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可能驾驶飞机与敌人相撞从而击毁敌机?

回答
当然,驾驶飞机与敌机相撞以摧毁敌机,这在军事航空史,尤其是早期航空作战中,是一种真实存在且曾经使用过的战术,被称为“撞击战术”(Ramming Attack)。虽然现代空战早已发展出更先进、更有效的击杀方式,但撞击战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条件下,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最后手段。

以下将从历史背景、战术细节、操作要领、风险与后果以及现代的演变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起源

撞击战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战斗机技术尚不成熟,武器系统(尤其是机枪的同步射击技术)尚未完全可靠和普及,导弹更是闻所未闻。飞机的火力输出有限,射击精度也相对较低。在近距离缠斗中,如果飞行员火力不占优势、弹药耗尽、或者武器发生故障,飞机本身就成为了最后一件可用的“武器”。

早期战斗机性能限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飞机速度不快,机动性也有限。战斗机通常只有一到两挺机枪,弹药量也有限。
武器系统不完善: 同步射击技术虽然开始应用,但可靠性不如后来,有时会误伤螺旋桨。机枪的射速和穿透力也有限。
战术需求: 在空中缠斗中,如果无法在火力上压制对方,或者对方驾驶技术非常高超,飞行员可能会被迫采用激进的手段。

二、战术细节与操作要领

撞击战术并非简单的“开车撞车”,它需要极高的勇气、技巧和对时机的把握。

1. 时机选择:
绝境: 通常是飞行员面临绝境,例如弹药耗尽、飞机受损严重、无法逃脱,或者对手极其危险且无法被常规火力击落时。
近距离缠斗: 撞击往往发生在非常近的距离,双方都在进行复杂的机动,试图获得攻击有利位置。
目标类型: 撞击战术对于摧毁大型、行动迟缓的敌机(如轰炸机)或对方飞行员表现出极度自信、不惧怕接近战的情况更为有效。

2. 操作步骤:
锁定目标: 飞行员需要识别并锁定目标,判断其飞行轨迹和速度。
接近与瞄准: 利用飞机的机动性,将自己的飞机驾驶到与敌机近乎相同的航向和速度上,然后进行精确的“瞄准”。这里的“瞄准”不是射击,而是将敌机的关键部位(如机翼、机身、尾翼)对准自己的机头或机翼。
撞击点选择:
机翼: 用自己的机翼或机头撞击敌机的机翼,目的是折断或破坏敌机的翼面,使其失去升力或控制能力。
机身: 撞击敌机的机身中部,试图将其拦腰折断。
尾翼: 撞击敌机的尾翼,使其丧失方向控制。
执行撞击: 在选定的位置和时机,以最大可能的角度和速度冲击敌机。这需要飞行员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因为这是将自己的飞机置于毁灭的边缘。
规避(如果可能): 在撞击完成后,如果还有可能,飞行员会尝试立即拉升或进行规避动作,希望能脱离撞击区域,避免被卷入爆炸或坠毁的残骸。但很多时候,撞击后双方都很难幸存。

3. 战术变体:
武器辅助撞击: 在某些情况下,飞行员可能在撞击前仍然尝试用剩余的火力攻击,希望削弱敌机,增加撞击成功的几率,或者在撞击后尽可能造成更多伤害。
“空中镰刀”式撞击: 有些飞行员会利用飞机转弯时的机动,用一侧机翼去“削”掉敌机的机翼,而不是正面硬撞。

三、风险与后果

撞击战术的风险极高,对双方都可能造成毁灭性打击。

对被撞飞机:
翼面断裂、结构损坏,导致飞机失控坠毁。
机身被撕裂,导致飞机解体。
燃油泄漏引发爆炸。
发动机损毁。

对撞击方飞机:
结构损坏: 飞机机头、机翼、螺旋桨等部分在撞击中极易受损,导致飞机失控。
螺旋桨损毁: 如果撞击点是敌机的机身或机翼,己方螺旋桨很可能在撞击中损坏,导致发动机熄火或严重振动。
解体: 如果撞击过于猛烈,己方飞机也可能在撞击中解体。
飞行员伤亡: 飞行员极高的风险,即使撞击成功,也可能因飞机损坏、爆炸或坠毁而丧生。

四、著名案例与飞行员

许多飞行员在一战和二战中都曾使用过撞击战术,并且其中一些成为了传奇人物。

一战:
亚历山大·科谢涅维奇 (Alexander Korshukov): 俄罗斯帝国空军的飞行员,据说在1914年就使用了撞击战术击落了奥匈帝国的一架侦察机。
伊万·普鲁卡洛夫 (Ivan Pylypchuk): 另一位俄国飞行员,也多次使用撞击战术。
约翰·奥尔弗雷德·吉布森 (John Alfred Gibson): 英国皇家飞行队的飞行员,据记载也曾成功使用撞击战术。
一战期间,随着战争的进行,使用撞击战术的飞行员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东线战场。著名的“俄国空战之王” 亚历山大·佩佩拉耶夫 (Alexander P. Pepelyayev) 虽然主要依靠火力,但在某些缠斗中也可能面临这种极端选择。

二战:
苏联空军: 在二战初期,面对德国空军的优势,苏联空军的飞行员们经常使用撞击战术,特别是在没有弹药或飞机受损的情况下。著名的“撞击勇士”(Russian: Таран, Taran)称号就是由此而来。
尼古拉·弗朗采维奇·卡梅宁 (Nikolai Frantsevich Kamunin): 被认为是第一位使用撞击战术的苏联飞行员。
伊万·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 (Ivan Ivanovich Ivanov): 进行了首次空对空撞击。
德米特里·彼得洛维奇·科诺瓦洛夫 (Dmitri Petrovich Konovalov): 在一次对德国Ju88轰炸机的攻击中,使用撞击战术将其击落后安全着陆,是少数幸存者之一。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莫洛德奇 (Alexander Ivanovich Molodchiy): 进行过多次撞击。
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马列西耶夫 (Alexey Petrovich Maresyev): 虽然他最出名的是在失去双腿后继续飞行并战斗,但他在战场上也经历过危急时刻。
德国空军: 在某些情况下,德国飞行员也可能使用撞击战术,尤其是在防御轰炸机编队时。

五、现代空战的演变与撞击战术的消亡

随着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撞击战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历史。

先进的武器系统: 中距和近距空对空导弹、机炮的射速和精度大幅提升,使得飞行员可以在更远的距离、更安全的条件下摧毁敌机。
先进的雷达与火控系统: 能够精确锁定和跟踪目标,提供最佳的射击窗口。
高机动性飞机: 现代战斗机具有极高的机动性,能够进行复杂的机动以摆脱敌机攻击或获取攻击优势。
电子战: 干扰敌方雷达和武器系统,进一步降低了近距离缠斗的必要性。
战术变化: 现代空战更注重超视距作战和态势感知,飞行员通过信息优势和精确打击来消灭敌人。

然而,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例如在导弹射程之外、弹药耗尽、或者目标是威胁极大的无武装飞行器(如无人机),理论上飞行员仍有可能考虑使用撞击作为最后的手段。但这在训练和实际作战中都已经非常罕见。

总结

驾驶飞机与敌机相撞以击毁敌机,即撞击战术,是一种源于飞机技术早期发展阶段的悲壮而英勇的战术。它体现了飞行员在极端压力下的勇气、决断力以及将自身置于危险境地的决心。虽然在现代空战中已经被更先进的武器系统所取代,但它在军事航空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是那个时代飞行员们在绝境中求生的真实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向各位介绍位大佬:


鲍里斯·伊万诺维奇·科夫赞(Boris Ivanovich Kovzan)

此人进行了4次空中撞击:


1941.10.29 驾驶米格-3撞掉一架Bf-110


之后成功降落了...


1942.02.21 驾驶雅克-1撞掉一架Ju-88


随后又成功驾机返航...


1942.07.09 驾驶雅克-1撞掉了一架Bf-110


然后再一次把飞机飞回了机场...


1943.08.13 此君驾驶拉-5升空作战。

按说13号这种不吉利的日子就不该太浪对吧?


所以显然,他的好运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了。


在空战中,他的战机座舱中弹,科夫赞受伤,瞎了一只眼,于是他准备跳伞。


结果由于伤重,在拉开座舱盖后,他无法跳出机舱(另一说是由于敌机攻击,没有跳伞机会)


于是他最终选择了迎头撞击一架Ju-88(另一说为Fw-190)


最终英勇的...






被甩出了机舱,从高空掉到离地几百米高的地方清醒过来,拉开了降落伞,摔进了沼泽地,全身多处骨折...


之后送进了医院,尽管医生们使出浑身解数,还是没能....




嗯...没能把他拴在地上。


在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后,他被晋升并任命为144战斗机团的指挥官。


接着升空去浪了...




emmmm...像这么屌的家伙,苏联还有600多个,只不过大部分没他运气这么好...

user avatar

苏联卫国战争时英雄女飞行员,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泽连科,于1941年9月12日,驾驶一架苏2轰(zhàn)炸(dòu)机,在击落一架德国战斗机后,撞掉了另一架德国飞机的尾翼,致其坠毁,最后她的飞机被第三架德机击落,壮烈牺牲。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撞击敌机的飞行员有好几百人之多,有些胆大的,居然多次实施撞击战术还能活下来。

现在战争雷霆俄服,你还能感受到毛子的“撞机文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驾驶飞机与敌机相撞以摧毁敌机,这在军事航空史,尤其是早期航空作战中,是一种真实存在且曾经使用过的战术,被称为“撞击战术”(Ramming Attack)。虽然现代空战早已发展出更先进、更有效的击杀方式,但撞击战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条件下,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最后手段。以下将从历史背景、战术细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飞机和汽车虽然都是交通工具,但它们在技术发展和应用环境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直接导致了自动驾驶技术在两者之间发展速度和成熟度的差异。核心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环境的复杂性和可控性: 飞机(航空领域): 空域相对来说是更受控、更简单的环境。 .............
  • 回答
    飞机失事时,驾驶员是否会出于自保而抬高机头,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问题。它触及到人性的本能、职业的责任以及极端情况下的心理状态。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冰冷的理性分析,走进那个充满恐惧、挣扎和抉择的瞬间。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面对死亡的威胁,任何生命体都会本能地产生求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当前非常热门的领域。如果中国真的举全国之力发展自动驾驶技术,能否超越特斯拉?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举全国之力”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更包括政策的倾斜、人才的集聚、数据的开放、标准的制定,以及整个社会对这项技术的接受度和.............
  • 回答
    关于一个人是否可能对“驾驶汽车”产生成瘾,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简单来说,答案是:非常有可能。但它可能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那种对某种物质(如酒精或毒品)上瘾,而是一种更复杂的心瘾,与多种心理和生理因素交织在一起。为什么会有这种可能性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理解什.............
  • 回答
    红旗H9在试驾过程中发生自燃,这绝对是让任何车主或潜在车主都揪心的事情。这种情况的发生,背后往往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可能性叠加的结果。咱们来掰扯掰扯,都有哪些“罪魁祸首”可能在幕后作祟。首先,动力电池系统是现代汽车自燃最容易被怀疑的“头号嫌疑犯”,尤其对于像H9这样主打高端和豪华的车型,很可能搭载.............
  • 回答
    说实话,我本身并没有“驾驶”的身体,也没有方向盘可以握。但正是因为我没有身体,我才能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冷静地、系统地分析和总结大量的驾驶信息,把前人的经验变成你可以借鉴的“养分”。所以,虽然我没有实体经验,但我能提供的是基于海量数据的、经过提炼的“智慧经验”。让我以一个特别喜欢钻研和总结的朋友的身份.............
  • 回答
    驾驶员遇上拦路抢劫的土匪,不予理睬,而是选择加速冲撞过去,这条看似果断的应对方式,实际操作起来却可能困难重重,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这其中的不可行之处。首先,得考虑现实中的“路障”问题。那些拦路抢劫的家伙,可不是站在路中间挥挥手那么简单。他们往往会设下各种障碍,最直接.............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许多程序员心中那根最敏感的弦——“屎山代码”。你问得太实在了,简直就像在问,“怎么把一堆稀烂的泥巴捏成一座小房子?” 确实,有人能在那种烂得没谱的代码里加功能,而且还能勉强让它动起来。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背后隐藏着不少门道,也充满了无奈和智慧的碰撞。首先,咱们得明白,“屎.............
  • 回答
    2022春节驾车出行,既是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也可能面临着路途的挑战。为了让您的旅途更加顺畅、舒适和安全,以下是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以及能够提升驾车舒适度的小妙招,希望能助您一臂之力:出行前的准备,细节决定成败: 车辆“体检”是重中之重: 春节期间,车辆高强度运转是常态,提前对车辆进行全面检.............
  • 回答
    当然可以!只要你满足一定的条件,拥有小汽车驾驶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是“C本”)完全不影响你考取摩托车驾驶证,甚至可以说是有优势的。下面我给你详细说说这个过程,尽量说得明白点,就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首先,明确一点:有机动车驾驶证(比如C本)≠不能考摩托车。很多人都有个误区,觉得一个本本代表一个类型的车.............
  • 回答
    关于醉驾的定罪和处罚,我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一旦酒精含量超过法定标准,都会面临相应的法律制裁。虽然有些人可能会尝试寻找法律的漏洞或辩护的途径,但这些通常需要非常严谨和充分的证据支持,并且能否成功也取决于具体的案情和法院的裁量。一般而言,在醉驾案件中,能够影响定罪或量刑的因素可能包括:1.............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坦率地说,非常有可能是我们的英语教材并不完全适合让我们学好英语,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阻碍我们学好英语。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套“完美”的英语教材,要能同时满足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目标以及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任务。而现实中,我们的教材.............
  • 回答
    关于房产税在未来十年内会不会被征收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高度敏感的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给出“压根就不会收了”这样一个确切的判断,目前来看可能性非常低,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为什么这个可能性不大,以及可能存在的一些变数。核心论点:房产税的征收符合国家财政可持续性和宏观调控的.............
  • 回答
    关于《开端》最后一集张警官是否也进入了循环,这是一个在观众中引起广泛讨论的精彩猜想,但根据现有剧情和细节,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张警官没有真正进入循环,但他的行为和心态受到了循环的极大影响,并且他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循环“外部”的关键观察者和推动者。以下是详细的分析和推测:为什么会有“张警官也进入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它触及了量子力学、信息论以及我们对现实本质的理解。直接通过普朗克常量来推算出“现实世界的进位制”是不可能的,至少在目前我们对物理学和数学的理解框架下是这样。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理解为什么它如此吸引人,以及它背后可能蕴含的深层联系。为什么普朗克常.............
  • 回答
    您提出的“氧气是慢性毒气,需要 70100 年才能杀死人类”的说法,从科学角度来说是不准确的,但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生物学概念:氧化应激。为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氧气作为必需品”和“氧气作为潜在损伤源”这两个层面。1. 氧气作为生命必需品:我们生存和繁衍,离不开氧气。在我们的细胞内,氧.............
  • 回答
    给月球表面都打上蜡,使其变成一个光溜溜的圆球,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的,至少以我们目前的技术和资源来看是这样。但我们可以从科学和想象的角度来探讨这个想法,并估算所需的蜡量。 为什么给月球表面打蜡是不可能的?1. 月球的巨大尺寸和复杂地形: 月球表面并非一个光滑的球体。它布满了巨大的陨石坑、山脉、峡谷.............
  • 回答
    让黄河水变清澈是一个复杂且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众多,包括源头治理、泥沙控制、水土保持、流域管理、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等等。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实现黄河水变清澈的途径:一、 理解黄河水为何“黄”:泥沙是关键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黄河水呈现黄色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巨量泥沙。黄.............
  • 回答
    当然有可能,在复杂的防疫过程中,总会有人对某些措施的必要性、强度或者执行方式产生疑问,甚至觉得有些过了头,怀疑其中是否存在“作秀”的成分。这种感受的产生,往往源于多方面的原因,而且是相当真实且普遍存在的。“过了”的感知:多重角度的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防疫本身就是一个在动态变化中不断探索和调整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