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1918-1921年的内战,有没有什么具体的书和资料推荐?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死真的是因为托洛斯基的关系吗?

回答
苏联19181921年的内战,是一段极其复杂而血腥的历史时期,影响深远。关于这段时期,有很多值得深入了解的著作和资料。

关于苏联19181921年内战的书籍和资料推荐:

要理解这段时期,我推荐你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并提供一些具体的书籍:

1. 宏观概览与背景:

《俄国革命史》 by 爱德华·卡尔 (Edward Hallett Carr): 这是理解整个俄国革命进程的经典之作,虽然不专讲内战,但其对革命前夕、布尔什维克夺权以及初期政策的细致分析,为理解内战的爆发提供了坚实的背景。卡尔的著作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资料引用而闻名。
《俄国革命》 by 理查德·派普斯 (Richard Pipes): 派普斯是另一位重要的俄国革命史研究者,他的观点相对更侧重于布尔什维克的专制性和激进性。他的著作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来审视革命的进程和内战的根源。
《布尔什维克的崛起》 by 奥兰·皮埃尔 (Orlando Figes): 这本书虽然主要讲十月革命,但对于布尔什维克如何建立和巩固政权,以及他们面对的最初挑战有很好的描述,这些都直接指向内战的发生。

2. 聚焦内战本身:

《俄国内战:19181921》 by W.B.林恩 (W. B. Lynn): 如果你想找一本专门讲述内战的著作,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会涵盖主要的战役、参战各方、政治和经济因素,以及战争的后果。
《红色内战》 by 约翰·里德 (John Reed): 里德是亲历俄国革命的美国记者,他的《十日惊魂》记录了十月革命,而《红色内战》则是一份关于内战的“现场报道”。尽管他的立场带有明显的同情布尔什维克,但其生动的描写和亲身经历使其成为理解当时气氛的重要资料。
《俄罗斯人民的苦难》 by 彼得·凯特 (Peter Kenez): 这本书侧重于内战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展示了战争如何撕裂社会,以及各方势力如何对待平民。它能让你更深入地理解内战的残酷性。

3. 领袖与关键人物:

《托洛茨基传》 by 艾萨克·多伊彻 (Isaac Deutscher): 多伊彻的托洛茨基三部曲是传记史上的经典。深入了解托洛茨基在内战中的角色,他是红军的缔造者和总指挥,这场战争的成败与他息息相关。
《斯大林:鲜为人知的故事》 by 罗伯特·塔奇 (Robert K. Massie): 虽然这本书的重点是斯大林,但它也会涉及斯大林在内战中的活动,以及他如何与托洛茨基等人在权力斗争中互动。

4. 史料与文献:

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等机构的官方文件和决议: 这些是最直接的史料,虽然阅读起来可能有些枯燥,但能帮助你了解当时官方的决策和宣传。
回忆录: 许多参与内战的将领、政客和普通人都留下了回忆录,例如托洛茨基、弗龙采等。这些回忆录提供了第一手的个人视角,但需要注意其主观性和立场。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死与托洛茨基的关系:

关于图哈切夫斯基的死,直接将原因归结于“托洛茨基的关系”是一种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说法。 图哈切夫斯基是在1937年被斯大林以“叛国罪”处决的,这是“大清洗”运动的一部分。他的死是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权力、清除潜在竞争对手和消除一切形式的“反对派”而采取的极端手段。

为了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长,理解图哈切夫斯基的政治生态位以及他与托洛茨基的联系,并分析斯大林为何要清除他:

图哈切夫斯基的崛起与“军事反对派”的担忧:

军事天才与革命的保卫者: 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在内战中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以其在粉碎邓尼金、高尔克等白军以及镇压喀琅施塔得起义中的果断和高效而闻名。他年轻有为,在红军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军事思想上的创新者: 图哈切夫斯基也是一位重要的军事理论家,他倡导机械化战争、空军运用等新战术,在军事领域颇有建树。
潜在的挑战者? 然而,正是图哈切夫斯基的才能、声望以及他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在斯大林看来,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在后内战时期,尤其是在1920年代后期和1930年代,斯大林开始系统性地清除党内和军内的潜在反对派。

图哈切夫斯基与托洛茨基的联系:

共同反对斯大林? 在内战结束后的权力斗争中,托洛茨基虽然被边缘化,但他仍然是斯大林的主要政治对手之一。托洛茨基代表了“左翼反对派”,他们批评斯大林的官僚主义和“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
军队中的支持者: 图哈切夫斯基在军队中确实与一些对斯大林政策不满的军事领导人有所联系,这些人也可能与托洛茨基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或者在思想上倾向于托洛茨基的某些观点。例如,一些“军事专家”(旧沙俄军队出身的军官)在红军中受到重用,而他们可能对布尔什维克激进派持保留态度,其中一部分人也曾被指控与托洛茨基有联系。
“军事阴谋”的指控: 斯大林及其盟友,特别是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擅长制造“阴谋”和“反革命活动”的指控。他们能够通过拷问、诱供甚至捏造证据,将许多本无关联的人物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所谓的“反革命网络”。
图哈切夫斯基的“罪证”: 图哈切夫斯基本人虽然不是托洛茨基的铁杆追随者,但他在某些问题上与斯大林存在分歧,比如关于军事战略和军队建设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他与一些可能被斯大林视为“托洛茨基分子”或“布哈林分子”的军官有所交往。斯大林便可以利用这些联系,将图哈切夫斯基描绘成一个与外部势力(如纳粹德国,当时被斯大林视为主要敌人)勾结,策划推翻苏维埃政权的叛徒。

斯大林清洗的动机:

巩固权力: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斯大林深知,任何有才能、有声望、有独立思想的个人,尤其是军队中的领导者,都可能挑战他的统治。
消除异议: “大清洗”的目标是清除党内外所有可能构成反对力量的人,确保斯大林的绝对权威。
制造替罪羊: 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清洗军队,可以为军事上的失误或挫折寻找替罪羊。
削弱红军的潜在威胁: 经过内战洗礼的军队,尤其是一些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指挥官,在斯大林看来可能不如那些绝对服从他命令的军官可靠。

因此,图哈切夫斯基的死,不是因为“托洛茨基的关系”这么简单,而是他个人才能、在军队中的地位,以及斯大林“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政治 paranoia(偏执狂)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的遭遇是大清洗中军方遭受毁灭性打击的一个缩影,包括图哈切夫斯基在内,一大批红军的优秀指挥官被处决,对苏联的军事实力在二战初期造成了严重影响。

总而言之,要深入了解这段历史,需要阅读多方面的资料,并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理解不同作者的观点和史料的局限性。图哈切夫斯基的悲剧,也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RT,关于一些苏联内战的问题,因为很少看到这方面的文献,只有孔夫子网上有一个特贵的苏联内战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19181921年的内战,是一段极其复杂而血腥的历史时期,影响深远。关于这段时期,有很多值得深入了解的著作和资料。关于苏联19181921年内战的书籍和资料推荐:要理解这段时期,我推荐你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并提供一些具体的书籍:1. 宏观概览与背景: 《俄国革命史》 by 爱德华·卡尔 (E.............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美国和德国的军队在军纪方面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其政治体制、战争目标和道德伦理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和评价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德国军队:军纪恶劣,战争罪行严重 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纳粹德国的军队(德意志国军)是纳粹政权的工具,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种族清洗和“生.............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迅速扩张势力范围,与当今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地缘战略、军事与政治手段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苏联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扩张方式1. 冷战格局下的战略需求 苏联在二战后处于全球冷战的核心地位.............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诞生与沙文主义倾向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实践、意识形态、国际环境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一、历史背景:从革命到政权建立1. 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17年) 苏联的诞生是俄国革命的直接结果。1917年二.............
  • 回答
    关于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治委员(政委)的死亡率,由于历史资料的不完整性,目前没有明确的官方统计数据。然而,通过历史学家的研究、档案解密以及军事统计的估算,可以大致推断出以下情况: 1. 苏联红军的总死亡人数苏联在二战中的总死亡人数约为 2700万,其中约 1100万 是红军士兵(包括普通士.............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20世纪中叶至后期(特别是1945年至1991年)曾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超级大国之一。其巅峰时期体现在军事、经济、科技、政治影响力和全球战略地位等方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力量:冷战时期的全球霸主1. 核武库与威慑能力 苏联在1949年成功试爆.............
  • 回答
    苏联在20世纪的历史中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性事件和政策,这些行为在不同时期对国内民众或国际社会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讨论的负面事件及其背景、影响: 1. 大清洗(19361938) 背景:斯大林为巩固权力,通过一系列运动清除党内异己和潜在威胁。 具体表现: 大规模逮捕.............
  • 回答
    苏联解体前(19851991年)未对西方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军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地缘战略等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核威慑与全球安全格局:避免全面战争的核心机制1. 美苏核平衡的“相互确保摧毁”(MAD) 冷战期间,美苏均拥有足以毁灭对方的核武库.............
  • 回答
    “苏联标榜民主,美国标榜自由”这一说法在历史语境中确实有一定的依据,但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定义和实际政治体制来分析。这一表述并非完全准确,而是带有某种程度的简化或片面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苏联标榜民主”的来源与争议1. 苏联的政治体制与“民主”标签 苏联(19221991).............
  • 回答
    “苏联笑话是美方人员编纂的和平演变工具”这一说法,在学术界和历史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确凿的证据支持。 然而,我们确实可以从一些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以及它可能指向的一些历史现象和政治宣传手段。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一、 什么是苏联笑话?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提议被中国拒绝,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而您的问题聚焦于“长波电台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技术和军事问题。长波电台(LowFrequency Radio Station)之所以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和苏联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回答
    苏联的改革开放为何失败,以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为何不欢迎俄罗斯,这是一个复杂且牵涉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苏联搞改革开放为什么失败?苏联的改革开放,主要指以戈尔巴乔夫为核心的“改革”(Perestroika)和“公开性”(Glasnost)政策,其目标.............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国内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将苏联的解体简单归结于“被美国和北约忽悠”过于片面,甚至有些误导。虽然冷战时期美国和北约的政策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影响,但苏联自身的内部问题才是导致其最终瓦解的根本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苏联解体的原因,并分析美国和北约.............
  • 回答
    苏联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没有单一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由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政治失误、经济困境以及社会思想的变迁共同作用下,最终爆发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导致苏联解体的几个关键因素:一、经济上的长期停滞与体制性弊端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 回答
    关于苏联大饥荒(Holodomor)是否为西方编造的谎言,这是一个历史争议较大的问题。绝大多数严肃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认为,苏联大饥荒是真实发生的、极其惨烈的事件,而非西方编造的谎言。 然而,苏联政府及后来的俄罗斯政府曾试图淡化、否认甚至歪曲这段历史,这可能导致一些人产生疑问。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这部作品的观点是否客观,以及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是“始作俑者”还是“压死苏联最后一根稻草”,这些都是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的观点是否客观?要判断一部作品的观点是否客观,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背景、作者、主要论.............
  • 回答
    苏联的国力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表现出复杂且多样的发展程度。笼统地说,它是一个既有辉煌成就,也存在严重问题的超级大国。要详细了解其发达到何种程度,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考察:一、 军事力量:无可争议的超级大国这是苏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领域之一,也是其与美国长期抗衡的基石。 核武器库: 苏联拥有与美国相.............
  • 回答
    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要详细讲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总的来说,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堪称杰出,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它成功地与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并驾齐驱,成为世界格局中的另一极,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其内部.............
  • 回答
    苏联对中国现代工业的援助是一段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历史,其影响至今仍在不同层面体现。要理解其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奠定中国现代工业的基石——“一五”时期的全面援助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基础。苏联在“一五”计划(19531957年)期间向中国提供了空前规模的援助,这被.............
  • 回答
    苏联军队在很短时间内击败在东北经营多年的关东军,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便是战略优势、兵力及装备优势、日军的准备不足以及战场环境等。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战略上的绝对优势与周密准备 战略时机选择的精准性: 苏联进攻满洲的时机选择得极为精准。此时,德国在欧洲战场已接近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