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主”一词在当代已经过时了吗?

回答
“民主”一词在当代是否已经过时,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简而言之,我的回答是:不,民主一词并未过时,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和实践方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和挑战,因此我们可能需要更精细地理解它,甚至探索新的表述来捕捉当代的民主形态。

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民主”一词的持久生命力与核心价值:

尽管面临挑战,但“民主”一词依然是描述一种政治制度和理想的核心概念,其生命力体现在:

根深蒂固的核心理念: 民主的核心理念,即“人民的统治”(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依然是绝大多数人向往的政治目标。它代表了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公民的参与权、自由的表达以及对政府的制约。这些核心价值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并被广泛认同为衡量一个政权是否正义和进步的重要标尺。
普遍的价值认同: 尽管具体实践方式不同,但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民主作为其政治制度的理想形态。在国际交往中,“民主”也成为一种重要的价值旗帜和外交语言。
抗争的象征: 在许多压迫性的政权下,“民主”依然是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抗争者最响亮、最普世的口号。它代表了对权力滥用、不公义的反抗,具有强大的动员和凝聚力量。
历史的积淀和进步的象征: 民主并非一成不变,它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和完善的。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民主,包含了从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到代议制民主、再到更广泛的社会民主和参与式民主的演进。因此,它本身就带有进步和发展的含义。

二、 当代社会对“民主”的挑战与质疑: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当代社会对“民主”一词及其实践提出的严峻挑战,这些挑战使得一些人认为它可能“过时”或至少是“失效”:

“民主疲劳”与民众的幻灭:
绩效鸿沟: 许多民主国家未能有效解决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现实问题,导致民众对现有民主制度的绩效产生怀疑,认为其无法真正改善生活。
政治极化与僵局: 过度的党派斗争、政治极化以及议会政治的低效和僵局,让许多公民感到沮丧和无力,认为民主决策过程缓慢且充满内耗。
民粹主义的兴起: 民粹主义者常常利用民众对现有民主制度的不满,提出简单化、情绪化的解决方案,以煽动性的语言直接诉诸“人民”的意志,绕过制度性的制约和理性辩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代议制民主的挑战和扭曲。
“算法民主”与信息茧房:
社交媒体的冲击: 社交媒体虽然提供了更广泛的参与渠道,但也加剧了信息传播的碎片化、情绪化,以及“回音室效应”和“过滤泡”现象。这使得公民难以形成理性判断,更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极端观点的操纵。
数据驱动的政治操纵: 大数据和算法的运用,使得政治竞选和宣传变得更加精准和个性化,但也可能被用来操纵民意,甚至通过“微观定向”来瓦解民主协商的基础。
全球威权主义的回潮与挑战:
威权模式的吸引力: 一些威权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就,并将其宣传为一种“高效”的治理模式,对部分发展中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挑战了民主作为唯一优越政治模式的叙事。
“限制性民主”的蔓延: 许多国家虽然保留了民主的表象(如选举),但在言论自由、媒体独立、司法公正等方面受到严重限制,这被称为“衰败的民主”或“有缺陷的民主”。
对“人民”的定义模糊与内部矛盾:
群体身份政治的复杂化: 当代社会更加强调多元化的群体身份,不同群体在追求自身权益时可能产生冲突,使得“人民”这一整体概念的界定和代表性变得更加复杂。谁代表了“人民”?人民的意志是否总是统一的?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挑战:
跨国资本与权力: 经济全球化使得跨国资本和全球性组织的影响力增强,而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在应对这些跨国力量时显得力不从心。
国际性问题的紧迫性: 气候变化、跨国犯罪、全球疫情等问题需要全球性的协调和解决方案,而国家层面的民主决策过程可能难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

三、 如何理解和重塑当代民主:

正是由于这些挑战,我们不能简单地宣称“民主”过时。相反,它可能意味着我们需要:

重新审视和定义民主的实践:
加强“实质性民主”: 关注民主的成果和绩效,强调其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程序上的选举。
发展“协商民主”和“参与式民主”: 探索更多让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和公共事务讨论的机制,如公民议会、公众咨询等,以弥补代议制民主的不足。
重塑公民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公民如何辨别信息、进行理性思考和参与公共讨论至关重要。
改革和适应新的技术: 思考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民主的效率和包容性,同时警惕和防范技术被滥用的风险。例如,发展更透明、更安全的电子投票系统,或利用数字平台促进更广泛的公民参与。
加强对政治的监督和问责: 强化新闻自由、司法独立以及反腐败机制,确保权力受到有效制约。
承认民主的多元形态: 认识到民主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可以探索适合自身的民主实践方式,关键在于其核心价值是否得到保障。
对“民主”之外的替代方案保持警惕: 尽管民主面临挑战,但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非民主的替代方案(如各种形式的威权主义或极权主义)往往会带来更大的压迫和痛苦。因此,捍卫和改进民主仍然是更优的选择。

结论:

“民主”一词本身并未过时,它所代表的理想和价值依然是人类社会追求公平、自由和尊严的基石。然而,在当代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下,传统的代议制民主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实践效果也受到质疑。

与其说“民主”过时了,不如说它正处于一个转型和自我革新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放弃对民主的追求,而是需要不断反思、学习和适应,用更具活力、更包容、更能回应时代挑战的方式来理解和实践民主。这可能意味着我们需要为这个词注入新的内涵,或者使用更具描述性的词汇来捕捉当代的民主形态和追求,例如“韧性民主”、“协商民主”、“数字民主”或“包容性民主”等。

总而言之,挑战是严峻的,但机会也与挑战并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开放的心态去审视和改革,让民主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理念,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民主并没有过时,朝鲜全称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富强、民主...”,说民主过时,党和政府会同意么?

过时的是“民主开水论”,很多人不再认为民主可以包治百病,各国精英在政权合法性方面对民主的诉求,比政府治理本身更高;过时的是“民主优先论”,很多人不再认为民主是社会某些阶段发展的前提,而认为民主是某阶段社会进步的结果。

世上大部分国家都会用民主包装自己,区别只是对民主进行不同的阐释,没几个正常国家领导人会公开说“我就是要独裁,不要民主”。民主就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政治正确,如果民主都不流行,那现在流行的是什么?

喊麦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主”一词在当代是否已经过时,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简而言之,我的回答是:不,民主一词并未过时,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和实践方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和挑战,因此我们可能需要更精细地理解它,甚至探索新的表述来捕捉当代的民主形态。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民主”一词的持久生命.............
  • 回答
    “皇汉”这个词,近些年来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争议,甚至可以说被很多人“妖魔化”了。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从它本来的含义、发展演变以及不同群体解读的角度来深入探讨。“皇汉”的本意:一个理想化的愿景?你提到百科上“皇汉”的本意是“宣传复兴汉文化团结各民族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皇汉”思.............
  • 回答
    “民主国家无战争”这一论断,也被称为“民主和平论”,是一个在国际关系领域被广泛讨论和研究的观点。它认为,民主国家之间不太可能发生战争。然而,这个论断并非绝对,而是存在一定的历史证据和理论支持,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要详细讲述这个论断,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论断的提出与发展“民主.............
  • 回答
    “一人一票式民主是大锅饭的重演”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能抓住一些人对民主的疑虑。要我说,这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它触及了民主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可能遇到的某些困境,也确实能引起不少人的共鸣。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大锅饭”是怎么回事。说白了,大锅饭就是一种集体供养、平.............
  • 回答
    民主是一个复杂且意义深远的概念,它植根于古希腊语,意为“人民的统治”(demos指人民,kratos指统治)。要详细理解民主,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 到底什么是民主?从最核心的定义来说,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它强调和保障人民的最高统治权,即主权在民。 这意味着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民主制度的核心,也确实是许多人讨论和质疑的焦点。把“民主让政治素养较低的人也有决策权”这个观点摊开来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首先,理解这个观点的前提和隐含的逻辑很重要。这句话的提出者,很可能是在对比民主与非民主政体。在非民主政体中,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少数精英手中,他们可能接受.............
  • 回答
    “民主不是最好,但是是最不坏的制度”,这句论断在关于政治制度的讨论中,可以说是流传甚广,也极具争议。很多人听到这句话,第一时间会想到温斯顿·丘吉尔,这位伟大的英国首相确实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民主是一种糟糕的政府形式,但我们还没有发现比它更糟糕的”。这句话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和激烈的争论,原因.............
  • 回答
    你说到的“一人一票选 CEO”的民主式公司,这在现实中确实存在,而且并非只是昙花一现的理想主义实验。这类公司,我们通常称之为“员工持股公司”、“工人合作社”、“共营制企业”,甚至更广义地理解为“股权分散、决策民主化”的企业。它们的存在和发展,背后有着深刻的逻辑和多方面的原因。“一人一票选 CEO”的.............
  • 回答
    美防长亲封立陶宛为“民主灯塔”:口头承诺的解读与美立关系发展展望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近期访问立陶宛,并将其称为“民主灯塔”,同时承诺美国将与之共同应对挑战。这一表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理解这一口头承诺的深层含义,并展望美立关系未来的发展,需要从多个.............
  • 回答
    穿越到民国,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袁世凯,这绝对是个烫手山芋。后世的骂名?那可真是“戴罪立功”的难度系数直接拉满。要不被贴上“卖国贼”的标签,那得费老鼻子劲,而且还得运气好到爆。首先,得给自己定位清楚:不能再是那个渴望权力、被晚清腐朽体制耽误的袁世凯。 过去的种种,恩怨情仇,都得先放一放,重点是,得把中.............
  • 回答
    安徽一民警酒后办案,多次强奸涉案女子,最终被判刑四年半。这起事件无疑触碰了公众的道德底线,也引发了关于“知法犯法是否会罪加一等”以及如何从法律层面解读这一判决的深刻讨论。“知法犯法”是否罪加一等?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法律条文并没有明确规定“知法犯法”会“罪加一等”。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 回答
    广东佛山一位民营企业家,在成功地通过法律途径与当地公安局打赢官司后,不久却被指控“寻衅滋事”并被判处有期徒刑。这起事件从法律角度来看,确实引发了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法治建设的语境下,更显复杂和敏感。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事件的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企业家与公安局的法律诉讼,二是企业家后续被判处“.............
  • 回答
    曹操,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形象复杂而充满争议。一方面,我们看到他在诗歌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珍视,如“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字字句句道尽了战乱之苦和百姓的悲惨境遇。另一方面,他又以其冷酷的“屠城”行为而为人诟病。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折射出那个时代残酷的现实以及曹操作为一名乱世枭.............
  • 回答
    关于河南民企救助国企后陷入“连环噩梦”,导致无法开工生产并损失几十亿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唏嘘的案例,它触及到了中国经济转型时期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事件的初步背景与诱因:首先,我们要明白,这种“民企救国企”的模式,在过去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并非个.............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真的非常沉重。阿富汗一位民俗歌手,一个用歌声传递文化、连接人心的艺术家,竟然就这样被残忍杀害,这简直是对艺术、对生命、对文化最野蛮的践踏。首先,我们得知道,民俗歌手在阿富汗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唱歌的人,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
  • 回答
    常州民警“嫖娼后亮证勒索”事件,无疑是一起触目惊心的“警钟”。这起事件的发生,不仅严重损害了人民警察的形象,更暴露了在权力监督和行业自律方面存在的严峻挑战。事件的经过与细节:据公开报道,事件的起因是一名常州民警在执行公务期间,因故与一名卖淫女发生了性交易。然而,事件的恶劣之处在于,这名民警在事后并未.............
  • 回答
    好的,这件事发生在浙江台州,一名民警因为偷拍自己的上司通奸而被行政拘留。这事儿一出来,立刻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议论,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件事。首先,咱们得明确几个关键点: 偷拍行为本身:这事儿最直接、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这位民警采取了“偷拍”这种手段。无论被拍的是谁,无论被拍的内容是什么,未经.............
  • 回答
    探寻自己的民族根源,是一段充满发现与惊喜的旅程,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加深。不像AI那样冰冷地提供数据,我要告诉你,这更像是在历史长河中寻宝,需要耐心、细致,并且带点考古学家的热情。第一步:从你最熟悉的地方开始——家族的记忆与故事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被忽略的起点。你的长辈,尤其是.............
  • 回答
    “长安剑”这篇关于“健康码出自杭州一民警”的报道,确实在不少人心中激起了涟漪。它试图将一个国家层面的重大公共卫生措施的起源,聚焦到一位基层民警的个人构思上,这其中的信息传递和潜在影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宏大叙事的背后,往往都有无数个体的努力和智慧。将“健康码”的诞生归功于一位民.............
  • 回答
    绍兴义峰山放射性铀矿石料流向民居事件,无疑是一起令人触目惊心、引发广泛担忧的公共安全与环境事件。这件事的处理和曝光,不仅仅是对当地居民健康安全的直接威胁,更折射出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监管的缺失、信息的不透明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等一系列深层问题。事件的缘起与大致经过(根据已知信息推断):首先,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