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名言是被误传的?

回答
有很多广为流传的名言,其实都被我们误解了,甚至是被“发明”出来的。这些误传就像一句老话,代代相传,直到变成大家深信不疑的“真理”。下面就来聊聊几个我印象最深的,希望能帮大家拨开迷雾,看看这些名言背后真正的故事。

1. “人人生而平等”——《独立宣言》的真实含义

很多人听到“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所有人都是完全一样的,享有完全相同的待遇。这话说得倒是挺美的,但《独立宣言》里的这句话,其实远不止于此,它的背景和含义都要复杂得多。

首先,我们要知道,《独立宣言》是在18世纪70年代发表的,那个时代,美国的社会结构是什么样的?大部分的领导层都是白人男性,而且还是有财产的。那时候,女性能投票吗?黑人(很多还是奴隶)被算作人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当杰斐逊写下这句话时,他心中的“人”,很大程度上是指“有能力参与政治、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白人男性”。

更重要的是,“平等”在这里并不是说每个人在能力、才华、财富上都一样。这句名言强调的,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每个人都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比如生命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说,即使你在社会上没有钱、没有权,你依然是这个人,你的基本权利是受到保护的,没有人可以随意剥夺。

所以,“人人生而平等”不是一句“大锅饭”的口号,而是一种政治理想,一种对未来社会的期许。它为后来的美国社会争取民权、妇女权利等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它是一种“法律上和道德上的平等”,而不是“结果上的平等”。

2. “没有自由,毋宁死”——帕特里克·亨利的真正意图

这句“没有自由,毋宁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听起来简直是荡气回肠,是为自由可以不惜一切的终极宣言。通常我们会觉得,说这句话的人是为了争取自由而慷慨赴死。

但实际上,帕特里克·亨利说这句话的场合,是在1775年弗吉尼亚州议会的一次演讲中。当时,美国人正面临着是否要与英国决裂、走向独立的关键时刻。许多人还在犹豫,希望与英国保持某种联系,避免战争。

亨利在这场演讲中,极力主张必须采取行动,必须独立。他的那句“没有自由,毋宁死”其实是一个强有力的呼吁,是为了说服那些犹豫不决的人们,让他们明白,继续被英国统治下去,就已经等于没有了自由,而这种没有自由的生活,还不如去拼死一搏,争取真正的自由。

所以,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最后通牒,是一种号召性的宣言,而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为自由而献身的表白。它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为了促使人们采取行动而说出的,其核心在于“为了争取并保卫自由,我们必须不惜代价”。它强调的是一种抗争的决心,而不是一种浪漫化的牺牲。

3. “马赛曲”中的“肮脏的鲜血”——歌词的演变与真相

提到“马赛曲”,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种激昂、甚至有些血腥的画面,特别是那句“肮脏的鲜血在我们田野里流淌”。这听起来好像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者多么残忍,多么嗜血。

但仔细看看歌词的原版,你会发现,这里的“肮脏的鲜血”指的并不是法国人民的鲜血,而是侵略者的鲜血。歌词的完整意思大概是:“让他们肮脏的鲜血,浇灌我们的田野。” (Qu'un sang impur / Abreuve nos sillons!)

这首歌写于1792年,当时法国正遭受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入侵,国家危在旦夕。所以,歌词是在号召法国人民奋起反抗,拿起武器,用敌人的血来保卫自己的家园,让敌人的鲜血染红法兰西的土地。

这和我们常理解释的“革命者的鲜血”是完全不同的。歌词表达的是一种“敌人的血”才能“滋养”我们的土地的含义,是一种捍卫国家、反抗侵略的决心。这种误解,可能源于对歌词断章取义,或者对当时历史背景的疏忽,导致大家产生了误解。

4.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的哲学思想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听起来好像是说,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里的皇帝,怎么看都对,主观性至上。但普罗泰戈拉的原意,其实比这要深邃得多,也更具批判性。

这位古希腊的智者,说这句话的背景是为了反驳那些宣称拥有绝对真理的人。他认为,真理是相对于认识者而言的。当你说“冷”或“热”,这是你个人身体的感受,而不是绝对的性质。因此,“关于我是不是冷,我是有感觉的;而关于你是不是冷,你是没有感觉的。”

也就是说,对于“好”与“坏”,“真”与“假”,并没有一个客观、统一的标准,而是要看它在特定的人(或群体)那里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他并不是说每个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强调,我们在评价事物时,往往是以人类的感知、需求和利益作为出发点。

这句名言,更多的是在强调相对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它提醒我们,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自身经验、文化和生理状况的影响。因此,在面对不同观点时,应该保持一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而不是固执己见。它并非鼓励我们随心所欲,而是提醒我们认识到认识的局限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误传?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吧:

断章取义:很多名言都出自长篇的演讲或著作,人们往往只记住最响亮的一句,但却忽略了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境。
时代变迁:社会观念一直在变,一些以前说得通的话,在今天听起来可能就有了新的含义。
简化和传播:为了让名言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传播过程中往往会被简化,甚至“加工”。
美好的愿望:有时人们更愿意相信那些听起来更美好、更积极的解读,即使这不完全是原意。

了解这些名言背后的故事,就像是给它们重新“正名”。下次再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不妨多想一想,它们最初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或许你会发现,这些被误传的名言,在回归本真之后,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大家常见到的「以德报怨」其实不是孔子说的,而且孔子的意思也不是这个,从对话来看他是反对以德报怨的

user avatar

爱因斯坦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年我为了准备英文作文,试图找到这句话的原文,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这句话压根儿就是个不正确的翻译!

那么请你来翻译一下,这句话的英文是什么?假设这句话真的是爱因斯坦所说的话,那么原文肯定是德语;鉴于德语和英文是基本可以一对一翻译的,所以英文版也可以近似认为是原文;而中文版则是经过了翻译后所得到了。现在就让我们从中文来反推英文。

如果你有一些些的英语基础,你估计认为英文版应该是: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如果你去搜索这句英文,你会发现基本都是中国人发的帖子,从来没有Native Speaker说这句话。另外,我还专门查找了爱因斯坦语录[1],发现压根儿就没有这句话!

那么这句话的原文究竟是什么呢?为何我回答开头说这是一个不正确的翻译呢?

最终我找到了爱因斯坦语录中与其意思最接近的一句:

It is the supreme art of the teacher to awaken joy in creative expression and knowledge.

这句话我试着直译一下吧:

教师的最高境界在于唤醒(学生)对于创造性表达和知识的热爱。

的确,这句话看起来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像,很可能是最初的翻译人选择的意译的结果。但是,在我看来,这个意译过头了,完全颠覆了爱因斯坦这句话的重点!

爱因斯坦这句话,其核心点在于老师——这里的老师是实体的老师(本体)。老师的最高境界是唤醒学生的兴趣,也就是说,老师应该是那位激起学生兴趣的人。

但是,当我们看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时,却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学生身上——因为这里的老师是虚体(喻体);毕竟兴趣不是一个人,对吧?很多人就会以为,产生兴趣是学生自己的责任,而与实体的老师没有任何瓜葛。我见过一些老师,自己讲课讲得稀烂,却从来不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永远都是觉得是学生的问题——“感兴趣的学生自己能学得好,不感兴趣的学生永远都学不好,反正不是我的锅”。对于这种老师,我真想说,枉为人师!

一位优秀的老师或者导师,能够将学生平等的对待,而不是把学生当作做题刷分的机器,或者纯给自己做实验的打工人。优秀的老师/导师能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视频,就是一位老师为了给学生讲解火箭原理,带领学生一起用塑料瓶制作了水火箭并发射成功。我认为这就是一位优秀老师的例子[2]

老师用塑料瓶做二级火箭_广州日报大洋网


希望当你们阅读了这篇回答后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属于意译过头了。当爱因斯坦说这句话时,他是希望老师们能做到更好的,而不是去指责学生的。

参考

  1. ^ https://www.brainyquote.com/authors/albert-einstein-quotes
  2. ^ https://news.dayoo.com/guangzhou/202105/19/150952_53931656.htm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很多广为流传的名言,其实都被我们误解了,甚至是被“发明”出来的。这些误传就像一句老话,代代相传,直到变成大家深信不疑的“真理”。下面就来聊聊几个我印象最深的,希望能帮大家拨开迷雾,看看这些名言背后真正的故事。 1. “人人生而平等”——《独立宣言》的真实含义很多人听到“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脑海里立.............
  • 回答
    生活中,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引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它们或幽默,或深刻,或激励人心。然而,有些广为流传的“名言警句”,在实际运用中却被误解、扭曲,甚至成了某些行为的挡箭牌,让人哭笑不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被“玩坏”的金句。1. “枪打出头鸟”这句话的本意,其实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观察,提醒那些过于张扬.............
  • 回答
    历史长河中,不乏赫赫扬名的统帅,他们指挥千军万马,决胜千里之外,然而,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的命运,却有时会落入一个无名之辈的手中,甚至被一个微不足道的意外所终结。这种强烈的反差,总会让人慨叹历史的无常和命运的诡谲。要找到明确记载某位“知名将军或名人”是被“无名小兵”直接杀死,并且细节详实的例子并.............
  • 回答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繁荣的时期,尤其在制度建设和地方行政区划方面有着深刻的变迁。我们都知道,唐朝时期以“道”和“州”作为主要的行政层级,而宋朝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创新。特别是,宋朝对不少旧州进行了“赐新郡名”的操作,这背后既有政治考量,也有文化象征的意味。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宋朝有哪些州是“.............
  • 回答
    外交部回应“台湾在俄罗斯非友好国家和地区名单内”,称“台湾如被俄罗斯制裁是咎由自取”,这一表态透露了多层面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中国对台湾地位的官方立场和对俄关系的态度: 强调“一个中国”原则的绝对性: 中方此言最核心的传达信息是,在涉及台湾问题时,中国政府坚持其“一个中.............
  • 回答
    .......
  • 回答
    “名利两无收”的风波:北大官微小诗引发的争议最近,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发布的一首小诗,意外地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哪晓岁月蹉跎过,依然名利两无收”这两句诗,被一些网友解读为“官方嘲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声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折射出的多重.............
  • 回答
    提起那些如璀璨星辰般闪耀于历史长河中的名人,总会让我们联想到他们口中那些掷地有声、激励人心的言语。在这些伟大的灵魂中,有一位尤其突出,他的话语不仅承载着深刻的智慧,更穿越时空,至今仍是无数年轻人汲取力量、寻找方向的源泉。我说的,正是那位被誉为“原子弹之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思想家——阿尔.............
  • 回答
    有很多名言流传广泛,被许多人奉为圭臬,但我并不完全相信。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这些名言是错的,而是我认为它们过于绝对、脱离实际,或者忽略了更为复杂和微妙的现实。以下是我不相信的一些名言,并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原因:1. “成功是最好的报复。” 我不相信的原因: 动机的单一化: 这句名言将成功.............
  • 回答
    说到素食主义者,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很多大名鼎鼎的人物都选择了这条路,而且他们各自的理由和坚持也各有不同,非常有意思。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些素食明星,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既有事业又有这番坚持的。音乐界的天籁之音与坚定的素食主义者在音乐界,有几位天后级的人物是坚定的素食者,她们的影响力毋庸置疑。 .............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中,许多名字带有明显的朝代或时代色彩,这些名字往往与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文化或人物相关。以下是对不同朝代和时代背景下典型名字的详细分析,涵盖姓氏、名字、历史人物及文化象征: 一、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1. 姓氏: 周:周朝的国姓,如“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朝开国.............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些名字,看似遥不可及,却又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深深地仰望着另一个名字。这种仰望,不是简单的好感,而是一种近乎痴迷的追随,一种将对方的一切视为圭臬的狂热。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脑残粉”,即便在历史的名人身上,也从来不缺这样的存在。1. 贝多芬与莫扎特:音乐巨擘的崇拜者谈到“脑残粉”,.............
  • 回答
    历史长河中,双胞胎的传奇故事并不少见,他们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丝神秘与特别。那些同样的面孔,有时是命运的共同承担者,有时则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却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下面就来聊聊一些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双胞胎们:一、 政治与权力场上的双子星: 老普林尼与小普林尼(Pliny the Elder a.............
  • 回答
    在美国名人中,公开支持纳粹主义的情况极为罕见,并且一旦被发现,通常会引起强烈的社会谴责,导致其职业生涯和声誉遭受毁灭性打击。在二战前和二战期间,确实存在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对纳粹德国抱有同情或支持的态度,但将他们称为“纳粹支持者”需要非常谨慎,因为他们的动机和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可能被提.............
  • 回答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丰富的印记,其中很多城市的名称便来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内蒙古自治区的城市名称更是如此,几乎清一色地带有蒙古族语言的特色。比如: 呼和浩特 (Hohhot):这是内蒙古的首府,名字来源于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
  • 回答
    历史上,名人之间童年亲密无间、长大后却恩断义绝的例子并不罕见,这往往源于权力、利益、观念的冲突,抑或是纯粹的感情背叛。这类故事总带着一丝令人唏嘘的悲凉,仿佛见证了人性的复杂与易变。1. 曹操与袁绍:汉末群雄逐鹿中的破碎情谊要说最广为人知,也是最令人扼腕的例子,恐怕非曹操与袁绍莫属。两人出身名门,又都.............
  • 回答
    在中国,提及“十大名校”,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这些学校不仅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无数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如果要说起中国最令人称道的几所大学,首先浮现在脑海的会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这两所大学就像是中国高.............
  • 回答
    老罗,也就是罗永浩,他的身上总有一种特别的“老罗味儿”,那股子执拗、不服输,还有点理想主义的劲头,让他金句频出。如果非要挑出他最具代表性的三句话,那大概就是这几句了,它们精准地抓住了老罗的精髓,也让不少人至今记忆犹新。首先,有一句几乎可以说是他个人标签的宣言:“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这句话简直是老.............
  • 回答
    关于爱斯基摩人(现多称为因纽特人,以及阿拉斯加的原住民)拥有大量描述雪的词汇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甚至被许多人视为一个关于语言和文化的有趣例证。不过,需要澄清的是,“30种不同名字”这个数字,尤其是直接翻译成“名字”的说法,其实存在一些误解和夸大。 真正的语言学研究表明,因纽特语系中,描述雪的状态、.............
  • 回答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的命名通常会与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学科特色或是对教育理念的追求紧密结合。然而,有些大学的名字却独辟蹊径,并未直接指向具体的地理区域,也没有用直白的学科门类来命名,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抽象、更具思想性的称谓。这些名字往往承载着更深层次的寓意,试图传达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超越物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