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中国一辈子不结婚会怎么样?

回答
在中国,一辈子不结婚,这背后牵涉的方方面面,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选择,而是在社会、家庭、情感、心理等多个维度上,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一、 来自家庭的压力,难以摆脱的“催婚”

在中国,家庭的观念根深蒂固。父母养育子女,很大程度上是抱着“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期望。到了适婚年龄,尤其是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观念下,未婚的状态就像是一块永远无法被平复的“心病”,压在父母身上。

父母的焦虑与不解: 父母会想,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难道就指望你一个人过日子?他们会担心你的未来,担心你老了无人照顾,担心你身后没有人继承家业。这种焦虑会转化为日复一日的“催婚”,从温和的询问,到旁敲侧击,再到直接的施压,甚至是威胁。你的每一次回家,都可能是一场“鸿门宴”,餐桌上的话题总是围绕着“对象”、“相亲”、“什么时候结婚”。
亲戚朋友的“关心”: 除了父母,你的姑姑、舅舅、阿姨、叔叔,以及那些你可能一年都见不到一面的远房亲戚,都会成为“战线”上的生力军。逢年过节,家庭聚会,你总是那个被重点“关照”的对象。“你都多大了?怎么还没对象?”“我隔壁老王的孙子都结婚三年了!”“你看人家谁谁谁,早就生孩子了!”这种来自周围人的“善意”提醒,虽然可能出自关心,但长期下来,足以让人身心俱疲,感到被孤立和不被理解。
传统观念的束缚: 毕竟,在中国,结婚依然被视为人生的“必选项”,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不结婚,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种“叛逆”或“不正常”。这种观念如同无形的枷锁,让你即使内心坚定,也时常会感到一种来自社会整体的审视和评判。

二、 情感与心理层面的挑战

独自一人,意味着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承担所有的责任和风险。

情感的缺失与渴望: 虽然现代社会提倡独立,但人类终究是群居动物,情感的陪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期的单身,可能会让你体验到更深层次的孤独感,尤其是看到身边的人都成双成对,分享生活中的点滴,那种对比会更加强烈。你可能会渴望一个可以分享秘密的人,一个在你失落时给你拥抱的人,一个可以共同创造回忆的伴侣。
社会认可度的变化: 在某种程度上,婚姻被视为一种社会认可的亲密关系。单身久了,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在某些社交场合显得“格格不入”,或者被贴上“嫁不出去/娶不到”的标签,这会对自信心产生一定影响。
自我怀疑与调整: 面对如此强大的社会压力,即使你内心坚定,也难免会有动摇和自我怀疑的时候。你会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是不是我的选择错了?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独立,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认同。

三、 现实生活中的不便与挑战

在中国,很多社会规则和生活习惯,都建立在“家庭”这个基本单位之上。

购房、医疗等方面的考量: 在很多情况下,婚姻关系在购房、贷款、医疗报销等方面,可能会带来一些便利。虽然个人也可以独立办理,但少了伴侣的共同承担,可能会在财务和精力上承受更大的压力。
养老的现实问题: 这是许多父母最为担忧的一点。在中国,传统养老模式是“养儿防老”。如果选择不婚,那么养老就成了一个必须独自面对的严峻问题。你可能需要提前规划好晚年生活,比如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寻找社会化养老机构,或者依靠自己的储蓄。但这依然会给你的财务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压力,并且在精神上,也可能面临无人照顾的风险。
人情往来的“规则”: 在中国,很多社会交往都带有“成双成对”的模式。比如参加婚宴、满月酒、乔迁之喜,你独自一人去,可能会显得有些“形单影只”。即使是朋友聚会,大家聊的话题也常常围绕着家庭、孩子,你可能会感到难以融入。
法律与继承的复杂性: 在法律上,没有配偶,财产继承、医疗决策等方面,都需要你提前做好规划,比如立遗嘱、指定监护人等,否则可能会在关键时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 积极的一面与个人的成长

当然,一辈子不结婚,也并非全然是负面。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反而能带来更多自由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高度的自由与自主: 你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不必顾忌伴侣的感受,不必处理复杂的家庭关系。你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兴趣爱好、旅行,去探索世界。
更专注的自我成长: 很多精力可以投入到个人的学习、技能提升、精神世界的丰富上。你会更了解自己,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如何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更广泛的社会连接: 虽然没有伴侣,但你可能反而会花更多精力去经营友情、亲情,去参与社会活动,建立更广泛的社会连接,从而获得另一种形式的归属感。
对婚姻的理性选择: 不结婚,也并不意味着对爱情和亲密关系完全否定。这可能意味着你对婚姻有着更高的要求,宁缺毋滥,不愿因为年龄或者社会压力而将就。

总而言之,在中国一辈子不结婚,就像是一条少数人才选择的道路。 这条路上,你可能需要比大多数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应对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去承担更多的现实责任,去建立和维护自己的情感支持系统。这需要你拥有强大的内心,清晰的自我认知,以及周密的规划。

这是一种挑战,但也可能是一种解脱。选择不结婚,最终并非是为了“对抗”社会,而是为了更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去构建一种自己认为更有价值、更符合自己生命轨迹的生活方式。你的生活,将是你一个人在画布上描绘出的独特色彩,虽然可能不被所有人理解,但却是属于你自己的,最真实的画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剩男或剩女大多都有一个焦虑妄想症,老觉得社会想祸害他/她,他们总觉的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批人,一天到晚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天天想着怎么给他/她找事搬弄是非。。。

遗憾的是,除了你的父母,没人在乎你结不结婚,你并不是地球的中心,真的,除了你的至爱亲人,根本就没人在乎你。

说的残忍和现实些,你的那些闺蜜,你的那些好友,他们巴不得你孤苦伶仃的过一辈子。

你活的越惨,你的闺蜜好友们才会过的越嗨。


你的父母之所以逼你结婚,仅仅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他们才是真的爱你担心你,只有他们才是真的在意有一天,父母离开了你,你病了,老了,没人照顾了怎么办。

嗯,我知道你要说,结婚不一定幸福,如今离婚率这么高,有儿女也可能忤逆不孝。

不婚不育有啥可怕,老子有钱就行。

那我就很残酷的告诉你,有钱的孤寡老人,犹如小儿持金于闹市。

或许我真应该放一个养老院的视频给信奉有钱万事足的各位款爷看看,到了中午吃饭时间了,一群老人惴惴不安的带着饭碗,哆哩哆嗦的排队,小心翼翼的看着开饭大妈的脸色,神色卑微而畏惧。

这还是神智清醒,身体还可以能自行走动的,简单的说,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

如果是生活不能自理呢?如果是年龄大了有了认知障碍呢?

卧床的老人连水都不敢多喝,因为护工护理的时段是规定好的,如果来之前没憋住那就只能尿在床上。

你猜护工看见床上的屎尿会不会和颜悦色的照顾老人呢?

这种多喝一口水都要考虑再三的生活。。。知乎上的大V当然不会告诉你。

知乎上那些大V们只会选择妙笔生花现编一个温馨且美满的不婚主义者的人生故事,告诉你,看,我姨/叔/领导/亲戚/同事。。。今年五六十岁了,天天出去嗨,挣的钱全给自己花,过的不知道有多爽,今天去三亚看海明天去夏威夷潜水后天去阿尔卑斯爬山连大后天去北极看企鹅的机票都买好了。。。

这倒不是因为这些大V坏,而是因为他们压根就不在乎你,你的未来你的死活跟他们无关,反正就是顺着你的喜好说你爱听的,先把关注和点赞弄到手再说。。。

至于你所谓的“看了周围的人,幸福美满的婚姻也有,但是属极少数”。。。呵呵,我到想要问问,你想要什么样的婚姻?

是琼瑶小说中的?还是霸道总裁爱上我这一类网文中的?

把你的话变一下:“看了世间的人,一生能够活的顺心如意健康平安的属极少数,那这些人为什么还要活着?”

user avatar

我不结婚,是因为我有自知之明。

1.我这人不知道怎么处理家庭矛盾,现在家人闹矛盾吵架我都不说话;主要是不知道该说什么。

2.不结婚各种压力就要小一点,日子就要轻松点;自由自在的。那我干嘛结婚给自己找不自在?

3.父母有时因为一些事情吵架甚至对骂,本人成年。他们吵一次我就加强不想结婚的想法。

4.前段时间家里发生了一件事:有天我们家在吃晚饭,我坐在我爸旁边。我爸说拿个勺子,我没听见(是真没听见,真没注意到)我弟弟去拿;拿了后用兴师问罪的态度对我说:“你没听见?你没听见?”我气不过跟他呛上了,差一点打起来了。后来又和我妈因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我弟弟说:“你要这么说,我拿着椅子砸领居的门;到时候打起来了我拿刀跟人砍信不信?”

我妈在那里拱火:“那你去吧,你自己打吧”

我弟听见这话,真要去砸领居家;被我哥拦住了。我爸也生气吼了我妈:“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一天到晚拿个事情翻来覆去说,烦不烦?”

反正闹得家里鸡犬不宁,我也是因为这事;下定决心终身不婚。

我跟我妈说过我这辈子不结婚

我妈问:“你老了怎么办?”

我:“那是我的事情,和你没关系”

结婚也好,不结婚也罢;犯不着说那个好那个不好。自己快乐就是最好。

有些人会说:“你老了怎么办?”

我老了怎么办用你管?你是我谁啊?

我反正就是不结婚。

单身多棒,自由自在的生活,只要不违法和突破道德底线想干嘛就干嘛。

user avatar

一辈子不结婚会面临如下问题:

1、父母从你成年到他们死去,会不断的拿这个说事,比如某人又相亲了,某人的儿子结婚了,某人的孙子都会爬了,某人死到屋里都没人知道了等,你要有耐心来听,来解释,或者大吵一架,然后他们可能会说,你不结婚,我死了闭不上眼睛,见不了祖宗之类的话。你要狠下心来不妥协。

2、你的亲戚邻居同事会对你开始风言风语,从一开始说你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总想挑好的结婚,最后说你可能身体有病,可能是个变态,可能是同性恋,然后还会拿你给别人举例子,那人肯定有毛病,这么大年纪不结婚。你要装作听不见。

3、你老了的时候,一定要定期检查身体,做好安全措施,防止死在屋里,臭在屋里。

其实一生不结婚没什么难的,只要开心就可以了。

user avatar

我给大家讲个真实故事。

2015年的时候,我大五。

我大学的专业叫“临床医学(七年制)”。当年我高考的时候,那是个相当“天之骄子”的专业。毕竟,本硕连读,相当于不仅保研,还可以早一年毕业

所以高考录取分数比五年制也高了不是一点半点。高七八十分吧这样。

当年我们本科阶段的时候,几乎每一个老师来上课,都要吹我们一通彩虹屁。

“七年制素质就是比五年制高!”

“七年制的学生智商就是不一样!”

“我们都爱给七年制的上课,五年制那帮低素质我搭理都不爱搭理!”

学校在硬件方面也挺偏心。七年制学生低年级住市中心老校区的8人寝上下铺,寝室里每人一个插座;五年制学生低年级去郊区炮兵学院住12人寝,每个楼层有一个插座。七年制高年级学生住6人寝上下铺,每人还单有一个课桌;五年制学生高年级住10-12人寝,屋里几乎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所以其实各种自习室的墙上,桌上,都可以看到类似“七年制就是亲妈生的,五年制就是后妈抱的,草!”之类的涂鸦。

感受一下我们的优越感吧。

但是俗话说得好啊,人前显贵,人后受罪。七年制可不是那么容易能留下来的。

先说说我们的选硕士导师规则吧。按照学校的规定,每个硕士导师每年只可收一个七年制专业型硕士。

七年制学生,按照总成绩由高到低排序的顺序单向选择导师,导师可以选择同意或不同意。导师如果接受这个学生,就皆大欢喜;导师如果不接受这个学生,该导师当年不能接受任何其他七年制学生,此学生排名掉到最后一名之后重新选导师。

这会造成一个什么情况呢?

第一,平时每个学期期末考试的每一门成绩的每一分都是有用的。不光考试成绩,还有各种各样的加分,参加社团活动加分,寝室检查扣分,参加学校比赛加分,发文章加分……每一分都会影响我在总排名上的位置。约等于本科五年每一天都在考研。

第二,假如说我想学消化内科,可是如果到了我这里,所有消化内科的导师都选满了。那对不起,我不能学习这个专业了。我必须选其他专业。复读再考的机会都没有。

第三,选导师的整个过程,是一场大型的博弈。比如说我排第30名,想选A导师。然后第40名的同学来找我说,A导师已经内定了我,如果你选他,你一定会被拒绝。你排名在我前面,如果你选了A导师,我可以另外选40名能选的导师,但是你会掉到最后一名。兄弟,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三思哈。

你说,我选不选A导师呢?

(所以七年制每年选课前,各种社交网络,啥人人网,朋友圈里,“大家好,我是几年几班xxx,我已在xx科x老师手下实习x个月,x老师对我很满意,已确认我为本届七年制唯一的学生,请盲选的同学规避风险,有其他问题可电话协商,电话xxxxxxxxxxx”这样的信息就铺天盖地一样满天飞……

这里面大部分都是bluffing。但是问题是,真的有真的。比如x主任的儿子呀,x主任的侄女啊,比如可能这个老师真的很喜欢这个学生啊什么的。历年来每年都有老师宁可自己本届不带七年制学生,也对盲选到他的学生say no的情况;每年都有成绩不太差的同学惨遭被贬到最后一名开外的命运。所以大家对bluffing也不敢直接全都不信。

七年制的选导师制度简直就是养蛊。)

第四,七年制要求:累计三门课不及格过(补考没用,补考过的也计为不及格),或者同一学期两门课不及格,或同一门课补考不及格,就会被逐出七年制。到五年制的下一年级去学习。

第五,七年制是纯英语教学。英语上课(大部分老师做不到所以实行很困难),英语教材(这个有),英语卷面,英语答题。

所以,我们七年制学生本科阶段五年的每一天,都在备战考研。为一分半分斤斤计较,所剩无几的课余时间还要用来参加学校活动,几乎没有任何自己的时间,就怕到时选导师选不好。选不到心仪的导师都在其次,选不到感兴趣的专业那可真的就是要错付一生了。

另一方面呢,五年制学生过的日子是:

大学前四年考试不挂科就行。挂科也没关系,补考过了就行。

中文上课,中文教材,中文卷面,中文答题。

大四/大五奋斗一年备战考研。

考研时同一个导师可以带好几个硕士,竞争压力小很多。

哪怕导师没选上心仪的,基本上想学的专业不会错过。

实在没考上,还可二战考研。

……

相比之下,我们七年制唯一核心的优势就是早毕业一年了,我说这个大家能听懂吧?

好的。

2015年我大五,天塌了。七年制黄了。

原来国家现在开始要求硕士阶段和规培并轨了

当时学校给我们两个选择:

可以维持七年制的身份,七年毕业,没有规培。需要自己毕业以后,是靠社会人士规培还是在所在单位参加员工规培都自己负责。

也可以转到五年制,学校还是维持原有的七年制选导师制度,但是选完后,可以改成普通硕士。参加规培,八年毕业。

一瞬间,七年制学生由往日的天之骄子,变成了处于尴尬境地的弃子。

选第一条路,有可能要面临两年后应届毕业时,所有用人单位都要求规培证,找不到工作,或者即使找到了工作,也要再花长达三年的时间去规培。fun fact,我们当地规培医师当时每个月的工资标准是,520块。五百,二十,块。2015年。

选第二条路,则意味着过去五年所受的所有罪,都仅仅只兑现成了一片“人前显贵”的假象。除了选导师比五年制的学生更困难之外,什么都没剩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没法预测未来。

曾经以为七年制当然是比五年制优越的选择,五年后天就变了。

人呐,就别想着拿自己那点有限的认识去推测未来。

未来的事谁能说得准呢?

担心未来会怎样,有什么意义么?

以担心未来为理由,以自己的预测会准确为前提去做会让现在的自己生活质量下降的事情,你们真的不怕竹篮打水一场空么?

顺其自然不好么?


故事还没讲完呢。

学校摆了两条路在我们面前选。

我思来想去,选了第一条。我当时的理由是,我想赶紧毕业,然后我就出国。都要出国了,还规鸡毛培?(当时是2015年,川普还没上台。)

我们有部分同学选第一条的理由是,罪都遭过了,还是想早点毕业。先毕业再说。

也有来自北上广的同学担心本省的规培证他们回家那边用不了。

但是还是有不少同学选了第二条。他们的理由正如我之前所说:怕毕业的时候没有规培证找不到工作,怕毕业后还要再规培三年,收入太少。

当时选择第二条路的人,特别喜欢把“大势所趋”挂在嘴边上。他们爱说“规培是大势所趋”,“早晚都得规培,不如早规省心”……

嗯,也对呢。确实,选择第一条路的人会有怕毕业以后还要单独去规培的担心。

值得一提的是,2015届的统招硕士已经成功规培并轨,而2014届并没有。

以上我说的那些担心,2014届这些比我们早一年读硕却跟我们七年制同时毕业的同学们,对这些事情的担心比我们有过之无不及。比如,我硕士师门的师姐就是。

我师姐操心的原因就是,她比我大三岁。她毕业都快28了,我还不到25。她说,我还得再规培三年的话,我什么时候结婚啊?我那时候都多大了啊。

我师姐很愁,她的同届同学也都很愁。

于是呀,2016年冬天,他们2014届统招硕士集体上省卫健委门口静坐示威去了。




然后就有用了。卫健委的意思是,整个2017年毕业的所有硕士,包括统招和七年制,都可以把硕士期间的时长折算为规培时间。

也就是说,我们这批选择维持七年制的硕士只需要填几个表格,就可以把没有参加规培的两年硕士时间,变成参加了两年规培。剩下一年(准确来说我们剩十个月),毕业再补就可以。找到工作的可以在用人单位补,没找到工作的可以先拿毕业证学位证然后在学校补完再离开。

你们要知道,没参加规培,和,参加规培,这两三年间的劳动强度差别不是一般的大啊。我们这届专硕的普遍模式,是不做课题的时候在自己科室实习,做课题的时候直接脱产做课题。规培并轨专硕,是正常所有时间都在按照计划到各科做住院医师,用业余时间完成课题。

你琢磨吧。

尤其是毕业季,我们是可以专心写论文做课题,时间很自由,最后半年里我们许多同学都各种找工作学车毕业旅行吃散伙饭做大学没做完遗憾的事等等……

选了第二条路的同学,本科吃尽了七年制的苦,硕士又兢兢业业规培了三年。最后还跟当年高考比他们少七八十分的人同时毕业。拿到的证书都没有任何区别(毕业证上是有写学制的)。

嘿嘿,大势所趋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没法预测未来。

曾经以为规培当然是早规早好,两年后天就变了。

人呐,就别想着拿自己那点有限的认识去推测未来。

未来的事谁能说得准呢?

担心未来会怎样,有什么意义么?

以担心未来为理由,以自己的预测会准确为前提去做会让现在的自己生活质量下降的事情,你们真的不怕竹篮打水一场空么?

顺其自然不好么?


所以……当你们跟我说:

“你要是不结婚,没人养老!”

“你要是不结婚,到四十岁肯定后悔!”

“结婚是大势所趋!”

“反正早晚都得结,早结总比晚结好!”

“到时候所有人都结婚了,你连朋友都没有!”

“单身一时爽,年纪大点就不行了!”

“以后不结婚都得上单身税!”

你们猜我会不会听鸭。:)

面对生活的风浪随遇而安,让自己尽量舒心快乐,未来怎么样谁也没法预测,起码当下我过得舒适,未来我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那些总是憋着先苦后甜,给当下自己找罐子拔的,呵呵。你们真就那么确定未来有便宜可占?

你们期望,吃某些苦,受某些罪,然后就能获得某些保证。please,这世上真有这种好事儿么?


Ps:

2015年的时候,我看到国内政策这个样子,就计划出国。考了托福,又买了一堆GRE的书,想法是打算把精力都放在发发文章做做科研,然后2016年去考个GRE,毕业前找个美国实验室博导套套瓷,然后出国然后移民然后走向人生巅峰。

谁能预料到2016年川普上台了呢?2015年的时候我都不知道川普是谁。

谁又能预料到2020年灯塔彻底倒了呢。

我师姐毕业的时候不到28,如今转过年就满31周岁了,。我师姐原以为她毕业了工作稳定了就会赶紧早早相亲结婚嫁为人妇。

结果不小心被她发现,忙于挣钱真tm香。

当年我师姐跟我说的是,她完全可以容忍男的对家庭付出比她少。她觉得,男主外女主内嘛!男的嘛,就是赚钱养家,女的就是相夫教子照顾家庭。我师姐说,她可以接受家务她七男三,但是要求收入上她三男七。比例可以相应调整。当年我师姐的豪言壮语还包括:“我才不买房,我为啥要买房?我难道还能找个没房子的?”

我师姐现在一个月4w。已买房。至今母胎单身。

毕竟收入能跟一个月4w三七开的年薪快百万的大佬,一般来讲哈一般来讲,可能更愿意找个听话乖巧好看无脑的二十岁小花瓶吧。

这当年谁能想到呢?

最后,去年还是前年的最新政策:不强制要求所有医生参加规培。用人单位不得用规培设置招聘门槛。考主治不强制必须有规培。

:)这tm谁能想得到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