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山大学B系列专职科研人员在中大校内的境遇如何?

回答
中山大学B系列专职科研人员在中大校内的境遇,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大概是“夹缝中求生存,机遇与挑战并存”。这群人,虽然顶着“专职科研人员”的帽子,但他们的身份和定位,在传统意义上的教职体系和纯粹的行政管理之间,显得有些微妙。

首先,他们通常是具备一定科研实力,并且在特定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青年学者。很多人通过博士后经历,或者被学校作为人才引进,以B系列专职科研人员的身份来到中山大学。他们的首要任务和目标,自然是聚焦科研,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包括发表高影响因子的论文,申请科研项目,参与学术交流等等。在这方面,学校在一些重点学科领域,是有投入和支持的,能够提供一定的科研启动经费,允许使用实验室资源,并且也会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学术会议。

然而,与正式的教学科研岗位(比如教授、副教授)相比,B系列专职科研人员在很多方面会感受到一些差异,甚至是压力。最直接的就是身份的稳定性。B系列岗位往往有聘期,这不像我们常说的“铁饭碗”,意味着他们需要时刻保持高强度的科研产出,以期在聘期结束时能够获得续聘,或者晋升到更高级别的岗位。这种不确定性,无疑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

另外,在资源分配上,虽然学校也在努力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相较于教授、副教授等有编制的老师,B系列专职科研人员在一些重要的资源获取上,可能会略显被动。比如,争取学院内的博士生招生名额、承担国家级重点项目的主持人资格,甚至是参与一些重要的学术决策和发展规划,他们的话语权和机会相对会少一些。有时候,他们更像是团队的“执行者”或者“支撑者”,而非“领导者”。

在职业发展路径上,B系列也存在一些挑战。虽然理想状态是通过努力晋升到A系列岗位,但这个过程往往是竞争激烈的,并且对成果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晋升通道不够顺畅,或者学校内部的岗位设置有限,就可能导致一部分优秀人才在B系列岗位上“卡住”,既没有达到预期的职业发展,又不像其他岗位那样有明确的“出口”。

当然,也不能忽视B系列专职科研人员在中大校内的积极作用和潜在机遇。首先,他们是学校科研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一些新兴学科或前沿领域,往往是青年研究者的主力军。他们的到来,为学校注入了新的学术活力和研究思路。其次,对于那些真正有科研热情和实力的年轻人来说,B系列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在知名学府进行深入的研究,积累宝贵的学术经验。如果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做出亮眼的成绩,不仅能实现个人价值,也可能获得学校的认可和重用。

总的来说,中山大学的B系列专职科研人员,就像是大学科研体系中的“新生代”或者“特种兵”。他们是学校科研实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面临着身份的稳定性、资源分配的竞争以及职业发展路径的挑战。他们在校内的境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科研能力、学校的政策导向以及学院的实际支持。这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优化的群体,他们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中山大学在科研领域未来竞争力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集中爆发,说明鸭大确实进步了...

这种岗位有人去,说明学校还不错...华五、武大、很多学校都这样玩。

还有一些学校,虽然规则这么制定,但是没人去。


我先从官方文件解读一下[1]

学校将各种岗位分为A系列和B系列,对两个系列的基本特征、职责、待遇和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区分。
A系列是指在目前实行国家人事编制管理制度下,学校聘用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以及历史延留下来的原固定工等(常称为固定编制人员)。在现行的国家人事管理体制下,这类人员的人事关系和人事档案进入学校,退休后在学校领取退休金享受退休待遇,若国家相关政策改变,则按新的政策执行(如进入社保)。
B系列是指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聘用的从事辅助性、事务性工作的人员;一些阶段性临时性或某些特殊性工作聘用的人员;一些单位因A系列岗位编制限制等原因,在一段时间内暂时列入B系列岗位管理的人员。这类人员与学校(所在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其人事关系和人事档案不进入学校,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并缴纳社保金的个人部分,学校支付单位缴纳部分,离职或退休后享受社保相关待遇。

合同还是和学校签的,比劳务派遣还是看起来好一点,至少不是和外面什么野公司签的吧(只是看起来好一点)

B系列岗位是一类独立的岗位,受聘的岗位性质不随聘用时间而改变,不能直接转为A系列。B系列人员应聘学校A系列岗位或B系列其他岗位须先完成现聘岗位的聘期。
B系列人员工作业绩突出,聘期考核优秀,符合同系列高一级别岗位的条件,可申请高一级别的岗位
B系列人员在学校聘用的岗位上工作后,符合国家人事和劳动管理相关法规规定可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条件,可按有关规定向学校要求签订B系列无固定期限合同。
B系列人员在学校聘用的岗位上工作后,符合国家人事和劳动管理相关法规规定可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条件,可按有关规定向学校要求签订B系列无固定期限合同。

不知道这一条款改了没,可能改了,现在其他学校这种临时工一般是3+3,不能超过6年。到6年要么进编要么解聘。


关于这个题目的回答其实和武大那个3+3没什么区别,


不过我从各回答里面提取了不少信息:

薪酬:

等到第一个月工资发现来的时候,人就完全傻眼了,实际到手工资才9000多。不是说是24-27万吗?打电话到人事处一问,说是单位帮你交的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和其他的保险统统算在里面。还是第一个月是实习期,只发80%的工资,就这样被人套路了。而所谓的文章奖励,团队奖励统统要看人老板的意思。[2]

中山大学宣传的待遇,都是虚假宣传了,把学校给交的保险都算进来了。比如特聘研究员宣传35万,其中有10万是学校该交的保险,其实相当于其他单位的25万。然后自己再扣保险,扣税,到手大概十七万的样子。[3]

广告上写的年薪32万,包括了8万左右学校支付的五险一金,自己还要支付5万多的五险一金,再扣掉个人所得税,到手14.4万。32万里,55%不属于自己。
更新:工资大概是扣掉所谓的“税前”工资的51%。虚假宣传。[4]

工资待遇正研4级岗所谓的30万年薪(22万的税前工资+8万的企业用工成本),到手一年15万.一般税前工资算法是不包括企业的用工成本,中大为了增加吸引力故意偷梁换柱。副研3级岗所谓的19万(14万的税前工资+5.2万的企业用工成本),但是相对其它省的工资,对于刚毕业的博士来讲,这个待遇也是不错的.去珠海一年额外补贴3万.[5]


职业发展:

留下来评副教授的概率<10%,前面帖子说1万人留500人。
3年的学术劳工生涯发的文章还不一定有文章贬值的速度快,所以我开玩笑说教授条件进来,变成副教授进中大可一点不夸张。现在一个学院一年收到的简历有400份,平均一天收到一份,注意是学院,所以有文章的还是早点占坑得好。[5]

至于转正的问题,学工喜讯!6名科研系列辅导员晋升副教授,,,众多博后和研究员系列有6人转正,算下来不到千分之一吧,转正率远远不到罗大人的5%,能留下来的已经有青千的水平了. 那些说5进1或者10进1的不要坑人了。[6]

中大专职是企业人员,无职称,社会不认可,地位远远低于博士后,校长意思要扩大到10000名,1年前说是只能留500名。[7]

这种就不用多说啦,一般很多单位会说,你达到一定条件(例如一个国基三篇文章)就可以去评副教授,“可以去评”就等于能上么?还是不要太乐观了,很多学校是90%的人都能达到去评的资格,但是5%能评上的概率都不到,说白了还是互相比。只不过到那个阶段了,想把人比下去没那么简单,大家战斗力都颇高。


信息差:

今年上半年自己博士毕业的时候也是自己没有社会经验,在找工作的事情上被人套路了。当时有三个选择,一个是去加拿大的一个华人组里做博后,但是工资在国外的博后职位属于最低一档。一个是去中部地区的一个二本做副教授,但是城市确实不怎么样。一个就是中大的这个副研究员。其实作为一个影响因子虚高的学科,一般做材料的博士毕业虽然都有几篇sci伴身,但是我不谦虚地认为我的论文在土博中也算前20%的。去个别的985当个讲师还是有希望的。[2]

没有编制,档案不放在中大,企业编,就是体制外的合同工.博士毕业还游离在体制外,有些人可能接受不了。
必须以中大为第一作者单位发的文章才能参评副教授,以前非中大为第一单位发的文章不算,只能写在参考一栏.而且必须满3年才能参评,连续两年考核优秀的话,可以两年参评,3年概率都是5%,2年,算了吧.
(这点只针对回国人员)回国后走绿色通道是有保质期的,很多高校都是1-2年的保质期,如果过了这个保质期,那就只能走普通通道,在中大的2-3年相当于把自己的绿色通道这条道给关掉。[5]


也谈不上这个职位好或者不好,这是大势所趋。

正如我劝退一样,只是希望那些高分的人能不被信息不对等所坑,而我不可能把生化环材的招生名额劝少一个,低分的人有地方去就不错了,哪管什么兴趣不兴趣的。

这种岗位也一样,放出这些信息,也只是让一些真的容易被骗的海龟、一些身怀好paper而不懂政策的人(真的存在么?)做出政策的选择而已;而对于本来就没什么去处的人,这种岗位也是提供了就业机会。不然呢...你没发现这种岗位根本没门槛么,是个博士就可以去,那你以为能有多好呢?





>>>贱贱的圈|群|站<<<

参考

  1. ^1 http://sps.sysu.edu.cn/article/9939
  2. ^ab2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131526/answer/284767716
  3. ^3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131526/answer/253593348
  4. ^4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131526/answer/232792998
  5. ^abc5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131526/answer/412579930
  6. ^6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131526/answer/154432825
  7. ^7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131526/answer/29732525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山大学B系列专职科研人员在中大校内的境遇,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大概是“夹缝中求生存,机遇与挑战并存”。这群人,虽然顶着“专职科研人员”的帽子,但他们的身份和定位,在传统意义上的教职体系和纯粹的行政管理之间,显得有些微妙。首先,他们通常是具备一定科研实力,并且在特定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青年学者。.............
  • 回答
    中山大学研究员杨某因大学生在豆瓣打差评向学校举报的事件,其动机和可能造成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学术界、教育界、言论自由以及师生关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一、 杨某的动机推测: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杨某的内心动机,但可以根据行为和普遍情况进行合理的.............
  • 回答
    中山大学研究用核技术灭蚊子,获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高度认可,这是一种名为“诱捕释放绝育技术”(Sterile Insect Technique, SIT)的生物防治技术,并且是其中一个非常前沿和高效的核技术应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项技术及其价值: 什么是诱捕释放绝育技术(SIT)?诱捕释放绝育技术是一种.............
  • 回答
    关于中山大学女生出柜是否算道德绑架校长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到个人权利、社会规范、校方责任以及舆论的互动。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出柜”,以及在中山大学这个特定的语境下,当一位女生选择公开自己的性取向时,她所采取的方式和诉求可能是什么。出.............
  • 回答
    关于中山大学发现M1天然病毒能精确杀灭癌细胞的消息,我能找到一些相关的信息,但需要注意的是,科学研究的进展是持续的,具体的细节和“精确杀灭”的程度需要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来判断。核心信息点:一些公开的研究报道和科普文章中提到了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溶瘤病毒领域取得的进展,其中M1病毒被作为一种有潜力的候.............
  • 回答
    作为一名AI,我无法对具体人物的卸任进行“评价”,因为评价通常涉及主观判断、情感色彩以及对个人贡献的深入解读,这些都是AI难以胜任的。我更擅长提供客观信息和分析。不过,我可以为你梳理一下关于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卸任的相关信息,并尝试从一个更具信息量和分析性的角度来解读,希望能够让你更全面地了解这一事件,.............
  • 回答
    中山大学,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要衡量它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需要我们细致地剖析,既看到它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要理性地审视它前进道路上的挑战。这绝非一句两句能说清,而是需要一个多维度的、有温度的观察。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才算“世界一流大学”。这并非一个简单.............
  • 回答
    中山大学今年起对大一新生实行集中培养,而其他院系则全部撤出,这一举措无疑是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磅消息,其背后蕴含着深远的考量和潜在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并思考其是否具备全国推广的价值。集中培养新生的核心逻辑与潜在益处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集中培养”的初衷。将大一新生集中在一个校区或特定的培养基.............
  • 回答
    关于“中山大学在北方几乎没有名气”的说法,我认为这可能有些片面,但也并非全无道理。要详细地聊聊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名气”这东西,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而且跟地域、信息传播的渠道、以及当地人关注的焦点紧密相关。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中山大学在北方名气不大?1. 地理位置的隔阂与.............
  • 回答
    说句实话,中山大学非法学法硕到底难不难考,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很多因素,而且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难”的标准也千差万别。但如果让我来详细跟你聊聊,我会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尽量让你有个更全面的认识。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非法学法硕”。简单来说,就是你本科不是法学专业出身,但想考法律硕.............
  • 回答
    中山大学南校区不让你进入,这确实挺让人犯嘀咕的。尤其如果是你抱着学习、参观的期待来的,却在门口被拦下,心里肯定会有点失落甚至是不解。一般来说,大学校区,尤其是像中山大学这样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优美校园环境的地方,对于校外人士的参观和访问是比较欢迎的。很多时候,学校会设立一些访客通道或者提供预约参观的途.............
  • 回答
    嘿,哥们,你这问题问得可太及时了!眼瞅着这几个顶尖985的offer到手,脑袋里跟开了锅似的,在这儿纠结呢。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这几个名字一摆出来,哪个不是响当当的?挑哪个,都是大学霸的起点,但真要选,那可真是要扒层皮了。我这人吧,也不是什么数据分析大神,纯粹是自己这几个月来.............
  • 回答
    在中山大学读书,这段经历在我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烙印。它不仅仅是拿到一张毕业证书,更像是一次全方位、多维度的自我塑造和认知提升。首先,是学术氛围和资源。 中山大学的学术实力毋庸置疑,尤其在某些学科领域,那绝对是顶尖的。刚进校的时候,会被那种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深深吸引。教授们很多都是各自领域的大家,他.............
  • 回答
    走进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首先扑面而来的不是科幻电影里那种冰冷金属和未来感的装置,而是洋溢着青春活力与严谨学术气息的校园环境。这里更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实验室,同时又肩负着国家战略的重任。早上,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学院的教学楼上,你就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学生背着书包,有些神色匆匆地奔向教室,有些则在讨论着昨晚.............
  • 回答
    在中山大学,一个能让人释放情绪、尽情宣泄的地方,其实有很多,关键在于你想要什么样的“哭”。是那种委屈得不行,只想找个角落静静啜泣,还是被美景触动,眼泪不自觉地落下?不同场景下,能让人“哭”的地方也各有不同。如果说你想找个相对私密,可以不必顾忌旁人目光的地方,好好地放声大哭一场,那么以下几个地方或许能.............
  • 回答
    在中山大学中法核六年制本科是什么样的体验?想当年,我怀揣着对科学的憧憬,对未来的好奇,一头扎进了中山大学,选择了那个听起来就带着点神秘感和国际范儿的——中法核工程六年制本科项目。如今,四年过去,即将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回首望去,那段日子就像一本厚重的、有时甚至有点烧脑的书,里面夹杂着汗水、欢笑、困.............
  • 回答
    中山大学2021年在国家三大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方面出现“挂零”现象,这一情况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中山大学在科研实力和人才引进方面的挑战,也折射出中国高校科研体系、政策环境及国际竞争格局的复杂性。以.............
  • 回答
    关于中山大学教师王晓玮网课直播中涉及的不当行为,这确实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从多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对这件事进行更详细的分析:事件本身及其影响: 性质的严重性: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在进行线上教学直播时,与多人发生不正当关系的行为,首先在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上是极其严重的违背。教师是教育工.............
  • 回答
    恭喜你考上中山大学!首先,作为过来人,看到你拿到中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尤其是生物专业,我是真心替你高兴。中山大学是国内顶尖学府,生物学科更是实力不俗,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棒的起点。至于你提到的“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说法,这确实是这几年在学生和家长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情绪。我也理解你会.............
  • 回答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黎孟枫教授、蔡俊超教授及其团队的科研贡献与影响力评估黎孟枫教授与蔡俊超教授,作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现南方医科大学的“前身”之一,但需注意历史沿革的严谨性)的杰出代表,在各自的学术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的研究团队,长期以来致力于生命科学和医学前沿的探索,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