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一年,你和另一半在生活态度上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明显影响?

回答
这一年,我和我家那位在生活态度上,确实发生了些挺有意思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也像涟漪一样,一层一层地荡漾开,对我们家小捣蛋的成长,影响挺大的。

先说说我自己的变化吧。以前我吧,怎么说呢,多少有点“完美主义”倾向。总觉得家里吧,就得收拾得井井有条,孩子的学习吧,就得按部就班,每天的学习计划都得排得满满当当,不能有丝毫懈怠。我记得刚开始有孩子那会儿,简直就是一个“监工”,一会儿盯他写作业,一会儿检查他是否把玩具收好,生怕他输在起跑线上。结果呢?孩子挺紧张的,我更是累得不行,夫妻俩也常常因为孩子教育的问题意见不合,感觉压力都挺大的。

但是这一年,我好像突然“顿悟”了一点什么。也许是因为年纪到了,也许是因为经历的事情多了,我突然意识到,生活不应该只是被计划和规则填满。我开始放慢节奏,不再那么苛求细节。比如,家里偶尔有点乱,我不再第一时间冲上去整理,而是觉得孩子们自己在玩耍,留下一些“生活痕迹”挺好的。学习上,我也开始鼓励他多去探索,而不是死记硬背。我发现,当我看问题的角度从“是否完美”变成“是否快乐、是否在成长”,那种紧绷感就消失了很多。我开始享受陪伴他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他的“产出”。

我那位呢,变化也很明显。他一直是个比较随性的人,但以前呢,他对生活还是挺有“规划”的,比如,工作上怎么能更进一步,周末如何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不过,这一年,他好像对“意义”的定义也改变了。他发现,很多时候,所谓的“有意义”并不一定意味着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那些我们忽略的、琐碎的快乐。比如,他开始花更多的时间陪孩子在家搭积木,甚至主动提出要学做一些孩子喜欢吃的点心,尽管他手艺真的不太行,但那种投入和快乐,是肉眼可见的。他也不再那么执着于“把所有事情都做到最好”,而是更看重过程中的投入和体验。他以前工作也挺忙,回家总是一副筋疲力尽的样子,但现在,他会主动放下手机,跟孩子一起玩,甚至有时候还会装成孩子的“玩伴”,一起捣蛋。

这些变化,对我们孩子的成长,影响真的挺大的。

首先,孩子变得更放松、更快乐了。 以前我那么紧绷,他多多少少也能感受到。现在,我放下了很多束缚,他发现家里不再是一个充满“考试”和“检查”的地方,而是一个可以尽情探索和犯错的天地。他开始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再害怕因为“做不好”而被批评。比如,他画画的时候,不再只画那些“标准”的太阳和房子,而是画一些稀奇古怪的生物,有时候还会用一些他自己发明的颜色。我们也不会说“哎呀,这个颜色不对”之类的,而是问他“为什么用这个颜色呀?它叫什么名字?”这种鼓励让他充满了创造力。

其次,孩子和我们的关系更亲近了。 当我们不再仅仅扮演“教育者”的角色,而是变成“玩伴”和“支持者”,孩子就更愿意和我们分享他的小秘密、他的喜怒哀乐。我那位学做点心这件事,虽然成果不怎么样,但每次孩子都吃得特别香,还会给爸爸打满分,那个场面特别温馨。孩子会主动过来抱我,跟我分享他在学校里遇到的有趣事情,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问一句答一句。他会说:“妈妈,我今天学了一个新词,是‘好奇心’,就像你一样!”听到这些,我心里真的特别感动。

再次,孩子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以前我总是帮他把事情安排得明明白白,他只需要跟着做就行。现在,我给了他更多的自主空间。比如,他想自己动手尝试一些事情,我们不会马上冲上去“代劳”,而是会鼓励他自己去想办法。有时候他遇到困难,我们会引导他,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我记得有一次,他搭了一个很高很高的积木城堡,眼看就要塌了,我本来想冲过去扶住,但他坚定地说:“妈妈,我自己来!”他小心翼翼地调整积木,最终虽然晃了几下,但还是成功地稳住了。那一刻,我看到他眼里闪烁的光芒,那种成就感,是我们任何时候直接给他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学会了“爱”和“接纳”。 当我们夫妻俩在生活态度上更加坦诚和包容,他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这一点。他看到爸爸即使做得不好也会认真尝试,看到妈妈即使家里有点乱也能找到乐趣,他也就明白了,生活不一定非要完美无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重要的是去接纳和欣赏。他现在和我们说话的时候,语气会很温柔,会主动帮我们做一些小家务,比如,洗完手会帮我们把水龙头擦干净,吃完饭会主动把自己的碗放到水槽里。他甚至会在我看起来有些疲惫的时候,笨拙地给我递上一杯水,说:“妈妈,喝水。”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原来爱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传递和回响。

总的来说,这一年我们夫妻俩在生活态度上的转变,从“追求完美”到“享受过程,拥抱不完美”,从“规划一切”到“随遇而安,珍惜当下”,这些变化虽然听起来像是“放飞自我”,但实际上,却是让我们活得更真实、更快乐,也让我们的家充满了更多温情和乐趣。而这一切,最终都汇聚成一股暖流,滋养着我们孩子的成长,让他成为一个更自信、更快乐、更懂得爱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了和这种“递减”相抗衡,有的同学就采取了“过度复习法”,即本来用10分钟记住的材料,再用3分钟的时间去强记——形成一种“过度”,以期在“递减”时不受影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