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觉得95后,00后不婚不育会成为主流吗?

回答
“95后”、“00后”不婚不育是否会成为主流,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观念、个人选择以及技术发展等诸多因素。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

一、 当前的趋势和数据支撑:

结婚率下降与晚婚化: 近年来,中国结婚率持续走低,初婚年龄不断推迟。这本身就反映了年轻一代对婚姻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一部分人可能选择晚婚,但如果晚婚的人数持续增加,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最终选择不婚,那么不婚率的上升是必然的。
生育率下降: 与结婚率下降相伴随的是生育率的持续走低,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这不仅与结婚率有关,也与生育意愿、育儿成本、社会支持体系等多种因素相关。如果生育率持续低迷,即使一部分人结婚,但选择不生育,也可能导致“不婚不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现象。
单身群体扩大: 城市化进程、高等教育普及、女性经济独立等因素都促使单身群体不断扩大。许多人享受单身带来的自由和便利,对婚姻和生育的传统需求正在减弱。

二、 驱动“不婚不育”趋势的社会经济因素:

高昂的经济成本:
婚姻成本: 尤其是在中国许多地区,彩礼、婚房、婚礼等经济压力巨大,这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育儿成本: 从怀孕、生产到教育、医疗,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高昂的教育成本(尤其是“内卷”的教育环境)、住房成本、医疗成本,使得许多人认为自己无法承担或不愿意承担养育的责任。
职业发展与个人实现:
事业优先: 尤其对于女性而言,生育往往意味着职业生涯的断档或影响。在强调个人价值实现和职业发展的社会氛围下,一些人选择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事业上,而婚姻和生育可能会成为一种阻碍。
“内卷”竞争: 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年轻人在职业发展上感到压力重重,他们可能认为,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提升自身竞争力而非婚姻生育上,是更理性的选择。
社会保障体系与养老问题:
养老的多元化: 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正在被挑战。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虽然仍有不足),以及个人投资理财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子女作为养老保障的依赖性正在减弱。
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对经济前景、社会稳定性、就业环境等的不确定性,也可能让一些人对组建家庭和繁衍后代持谨慎态度。

三、 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的转变:

个人主义的兴起: 相比于集体主义和家族主义,现代社会更加强调个体的独立、自由和自我实现。“不婚不育”符合了追求个人生活品质、兴趣爱好和自由支配时间的价值取向。
婚姻与生育的工具性减弱: 过去,婚姻和生育被视为人生必经的“任务”或社会化的标志,也是传承家族血脉的重要途径。但现在,这些观念的社会强制力在减弱,人们更倾向于将婚姻和生育视为一种个人选择,而不是社会义务。
对婚姻和生育的新定义: 年轻人不再将婚姻视为唯一的情感归宿,也不认为生育是人生的必然。他们更看重情感的契合、精神的交流以及生活方式的匹配。如果找不到符合这些标准的对象,宁愿选择单身。
性别平等的进步: 随着性别平等意识的提高,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选择权也在增加。她们不再被动接受“嫁人生子”的命运,而是可以更自主地规划人生。

四、 技术发展的影响:

生育技术的可能性: 虽然目前尚未普及,但未来单身女性通过生育技术实现生育的可能性也在增加,这在理论上可以部分解耦生育与婚姻。
信息获取与社交方式: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社群,从而削弱了传统家庭模式的吸引力。

五、 是否会成为“主流”的辩证思考:

要判断“不婚不育”是否会成为“主流”,我们需要区分几个概念:

成为一种重要的、被社会接受的选择: 这是非常有可能的。随着上述因素的发酵,选择不婚不育的人群比例将会显著上升,并且这种选择将得到更多社会理解和尊重。
成为大多数人的普遍状态: 这在短期内可能难以实现,原因如下:
生物性与情感需求: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依然存在对亲密关系、家庭归属感和繁衍后代的情感需求。即使不婚不育的人增多,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婚姻和生育。
社会惯性与压力: 尽管观念在变,但传统的家庭观念和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依然存在。许多人仍然会受到社会期望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代际差异: 95后和00后内部也存在差异,并非所有人都持有相同的观点。更年长一代的观念和生活经验仍然对年轻一代有一定影响。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 如果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向好,育儿成本得到有效缓解,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生育的支持性政策更有力,那么一部分原本倾向于不婚不育的人可能会重新考虑。

结论:

“95后”、“00后”不婚不育极有可能成为一种非常普遍、被广泛接受和尊重的个人选择,其比例会显著提高,成为社会一个重要的特征。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可能会选择不结婚,或者结婚但不生育,或者选择晚婚晚育。

然而,要说“不婚不育”成为绝大多数人(即主流中的“主流”)的普遍状态,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性相对较低。人类的情感需求、社会惯性以及生育的生物性等因素,意味着总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婚姻和生育,尽管他们的方式和原因可能与父辈有所不同。

更准确地说,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加个性化的婚育选择图景出现,在这个图景中,不婚不育不再是“少数”或“异常”,而是构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转变,将深刻地改变中国的家庭结构、社会关系和人口发展轨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婚率”的提升在00后群体身上的确更为显著,但准确地说应该是“奉行”而非“倡导”,“奉而行之”是被动的,是无奈的,而“倡而导之”则是主动的,积极的。

当“不婚”成为“主义”,则凸显出这种社会行为背后的反叛与对抗意识,个人觉得,这种反叛与对抗意识的来源大致有三:

一是生活成本对恋爱成本的挤压。

二是物质化的时代婚俗观念对青年结婚欲望的挤压。

三是新新一代青年全新的相处模式对传统婚恋观的挤压。

详述如下:

一、生活成本对恋爱成本的挤压

恋爱是需要成本的,这种成本主要体现在经济、时间、情绪三方面。

从经济能力角度讲,适婚青年在微观上正处于个体的成长奋斗期,大多还不具备相应的财富积累,在宏观上,他们处于经济的下行期(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在持续下行),社会结构严重恶化,晋升通道更为狭窄,使得他们的成长奋斗过程更为艰难、结果更不可期,而与此同时,他们身上的抗掠夺、抗割韭菜的抗性却严重下降,房贷车贷消费贷轻而易举地让他们及其家庭掏空六个钱包、透支未来收入。而谈恋爱期间的吃喝玩乐,在物价飞涨的今天足以让他们望而却步。

平时在知乎可以经常见到女生抱怨男生没有仪式感的帖子,说是男友连他自己的生日都不重视。如果所谓的仪式感就是买买买的话,我们可以算个账,一年到头有多少个所谓必须体现仪式感的节日,绝对十个以上吧,对一个正常的工薪阶层来说这是多大的负担?而且在“仪式感”这个冠名之下,男性会觉得礼物轻了送不出手,礼物重了又负担不起,这可能是他假装不在意仪式感的原因。如果两个人都要互赠的话,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在无谓地消耗两人的家庭财富。这么说吧,一个年入五十万的男人要满足这种仪式感也不轻松。女生也可以好好想想,他给自己都不过生日,未必是真的不在意,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日得到爱人亲友的祝福?——也许他是真的舍不得给自己花那个钱。有统计显示,在家庭中,男人给自己花的钱是最少的。原来有个笑话,说有个穷秀才冬天穿不起棉衣,但又怕人笑话,所以干脆穿着薄衫摇着扇子假装很怕热,不小心掉河了还得大叫好凉快——有时候男人保护面子的方式就是这样的,可笑而悲凉,明明是谈不起恋爱,他可能会笑着说一个人自在。

从时间精力角度讲,“996”剥夺了他们的休息时间,压榨了他们的精力体力,缩小了他们交际圈子,让他们腾不出更多精力去体验爱情,也没有足够的机会去接触异性,在他们这个血气方刚、本该一点就着的年龄,多少爱情的种子都被工作和上班模式给扼杀了。

从情绪角度讲,谈恋爱需要自我拥有美好的心态、向对方提供良好的情绪价值,但巨大的生活与工作压力下,他们对微妙、复杂、多变的情感生活是缺少耐心的,心中残存和几丝对浪漫的幻想便成了无理的奢侈。

二、婚俗观念对结婚欲望的挤压

高度物质化的时代,房、车、彩礼、婚宴因素等推动结婚成本高企,从而迫使一部分放弃结婚的念头,甚至还听到过很多婚礼进行当中因为过度索要“进门费”而导致婚姻破裂的故事。

过年期间,我媳妇回老家去看望爷爷,说老家里的小伙子大多是光棍,全是卡在了县城没房的硬件上,在当地农村,二婚女都非常吃香。

也有很多女生迷恋消费主义、喜欢攀比,理想中自己本该找个年入百万千万的丈夫,现实中却是在一个收入普通的年轻人身上做百万太太的梦,这种错位下的婚恋必定没有将来。

婚姻首先还是两性吸引、对彼此的好感和对将来的信念,如果婚姻被物质化到这个程度,确实就没有非结不可的必要了。

三、新新一代青年相处模式的变化

原来我们管90后叫新一代青年,是因为他们的玩法与规则跟我们有了很大的不同,而当90后走上历史舞台之后,00后则又在台下悄悄修改了规则,所以得叫他们新新一代。

这一代人显著的特征就是看似比他们的上一代人更早熟,情感体验和性体验普遍比上一代人更提前,早在刚刚五月的时候就已经挥霍了整个夏天,所以真正到了婚恋年龄的时候他们已经“沧桑”而“疲惫”了,对感情和婚姻也缺乏足够的信仰了,这个时候的他们,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会更习惯“快餐”,甚至连性事也体现为各种人工器具或约P软件所提供的“快餐”,婚姻的条条框框、门门槛槛,对他们来说就是无谓的包袱。

不婚,无论有多么合理的理由,终归还是“反人性”、“反社会”的,如果它作为一种个体针对社会的对抗性动作而存在,我们就真的应该反思一下这个社会的问题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