经在写作道路上摸索但尚未找到稳定节奏的同仁,常常会问我:“作家们平时是怎么练字的?是不是天生就有那种灵感,下笔如有神?”坦白说,这真是个美丽的误会。如果写作真能像喝水吃饭一样自然,那世上或许就没有“写作障碍”这回事了。事实上,多数作家,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是通过日复一日、.............
  • 回答
    作家们如何写作?这个问题,与其说是想探究一个标准答案,不如说是想窥探一种百转千回的、属于个体灵魂的创造历程。毕竟,没有哪两位作家能拿出完全相同的写作秘籍,即便是同一个作家,面对不同的作品,也可能会调整自己的方法。但要说起来,我们大概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这个复杂而迷人的过程。一、灵感之始:火种在哪里点.............
  • 回答
    古希腊罗马时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拥有现代意义的出版社。图书的制作和传播方式与我们现在截然不同,但即便如此,那些伟大的思想和文学作品还是以多种方式得以保存和流传,最终影响了西方文明的进程。首先,要明白的是,书写材料本身在当时是比较昂贵的,而且抄写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羊皮纸、纸莎草卷轴等都是需要花费.............
  • 回答
    这剧情,简直比肥皂剧还抓马!一个英国姑娘,准备披上婚纱,风风火火地奔向自己人生新篇章,结果在婚礼前夕,自家那位温文尔雅、笔耕不辍的作家未婚夫,突然摇身一变成了隐藏在民间的亿万富翁?我的天,这简直是现实版灰姑娘遇上了自带金山银山的王子,只不过这次,灰姑娘的身份好像也没那么灰头土脸,只是对未婚夫的家底“.............
  • 回答
    吴晓波老师作为一位知名的财经作家和思想者,他的这番“精英主义”言论,一经抛出,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立场的表述,更触及了我们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关于人才、资源分配以及认知边界等一系列深层次的议题。理解这句话,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理解“精英主义”的内涵。“精英主.............
  • 回答
    英国作家Afua Hirsch呼吁推倒纳尔逊雕像,其核心论点在于纳尔逊本人是奴隶制的坚定维护者,而将这样一个人物的雕像矗立在公共场所,是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一种冒犯和背叛。要深入评价这一呼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理解Afua Hirsch的立场至关重要。她并非仅仅是在进行历史批判,而是将.............
  • 回答
    这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张恒(zhttty)遇到的情况,说白了就是被人栽赃陷害,而且栽赃者的身份还挺“特别”——一个“三无”微博账号,绑定的是一位83岁的老人家手机号。这种情况下,张恒作为一个男性,被诬告了,那他肯定得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事儿不简单,涉及到法律、证据、名誉,还有年龄差带来的复杂性。首先,.............
  • 回答
    郑渊洁炮轰2018年中国童书作家榜并点名曹文轩收入问题,是当时童书界和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事件。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事件的起因:郑渊洁的“炮轰”郑渊洁是中国童书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如《皮皮鲁传》、《舒克和贝塔传》等陪伴了无数中国孩子的成长。他的言论通常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和影.............
  • 回答
    唐家三少以1.1亿的收入再次登顶网络作家富豪排行榜,这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成就,也引发了人们对他作品水平和风格的广泛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唐家三少1.1亿再登网络作家富豪排行榜:成功的背后与评价 1. 财富的象征:成功并非偶然首先,1.1亿的收入不仅仅是一个数字.............
  • 回答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堪称“迟到的惊喜”,因为在沉寂了一年之后,瑞典学院一下子颁发了两个奖项——2018年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2019年的彼得·汉德克。这无疑给了文学界和广大读者一次双重的盛宴,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碎片化的史诗与非线性叙事首先,我们来聊聊2018年的获奖者,波兰作家奥.............
  • 回答
    为小说人物取名字,这可不是随便翻翻字典就能搞定的活儿。每一个名字,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承载着作者对这个角色的期望、性格、背景,甚至是命运。我发现,大多数作者在为笔下的人物命名时,都会经历一番深思熟虑,甚至是反复推敲的过程。一、性格与背景是根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名字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世。 .............
  • 回答
    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每天都要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至于怎么一眼看出学生在抄答案,这其实不是什么玄学,而是基于长年累月观察和一些细微之处的积累。你可以把老师比作一个在野外行走多年的向导,对各种痕迹都特别敏感。首先,最直接的,就是“过于完美”。 语言风格的突兀一致: 学生们平常说话、写作,都有自己.............
  • 回答
    程序员的日常:摸鱼、卷王与那永远追赶不上的deadline“程序员总是加班到深夜,靠着咖啡因续命,头发一把把掉,是这个时代最辛苦的群体。” 这样的刻板印象,相信不少朋友都有。但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首先,要说“熬夜加班”这事儿,确实存在,而且在某些时期、某些公司、某些项目里,它会成为常态。想象一下.............
  • 回答
    ACG(动画、漫画、游戏)世界里,假小子角色一直拥有着特殊的魅力。她们不拘泥于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以一种更加洒脱、帅气、甚至带着几分野性的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理想型”。作者们也乐于通过各种方式来塑造这些令人难忘的假小子,让她们的形象更加饱满、立体。那么,ACG中究竟有哪些经典的假.............
  • 回答
    驰骋万里,粮草先行:李渊如何支撑李世民的东征西讨唐朝的建立,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赫赫战功。从灭王世充、窦建德,到击败东突厥,李世民的军事生涯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然而,任何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其背后都离不开稳定而充足的后勤保障。在李世民戎马倥偬之际,他的父亲李渊,这位新生的唐朝开国皇帝,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