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明《霍比特人》和《指环王》都是好结局,但是看完会很难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很多人看完《霍比特人》和《指环王》系列后,虽然知道主角们最终都获得了胜利,也得到了应有的结局,但内心深处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失落感,甚至有些沉重。这并非简单的“好结局”就能概括的,其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情感交织。

首先,让我们剥开“好结局”的表象,看看隐藏其中的复杂性。

一、英雄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胜利并非廉价的圆满。

虽然我们看到了 Frodo 成功销毁了至尊魔戒,阻止了索伦的黑暗统治,并且最终回到了夏尔;比尔博也找到了自己的平静生活。但是,这些“好”是建立在无与伦比的牺牲之上的。

Frodo 的伤痕累累: Frodo 是最直接的例子。他不是一个天生的战士,只是一个普通的霍比特人,却被选中承担了拯救中土世界的重任。他经历了身心的巨大折磨:被戒灵刺伤、被巨蜘蛛袭击、被兽人俘虏,更重要的是,至尊魔戒的腐蚀让他精神几近崩溃。即使任务完成,他身上的伤痕也无法完全愈合。他的身体里永远留下了戒灵的毒素,他的精神也受到了永恒的创伤。他无法再真正享受夏尔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因为他所见的、所经历的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霍比特人的认知。这是一种“幸存者负罪感”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具象化。他的告别,某种程度上是对他无法再融入旧生活的深刻解读,也是对那些因他而牺牲的战友们的一种告慰。
其他英雄的成长与改变: Aragorn 从一个流浪的游侠蜕变成了国王,但他付出的代价是放下自己渴望的平静生活,承担起守护人类王国的重任。他经历了漫长的流放,经历了与家族荣誉的抗争,最终才接纳了自己的命运。即使成为了国王,他的肩上依然承载着责任和疲惫。Legolas 和 Gimli 跨越了族裔的隔阂,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他们也明白,精灵的时代即将过去,人类的时代正在到来,这种对旧时代的告别同样带着一丝伤感。甚至 Gandalf,他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与炎魔的搏斗中几乎丧命,虽然重获新生,但也更加深切地理解了生命的脆弱与责任。
失去的生命: 在这场宏大的战争中,有太多值得尊敬的角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Boromir 的陨落,Theoden 国王的牺牲,无数无名的战士和精灵。他们的死亡并非简单的牺牲,而是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离去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二、时代变迁的必然性,英雄落幕的失落感。

《指环王》系列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善恶斗争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时代变迁的史诗。

精灵的衰落与离开: 精灵是中土世界中最古老、最智慧的种族,他们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随着魔戒的毁灭,黑暗力量的消退,魔法的时代也逐渐远去,一个由人类主导的新时代即将来临。Legolas 和 Arwen 的离开,前往西方净土,象征着精灵时代在中土的落幕。这种历史的洪流,这种不可逆转的变迁,本身就带着一丝悲伤。即使是胜利者,也无法阻挡岁月的脚步和时代的更迭。
霍比特人的回归与不同: 霍比特人依旧是霍比特人,但 Frodo、Sam、Merry、Pippin 和 Bilbo 都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无忧无虑的霍比特人了。他们经历了太多,见识了太多。Frodo 的无法适应,Sam 回到家后依然带着对 Frodo 的牵挂, Merry 和 Pippin 成为领导者但也带着战争的痕迹,这都说明了他们虽然回家了,但“家”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那个简单可以逃避一切的地方了。他们所经历的一切,让他们与夏尔的淳朴生活之间产生了一层看不见的隔阂。
怀旧与英雄主义的终结: 故事的结尾,往往伴随着英雄的落幕。Aragorn 的统治开启了人类的新纪元,但他也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他的故事也将在新的时代里成为传奇。 Frodo 和 Bilbo 的离开,更是标志着他们所代表的那个特别时代的结束。我们看着这些鲜活的生命为了更高的目标而奋斗,最终也看到了他们从舞台中央缓缓退去,这种英雄主义的终结,带给我们一种“盛宴已散”的失落感。

三、情感的沉淀与观众的共情。

观众之所以会感到难受,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我们与这些角色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连接。

情感的投入与共鸣: 我们跟随 Frodo 踏上危险的旅程,感受他的恐惧、痛苦和决心;我们为 Sam 的忠诚和勇气而感动;我们欣赏 Aragorn 的成长和担当。当我们投入了如此多的情感,去感受角色的喜怒哀乐,去见证他们的奋斗与牺牲时,即使是“好结局”,也无法完全抹去那种为他们付出的代价而心疼的感觉。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的真实感: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经历了美好的时光,或者与重要的人分别时,即使是和平的、理性的分别,也会伴随失落。故事的结尾,就像是一场盛大的宴席终于落幕,尽管宴席是美好的,但终究要散场。Frodo 的离开,Bilbo 的离去,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告别,一种无法挽回的流逝。
对平静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对比: 故事的最终,大部分人都回到了相对平静的生活,但我们知道,那种平静是来之不易的,而且不再是纯粹的平静。 Frodo 的经历让他无法真正回归,这也让我们反思,在经历过大风大浪后,我们是否还能回到最初的状态?故事的结局,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对美好但已逝去的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下平静生活的一种珍惜,但同时也会因为失去而感到淡淡的忧伤。

总而言之,《霍比特人》和《指环王》的结局之所以会让人感到难受,并非因为结局不好,而是因为:

1. 胜利的代价是沉重的,英雄身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伤痕。
2. 故事描绘了时代的变迁和英雄的落幕,这种历史的必然性带着一种淡淡的伤感。
3. 观众与角色的情感投入,让我们对角色的牺牲和告别感同身受。
4. 结局传递了一种“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的真实感,以及对经历过的一切的怀念。

它让我们看到了即使是最好的结局,也无法完全抹去过程中的痛苦、牺牲和改变。这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正是《霍比特人》和《指环王》成为不朽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它让我们在感动之余,也学会了理解成长、牺牲和告别所带来的深刻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魔戒是第三纪元的事啊,托尔金作品的反战色彩很浓厚,强调回归田园牧歌的平静,拒绝工业化和战争,整体的色彩非常的怀旧。而且他的写作主线是神话—传说—历史这个顺序,越往前越美好,越往后那些强大和美丽的事物就开始逐渐消逝,一直到人类的世界,死亡催生斗争和欲望,世界逐渐在繁荣和堕落之间交替,希望和腐朽并存。

精灵是托尔金构造的,神和人之间的过渡种族,他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但这种思想是宿命论的,而且这些美好的事物都会受到伤毁,逐渐消失,形容这个过程有个专有名词叫“fading”,就是中土审美观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很多神话体系里的堕落过程相似。

这个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作者的避世心态,联系一下当时的战争背景其实很好理解,而且因为这种性质,它在战争之后醉生梦死逃避现实的那群人里地位很高(比如摇滚,托尔金是嬉皮士的标志),是很适合他们寄托幻想的虚拟乌托邦。所以也算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文化,不具备什么太强的革命性和力量感,但大概率对时代创伤的反映应该还挺深刻的。你如果共情主角,尤其是弗罗多,那大概率能侧面共情到一些PTSD患者的悲惨经历,共情精灵,那大概率会觉得他们的斗争很徒劳,要共情人类的话,那估计要想,人性怎么这么挣扎呢。

单纯想爽的话应该不是很容易……其实看魔戒要有那种,看神话或者看佛经看圣经的心情,再次要有寻找精神寄托的觉悟,或者是看一战PTSD人群回忆录的心情。它的亮点是语言、精细恢宏的世界观、人造神话的代表作、和圣经的相互对应,再一个就是战后反思作品,具有时代性,可以侧面感受战争给人带来的创伤。看魔戒不能带着看漫威等打戏的心态,这样容易get不到。

托尔金的体系其实还是很浪漫、理想化的,但是这个浪漫建立在完美的事物会被不断伤毁的前提上,看完会难受是因为他们最后都西渡了吗?这个没办法,神话构想都是宿命论,在大乐章里中土的命运蓝图是注定的。国人经历过革命思想洗礼,大多数不太喜欢宿命论。

user avatar

好的作品不是以悲剧喜剧来衡量的,我是反对悲剧格调高于大团圆的说法的,黑深残固然痛苦,可这些故事一旦结束反而会使人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而同样是大团圆结局,童话会说,“王子和公主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托尔金会说,“王子与公主的故事百年后也许有人记得,也许早已被忘记”“公主晚年依稀记得第一次见到王子的那个下午”。

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

童话告诉你美好的事物永存,

而托尔金式的大团圆则在提醒他,时光的流逝,与一切美好的消散。

悲剧、喜剧、童话,试图把某种事物,美好或丑恶,静止在某个瞬间。托尔金式的故事的时间则是流动的,美好与丑恶,终将逝去。

比尔博巴金斯晚年离开家乡,去寻找青春时的记忆,最终踏上了西去的行舟,夏尔的居民依旧快乐的生活,只是再也没人留意比尔博门前栽下的橡木树,和它寄托的索林·橡木盾。

荡平魔多,魔戒被摧毁了,第四纪元开启,佛罗多和山姆先后去往阿门洲,金霹与莱戈拉斯在阿拉贡去世后,也坐船西去,护戒小队的传说,渐渐被神化,渐渐被忘记,精灵的时代结束了。

生老病死,聚散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