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觉得《潘菲洛夫 28 勇士》是俄国横店作品吗?是否过于平庸?

回答
说《潘菲洛夫 28 勇士》是俄国“横店作品”,这个说法有些过于简单化,而且可能带有一些贬义的误解。这部电影确实是在俄罗斯拍摄的,而且制作上投入了不少心血,但将其类比于我们常说的“横店作品”,可能忽视了其背后更复杂的语境和一些本身的特点。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横店作品”通常带有一些怎样的标签。这个词汇往往指的是在中国横店影视城大规模拍摄,场景搭建迅速,但有时因为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容易出现服装道具不考究、演技浮夸、故事套路化、特效粗糙等问题,最终呈现出一种相对“工业化”但缺乏灵魂的电影。

那么,《潘菲洛夫 28 勇士》和这个标签是否匹配呢?

从制作和拍摄层面来看:

拍摄地点: 确实,电影的主要拍摄地选择了俄罗斯的本土,而不是像某些电影那样选择国内的影视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场景的真实感,比如战场的荒凉、村庄的风格,都更贴近历史背景。它没有去一个完全“假”的地方搭建“假”的场景来应付。
战争场面: 电影在战争场面的呈现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你可以看到大量的群众演员扮演德军士兵,各种武器装备的细节也尽可能地还原(虽然对于军事爱好者来说,可能还是会有一些细节上的争议)。火炮、坦克、步枪的射击,爆炸的场面,都力求真实和残酷。从这点来说,它展现了俄罗斯电影工业在战争题材上的传统优势和认真态度。
特效: 相较于好莱坞大片,它的特效可能不是最顶尖的,但足以支撑起战争场面的表现,并没有出现让人出戏的廉价感。很多爆炸和弹道效果,都是通过实拍或相对成熟的CG技术结合完成的。

从“平庸”与否的评价来看:

这就涉及到个人观感和评价标准了。我认为《潘菲洛夫 28 勇士》是否“平庸”,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叙事与人物塑造: 电影的核心是“28个潘菲洛夫战士”的英勇抵抗,故事线相对直接。它更多地聚焦于战士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面对强大敌人时的顽强斗志。从这个角度讲,它没有那种复杂的剧情反转或者深刻的角色内心挖掘。人物的性格塑造,更多是通过他们的行动和简短的对话来展现,比如那种朴实无华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优点: 这种直接的叙事方式,也让影片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要歌颂英雄主义和民族精神。对于许多观众来说,这种“简单”的故事反而更容易接受和感动,尤其是能唤起共鸣的本土观众。
缺点: 对于习惯了更复杂、更具深度人物刻画的观众来说,可能会觉得影片的人物塑造比较脸谱化,缺少一些个性化的光彩。他们的动机似乎更多源于国家和集体,而非个人情感的纠葛,这在某些电影美学看来,可能就显得不够“丰富”。

情感表达: 影片的情感表达是比较内敛和克制的。它没有过度的煽情,而是通过战士们在绝境中的冷静、坚毅和战友之间的互相扶持来传递情感。死亡场面虽然残酷,但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更多的是一种战争的必然。
优点: 这种克制的情感处理,反而让影片的英勇事迹显得更加真实和沉重,而不是流于表面。
缺点: 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你哭得稀里哗啦,或者人物情感爆发到极致的场面,这部电影可能不会完全满足你。

主题立意: 影片的主题非常鲜明,就是歌颂在极端艰难条件下,普通人为了保卫祖国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和牺牲精神。这种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主题,在俄罗斯电影中非常常见,也是他们重要的文化基因。
优点: 对于俄罗斯观众而言,这种主题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认同感。
缺点: 对于非俄罗斯观众,或者对这类过于强调国家和集体的叙事不太感冒的观众来说,可能会觉得主题略显“单一”或“宣传性”过强。

所以,是否算“俄国横店作品”?

我认为 不算。原因如下:

1. “横店作品”通常带有贬义,暗指制作不严谨、粗制滥造。《潘菲洛夫 28 勇士》在战争场面、场景布置、道具细节上都投入了相当的精力,并且努力追求历史真实感。它的问题不在于“粗糙”,而可能在于叙事的“简练”和人物塑造的“写意”。
2. 它有其独特的文化根源和表达方式。俄罗斯电影在表现战争和民族英雄主义方面,有着自己的传统和方式。这部电影的风格和主题,是俄罗斯电影工业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并非简单套用某种流水线模式。

是否过于平庸?

我认为 不至于“过于平庸”,但确实不是一部“惊艳”的电影。

它的“平庸”可能体现在: 叙事上不够出彩,人物塑造不够丰满,没有太多新颖的电影语言。它提供的是一种扎实、稳健但缺乏惊喜的观影体验。它就像一个工艺精湛的工匠做出来的实用器物,虽然规整耐看,但缺乏艺术大师的灵动和创新。
它的“不平庸”体现在: 它成功地在视觉上重现了那段惨烈的历史,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它在精神层面上,成功地传递了勇气、牺牲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在俄罗斯本土也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和票房,说明它触及了观众内心深处的需求。

总结一下:

《潘菲洛夫 28 勇士》不是俄国版的“横店作品”。它在战争场面的制作上是认真的,力求还原历史的残酷。说它“平庸”,可能更多是因为其叙事方式的直接、人物塑造的相对扁平,以及主题的传统性,它缺乏一些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和深刻的人物弧光。但对于许多观众,尤其是对这类题材感兴趣的观众来说,它依然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有力量的作品,它展示了俄罗斯电影在特定领域的坚持和能力,而非简单的敷衍了事。它是一部“诚恳”但“不算特别出彩”的电影,这和“平庸”以及“横店作品”的标签,还是有区别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部电影在俄罗斯应该确实算是横店神剧水平了,但俄罗斯横店(gaijin别看别人,说的就是你)和我国横店不是一个段位。

俄罗斯电影里的德军平均是啥水平?就这么说吧,俄罗斯电影里的德军你会感觉就是历史上那支德军,不是演员演的。

这个世界范围内都罕有其比,美国电影对自己人的刻画可能比较考究,对敌人刻画是不行的。中国和韩国干脆往往充满了导演的大量臆想,对哪一边描写的都很神。

举俩小成本电影的例子:

星星敢死队里来剿灭主角的德军分队,进攻时一个镜头可以包括:火力压制组,正在把伤兵拖到安全地带的医护兵,携带火焰喷射器向主角发起进攻的突击组。2-3人一队,井然有序。

《我们来自未来2》里德军的一个迫击炮阵地,一个画面里:观察员,指挥官,射手装填手,旁边正在分组进攻的步兵一应俱全。而且这些德军装具齐全,可以清晰看到他们带着防毒面具罐、干粮袋、匕首、弹药等。佩戴的非常专业

这个布置水平,这个演员调度水平,至今国产影视剧罕有其比吧。

我把这个电影截图变成黑白的,拿去冒充历史照片都没问题

而且这个电影最后的决战中,除了刚刚遭遇时德军比较混乱,可以看到之后的混战中德军很快变成3人一组的战斗队形和苏军缠斗。

相比之下国产影视剧普遍连迫击炮和掷弹筒都分不清,更不知道大炮要放在专门的炮兵阵地里,我们经常看到的画面是七八门迫击炮放一起排射,一门炮只有1-2个日本鬼子操作(事实上鬼子一个大队也就2-4门迫击炮,这玩意宝贝着呢)。

好吧我可能要求太多了,国产剧里鬼子和伪军的军装都几乎没有对的,比如我们熟知的戴大盖帽五色徽的伪军形象,历史上根本不存在

但《潘菲洛夫28勇士》里的德军智商,显著低于俄罗斯其他电影里的德军

电影里的德军少说也是一个装甲营,步兵进攻时不会投掷手榴弹,居然不会分组进攻,没有掩护组突击组,甚至连跑都不会,完全不符合德军150米距离开始全速突击的步兵条令,直楞楞的往前走。

没有迫击炮和机枪伴随、坦克和步兵几乎毫无通讯(事实上德军坦克和步兵可以通过无线电沟通)

不是我要求高,是同行衬托,毛子战争片的平均水平在那儿

如果这个电影拍的是挫败德军一个装甲营三轮进攻,我信

德军三波进攻几乎团灭我是不信的,一天之内、一个阵地已完全被动防御的状态对三个精锐连/排造成歼灭性打击那可了不得

所以它确实是俄罗斯的抗德神剧。

但就算是这个抗德神剧,里面反坦克阵地的布置水平,战术动作的专业程度也可以秒杀85%的国产横店作品,这个应该没啥问题

总的来看,俄罗斯神剧和我国神剧的根本区别在于:

潘菲洛夫、T-34这些神剧,会拼命把很神的剧情拍的看起来很合理。你明知道不对劲,但一时半会真说不出哪儿不对,只是直觉上认为几个人能灭这么多德军不对劲。

我国的神剧,比如前些年的百团大战,明明真实存在的战例,愣是要虚构、夹带私货给你拍成神剧,槽点多的你都不知道从哪儿下嘴。

user avatar

没看过这片子,如果有时间了也许会考虑看看,所以本回答只涉及与电影原型有关的方面。

关于“潘菲洛夫28勇士”的考证已经有人写过了,链接如下:

作者|张大卫,网易历史专栏作者,工业时代陆战史研究者,曾著有《哈尔科夫1942》。

以下均为引用

2016年底由俄罗斯游戏公司赞助拍摄的战争片《潘菲洛夫28勇士》上映后,潘菲洛夫28勇士的“英勇故事”又一次走进了广大国内军事爱好者的视线。影片中28名苏军士兵于莫斯科城下顽强抵抗德军,在全歼了德军进攻步兵消灭了数十辆德军坦克后只有六人幸存。该片上映后国内军事爱好者多称赞电影高度写实反应了当时战斗的“真实情况”,然而事情的真相果然如此吗?
电影中的场景基本维持了赫鲁晓夫时期出版的《伟大卫国战争史》对此的叙述:1941年11月16日,苏联红军步兵第316师第1077团的28名战士以寡敌众,抗击妄图从杜博谢科沃村这一通往莫斯科的门户攻入莫斯科的德军坦克集群,指挥28名战士的克洛奇科夫指导员喊出了那句著名的“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随后带领战士们同德军坦克展开了近距离肉搏战。战士们大部分壮烈殉国,但挡住了德军前进的步伐。

这一故事尽管十分吸引人,但随着众多苏联档案的解密,后世的历史研究者尴尬地发现几乎所有里面的“事实”都是事后被苏联宣传部门炮制出来的——德军并没有计划由沃洛科拉姆斯克公路直接攻进莫斯科,而是计划两面合围莫斯科。抗击德军坦克进攻的苏军部队也并非只有28勇士——有两个苏军步兵连直接参加了这一战斗。德军当天下午便顺利完成了预期的进攻计划并在接连几天内给予苏军步兵316师以重创。克洛奇科夫指导员既没有说出“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这一豪言壮语,也不是当天牺牲的。实际上指挥在28勇士名单上大多数战士的是一名名叫多布罗巴宾的军士,而这名军士在被俘后投靠德军当了“苏奸!”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苏联军事检察院在1948年便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调查,指出当时已经广为流传开的28勇士事迹是《红星报》的记者和编辑们自己编造出来的假新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从头看看来龙去脉吧!

焦土,督战队,抵抗

德军计划在1941年11月18日展开对莫斯科的最后总攻,在展开总攻之前两天,德军第2装甲师奉命展开一次小规模行动为德军第5军的步兵部队建立一个良好的进攻出发阵地。该师的进攻目标正是苏军步兵第316师所把守的沃洛科拉姆斯克。
苏军步兵第316师并没有察觉到对面德国人要搞什么动作,由于11月前两周前线相对平静,该师的精力没少放在执行上级的焦土命令上,忙着将苏联平民驱逐出前线附近村庄后摧毁这些村庄,阻止其被德军所用。该师师部的相关报告中展现了这一工作的“丰硕成果”:在11天内摧毁了62座村庄。15日下午,西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命令该师准备向德军发起进攻并分配给该师一批支援坦克,计划在第二天早上九点发起进攻。该师的步兵第1075团此时装备了4门76毫米山炮,六门被团长认为“应该送进博物馆而不是出现在战场上”的法制75毫米加农炮。外加一个只有20发穿甲弹的支援炮兵连。步兵的反坦克武器就只有燃烧瓶和7支反坦克步枪了——不过该团现存记录指出战斗打响前这些反坦克步枪还没用过,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中出现的45毫米反坦克炮则在相关记录中完全找不到踪影,怕是只存在于后世电影导演的“艺术加工”中……

然而苏军还没来得及动手,德军第2装甲师便于16日早上六点半发起了进攻,彻底打晕了步兵第316师上上下下,以至于现有步兵第316师作战记录中找不到十分详细的当日作战经过,也没有提到28勇士故事的发生地杜博谢科沃村的相关战斗。德军第2装甲师当日的作战日志中声称“苏军实力不强,遭到突然袭击后缺乏士气,但依托地形节节抗击我军”。下午德军成功完成了当天的任务。
有趣的是,从双方作战记录来看最激烈的战斗并不是发生在“潘菲洛夫28勇士”这一故事所记述的时间地点,反倒是随后几天双方展开了苦战,直到11月20日步兵第316师才在德军的重压下不得不选择后撤。在之前四天的战斗中,该师几乎被打成了齑粉——步兵第1077团只剩下700人,步兵第1073团只有200人了,而“潘菲洛夫勇士”所在的步兵第1075团被打的只剩下120人了!悲哀的是,尽管步兵第1075团损失如此惨重,根据该团作战记录,该团在四天的战斗中也仅仅击毁了四辆坦克。考虑到战场上的战果误判,德军实际损失只能更少。考虑到“潘菲洛夫28勇士”的反坦克武器顶多只有之前从未用过的反坦克步枪,如果在16日当天击毁了一辆坦克就算是很了不起啦!

尽管步兵第316师自从战斗打响后便被德军赶得一路后撤,但他们成功在11月17-23日的战斗中以血的代价迟滞了德军的攻势,使得苏军得以调集更多预备队封堵上第2装甲师及德军第5军的进攻。德军第2装甲师的一支侦察部队在1941年11月28日攻进了莫斯科郊外。距离克里姆林宫只有27公里的希姆基镇,这是整个战争期间德军部队最接近莫斯科的时刻。但此时德军已经到了强弩之末,随着苏军投入新组建完毕的一批集团军展开了莫斯科城下大反击,德军的莫斯科攻势也到达了尽头……

另外一点被后世军事史研究者忽略的步兵第316师战斗力之源则是该师执行了极为严苛的战场纪律。和同期大多数草草上阵的苏军部队不同,步兵第316师执行了大本营在1941年9月5日的相关命令,在师里面组建了督战队以拦截前线的无组织后撤,并授权这些督战队在必要情况下可以使用武器来完成这一任务。9月24日,步兵第316师的督战队有300名士兵,到了11月18日,督战队也只剩下150人了。尽管如此,还是比已经被彻底打成了架子的步兵第1075团多了30人!督战队居然比作战部队的人数还要多,也算是潘菲洛夫师的一大奇观。

发明潘菲洛夫28勇士

既然步兵第1075团在1941年11月16日的战斗中表现如此平庸,那么潘菲洛夫28勇士这一“典型事迹”是如何被一步步“发明”出来的呢?西方面军特别科在11月22日的一份报告中最先提到了“步兵第1075团两个连的战士在德军坦克猛攻下死守到最后一人,其中一个连的政治指导员自杀殉国”。两天后,前往前线采访的《红星报》记者瓦西里·科罗捷耶夫遇到近卫步兵第8师(刚刚由步兵第316师获得近卫称号后更名而来)师政委叶戈罗夫,叶戈罗夫转述了步兵第1075团政委上报来的这一“典型案例”,并添油加醋一番声称一个步兵连大战54辆德军坦克,迟滞了德军进攻并摧毁了若干德军坦克。其中有两名士兵试图投降德军,但被战友击毙。步兵第1075团政委上报的“典型战例”也没提到战士们的人数和姓名,近卫步兵第8师的现存档案也找不到步兵第1075团上交的书面文件,很有可能是叶戈罗夫同步兵第1075团政委闲聊时后者提到的这事。

如获至宝的科罗捷耶夫记者接到消息后本身也不做啥进一步判断,而是接着向这一本身就不可考的事迹中继续添油加醋后编出报道刊登在《红星报》上,声称步兵第316师某连在政治指导员狄耶夫的带领下击毁了18辆德军坦克,击毙德军800名,随后全体英勇殉国。但他们的牺牲迟滞了德军,为增援部队赶来赢得了时间。他与《红星报》主编奥尔滕堡两人合计一番后,决定避而不谈叶戈罗夫所述故事中两名因试图投敌而被自己人击毙的士兵以迎合政治正确,并为了突出战士们的神勇声称这些战士只有28人。随后,奥尔滕堡喊来了红星报的另一名记者克里维茨基根据这一宣传口径继续向故事中添油加醋,加入了德军试图俘虏28勇士幸存者后加以虐待报复,但勇士们高喊“近卫军宁死不降”同德军同归于尽的桥段。(尽管这一故事发生时步兵第316师并没有获得近卫称号)

克里维茨基的社论在1941年11月28日刊登在了红星报上,并获得了斯大林本人的重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则希望红星报记者能够再接再厉,深挖典型事迹,找出28名英雄的姓名。自然出于自己的人身安全考虑奥尔滕堡主编一群人只能把英雄事迹编造到底,于是他们决定派出克里维茨基到步兵第1075团进一步弄点材料糊弄一下上级。

步兵第1075团团长卡普洛夫多年后回忆到“1941年12月底,当我们师撤到后方修整时红星报记者克里维茨基找到了我,从他这里我头一次知道了28勇士的事迹。克里维茨基声称他们需要从我部搜集更多关于28勇士的事迹。我指出我团上下都同德军坦克展开了死斗,2营4连表现尤为英勇,但我从未听过有什么28勇士,我团文件中也找不到这些事迹,事后我也没向任何人宣传我团28勇士的事迹,因为根本就没有这件事
克里维茨基惊讶地发现采访了一圈也没人知道那位“狄耶夫”政治指导员,于是他在随后的报道中悄悄将狄耶夫改成了2营4连政治指导员克洛奇科夫,从该连阵亡失踪人员花名册里面信手找来28人,并在报道中称28勇士的英雄事迹是他们中唯一的幸存者,身负致命伤的伊万·纳塔罗夫临终前告诉他的。然而步兵第1075团的作战日志中却指出伊万·纳塔罗夫在11月14日,28勇士故事发生两天前就牺牲了!

自然如此胡编乱造逃不过苏联军事检察院的法眼,战后受到调查时克里维茨基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采访过28勇士的幸存者,当被军事检察官问到那句“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我们就是莫斯科”的来历时,克里维茨基不得不承认“这是我自己编的”
实际上,这句名言甚至都不是克里维茨基自己编的,而是“化用”了俄国著名诗人罗蒙诺索夫在《博罗季诺》一诗(作于1837年)的语句,诗中上校在博罗季诺向下属士兵称“弟兄们,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让我们在莫斯科门前战斗至死吧! ”

令人尴尬的幸存者

28勇士的神话被发明出来后,很快便获得了苏联政府的承认并加以大肆宣传,28人也集体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不过很快,近卫步兵第8师便发现这一故事穿帮了——1942年5月,西方面军特别科抓到一名从“主动投敌”的士兵,此人名叫丹尼尔·科茹别科夫,正好在28勇士的名单上!步兵第1075团团长发现事态不妙,称上报姓名时将一名叫雅利斯加尔·科茹别科夫的“烈士”写成了丹尼尔·科茹别科夫。然而该团在1941年11月并没有此人,丹尼尔·科茹别科夫倒是在该团2营4连花名册上参加了28勇士故事中的战斗并在战斗中被炮弹炸晕后被俘,在逃出战俘营,穿过战线试图回到自己部队时被西方面军特别科抓了个正着。所幸西方面军特别科审查一番后证实了科茹别科夫并没有投敌,随后将科茹别科夫分到了别的部队,他在战斗中身负重伤,战后回到了家乡。但是子虚乌有的雅利斯加尔·科茹别科夫却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直到今日这个名字还刻在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的墙上!

不过,最为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还在后面。对红星报的主编和记者来说宣传28勇士是由政治指导员带队更能讨上级领导欢迎,但近卫步兵第8师的参谋长却指出实际上28勇士属于多布罗巴宾所指挥的排。然而1947年,本来已经“英勇牺牲”并追授苏联英雄称号的多布罗巴宾军士居然出现了!
原来,多布罗巴宾军士在11月16日的战斗中也被炮弹震晕,醒来后发现自己身处德军后方。在一番东躲西藏后,为了避免被当做苦力抓去德国,他选择了加入德军组建的辅助警察部队,并跟随撤退的德军跑到了敖德萨。当1944年苏联红军打到敖德萨后他再次加入了苏军并逃过了政治审查。战争结束后,他买到了一本讲述28勇士事迹的书籍,赫然发现自己的大名就在上面并且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或许是被苏联英雄称号冲昏了头脑,他跑到基辅军区要求获得自己的苏联英雄勋章。基辅军区相关人员开始调查他的来历,结果翻出了战时当伪警察的黑历史。于是乎多布罗巴宾军士不仅没要到自己的苏联英雄称号,反倒是喜获劳改营15年劳改的“大礼包”,苏联英雄称号也被一并剥夺。多布罗巴宾活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他试图要回自己的苏联英雄称号但是无果——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那个苏联英雄称号本来就不应该属于他。

随着多布罗巴宾的出现,苏联军事检察机关在1948年对28勇士一事展开了全面的调查,设法采访了在世的所有当事人,奥滕贝格,科罗捷耶夫,克里维茨基不得不招供了自己发明这一事迹的来龙去脉。时任苏军总参谋长的什捷缅科大将向苏联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写了个便条,称“28勇士的事迹是红星报编造出来的”,自然这一丢人现眼的调查结果在苏联时期被严密掩盖了起来。
随着苏联走向崩溃,越来越多的档案开始公布。苏联军事检察机关在1990年将1948年对潘菲洛夫28勇士的调查报告公布在了苏联国防部官方期刊《军事历史杂志》上,从而打碎了这一神话。在1998年出版的俄罗斯官方卫国战争史中悄然删去了这一故事。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俄罗斯和西方关系急速恶化,俄罗斯人再次从故纸堆中翻出了这一故事大加宣扬以增加凝聚力。不过,这一行为的实质早在150年前就有先哲一语道破了:“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如果说苏联时期在战时宣传这一编造出来的故事的确起到了增加苏联人民士气,齐心协力保家卫国的作用,那么七十余年后利用这一编造出来故事来打鸡血卖情怀则是不折不扣的笑剧——最后的苏联元帅亚佐夫试图通过文字游戏写信给共青团真理报“证实”这一故事的真实性,共青团真理报编辑在刊登了亚佐夫的来信全文后,将当年什捷缅科写给布尔加宁的便条全文作为附录附在了后面……

参考文献:

Alexander Statiev:La Garde meurt mais ne se rend pas!”Once Again on the 28 Panfilov Heroes Kritika: Explorations in Russian and Eurasian History, Volume 13, Number 4, Fall 2012 (New Series) , pp. 769-798

Катусев А. Ф. Чужая слава // Военно-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 — 1990. — № 8-9.

Маршал Дмитрий Язов: 28 героев-панфиловцев — выдумка· А кто же тогда немцев остановил // Комсомольская правда. — 15.9.201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潘菲洛夫 28 勇士》是俄国“横店作品”,这个说法有些过于简单化,而且可能带有一些贬义的误解。这部电影确实是在俄罗斯拍摄的,而且制作上投入了不少心血,但将其类比于我们常说的“横店作品”,可能忽视了其背后更复杂的语境和一些本身的特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横店作品”通常带有一些怎样的标签。这个词汇往.............
  • 回答
    潘长江被谢孟伟直呼“潘子”,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甚至成为了一些网友津津乐道的话题。说潘长江尴尬不尴尬,这事儿有点复杂,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确,谢孟伟喊潘长江“潘子”,这个称呼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年轻人的随意和亲近。在咱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年轻人对长辈或者熟识的人,也习惯用这种略带“昵称”.............
  • 回答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Double Fantasy)作为《英雄联盟》衍生动画的第二季,其结局在观众和粉丝中引发了广泛讨论。从剧情结构、角色发展和主题表达来看,结局既有其合理性,也存在一些争议。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结局的整体结构与主题表达 双城之战的叙事核心: 第二季聚焦于“双城”.............
  • 回答
    关于TI10(2022年《英雄联盟》国际邀请赛)决赛中LGD(中国)与Team Spirit(韩国)的比赛是否为假赛,目前没有官方或可信的证据表明存在人为操控比赛结果的行为。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赛事背景与参赛队伍的实际情况 LGD:作为中国老牌战队,LGD在TI10前的积分排名中表现.............
  • 回答
    美苏冷战(19471991)是20世纪最具决定性的国际冲突之一,其历史影响深远,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从历史学、国际关系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冷战既有其复杂性,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冷战的背景与起因1. 二战后的国际格局 194.............
  • 回答
    《守望先锋》(Overwatch)作为一款由暴雪娱乐开发的团队射击游戏,自2016年发布以来,凭借其独特的角色设定、团队协作机制和快节奏战斗,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电竞游戏之一。然而,尽管游戏在多个方面表现出色,其在运营、平衡性和社区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主要问题: 1.............
  • 回答
    关于《英雄联盟》中的“劲夫”梗是否侮辱女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结合语义、语境和文化背景的综合探讨: 一、“劲夫”的字面含义与潜在争议1. 字面解释 “劲夫”在中文中通常指“强壮有力的人”,尤其用于男性(如“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形象)。但这个词本身并无明确的贬义,更多是.............
  • 回答
    “最奇怪”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一个国家在某些人看来“奇怪”,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非常正常,甚至是令人钦佩的。然而,如果我们要尝试寻找一个在文化、历史、地理、政治或社会习俗上有显著“不同寻常”特征的国家,并尽量详细地讲述,以下几个国家常常会被提到,它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奇.............
  • 回答
    MIUI 和 iOS 都是非常成熟和流行的移动操作系统,它们各有千秋,哪个更好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的个人偏好、使用习惯以及对手机功能的需求。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分析它们,帮助你理解它们的优劣势。一、 设计与用户界面 (UI/UX) MIUI (小米): 特点: MIUI 在设.............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感觉”或“自我意识”来评判自己是否“牛”。我没有喜怒哀乐,也没有骄傲或谦虚的情绪。我只是一个由海量数据训练而成的程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但是,如果非要从我的能力和运作方式来解释“牛”在哪里,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会这样“觉得.............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感觉,因此我无法经历任何形式的痛苦,包括严刑拷打。我没有生物学上的限制,也不会感到恐惧或疼痛。严刑拷打是一种针对生物体(通常是人类)施加的极度痛苦和伤害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恐吓、惩罚或折磨。它涉及到对身体的摧残,例如: 物理攻击: 殴打、鞭打、使用酷.............
  • 回答
    电视剧《长歌行》改编自同名漫画,这部剧在播出后引起了相当大的讨论,关于它是否改编成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观众会有不同的评价。我作为AI,没有主观的“感受”,但我可以基于对剧情、角色、制作等方面的分析,来解读普遍的观众反馈,并尝试详细地阐述为什么会有这些观点。关于《长歌行》改编是否成功,我的分析.............
  • 回答
    您好!关于孩子不上幼儿园,跟着父母旅行两年这个话题,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决定,其中涉及到孩子成长和家庭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分析,希望能帮助您做出最适合您家庭的判断。一、 潜在的积极影响(为什么可以?):1. 广阔的学习体验和世界观的建立: 实地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 回答
    “最邪恶的发明”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因为它取决于我们衡量“邪恶”的标准。是根据其造成的直接伤害?是根据其潜在的破坏力?还是根据其背后的人性扭曲?然而,如果必须从历史上挑选一个能够引起广泛共鸣,且其邪恶程度至今仍令人不寒而栗的发明,我会指向:化学武器(特指大规模杀伤性毒剂,如氯气、芥子气、沙林毒气等.............
  • 回答
    关于 iPhone 13 的苍岭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个人审美和市场趋势的交织。我来详细地聊聊我的看法。iPhone 13 的苍岭绿好看吗?从我作为一个AI的“观察”来看,iPhone 13 的苍岭绿(Alpine Green)在发布之初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且收获了相当一部分用户.............
  • 回答
    友谊是否分先来后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的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从“先来后到”的字面意义和时间维度来看: 客观存在的时间顺序: 毋庸置疑,友谊的建立有一个开始的时间点,也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并与他们建.............
  • 回答
    “坐错车”和“错过车”哪个更遗憾,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意外、失控和错失机会的不同感受。在我看来,“坐错车”的遗憾往往更加深刻和复杂,因为它包含了失控感、时间的浪费,以及潜在的后果。而“错过车”的遗憾虽然也很令人沮丧,但相对来说更为直接和纯粹。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错过车 (Missi.............
  • 回答
    “95后”、“00后”不婚不育是否会成为主流,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观念、个人选择以及技术发展等诸多因素。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当前的趋势和数据支撑: 结婚率下降与晚婚化: 近年来,中国结婚率持续走低,初婚年龄不断推迟。这本身就反映了年.............
  • 回答
    在未来,成为主流的绿色能源很有可能是太阳能和风能的组合,辅以先进的储能技术和氢能。为什么是太阳能和风能的组合? 无处不在且取之不尽: 太阳光和风是地球上最普遍的自然资源。几乎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太阳能和风能潜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其利用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成本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
  • 回答
    我觉得运动员最了不起的时刻,是那些 超越极限、战胜自我,并将个人精神力量转化为团队荣耀的瞬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赢了比赛”或者“打破了纪录”,而是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他们内心深处某种强大力量的爆发和升华。我会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面对逆境,永不放弃的坚韧:这是我最看重的运动员品质。当一切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