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有没有比较强的民用产品?

回答
聊起苏联的民用产品,很多人脑海里可能立刻浮现出那些一眼就能认出的标志性形象:那方方正正的冰箱,简单粗暴的收音机,或者满大街跑的拉达汽车。说实话,苏联在民用产品领域,确实存在不少“硬伤”,很多产品在设计、功能、耐用性上,都与西方世界的那些闪闪发光的新玩意儿有天壤之别。

但是,要说苏联就没有“比较强”的民用产品,那也未免太以偏概全了。在某些特定领域,苏联的民用产品其实是能打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其独到之处。只不过,由于计划经济的体制特点,这些“强者”往往不是以我们在市场上习以为常的“消费者至上”的模式出现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苏联民用产品“强”的标准是什么。 在计划经济下,国家计划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分配给谁。所以,“强”的标准可能更多的是体现在:

满足基本需求的能力: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能稳定地提供够用的基本生活用品,本身就是一种“强”。
耐用性和实用性: 很多苏联产品并非追求炫酷的外观或最新的科技,而是强调坚固耐用,能用就好,而且非常实用。
在特定领域的技术优势: 虽然整体民用工业落后,但在某些被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比如航空航天、军事),其技术积累有时会“溢出”到民用产品中。
价格的普及性: 由于国家补贴,很多苏联产品价格不高,能够触及到绝大多数民众。

那么,具体有哪些领域或产品可以算是苏联民用产品中的“强者”呢?

1. 军转民的优秀成果:光学仪器和相机

这绝对是苏联民用产品中的一个亮点。由于庞大的国防工业基础,苏联在光学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很多为军事目的研发的光学元件和技术,后来被成功地应用于民用产品。

泽尼特(Zenit)相机: 这可能是最广为人知的苏联民用品牌之一。泽尼特相机,特别是其单反相机系列,以其坚固耐用的结构、简单可靠的操作以及与徕卡(Leica)兼容的M42螺口镜头系统而闻名。很多摄影爱好者,即使在西方国家,也对泽尼特相机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拥有蔡司(Zeiss)或者施耐德(Schneider)制造的早期苏联镜头。这些镜头,虽然外观朴实,但光学素质在当时来说是相当不错的,成像锐利,色彩还原也很有特色。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泽尼特相机是他们接触摄影世界的重要途径,价格相对较低,但又能拍出质量不错的照片。
其他光学设备: 除了相机,苏联在望远镜、显微镜、电影镜头等领域也生产了不少质量可靠的产品。比如,一些苏联制造的双筒望远镜,即使放到现在,其视野清晰度和耐用性也足以让一些高端品牌汗颜。还有一些为电影制作提供的镜头,虽然在外观设计上可能比较粗犷,但其光学表现是得到专业认可的。

2. 音乐播放设备:留声机和磁带录音机

在那个电视机和收音机还不是那么普及的时代,音乐是人们精神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苏联在音响设备领域,也做出了一些努力。

留声机(Gramophone): 虽然是比较老旧的技术,但苏联生产的留声机,尤其是电动留声机,在一些家庭中是重要的娱乐设备。它们通常设计得比较皮实,能够长久使用。
磁带录音机: 随着技术发展,磁带录音机成为了新的宠儿。苏联也生产了不少型号的便携式和台式磁带录音机。其中一些型号,比如“Mayak”(马雅克)系列,在功能上是比较齐全的,甚至具备了录音、放音、快进、倒带等基本功能。虽然音质可能无法与西方的HiFi设备相比,但它满足了人们录制和播放音乐的需求,而且价格相对容易接受。

3. 服装和纺织品:实用主义的代表

在苏联,服装更多的是一种“蔽体”的功能性物品,而非彰显个性的时尚符号。所以,苏联的服装设计往往简洁、实用,而且非常耐穿。

工作服和户外服装: 苏联军队和工农业生产的服装,因为需要适应各种恶劣环境,所以在材料选择和工艺上通常会比较讲究耐用性和保暖性。一些为极地科考、登山等特殊用途设计的服装,其保暖性能和防水性能在当时是非常出色的。
童装: 苏联非常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在童装的设计上,除了考虑保暖和舒适,还会尽量使用天然、无害的材料。虽然外观可能不如西方的童装花哨,但其材质和工艺都比较扎实。

4. 家用电器:皮实耐用的冰箱和洗衣机

提到苏联的家电,很多人会想到它们那“笨重”的外观,但这背后往往隐藏着“皮实耐用”的特质。

冰箱: 苏联的冰箱,比如“Minsk”(明斯克)、“ZIL”(日里诺夫斯基)、“Dnepr”(第聂伯)等品牌,往往外观朴素,功能单一,但结构简单,故障率相对较低。它们往往使用金属外壳,内部制冷系统也比较 robuste(强壮)。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能提供稳定的冷藏冷冻功能,就已经是非常重要的民用产品了。
洗衣机: 苏联的洗衣机,大多数是半自动的,需要人工进行漂洗和脱水。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在解决家庭洗衣难题上的贡献。其结构简单,易于维修,而且价格不高,能够让许多家庭从繁重的洗衣劳动中解放出来。

5. 日用品:肥皂、牙膏等基本消耗品

在苏联,即使是这些最基本的日用品,其生产也受到计划的严格调控。

肥皂: 苏联的肥皂,特别是“Детское мыло”(儿童皂),以其温和的配方和良好的清洁能力而受到赞誉。很多苏联人至今仍怀念那种纯正的肥皂味道和不刺激皮肤的触感。
牙膏: 苏联生产的牙膏,比如“Жемчуг”(珍珠)牙膏,以其简单的成分和有效的清洁力而著称。虽然广告宣传和包装可能不如西方产品花哨,但其基本功能是能够满足的。

需要强调的是:

“强”是相对而言的: 苏联民用产品的“强”,更多的是在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在满足基本需求、耐用性、实用性以及特定技术领域上的体现。与同期西方发达国家在设计、功能多样性、用户体验上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计划经济导致了信息不对称和缺乏市场竞争,这使得苏联企业很难准确捕捉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也缺乏动力去不断创新和改进产品。因此,即使在某些技术上有优势,也很难转化为用户体验极致的民用产品。
“影子经济”和进口: 很多人可能对苏联民用产品的印象不好,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接触到的是普通民众能够买到的“官方”产品。实际上,在苏联也存在着“影子经济”和通过各种渠道(包括进口)获得的来自西方的产品,这些产品在设计和功能上自然更具吸引力。

总而言之,苏联的民用产品,就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事物一样,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它们可能不完美,不时尚,甚至有些粗糙,但它们中的一部分,凭借着扎实的工艺、实用的设计和在特定领域的硬实力,确实在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了那个特殊年代不可磨灭的印记。在评价它们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理解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现实条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应该不知道地球上现在硕果仅存的能完全独立自主研发生产地铁列车的国家真的没几个了:中、日、韩、法、德、意、西班牙、加拿大、瑞典、瑞士和俄罗斯。其中,俄罗斯的技术就是沿袭自苏联。

而更多人应该不知道,地球上产量最高的地铁列车系列,就是苏联的81-717/714系列。该系列的“本家”从1976年下线的原版到2018年多国合作给布达佩斯地铁做全面翻新的“再改剁手版”,总产量接近2000列、约10000个车厢。本家系列名义上2014年已停产,但实际上通过对旧车的大修以及清理列车厂内库存车体组件的方式生产到2019年。当然,部分早期生产型因为车体寿命真的已经用光了,已经拆解。现役最老的列车产于1984年。

如果算上苏联解体后圣彼得堡叶戈罗夫厂在其基础上开展自主研发的81-540/541等系列、以及捷克斯柯达的大修厂按照自身经验及多国订单具体需求开发的81-71M改造方案,整个家族更是庞大到难以置信。


这里先介绍一下前苏联到现在俄罗斯的地铁列车命名规则:

根据前苏联到目前独联体使用统一客运列车分类系统(Единая система классификации подвижного состава),所有地铁列车型号都是“81-”开头。后半段3位编号中,7代表莫斯科梅季希地铁列车厂(Метровагонмаш),5代表列宁格勒列车厂(Вагонмаш。本文称为“叶戈罗夫厂”)。最后2位是具体的列车型号。

一般来说,一款地铁列车会包含2个具体型号,分别指带驾驶室的动车和动力中间车;现在的新车还会有一个型号指无动力中间车(拖车)。另外传统来说还会取一个字母代号以便称呼;而现在一般是以地名取的绰号。

比如说目前莫斯科地铁正在不断投入服务的新车型号叫做81-765/766/767“莫斯科”型。这其实是81-765、81-766、81-767三个型号的缩写,分别是驾驶室动车、动力中间车和无动力中间车。

升级版一般会在后面加小数点和数字;外贸型号会再加字母。比如出口到巴库的上一代列车就叫81-760/761.2Б。“.2”代表这是第二款升级型,“Б”则是“巴库”的首字母。


正常来说,一款列车的驾驶室型和中间车型的编号顺序,都是前者编号小、后者编号大。然而81-717/714是个例外:因为这是先有了81-714这个由给已经下马的Еж2型列车研发的中间车,再由此改造出驾驶室型81-717。

81-717/714型的出现本来是个悲伤的故事:前一代、两代甚至更老的列车将要退役了,81-715/716“И”型列车(当时的列车还是按字母顺序编制外号)研发进度完全不理想,全联盟各地又有大批新地铁系统和线路要开通、急需列车支援。于是相关企业就只能拿旧方案稍作修改就投产,应付当前局面。因为这是临时上马的方案,当局没有给它取字母编号,而只有型号编码,于是反倒被大家叫做“数字车”(Номерные)。

И型列车最终研发失败了。官方给出的原因是铝合金车体消防不过关;然而民间部分资料认为是晶闸管列车控制电路研发不成功。不论是哪个原因,这都是给苏联民用工业的一记耳光:要知道早在60年代,英国和日本都分别有了可量产的铝合金车体地铁列车;而一个能独立发明晶体管、集成电路的超级大国,居然在这么一个领域上卡了脖子,也是奇葩。也是因为这样,717/714这位临时工,一下子就“临时”了30几年。



(上图来源: transphoto.ru/photo/949




(上图来源:upload.wikimedia.org/wi

(上图来源:commons.wikimedia.org/w


苏联解体以后,只有俄罗斯保有完整的地铁列车研发生产体系。乌克兰通过自家大修厂的工程师们发挥才智也有了自己的旧车全面翻新能力,但无法独立设计全新型号。格鲁吉亚在欧盟贸易框架下通过捷克的帮助也有了自己的翻新能力,不过用的还是捷克的翻新方案。

俄罗斯地铁列车的出口市场正在不断萎缩:原东欧阵营除了列车翻新订单必须找俄国帮忙以外,新车一律采购阿尔斯通、西门子、CAF等西方品牌。独联体地区内只有巴库一直采购俄国列车(最搞笑的是2014年取消了跟莫斯科厂的订单、改成向阿尔斯通采购;结果阿尔斯通把列车的生产工作又甩回莫斯科厂了……于是最新一批列车还是回去直接跟莫斯科签单算了);明斯克地铁买了西门子的新车,却莫名其妙长了个“莫斯科”型的前脸;塔什干刚刚跟莫斯科厂签了新车订单;埃里温穷到找捷克翻新都有压力——还好终于翻新完毕了——买新车是不可能的了。至于乌克兰,重新买俄国车是不可能的了,买西方的车也没钱,倒是自己已经基本把手上的40、50年车龄的古董完成现代化升级了。


目前俄国最新的地铁列车型号是莫斯科厂的81-765/766/767.4“莫斯科2019”,以及圣彼得堡十月电车维修厂(Октябрьский электровагоноремонтный завод)利用已于2013年倒闭的叶戈罗夫厂遗产和莫斯科厂在90年代初研发的81-720/721车体结构上研发的81-722/723/724.3“国庆”(Юбилейный)系列。

user avatar

简单谈一下苏联的一些民用船只吧,毕竟苏联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民用船队。

首先是个人的最爱1609型“大西洋”级高速滚装船,其建造于70年代末期,该型号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最大航速可达26节,采用燃气轮机作为动力,动力系统包括两台25000马力的M25型燃气轮机,可以携带20000吨的货物,满载排水量高达35000吨,全长203米,宽30米,共建造有4艘,值得一提的是该级的最后一艘“Владимир Васляев”在苏联解体后被美国海军所使用,用来部署快速反应部队。

567型“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级远洋货轮,是苏联50年代末期建造的一款远洋货轮,满载排水量 22225吨,载重量16185吨,其主要用来运输运输一般货物和谷物货物,其动力系统为一个由涡轮机和减速器组成的汽轮机齿轮箱TS-1,其由2个燃油锅炉提供动力,每小时可处理25吨蒸汽,压力为42个大气压和470°C的温度涡轮机的容量为13000升。全速可达每分钟1000转,齿轮箱将此数字降低到100转。值得一提的是,锅炉和涡轮机控制过程是自动化的。值得一提的是该型号的货轮参加过向古巴运送导弹的任务。同时它的出现也象征着苏联海运业的发达,并一度成为苏联海运的标志之一。

1563型“斯拉维扬斯克”级干货两用船,是苏联建造于60年代中期的一款干货两用船,其采用一台6620 kW的柴油机作为动力,最大航速18节,能搭载12887吨的货物,全长152.8米,宽9.02米,共有,总容量为17,423立方米(捆包),19,170立方米(散装)。另有10台货物起重机,每台起重能力为5.0吨。


暂时先写这么多把,以后可能会慢慢补充,苏联的民用船舶也很有意思,各位如果觉得可以就点个赞吧。

user avatar

算是旧资料搬运和节选发布,发几种苏联的高级手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苏联的机械手表和电子表也是大量出口国外的产品)。

“飞行”2200超薄机械金表(防震机芯厚度仅1.85毫米)和2209超薄机械表(防震机芯厚度仅2.9毫米)

2200超薄金表是“飞行”系列的成名作,于60年代初首次出现在众人面前。在1965年的莱比锡国际钟表展上,它作为当时世界上最薄的机械金表之一(带有防震器的17钻机芯厚度仅1.85毫米,加上表壳表镜后为3.8毫米)一举夺得了金奖,并由此奠定了“飞行”系列日后成为苏联名表的基础。其实“飞行”系列本身也是1960年才诞生,具有知名度是在加加林飞天之后。当时莫斯科第一钟表厂借着太空第一人的“东风”顺势而为,成功塑造了该系列的产品形象。

“飞行”2200超薄机械金表使用苏联产17钻2200型机芯,表壳材质为583标号黄金,即纯金含量为58.3.%外加银和其它金属的14K金,苏联的绝大部分金表都使用这种材质制造,既能够保证色泽又能够保证强度。

通过“飞行”2200的技术实践,苏联钟表工业验证了超薄机械表的可靠性和强度,并找到了制造这类产品的最佳方式和途径,其成果便是23钻2209型防震机芯(60年代前期紧随2200机芯后推出)。在苏联时期,由2209型机芯衍伸出来的超薄机械表不下百种(苏联各表厂都使用这款机芯制造超薄表),有金表,也有普通手表(钢制或镀金)。

内销版本

圆形表盘镀金版(出口外销版)。

由于2209型机芯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很快苏联其它大表厂对它稍作修改后也用来制造超薄手表,这其中知名和畅销的就有彼得宫钟表厂的“火箭”(Ракета)2209超薄系列。

也分成了内销和外销版本。

“飞行”2416是莫斯科第一钟表厂为替代“宇宙”2416而推出的后续型自动机械表,日历改由小窗口显示(机芯因此修改结构,厚度增加到4.85毫米),其表镜上设计有一个小小的凸透镜方便使用者查看日期。70年代,当苏联方面在瑞士钟表展上展示“飞行”2416时,它马上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获得了奖项。

十月革命50周年(1967年)生产的“飞行”2416镀金出口版。

明斯克钟表厂的几款出口产品:

一款1962年出口的16钻防震机芯“霞光”女式腕表,出厂检测单直接是英文的。

出口的“霞光”2009В女式怀表,商标为英文,采用21钻防震机芯。

以“秒”系列名义生产的出口女士腕表也是明斯克钟表厂的产品,17钻机芯。

其它:

三款出口版的海鸥”1601Д(Чайка)黄金女式腕表,采用17钻防震机芯。

苏联最精贵和复杂的手表--“火箭3031”33钻自动机芯的防水抗震双历自动机械闹表

现在说计划了2000只,但两个版本在不同时段仅生产了300只。

具备20个大气压防水能力(200米防水能力)并配有经过强化和加厚的表镜;具有双历显示(日历和周历显示)和闹表功能,闹铃可提醒水下使用者(潜水员)潜水时间(日常用途是叫醒闹钟、会面提示、列车时刻和泊车计时等等),表背的设计也可保证闹铃声在水中清楚传递;自动上链,动力储备不低于43小时,在手上佩戴10小时即可借助自动上链保证不低于30个小时的动力储备;表盘自带夜光(荧光)显示功能。

表盘边缘分钟刻度圈是可以转动的(靠表冠进行调整),除了基本的指示分钟功能外,它还可通过红色三角箭头标志显示闹钟启动的时刻。


又是一个炫技产品--苏联第一种电子表:彼得宫钟表厂在1960-61年间制成的“Электроника”电子表。表壳、表盘数字及指针为镀金(表壳镀金厚度20微米)。表壳角厚14毫米,透明背部采用塑料材质封盖,机芯也为镀金。由于当时小型电池没有大规模销售和生产,这种表只小批量试制。


user avatar

实际上苏东很多产品,并不是死在产品上

捷克太拖拉90年代自认为比质量比价格,他都不比西方同类车差,总该有市场竞争力吧。不说开拓新市场,守住原来东欧市场总可以吧。

但是,奔驰斯堪尼亚可以提供优惠信贷,捷克人提供不了。

所以最后还是破产被收购了。

这是汽车制造商的问题么?

user avatar

笑了。


题主连关勒铭钢笔都翻出来了,莫非没听说过伏尔加人、拉达、莫斯科人等轿车吗?


从1948年起,苏联向外国出口汽车。1950年起,苏联向西方发达国家出口汽车。1970年代鼎盛时期,苏联每年向外国出口30—40万辆汽车。1987年,苏联仅拉达牌轿车一种汽车就向法国出口了2.7万辆。

现在中国每年对外出口汽车也不过100万辆上下。

user avatar

最近又从毛子那边淘了块表(其实不是最近...二月初我就付款了...只是受疫情影响...从莫斯科过来耗了近四个月...要知道平常这条线也就半个月左右...)

就是这货,Восток(Vostok东方牌)下面还有一行小字Прецизионные,翻译过来是“精密”的意思,姑且就称之为“东方精密系列”好了

这只表搭载的是东方2809手动机芯,关于这枚机芯的生产时间,以我从外网上搜到的资料来看,说法各不相同,不过多数所说的范围基本都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

该机芯的基本数据如下:

-22钻

-直径28mm

-厚度4.85mm

-振频18000/h

-动力存储44h

-误差-5~+10s/24h

可以看到其误差基本是达到了天文台水准的,想必这也就是为什么搭载这枚机芯的这只表能被称作“精密系列”的原因,而它也大概是苏联钟表的巅峰产品之一了。

在经过测试后,这只表的动储和误差仍基本保持在如上范围之内,经历了五六十年的岁月仍能如此,苏联货果然不一般呐。

成色不错的机芯,少见的蜗牛微调。上一任表主刚做过保养。

铿锵有力 https://www.zhihu.com/video/1352251620059672577


网图侵删,东方2809机芯(左)是由瑞士真力时135机芯(右)仿制而成的,乍一看确实非常相似,不过再仔细看就会发现明显的不同了,并且据说2809在性能上是要优于135的

值得一提的是28系机芯并不只有2809,还有早期和真力时135一样都是小三针的2803,以及减配版18钻的2809Б等,不过关于这些就不做赘述了。

还有一些这只表上有趣的小细节:

后盖上标出了机芯型号-2809,Противоударные-防震,Пылезащитные-防尘


右下侧表耳处的AU20镀金标识,妥妥的高级货啊


Сделано в СССР-苏联制造

在苏联解体之后,曾经能与瑞士钟表比肩的苏联钟表一蹶不振,东方钟表厂作为这其中少有的幸存者,已是非常幸运,然而如今该厂也仅剩苏联末期使用至今的误差较大而又粗糙的24系机芯。从个人角度来看,东方钟表厂这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简直就是同时期整个苏联-俄罗斯发展历程的缩影,着实令人唏嘘。

user avatar

很多年以前,苏联刚刚解体的时候,大量中国人跑去中俄边境用国内的特产交换俄罗斯的工业产品,国内主要是轻工业产品,而俄罗斯那边主要是重工业产品,但其中也有不错的民用品,比如照相机。


(说句题外话,因为俄罗斯奇缺轻工业产品外加俄罗斯人比较实在,国内的很多民用品比如棉大衣等拿去交换都能换到远超所值的俄罗斯物品,一件大衣换一部相机不是梦,然后很多黑心商人就把假冒伪劣的东西拿去换,很多东西用不了多久就坏了,造成“中国制造”在俄罗斯那边臭名昭著,一直到现在还没消除当年留下的恶劣影响。)


苏联的照相机和他们的其他产品一样,在轻巧美观做工和电子系统等方面没法跟西方国家,尤其是日本的照相机相比,按理说竞争力应该不强,但是照相机这种产品有个特殊的地方,它最值钱最有技术含量,也是决定其品质的地方在于镜头。而镜头制造的水平,苏联是不次于日本的。

苏联镜头技术,来源于德国,德国在二战之前就是世界头号光学器材生产国,日本那时候还根本算不上号。在二战胜利的时候,苏联打劫了德国境内,位于耶拿的蔡司工厂,顺便也拿走了不少技术。

而在冷战时期,照相机和望远镜的镜片制造根本就是一码事,军事意义极大,因而苏联的光学器材技术也一直处于世界前列(顺便一说这也是德国当年镜头技术如此优秀的原因)

因为以上种种原因,苏联的照相机一旦进入中国,就在中国摄影圈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满地可以看到著名的lomo相机:


LOMO(ЛОМО),ЛенинградскоеОптико-Механическ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的缩写,意思为列宁格勒光学机械联盟 。它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家高级光学器材生产商。它出品的相机也以LOMO为标记。它的产品包括军用、科学以及消费品光学仪器。


对于当时囊中羞涩的中国摄影爱好者们来说,LOMO相机是价廉物美的神器。


此外比较常见的还有一种外号18K的半幅相机,镜头也不错,优点是一张底片可以拍两张照片,每次使用半幅:

user avatar

苏联工业最强民用产品,没有之一

噔噔噔噔~~混凝土预制件赫鲁晓夫楼

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和历史

人类第一次实现平等的,符合最大部分人利益的进行住房分配。

受益人群横跨亚欧非三个大洲

包括现在中国数以亿计的人都是靠其栖身

无数人为此脱离窝棚,住上楼房

随之而来的是欠发达国家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思路而不是殖民者的意志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

免于商业资本收割的恐惧,免于匮乏的自由,实现居者有其屋的巨大进步

user avatar

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讨论了苏联的产品设计,其中很多是民用产品:

#二战后苏联工业设计的诞生

1962年,苏联颁布了“通过实施设计方法提高机械工程和轻工业领域的商品质量”的法令。这意味着战后苏联工业设计的诞生。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法令不是由艺术家和设计师主导的,而是由科研机构和工程师所倡导的。 以下是一些比较出名的设计和工程项目示例,其中有许多创新的未来派设计,都是是由苏联工程师创造的。

#几个战后苏联产品设计赏析

看起来类似于Mac,这是苏联计算机站,名为斯芬克斯(Sphinx),于1986年设计。斯芬克斯(Sphinx)配有未来派的方形驱动器(用于插入软盘),遥控器和可以分离的小型显示器,”莫斯科设计博物馆馆长Alexandra Sankova说:“我们今天所拥有的-触摸板和移动电话 ,我们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了。“

http://moscowdesignmuseum.ru/en/exhibitions/6262/

这是工程级卡车BelAZ-540(白俄罗斯汽车厂),由Valentin Kobylinsky于1965年设计。该项目被认为过于创新而没有付诸生产,卡车最终看起来不同。但现在看来它是多么的优美!

http://moscowdesignmuseum.ru/en/exhibitions/6262/

这个“透视出租车”(1964年)。就像上面提到的项目一样,这个项目来自Valentin Kobylinsky,但也从未大规模生产,因为当时没有实现它的工业能力。

Saigak录音机,这是便携式1987年设计生产。

上图为有轨电车设计,VNIITE的Urals分公司于1976年与Ust-Katav Wagon-Building工厂合作开发了一款用于城市,郊区和城际旅行的四轴全金属有轨电车,可惜的是最终也为付诸生产。

苏联国家非常重视儿童玩具。除了着名的nevalyashka(不倒翁)红色娃娃和所有类型的橡胶制品,还有一个汽车工厂生产玩具车!这张照片拍摄于1970年莫斯科AZLK(Moskvich制造商)儿童踏板车车间。

哈萨克斯坦在苏联的轻工业中是比较先进。这是1971年在儿童玩具厂拍摄的照片。这个娃娃可以在每个有小女孩的家庭中找到。


苏联采取计划经济,当时某个州只有三种类型的汽车,三种类型的牛奶盒和六种电话。上图是1962年出版的“新货”杂志的插图。这是当时苏联广告的一种基本形式。

#其它

我继续在pinterest上检索了几个苏联时期的设计,造型朴素实用,落落大方,但是配色和细节上依旧透着一丝清新,由此能感受到当时设计师的良苦用心。计划经济时代下留给设计师的发挥空间有限,设计师在不多的空间内尽可能的赋予产品设计感和美感。

#更多

网站

上面部分产品图片来自莫斯科博物馆,大家可以去其官网查看:

DESIGN SYSTEM IN THE USSR

另外这个网站 mobiledesignmuseum.ru/e 有很多有意思的苏联时期的产品设计图,下面放几张截图:

相关书籍

检索资料的时候在亚马逊看到这么一本:

参考链接1 参考链接2 参考链接3 参考链接4

#关于笔者: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博士在读/公众号:“工业设计李存”/知乎专栏:“工业设计”

#更多关于我的创作

工业设计类:设计杂谈 / 设计与历史/ 工业设计就业 / 工业设计留学与考研 / 设计研究 / 设计手绘 /全球最新设计作品赏析 / 工业设计与技术 / 工业设计建模与渲染 / 手表

非设计类:英语学习/ 技能干货 / 搞笑与抖机灵/ 冷知识、时政、心理学 等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回答一下吧

关于苏联的民用光学

Lomography的招牌广告:LOMO相机与苏联大兵(图片来自cliftoncameras.co.uk)

说到苏联光学 估计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军用光学仪器 但我要说一下民用的光学 就是关于相机了

发家致富:

其实苏联当初的发家都是靠仿制(山寨)德国佬光学技术而发家致富 比如蔡司 徕卡 这些。然鹅俗话说被山寨不可怕 被山寨超越才是最可怕 事实就是毛子山寨发家致富后 在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的时候 人家德国佬一年只能生产几千台的相机在苏联只需要一个月就能达到这个产量.... 这个品牌相机后期被毛子命名为“基辅”(Kiev)。(T-34能淹死希特勒不是没道理的....)

基辅”(Kiev)注意热靴上的"CCCP"

成为相机中的T-34:

由于毛子在二战的经验得出 任何东西只要产量够大 造价够低就可以打死对手了 剩下一切无论精度还是人机工程渣渣!

然后苏联光学产品借着巨大数量 理所当然的成为人民买得起相机和镜头 相比隔壁德国人的价格... 于是毛子又一次用数量淹死了德国人 (虽然说没能在徕卡总部插上红旗...) 但慢慢的 价格便宜 人民都是用销量投票的嘛 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资本主义人民也开始购买这种便宜又不差的光学仪器 好像毕加索这种忠实的党员都是用FED-2....


美国的CCE公司于80年代引进的KIEV-4A旁轴相机都在号称“世界最好的旁轴”, 为了照顾人们的反苏情绪还特意将相机的俄文名字在铭牌上抹掉...所以也别怪朝鲜人喜欢美金的事实了 大家都都逃不过真香定律.....



在纪录片上布列松也曾使用过KMZ制造的Zorki-5旁轴相机

衰落:

很简单 数码相机兴起 菲林相机的堕落 不过有趣的是 毛子的Lomo在2000年还挽救了菲林相机一把 在今天lomo也变成了文艺和小清真(新)最喜欢的东西 当然 还有毁图秀秀的滤镜.......


---------------------个人使用心得--------------------------

手写的出厂证书

好吧 这是个人前几年在乌克兰掏回来的泽尼特ET 搭配格利奥斯44 F2 500块RMB 还带盒子和证书 功能一切正常 就当买个收藏品。

说起来ZENIT不算小众品牌,在菲林时代也是鼎鼎大名的俄系大厂,不过进入数码时代以后,就和其他很多菲林相机生产厂商一样,没落了。

拿出去拍了几次 偶尔漏光 但无论快门还是光圈还是准得很 有次不小心摔到地上 整个镜头磕了 但没事...一样能用....

当时去香港试拍的片子 拍了两卷 只有一张漏光了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毛子的镜头 用八羽怪转接到5D4上 这种成色真的是很好看 而且还自带共产主义漩涡的焦外螺旋

和平Mir-1B 用八羽怪转接5D4的片
其实这镜头的镀膜十分好看 甚至能用他当镜子 苏系少有精品

然后入手了另一支比较冷门的广角 和平Mir-1 35 2.8广角 但据闻在国际上是获奖的 这镜头 但成色也是十分好看 相机+两支镜头用了1000不到 接在5D4上成色还是倍儿棒

---样片---

35的广角 手动2.8光圈
如此小布尔乔亚的店 用我的共产主义镜头解放你们吧!
晚上的色彩 广角+大光圈的关系 晚上还可以手持


-------最后 ----------

现在光学主流市场是被日本主导 但其实苏联相机也有过一段辉煌的时间 如果要说苏联光学的很多细节我估计可以另外一篇文章去说了 到了今天我们还是可以用很低的价格买到不少成色不错而且好玩的苏联镜头 所以不得不说 这是我接触到最强大的苏联民用产品。

对了 泽尼特已经从新复活了 在上年推出了全画幅数码微单 不知道没落的俄系相机是否能够从新崛起来 让我们拭目以待....他长这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聊起苏联的民用产品,很多人脑海里可能立刻浮现出那些一眼就能认出的标志性形象:那方方正正的冰箱,简单粗暴的收音机,或者满大街跑的拉达汽车。说实话,苏联在民用产品领域,确实存在不少“硬伤”,很多产品在设计、功能、耐用性上,都与西方世界的那些闪闪发光的新玩意儿有天壤之别。但是,要说苏联就没有“比较强”的民.............
  • 回答
    苏联和美国作为冷战时期的两大超级大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在这场竞赛中,苏联在一些领域确实展现出了超越美国的实力和成就,这些优势并非昙花一现,而是在特定时期内构成苏联国家威望和影响力的重要基石。科学技术领域:在太空探索方面,苏联可谓是早期的领跑者。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
  • 回答
    在如今的独立国家——那些曾经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中,托洛茨基主义政党以及具有托派色彩的政治团体的合法性,以及它们的影响力,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细微差别的话题。总的来说,大部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允许成立政党,包括那些以托洛茨基主义为思想指导的政党,它们理论上是合法的。然而,“合法”并不等同于“有影响力”或“.............
  • 回答
    .......
  • 回答
    苏州博物馆里藏品丰富,件件都有它独特的历史印记和艺术价值。要说最珍贵的,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不能光是数数名字,得讲出点门道来。1. 越窑青瓷莲纹双耳罐这件宝贝,说它是镇馆之宝一点不为过。你看它那温润如玉的青釉,像不像雨后初霁的江南山色?这可是越窑的巅峰之作,唐代的出品。要知道,唐朝的青瓷可是代表了当.............
  • 回答
    想穿出苏联/俄罗斯风格的帅气,关键在于抓住那个时代特有的几个核心元素: 实用主义、军装感、复古面料和沉稳色调。这可不是让你套上全套军装招摇过市,而是在现代服饰中巧妙融入这些元素,既有型又别具一格。一、 军装元素:硬朗与实用的基石苏联时期的服装,特别是男性服装,很大程度上受到军装设计的影响。硬朗的廓形.............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与德军在多个关键战役中的伤亡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是苏军损失比德军少的典型案例。以下从战役背景、双方伤亡对比、历史意义等方面详细分析: 1. 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损失低于德军 战役背景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德军试图通过“堡垒行动”(Opera.............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在文化发展道路上的差异,尤其是在“开放前”这个特定历史时期。要理解为什么苏联在摇滚乐、西装等方面比同时期的中国更加“显眼”,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以及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政策导向。首先,得承认,说“苏联时代有摇滚乐,穿西装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大众层.............
  • 回答
    要说如今的中国和巅峰时期的苏联有多大差距,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咱们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才能看得更清楚。先说“巅峰时期”这个概念。 苏联的巅峰时期,一般认为是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到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大概是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这时候,苏联的经济体量、军事实力、国际影响力都达到了顶峰,.............
  • 回答
    美军在许多领域都对苏联武器进行过仿制和研究,这是一种常见的军事技术交流和学习方式。RPG(火箭推进榴弹)确实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但美军的仿制和研发过程比直接“复制粘贴”要复杂得多,更多的是在理解了苏联设计的优劣后,融入自己的技术和战术需求进行改进和发展。为什么美军会研究苏联武器?首先,了解对手.............
  • 回答
    关于苏联是否“假解体”的说法,这是一个在特定圈子中流传甚广、也极具争议性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背后的逻辑、支持者们的论据,以及为什么这种解释会吸引一部分人。首先,我们得明确“解体”在历史上的含义。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一项宣言,正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加盟共和.............
  • 回答
    在苏德战争的宏大历史画卷中,关于苏联将美英援助的坦克进行改装,特别是换装大口径火炮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双方提供的援助坦克类型,以及苏联自身火炮的发展和需求。援助坦克的背景与类型二战期间,西方盟国,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 回答
    苏联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影响深远的事件,关于其前兆和预测,苏联内部的专家学者们的确存在不同的看法和预测,但总体而言,绝大多数主流的专家学者并没有准确预测到苏联会在1991年突然解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预警信号或者一些学者提出了深刻的担忧和洞见。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1. 主流的乐观论与掩.............
  • 回答
    苏联在阿富汗并没有系统性地、大规模地进行过我们通常理解意义上的“土改”。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苏联在阿富汗的行动背景,以及“土改”在不同政治语境下的含义。苏联在阿富汗的背景:并非为了“解放”土地首先,苏联出兵阿富汗(19791989年)的核心原因,是出于其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以及对阿富汗内部.............
  • 回答
    关于苏联军队在东北枪毙违纪士兵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并且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情况下,这种严厉的惩罚措施是苏联军队纪律体系的一部分。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并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要明确的是,苏联军队以其严酷的纪律而闻名,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历史传统和战争时期的需求。在.............
  • 回答
    假设苏联仍然存在,并且保留了其在冷战时期的影响力,那么一个国家敢于公然、系统性地破坏八小时工作制的情况,其发生的可能性、方式以及可能面临的后果,会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这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苏联体制的内在逻辑与历史惯性首先,我们要理解苏联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核心之一就是工人阶级的解放.............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民族、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人尝试过阻止或延缓苏联的瓦解,但最终未能成功。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尝试和相关细节:1.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尝试(“新思维”和“改革”):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上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后,意识到苏联体.............
  • 回答
    关于美国在苏联解体前是否掌握了“确切情报”,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复杂,不是简单的“有”或“无”能概括。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确切情报”。如果指的是确切知道“苏联会在1991年12月26日这一天解体”,那恐怕很难说美国握有如此精确到日期的预测。毕竟,像苏联这样一个庞大的.............
  • 回答
    关于苏联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后,是否有蒙古人逃到中国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蒙古人出于各种原因,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及之后,选择离开本国,前往中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社会变迁以及个人命运交织的故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苏联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这个表述的背景。严格来说,蒙古人民.............
  • 回答
    苏联19181921年的内战,是一段极其复杂而血腥的历史时期,影响深远。关于这段时期,有很多值得深入了解的著作和资料。关于苏联19181921年内战的书籍和资料推荐:要理解这段时期,我推荐你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并提供一些具体的书籍:1. 宏观概览与背景: 《俄国革命史》 by 爱德华·卡尔 (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