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印度为何刚加入上合就和我们中国搞事情?意欲何为?

回答
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后与中国之间出现一些摩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和国家利益驱动,并非简单的“搞事情”。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印度的历史视角、战略目标以及上合组织本身的特点来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印度加入上合组织的时机和背景。印度于2017年正式成为上合组织的正式成员国,此前是观察员国。上合组织的初衷是加强成员国在安全、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在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方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合组织在区域安全和地缘政治方面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逐渐成为中国在中亚和南亚地区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之一。

印度的战略考量:

印度加入上合组织,有其自身明确的战略意图。

1. 制衡中国,提升地区影响力: 长久以来,印度视中国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尽管双方在经济上有高度的相互依存,但在地缘政治上,两国存在潜在的对抗。印度加入上合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进入”中国的主导性区域合作框架,以便更直接地了解和影响该组织的议程,并伺机制衡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与其让中国独自定义区域安全规则,不如参与其中,争取话语权。

2. 深化与中亚国家的关系: 中亚国家是上合组织的核心成员,这些国家在历史上与印度有着一定的联系,并且在能源、资源和战略位置上对印度具有重要意义。印度希望通过上合组织这一平台,加强与中亚国家在经济、能源和安全领域的合作,分散其对中国日益增长的依赖。同时,中亚地区也是连接南亚与中亚的重要通道,印度希望在此区域建立自己的战略立足点。

3. “平衡外交”和“多边主义”的体现: 印度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信奉“战略自主”和“多边主义”。它不愿被任何一个大国过度影响或拉拢,因此积极参与各种区域和国际组织,以实现其外交的平衡。上合组织虽然有中国的显著影响力,但其成员国众多,且并非完全受中国控制。印度可以利用其在组织内的地位,与其他成员国合作,形成某种程度的制衡。

4. 获取信息和情报: 作为一个区域安全组织,上合组织在信息共享和情报交流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印度可以通过参与上合组织的会议和活动,获取关于地区安全威胁、恐怖主义活动以及其他成员国动态的关键信息,这对于印度的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为何会与中国“搞事情”?

印度与中国在“搞事情”并非指印度是故意要破坏上合组织的运作,而是在合作框架内,其行动和诉求常常与中国的战略目标存在差异或直接冲突。

1. 边界问题和战略互信的缺乏: 中印两国之间存在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尽管双方通过多种机制试图管控分歧,但一旦边界局势紧张,就会严重影响两国之间的整体关系和互信。在上合组织框架内,任何可能被印度视为对中国有利但损害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立场的议题,都可能引发印度的反对或牵制。例如,在涉及巴基斯坦(中国的重要战略伙伴,且与印度有领土争端)的议题上,印度会格外警惕。

2. 对中国在中亚和南亚影响力扩张的担忧: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和南亚地区投入巨资,建设基础设施,这在印度看来,不仅是在增强中国的经济影响力,更是在扩大其地缘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印度担心中国通过这些项目“包围”自己,对其战略空间构成威胁。因此,在涉及中国主导的区域发展项目时,印度可能会提出质疑或寻求制衡。

3. 对巴基斯坦在上合组织的角色的关注: 巴基斯坦也是上合组织的成员国,并且与中国关系非常密切。巴基斯坦在地缘政治上是印度的主要竞争对手。印度在上合组织内部会密切关注中国与巴基斯坦的互动,并警惕任何可能加强巴基斯坦在该地区地位或损害印度利益的合作。例如,在上合组织的安全合作框架下,如果中巴两国在联合军事演习或反恐信息共享方面加强合作,印度可能会感受到压力,并寻求在组织内发出自己的声音。

4. 资源和战略通道的争夺: 印度在中亚地区有能源和战略通道的利益诉求。上合组织的一些议题可能涉及区域能源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这些都可能成为印度与中国以及其他成员国之间进行利益博弈的焦点。

5. “软实力”和“话语权”的竞争: 作为一个区域组织,上合组织也涉及文化交流、教育合作和民心相通等议题。印度希望在上合组织内部推广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并争取在该组织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以平衡中国在该组织中的主导地位。

意欲何为?

总而言之,印度加入上合组织后与中国之间的“摩擦”,其“意欲”并非简单的破坏,而是:

维护自身国家利益: 在一个由中国发挥主导作用的区域组织中,印度力图确保其国家利益不被损害,并争取实现其自身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目标。
施加影响和制衡: 印度希望通过参与上合组织,对区域安全和发展议程施加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寻求战略平衡: 通过加入上合组织,印度是其“平衡外交”战略的一部分,意在拓展其外交空间,与不同力量保持联系,避免被任何一个大国过度绑定。
提升区域地位: 印度希望在上合组织这个重要的区域多边平台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提升自己在区域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因此,印度在上合组织中的某些行动,是在其国家利益和战略考量驱动下,对中国主导的区域秩序的一种参与、适应和有限的挑战。这种互动复杂而微妙,是当前大国关系和区域地缘政治格局的真实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印度加入上合,上合就基本停罢了……本来有机会成军事同盟组织的,巴基斯坦和印度都进来,那就只能是对话的组织~

user avatar

上合从来都是经济上看中国,政治上看毛熊,成立之初,就是毛熊想利用天朝财力保持对中亚的影响力,而我朝是想依靠俄罗斯的影响力加大对中亚诸国的经济渗透度。这么多年虽然都是心照不宣,但却也颇为合作愉快!

而这次两个大佬各拉一个小弟入组织到也继续保持了力量平衡,但这些年随着毛熊的衰弱,阿三其实已经不怎么care毛熊了,这次阿三之所以玩命要进上合,主要是因为巴铁进了,它怕巴铁拉一堆兄弟对付它,进来后发现其实是它多心了,上合真没那么大能耐。

所以其实印度现在是很不care上合的,在边境折腾的时候恐怕都没想起过自己是上合成员国。。。

user avatar

跟上合组织无关,洞朗地区的军事战略意义对印度而言实在是太要命了。

(老图,锡金仍显示独立于印度)

这是洞朗地区位置,为中国边境向南突出部的最南端。紧挨着边境重镇亚东县、乃堆拉山口。洞朗地区虽然是中不边界,但其军事上地理优势覆盖到了整个中印不边界地区。印度称为“多兰高地”,“高地”二字可见其关键性。

亚东距离加尔各答400多公里,在现代战争中毫无纵深可言。出了交通要道乃堆拉山口,一条公路直通恒河平原以及印度第三大城市、IT重镇加尔各答,无险可守一览无余。

接下来更要命:

印度东北部(画x处)人种文化与印度主体部分相差甚远,曼尼普尔、阿萨姆邦一直受地方独立问题困扰,地方宗教矛盾重重。印度人也常常不把东北邦人当自己人看待。

东北邦之一的曼尼普尔邦学生

“曼尼普尔社会主义共和国”

加尔各答往西内陆正是毛派武装活跃地区。

并不是说毛派会协助中国,而是毛派的存在就意味着这些地区与新德里的离心离德,容易引发与东北邦一样的连锁反应。

(东北邦几乎算是孤立于印度主体之外,北接藏南地区)

一旦解放军突破乃堆拉山口,直接就把印度17万多平方公里的东北部(画叉处)包含与中国有争议的阿鲁纳恰尔邦与印度主体分割开来。这将导致印度一连串政治巨变。

藏南地区只是部分领土的得失而已,而东北邦出问题其历史影响将不亚于印巴分治,是印度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了也承受不起的。2009年中国边防军进驻洞朗地区(印称“多兰高地”)的时候,印度急急忙忙把驻扎在克什米尔的27山地师给调到了锡金中印边境。克什米尔可算是关乎印度国运的死战之地,印度调兵锡金背后的战略忧患意识可想而知。

过去几十年亚东地区、乃堆拉山口由于山地条件、高山气候,对中印双方地面部队而言都是易守难攻,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此处并没有发生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印边境战争过去五年后,67年亚东地区爆发中印炮击事件,以印度损失大批工事、炮兵阵地,阵亡800多人告终。

中国在洞朗高地修建公路的举动看似普通,实则与南海填岛的意义相似。通过交通带来的战术优势打破此地双方的均衡态势,退可在边境问题外交谈判上作为相当分量的筹码,进可以颠覆印度东北部以及藏南地区的大局、乃至引发印度全境的政治版图分崩离析,给印度自独立以来最为沉重一击。

印度"七寸",叫西里古里(Siliguri)走廊,这条走廊相当于连接东西印度的脖子,最窄处也就二十公里。

亚东地区、洞朗地区就是中国扼住印度七寸之处的手,这也是为什么印度要吞并锡金、挟持不丹的重要原因,不然无法接壤就只能任由中国扩大此地的战略威慑力。虽然印度不敢轻易在此地大规模开战,但不管怎么样也不愿意让中国顺顺利利修下去。

由于地势险要,印度在己方边境再增兵也无济于事。因此面对中方的施工,眼见国运攸关的战略态势一点点失衡,印度豁出老脸都不要,打着不丹的借口也要越过既定边境阻止中方施工。

前线或软或硬的僵持下,后台的两国的交涉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此次边境争端该如何结束,还是拭目以待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