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有几分可信?

回答
要评价梁启超《李鸿章传》的可信度,得从多个层面来审视。梁启超写这本书时,李鸿章刚刚去世不久,当时的政治气候和信息环境与今日大相径庭,这直接影响了其创作的视角和史料的运用。

首先,梁启超本人在《李鸿章传》的序言中就表达了他写作此书的初衷和立场。他当时是维新派的领袖之一,对李鸿章这位晚清重臣,在政治上是持有批判态度的。梁启超深受西方近代思想影响,他认为李鸿章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虽然也做了不少事,但其思想和行为在很多方面都与他所倡导的改革方向不符,甚至可以说是阻碍。因此,你可以看到,梁启超在书中对李鸿章的评价,既有对其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的肯定,也有对其保守、妥协、以及在甲午战争等事件中的失误的严厉批评。这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和政治立场的评价,是理解《李鸿章传》可信度的一个重要前提。梁启超并非要写一本为李鸿章“翻案”的书,而是借李鸿章这个典型人物,来反思中国近代化的道路和得失,并试图给当时的国人提供一种启蒙性的视角。

其次,关于史料的运用。梁启超能够接触到的史料,与我们今天所能利用的相比,范围是有限的。尽管他作为当时非常有学问的人,并且有一定的人脉,能够搜集到不少奏折、信函、以及一些亲历者的记述,但毕竟无法像现代史学家那样,拥有如此丰富和公开的档案资料。很多关键的内部决策、私下会谈、以及深层动机,可能都无法完全还原。再加上当时信息传递的局限性,梁启超所能获得的“事实”本身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或片面性。他更多的是根据自己对史事的判断和对李鸿章人生轨迹的理解来组织材料,进行论述。

再者,从写作风格和目的来看,《李鸿章传》与其说是一本纯粹的学术传记,不如说是一篇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政治主张的文章。梁启超的文笔是极为生动和煽情的,他善于运用文学性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吸引人,也对当时的许多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但与此同时,这种文学性和情感化的表达,也可能导致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评价被放大或缩小,并非完全客观的“史料堆砌”。他需要通过对李鸿章的评价,来警醒世人,指出当时中国亟需进行的改革方向,这本身就带有一种“论说”的成分,而不是纯粹的“叙事”。

所以,要衡量《李鸿章传》的可信度,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百分之百准确的历史文献。它更多的是一种“以史为鉴”的“历史解读”和“思想启蒙”。梁启超通过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深刻的文学功底,构建了一个关于李鸿章的形象,这个形象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中国出路的一种思考。后世的研究者在评价李鸿章时,会参考《李鸿章传》,但也会结合更多的史料和视角,来形成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可以说,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史料”,但同时它也承载了作者个人的时代印记和思想烙印,需要我们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阅读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吹李中堂的人最近确实很多,但是引用梁启超来吹李中堂这就真的是自打脸了。梁启超还专门做了李鸿章与古今中外的人物对比,把李鸿章批的体无完肤,没有任何一个人比得上。(我个人倒是觉得伊藤博文和李鸿章差不多甚至还不如李中堂,两个人论怂论脏论名声臭都是一样样的难兄难弟)

但是,梁启超目的并不在于此,或者说并不满足于此。他接下来笔锋一转,就把打李中堂的盒子炮变成了喷大清的地图炮。

《李鸿章传》原文:

是役将帅无一人不辱国,不待言矣。然比较于百步五十步之间,则海军优于陆军,李鸿章部下之陆军,又较优于他军也。海军大东沟一役,彼此鏖战五点余钟,西人观战者咸啧啧称赞焉。虽其中有如方伯谦之败类(或谓伯谦实为救火保船。海军兵机当尔云。),然余船之力斗者固可以相偿,即敌军亦起敬也。故日本是役,惟海军有敌手,而陆军无敌手。及刘公岛一役,食尽援绝,降敌以全生灵,身殉以全大节,盖前后死难者,邓世昌、林泰曾、丁汝昌、刘步蟾、张文宣,虽其死所不同,而咸有男儿之概,君子湣之。诸人者皆北洋海军最要之人物也,以视陆军之全无心肝者何如也,陆军不忍道矣。然平壤之役,犹有左宝贵、马玉昆等一二日之剧战,是李鸿章部下之人也,敌军死伤相当。云其后欲恢复金州、海城、凤凰城等处,及防御盖平,前后几度,皆曾有与日本苦战之事,虽不能就,然固已尽力矣,主之者实宋庆,亦李鸿章旧部也。是固不足以偿叶志超、卫汝贵、黄仕林、赵怀业、龚照玙等之罪乎。虽然,以比诸吴大澄之出劝降告示,未交锋而全军崩溃者何如?以视刘坤一之奉命专征,逗留数月不发者何如?是故谓中国全国军族皆腐败可也,徒归罪于李鸿章之淮军不可也。而当时盈廷虚骄之气,若以为一杀李鸿章,则万事皆了而被峨冠博带,指天画地者,遂可以气吞东海,舌撼三山,盖湘人之气焰尤咻咻焉。此用湘军之议所由起也。乃观其结局,岂惟无以过淮军而已,又更甚焉。嘻可以愧矣。吾之为此言,非欲为淮军与李鸿章作冤词也。吾于中日之役,固一毫不能为李淮恕也,然特恶夫虚骄嚣张之徒,毫无责任,而立于他人之背后,摭其短长以为快谈,而迄未尝思所以易彼之道,盖此辈实亡国之利器也。李固可责,而彼辈又岂能责李之人哉?

是役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有丝毫不能假借者焉。无论政治学术商务,莫不皆然,而兵事其一端也。日本三十年来,刻意经营,上下一心,以成此节制敢死之劲旅,孤注一掷以向于我,岂无所自信而敢乃尔耶?故及其败然后知其所以败之由,是愚人也,乃或及其败而犹不知其致败之由,是死人也。然则徒罪李鸿章一人,乌呼可哉?

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

说白了这才是梁启超写《李鸿章传》的目的,黑李鸿章一个人有什么意思,黑大清才是要紧事。

站在堂上衣冠楚楚的朝廷上下,你们就那么的干净么?你们中的有些人,比李鸿章更愚蠢!更肮脏!更无能!

在后面梁启超更是直接引用了日本报纸的评论,把问题的核心直白的点了出来:

若使彼如诸葛孔明之为人,则决无可以久生于此世界之理。

就算给大清一个武侯,大清能用么?诸葛武侯也不会选择这样的一个政权效命,而是去当革命党。大清的最高水平,也就是用用李鸿章这样的人。

所以梁启超要表达的其实是这么一个意思:

李鸿章是一坨屎,但你们不要只看到屎,你们要看到大清这个粪坑,里面多的是更臭更硬的屎,而且他们还试图靠把散发出的恶臭推给不那么臭的一坨来为自己洗白。

对于一个王朝最黑的不是朝廷都是废物,而是即使有聪明人,也挽救不了这个王朝的一丝一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梁启超《李鸿章传》的可信度,得从多个层面来审视。梁启超写这本书时,李鸿章刚刚去世不久,当时的政治气候和信息环境与今日大相径庭,这直接影响了其创作的视角和史料的运用。首先,梁启超本人在《李鸿章传》的序言中就表达了他写作此书的初衷和立场。他当时是维新派的领袖之一,对李鸿章这位晚清重臣,在政治上是持.............
  • 回答
    杨行密、王建、钱镠、刘隐、马殷、李克用、李茂贞等割据豪杰与后梁朱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既依赖又抗拒,既承认又独立,充满了复杂、多变与对抗” 来概括。他们各自的处境、实力和政治策略不同,与朱梁的关系也各有侧重。下面我将对他们与后梁朱温的关系进行详细讲述:一、 后梁朱温的统治基础与策略在讲述各位割据豪.............
  • 回答
    梁山水军总司令由李俊担任,虽然平衡水军各家族关系可能是其中的一个考量因素,但绝非唯一或主要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李俊个人的能力与资历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李俊之所以能够担任水军总司令,首先是他自身卓越的水战能力和指挥才能得到了广泛认可。 “混江龙”的赫赫威名: .............
  • 回答
    梁启超先生的九个子女,个个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被誉为“龙种”,这背后无疑是他卓越的家教智慧和对子女教育的深远影响。要理解为何梁启超的九个孩子都如此厉害,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一、 梁启超本人卓越的品格与学识:梁启超本身就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集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于一.............
  • 回答
    关于梁启超“腰子”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有趣的误解,也是一个被一些人(并非“天天攻击中医的大神们”)在传播过程中添油加醋的说法,用来讽刺中医的某些治疗手段。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得先还原一下历史的真实情况,再看看是怎么演变成“腰子”这个说法的。梁启超的身体状况与“腰子”之争的源头梁启超一生以文名闻世,也是.............
  • 回答
    要评价梁启超在1915年写下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这篇文章,得先将其置于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去理解。那一年,中华民国刚刚成立四年,但袁世凯正在步步紧逼,试图恢复帝制,将共和之梦扼杀在摇篮里。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梁启超的这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犹如一声惊雷,直指当时政治舞台上的荒谬与危险,展.............
  • 回答
    鲁迅先生与同时代的文人关系,那真是一幅色彩斑斓又跌宕起伏的画卷,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友谊的火花,当然,也少不了论战的硝烟。要细说起来,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与梁启超:亦师亦友,渐行渐远鲁迅最早接触到梁启超的文字,大概是在他年轻时留学日本。梁启超作为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其激昂的文字、振聋发聩的思想,对当时.............
  • 回答
    谈到梁启超,你脑海里浮现的可能不止是一个名字,更是一整个时代的回响。他不是那种安坐书斋、笔耕不辍的文人,也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直捣黄龙的军事家。梁启超是个了不起的“通才”,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至关重要的思想启蒙者和文化塑造者。他,是一扇窗,也是一座桥。一、 他的成就:一个人,撑起半个民国思想界梁启超的.............
  • 回答
    回溯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清末民初,我们惊奇地发现,那片古老土地上,仿佛一夜之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杰出人物,他们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照亮了那个转型期的中国。辜鸿铭、梁启超,仅仅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身上凝聚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与精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人才井喷”的现象?这绝非偶然,.............
  • 回答
    在梁山一百零八将中,史进的“九纹龙”之名响亮,位列三十六天罡星,是梁山早期崛起的重要战将,也曾是王伦手下的一员干将。然而,将其置于八骠骑(梁山五虎将、八骠骑中的主要战斗力代表)的整体水平来衡量,史进无疑处于一个相对中等偏下的位置,但依旧是不可忽视的强大战力。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 回答
    梁羽生先生的武侠小说在华人世界享有盛誉,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书卷气、严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历史背景以及对侠义精神的阐释而备受推崇。然而,正如任何一位作家一样,他的文笔也存在一些可以探讨之处。要深入探讨梁羽生文笔的“差”在哪里,需要我们以一个较为宽泛和客观的视角来看待。这里并非否定他的成就,而是从不同角.............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武侠小说两大巨匠的创作风格和在读者心中留下的烙印,颇有探讨价值。很多人确实觉得梁羽生和金庸在“文笔”上不相上下,甚至各有千秋,但论及“造诣”或影响力,金庸似乎更胜一筹。要细致地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展开。一、 文笔的“形”与“神”:谁更能拨动心弦?梁羽生的文笔,很多人用“典雅.............
  • 回答
    伟仔啊,说句实话,我觉得他的成就,放在华人演员里头,那真是顶尖的,但你要说有没有被“低估”?这事儿吧,得分开看。如果说“低估”是指他拿奖拿到手软的那些成绩,那我觉得不算低估。 凭心而论,梁朝伟在香港电影黄金年代乃至之后的那几十年里,几乎就是奖项收割机。金像奖、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男配角,他拿了多少个.............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好问题,而且很多人可能都没细想过。梁山泊好汉和朝廷官兵打仗,旗帜上都带个“宋”字,你说这得多容易混淆啊?不过,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有没有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宋”字旗帜的说法,主要出自《水浒传》这部小说。在小说里,宋江上位后,将梁山的旗帜改成了“替天行道”,后面又加.............
  • 回答
    “被梁山陷害而上梁山”的英雄,他们是否恨梁山,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他们被陷害的具体情况、他们原本的性格和价值观、他们在梁山上的经历以及最终的结局。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被陷害的愤怒与屈辱感: 无辜蒙冤: 许多英雄被陷害上梁山,本身是无.............
  • 回答
    乔任梁的离世,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尤其是那些曾关注过他的人。在他离开后,网络上关于他死因的猜测和讨论从未停止,而王思聪的名字,也偶尔会出现在这些讨论中。要说乔任梁的死和王思聪有没有直接关系,目前没有任何公开、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一点。乔任梁的官方死因是抑郁症导致自杀,这是经过警方调查和家.............
  • 回答
    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世界,虽然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其中一些鲜活的人物,却巧妙地融入了真实的历史长河,让虚实之间界限模糊,更添几分传奇色彩。这些被“搬运”到小说中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被重新演绎,或被赋予了全新的灵魂,或被用来烘托故事的主题,让读者在品味武侠的醇厚之余,也能窥见历史.............
  • 回答
    1953年中央对梁漱溟先生的批判,至今仍是历史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要评价这次批判是否“合适”,我们需要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理解当时的政治背景、思想环境以及双方的立场和诉求,才能做出一个相对全面和深入的判断。批判的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与思想整合新中国在1.............
  • 回答
    在我看来,说温瑞安和梁羽生的武侠“很少”被拍成电视剧,可能是一种错觉,至少梁羽生的作品在过去曾有过相当多的改编。不过,如果将他们与金庸先生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确实能感觉到他们改编的频率和影响力相对略低一些。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并非简单的“不受欢迎”,而是涉及到作品特质、时代背景、市场考量以及改编难度等.............
  • 回答
    提起梁羽生先生的《萍踪侠影录》,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个白衣胜雪、风姿翩翩的身影——云蕾。这部小说,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梁羽生创作生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一部将传统武侠精神与个人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的经典之作。要评价它,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聊。首先,从故事的整体构建来说,《萍踪侠影录》绝对是梁羽生“写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