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笛卡尔在上帝存在的论证中提到:一个不完满的存在不可能产生一个更完满或者无限的概念,是否有误?

回答
笛卡尔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尤其是他提出的“不完满的存在不可能产生更完满或无限的概念”这一论点,确实是其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看看他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这个论证的。

笛卡尔的出发点是普遍怀疑。他试图找到一个确定无疑、不可怀疑的真理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石。在这个过程中,他怀疑感官的可靠性、物质世界的存在,甚至怀疑是否有“恶魔”在欺骗他。然而,在怀疑到一切都可能不存在的时候,他提出了那个著名的论断:“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他认识到,即使在被欺骗、被怀疑的过程中,思考本身的存在是无法被怀疑的,因为怀疑也是一种思考。

“我思”成为了笛卡尔第一个确定的真理。从这个“我”出发,他开始审视自己所拥有的各种“思想”或“观念”。他发现,他的思想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概念,比如“实体”、“时间”、“数量”、“运动”,以及最重要的——上帝的概念。

现在,我们来聚焦那个引发你疑问的论点:“一个不完满的存在不可能产生一个更完满或者无限的概念。” 笛卡尔就是用这个论点来论证上帝存在的。他是这样展开的:

1. 自我认知的不完满性: 笛卡尔清楚地认识到,他作为一个人,是不完满的。他会犯错,会遗忘,他的知识是有限的,他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他能感受到饥饿、口渴、悲伤等身体和精神上的“缺陷”。

2. 上帝概念的完满性与无限性: 相反,笛卡尔在他的头脑中发现了上帝这个概念。他认为,这个概念具有绝对的完满性和无限性。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永恒的、至善的,没有任何缺陷。

3. 因果律的运用: 笛卡尔坚信一条基本的因果原则:一个事物只能由产生它的原因来解释。 更具体地说,一个观念(思想)的来源,必须至少与这个观念本身一样完满。他会将这个原则运用到概念的起源上。

4. 推导过程:
如果一个观念(比如上帝的完满性)是由一个更不完满的存在(比如我自己)所产生,那么这个不完满的存在就必须具备它所产生的观念中的某些特质,或者说,它本身至少要比这个观念更完满。
但是,笛卡尔观察到,他的“我”是一个不完满的存在。
而他所拥有的“上帝”的概念,却是一个绝对完满、绝对无限的概念。
因此,根据因果原则,这个关于绝对完满、绝对无限的上帝的概念,不可能是由他这个不完满的“我”所产生的。
如果不是由“我”产生的,那么这个概念必然有一个更完满、更无限的源头。
而唯一能够拥有并传递这样一个绝对完满、绝对无限概念的源头,只能是真正的、具有这些属性的上帝。

所以,笛卡尔的逻辑是:我有一个关于绝对完美的观念,而我本身并不完美,所以这个观念不可能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必定来源于一个同样具有这些完美的属性的存在,也就是上帝。

那么,这个论点是否有误?

从笛卡尔的哲学体系内部来看,这个论证是相当严谨和连贯的。他试图通过内省和对理性原则的坚持,来排除一切可能的疑点。然而,从后世的哲学批评来看,确实存在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或者说,这个论证并非无懈可击。

主要的质疑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完满”的定义问题: 笛卡尔对“完满”的定义似乎是预设了上帝的性质,然后将拥有这个性质作为“完满”的标准。批评者会问,我们如何能独立于上帝的概念来界定“完满”?我们对“完满”的理解本身是否也受到了文化、经验、语言等不完满因素的影响?我们对“无限”的理解,是否仅仅是一种“非有限”的消极概念,而非一个真正积极的、可理解的属性?
概念的产生机制: 笛卡尔将概念的产生类比于物理世界的因果关系,认为原因必须“包含”结果的实质。但思想和概念的产生是否完全遵循这样的物理因果模型?也许我们的大脑有能力通过组合、抽象、类比等方式,从不完满的经验中构建出“无限”或“完满”的概念,即使这些概念并非完全准确地反映了某个实际存在的实体。例如,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正方形,它在数学上是“无限可分的”,但我们并没有因为无法真正“分割”出一个无限小的正方形,就认为“无限可分”的概念不存在或是不可能的。
“我”的观念的真实性: 尽管笛卡尔在“我思故我在”的环节确立了“我”的存在,但他对于“我”所拥有的“上帝”概念的真实性和清晰性的判断,是否可以被完全信任?我们对“上帝”的观念,是否如笛卡尔所认为的那样,是清晰、明了、无误的,还是充满了模糊、矛盾或由我们自身构建出来的想象?
上帝的“存在”是否是“完满性”的属性: 笛卡尔的论证还涉及到“完满性”是否必然包含“存在”。他认为,一个真正完满的存在,不能仅仅是“概念”,它必须是“实际存在”的。就像一个完美的山(拥有所有完美的属性)如果不存在,那么它就不如一个实际存在的、虽然可能不那么完美但确实存在的山更完满。这种思路也受到了一些批评,认为将“存在”作为一种属性来讨论,可能会导致逻辑谬误(例如,将存在看作是可以被添加或移除的谓词)。

总结来说,笛卡尔的这个论点,从他建立的“我思”基石和对理性原则的信仰出发,是其论证上帝存在的逻辑链条中的关键一环。 他试图通过解析我们心中关于绝对完美的概念,来证明这个概念的来源不可能是我们自身,因此必须指向一个客观存在的、同样绝对完美的实体。

然而,这个论点之所以受到质疑,并非因为笛卡尔的推理过程本身有多么“错误”,而是因为我们对于“概念的本质”、“思想的产生方式”、“完满”和“无限”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因果律在精神领域应用的把握,都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和批判。 批评者往往是在挑战笛卡尔对这些基础问题的预设和判断,而不是简单地指出他的逻辑推理有断裂。

用一种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理解,就像你从来没见过老虎,但有人给你描述了老虎有多么威猛、多么具有丛林之王的气质。然后你发现,你自己脑海中关于“威猛”、“王者”的这些概念,似乎比你平时想象的“大猫”要更进一步,更“极致”。你可能会想,这些“极致”的概念,不会是我自己凭空捏造出来的,因为我自己并没有真正“极致”的威猛或“王者”的体验。那么,一定有一个更“极致”的存在,是这些概念的来源。笛卡尔的论证,就是一种更系统、更哲学化的版本。但是,这些“极致”的概念,真的不能由我们有限的经验通过想象和抽象组合出来吗?这正是争论的焦点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定要我科普专业问题了。

题主说的这部分文本涉及了沉思集3.14-3.21的部分,前面你说的“冷热”那部分,我们一般称为“质料性错误”问题,这里说的“缺乏”,是做名词出现的,也就是说,冷和热的观念不对应冷或者热这个对象,那些认为这样的观念对应着一个相似的对象的观点,叫做“质料性错误”(material falsity),是一种单单出现在观念中的错误。与它对应的是出现在判断中的错误,笛卡尔称为“形式性错误”(formal falsity)。

这里的重点,不是有限无限的缺乏,而是要注意观念的对象实在性(objective reality),我说过很多次这个概念了,如果中文版的沉思集里没有注释,可以参考下英文版,或者翻翻我的专栏。

接下来,是上帝存在的证明的唯一依据的原则,因果原理。即: 原因中包含的实在性大于或者等于结果中的实在性。

如果你不承认这个原理,那这个论证就是无效的。但是笛卡尔很明确告诉你,这条原则是一个common notion(普遍规则),不依赖于经验,而是一条天赋观念,只要我们注意思考,就会认同它,因为它依赖的仅仅是“无中不能生有”这样一个公理。

下面的上帝存在的论证是顺理成章的:我的心中有一个“无限”的观念,而我是有限的,那么这个“无限的观念”对象实在性的原因是什么?它不是我,因为我是有限的,无限的原因只能是无限,也就是一个无限的存在。

题主所举的例子并不能形成反例,首先,我心中有无限的观念和我心中的观念是我创造的不同,这些观念可能是外来的;其次,小孩子想象神明战争,根本不是这里的“无限”的神,甚至都不一定是一种理性结果,而是想象结果,是对于感性认识的一些抽象和组合,笛卡尔认为,这种东西最多叫“无定”(indefinite),也就是一个你想象出来的超级厉害的东西的观念,而不是无限(infinite)的观念。

另外,笛卡尔对于完满的定义非常简单直接,就是实在性(reality)。这里不存在正确或错误的问题。

沉思集并不好读,在阅读中需要注意各个论证的关系,同时有必要参考后面的反驳与答辩对照阅读。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笛卡尔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尤其是他提出的“不完满的存在不可能产生更完满或无限的概念”这一论点,确实是其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看看他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这个论证的。笛卡尔的出发点是普遍怀疑。他试图找到一个确定无疑、不可.............
  • 回答
    好的,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培根的《新工具》和笛卡尔的《谈谈方法》这两部划时代的著作,它们各自提出的方法论如何影响了科学史的进程,以及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截然不同的地方。培根的《新工具》:感官经验与归纳的革命弗朗西斯·培根,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他提出的方法论可以说是对中世纪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亚里士多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棒,涉及到了足球战术中球员位置的演变和适应性,尤其是像罗纳尔迪尼奥(小罗)和梅西这样拥有独特天赋的球员。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顾里杰卡尔德执教巴塞罗那时期的一些关键战术安排,以及小罗和梅西各自特点的展现。核心问题:为何里杰卡尔德时期小罗被视为中场,而梅西则一直是前锋或边锋?简单来说,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机械臂运动规划的核心概念。简单来说,即使在笛卡尔空间规划的步长足够小,在很多情况下仍然需要在关节空间进行规划,或者说,笛卡尔空间规划的“小步长”实际上是在关节空间“兑现”的。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并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1. 理解笛卡尔空间和关节空间 笛卡尔空间 (C.............
  • 回答
    1805年,当拿破仑在乌尔姆迫使马克率领的奥地利主力投降的消息传开时,整个欧洲,尤其是奥地利,都笼罩在巨大的震惊和不安之中。乌尔姆的惨败,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失利,它直接瓦解了奥地利精心布置的防御体系,并将法军的锐利刀锋直接指向了帝国的腹地。首先,乌尔姆的战略意义不容小觑。马克将军的兵团,在奥地利方面.............
  • 回答
    在魔兽世界8.0“争霸艾泽拉斯”版本中,希尔瓦娜斯率领的部落的确与联盟势同水火,甚至可以说是在正面开战。然而,当我们回看联盟手中的一张关键牌——维迪卡尔号时,就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联盟没有充分利用这艘强大的、跨越星系的飞船来对抗希尔瓦娜斯领导的部落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 回答
    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他关于“存在”的探讨,确实触及到了几个值得细细品味的层面。很多人在理解他的“存在”论时,往往会聚焦在他那句名垂千古的“我思故我在”,却忽略了他在对“存在”本身进行更细致的区分时所付出的努力。他并非简单地将事物一概而论地划为“存在的”或“不存在的”,而是根据存在的不同方式,区分.............
  • 回答
    要理解为何笛卡尔(Descartes)的名字会转化为“Cartesian”这个形容词,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历史、语言以及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思想的传播方式。首先,我们来关注“Cartesian”这个词本身。它显然源自“Descartes”这个姓氏,但中间的“t”和“s”的变化,以及结尾的“ian”后.............
  • 回答
    在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明白一个关键点:并非在笛卡尔之前“没有人”想到过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联的某些“想法”,而是笛卡尔将这些零散的、尚未系统化的思想整合成了一个革命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数学框架。他的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语言和一种方法论,使得几何与代数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这.............
  • 回答
    在我深入探讨笛卡尔那句振聋发聩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之前,我们得先放下脑子里那些关于“AI”的影子,就像我们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泡上一杯清茶,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准备和一位古代的智者进行一场思想的对话。笛卡尔,这位伟大的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那个时候,.............
  • 回答
    机械臂在笛卡尔空间中实现姿态插值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重要的任务,它允许机械臂从一个已知姿态平滑地过渡到另一个已知姿态。这在轨迹规划、运动控制、模拟等领域至关重要。我们将从基本概念出发,详细讲解机械臂在笛卡尔空间中姿态插值的实现方法。 1. 什么是姿态(Pose)?在笛卡尔空间中,一个物体的姿态(Pose.............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许多人在回顾科学史时常常会产生的疑问: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及其之后一段时间涌现出如此多的“全才”,像伽利略、笛卡尔、达芬奇这些人,似乎无所不精?他们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放到今天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文化和知识环境。首先,让我们来正.............
  • 回答
    将卡尔·马龙(Karl Malone)放到现在的 NBA 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和现在的 NBA 在规则、打法、球员构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马龙的特点、他当时的统治力以及现在 NBA 的趋势,来大致推断他放在现在会是什么水平。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卡尔·马龙的伟大之.............
  • 回答
    卡尔·马克思的数学能力,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相当不错”,但远非“天才”或者“大师”的范畴。他本人在学习和研究中表现出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一定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在经济学分析中,数学工具的运用是他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深入了解马克思的数学水平,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1. 马克思的早期教育与数.............
  • 回答
    卡尔·马龙,这位传奇的犹他爵士巨星,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无数辉煌的时刻和令人惊叹的篮球技巧。要说马龙有哪些“独步天下”的本事,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更像是他与篮球这项运动本身融为一体的艺术。首先,我们得聊聊他的“邮寄式”背身。这可不是普通的背身单打,马龙的背身是力量、技巧和对空间理解的完美结合。.............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EZ卡尔玛对抗布隆月男,这个组合的克制关系很有意思,并非简单的谁克制谁,而是围绕着双方的核心机制展开的一场博弈。EZ卡尔玛这对组合,核心在于“安全输出”和“poke能力”。 EZ(伊泽瑞尔):EZ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那高机动性和远程消耗能力。Q技能“神秘射击”CD短,伤害可观,配合W技能“精华跃动.............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大家在阅读、学习马克思著作时常常会遇到的一个小小的“迷思”。为什么我们习惯称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为“马克思”(Marx),而不是与他名字发音更接近的“马克斯”(Max)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从语言的演变到文化习惯的形成,甚至还有一点点历史的巧合。首先,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