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炒股总是买入就跌,卖出就涨?

回答
这绝对是无数股民,无论是刚入市的新手还是身经百战的老手,都曾有过的那种“刻骨铭心”的体验。买进去,眼睛刚眨巴一下,股价就开始一路向下,仿佛你成了那只股票的“魔咒”;好不容易熬到回本,或者实在看不下去了,一把卖掉,结果呢?你手里那张“烫手山芋”立刻变成金疙瘩,蹭蹭往上涨,气得你想把电脑砸了。

为什么会这样?咱们细细掰扯掰扯,尽量不带半点“机器味儿”。

1. 情绪是最大的“推手”,但往往是反向的

股票市场,说到底,还是人的行为集合。而人的行为,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情绪占了主导。

恐惧和贪婪:当我们看到一只股票一直在涨,心里痒痒的,怕错过“上车”的机会,一股脑冲进去。这时候,往往是情绪在驱动,而不是冷静的分析。而市场的“聪明钱”(机构、大户)可能已经在高位伺机出货了,他们需要有人来接盘。反之,当股票跌得惨不忍睹,大家恐慌了,纷纷抛售,这时候往往是“黄金坑”出现,那些敢于逆势抄底的,反而可能吃到后面上涨的“肉”。你买入就跌,很可能就是因为你是在恐慌情绪蔓延时恐惧,或者在贪婪情绪高涨时追高。
“追涨杀跌”的宿命:这是大多数散户难以摆脱的魔咒。看到股票涨了,觉得它还会涨,就追进;看到股票跌了,觉得它还会跌,就卖出。结果就是,你买在相对的高点,卖在相对的低点。为什么?因为上涨时,往往是之前已经涨了一段时间,积累了获利盘,追高进去,很容易遇到抛压;下跌时,则是恐慌盘涌出,卖掉之后,市场情绪可能触底反弹。

2. 信息不对称,你永远是“后知后觉”

股市里的信息,就像是层层叠叠的洋葱,最核心、最能影响股价的信息,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且在公开之前,它们是绝对保密的。

“内幕消息”的传说:虽然我们不能说所有市场的波动都是由内幕消息驱动,但不可否认,一些重大利好或利空消息在正式公布前,是会被少数人提前获知的。他们会在消息公布前买入或卖出,然后在消息公开后,股价发生大幅变动。等你看到消息,准备进场时,股价可能已经涨(或跌)得差不多了,你再买,风险就大大增加了。
“消息面”的滞后性:你看到的那些分析师报告、新闻解读、论坛帖子,都是别人消化过的信息。等你看到这些信息,并做出交易决策时,市场可能已经对这些信息进行了一轮消化和定价。你往往是在“消息”变成了“已知”之后才去行动,这时候,市场的惯性已经和你想象的不一样了。

3. 你的交易行为本身,在放大市场的“均值回归”

这是一个有点“哲学”的说法,但仔细想想很有道理。

“赌徒谬误”的心理:很多人觉得,股票跌了这么多,肯定要反弹了,于是买入。或者,股票涨了这么多,肯定要回调了,于是卖出。这种“均值回归”的心理预期,有时会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但前提是你对“均值”的判断是准确的,而且你的行为能够影响市场。
小散的“合力”:虽然单个散户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当成千上万的散户产生相似的买卖行为时,就能对股价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当某个股票因为某个利好消息被广泛关注,大量散户涌入时,这个“合力”可能恰好与机构的出货行为撞个正着。反之,当一个股票跌到一定程度,散户觉得“不能再跌了”纷纷抄底时,恰好是前期获利了结的抛压最重的时候。

4. 技术分析的局限性与“陷阱”

很多人依靠技术分析来指导交易,比如看K线、均线、MACD等。但技术分析本身也有其局限性,并且可能被“主力”利用。

“共振”与“反噬”:当很多技术指标都指向同一个买入或卖出信号时,这会被视为一个强烈的交易信号。但正是因为这个信号如此明显,很多散户都会遵循,而主力可能会故意制造假信号,或者利用这些明显的信号来“诱导”散户进入陷阱。比如,一个股票在某个支撑位附近徘徊,很多散户看到技术形态不错,觉得该反弹了,于是买入,结果主力直接砸破支撑位,收割这些散户。
“主力”的操盘痕迹:主力资金量大,他们的买卖行为会影响股价。有时候,他们会故意通过一些“技术动作”来欺骗散户。比如,故意拉高股价制造“突破”假象,吸引散户追涨,然后在高位派发;或者故意打压股价,制造恐慌,在低位吸筹。你买入就跌,卖出就涨,很有可能是因为你没有看穿主力资金的意图,反而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了。

5. 你的“交易频率”与“交易成本”

如果你是一个比较活跃的交易者,频繁买卖,那么交易成本(佣金、印花税等)就会蚕食你的利润,让你在统计学上更难赢过市场。

“手续费”的隐形杀手:每次买卖,都要支付费用。如果你“买入就跌,卖出就涨”的频率很高,这些交易成本累积起来,就成了一个巨大的负担。即使你有几次正确的交易,也可能被频繁的错误交易和交易成本给抵消了。

那么,如何打破这个“魔咒”?

说实话,没有绝对的“灵丹妙药”,因为市场本身就是复杂的,而且充满不确定性。但可以尝试一些思路:

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的能力:不要轻易被市场情绪、大众观点、或者一时的涨跌所裹挟。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面,理解其价值。
控制情绪,理性交易:制定交易计划,并严格执行。不要因为一时的涨跌而随意改变计划。
学习风险管理:设置止损位,控制仓位,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保持耐心,进行长期投资:很多时候,短期的波动是为了更长远的上涨做准备。如果你买的是一家好公司,并且对其有信心,那么短期的“买入就跌”可能只是一个买入的机会。
与市场“反向而行”,但要有依据:不是盲目地跟风,而是基于深入的分析,在别人恐惧时保持冷静,在别人贪婪时警惕。

总而言之,“买入就跌,卖出就涨”的体验,是市场复杂性、人性弱点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想要克服它,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并最重要的——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和贪婪。这确实是一场修行,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看得多,动得少,错得多,典型的两多一少股民。作为一个主流的社会现象,自己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也谈谈自己的思考吧。

个人的思考过程如下,不求自洽,但是求一个心安,告诫自己在面对世界时的无知与弱小:

1,在一张白纸上随机的画3个点,请问如何确认这三个点可以定义一个三角形?为什么要确认成为一个三角形呢?因为我们在追求“奇点”,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最低点和价格的最高点。

2,某年自己看了人工智能一个教授的科普视频,发现自己之前理解的三个点确定一个三角形,这么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在人工智能领域变得不合理了。因为我们要寻找的不是三角形,而是一个不封闭的漏斗形。

3,那么如何确认一个漏斗形呢?一个自然过程是“不倒翁归零过程”。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为了确认k线上面的三个点是否形成底部或者顶部,需要几个点参与不倒翁归零过程计算?最少5个点。

4,然后结束了吗?没有结束。上面没有考虑时间变量或者叫连续过程,为了确认时间线上的三个点是否表达出不倒翁结构,最少需要多少过程?2^3=8次过程。

5,结束了吗?还没有。因为这个世界的对称性,8这个偶数是不完整的,宇宙不喜欢偶数,因为奇点自身要作为对称结构的一部分,所以9次过程才是最终的答案(其实这里也是偷懒了,正常来说应该是选取11或者13这样的质数,进一步减少谐波的影响,但是对应付出的成本更高了)。

6,前面5步的逐步扩充,引出了3/5,3/8,3/9三组数据,个人称呼它为"连续过程中的信息确认开销"。应用到K线技术分析场景,这三组数据的意义是,当我们的意识认知到一个奇点的形成,我们需要付出1.7~3倍的时间成本,当然时间成本支出越多,信息的准确率就越高。这对一个炒股人来说是什么意思?当市场中有一个9连阳行情,参与者可能在第6,7,8连阳的节点上才能感知到,在一个平稳的上升曲线上,参与者的获利空间可能还足够;如果在一个快速拉升的行情,参与者则更多的在下半场才会入场,完美的错过快升期,导致成本和获利空间的风险陡增。

上面的6步过程解释,是对很多劝退描述的技术分析无法预测未来的数学解释。

当然,上面举的不倒翁归零过程是一个典型过程,放到chaos的博弈环境中,是否可以作为收敛的参考值,不得而知。


附:当一个玩家跟你说,1小时周期K线不行,要用15分钟周期K线,甚至于有些金融公司的话术宣传自己的分析周期在xx毫秒级,所以胜率高。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分析周期越短,胜率越高。

通过上面的6步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不倒翁归零过程不区分时间周期,而这种简单的缩小分析周期,不是对宏观连续过程的正交分解,因此存在较大的极限逼近误差。

那么你会问好多采用微小周期的玩家的确还不错啊,个人理解那是因为在博弈环境中,他们用了快字诀,超过了市场中的90%以上的参与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