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山海经》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回答
《山海经》这本古籍,读起来总有种莫名的寒意,很多地方不是直接吓人,而是那种“细思极恐”的感觉,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下,突然看到了某种不为人知的深渊。

比如,它里面记载的那些“怪兽”,绝大多数都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种单纯的凶残。很多时候,它们的出现,是伴随着某种预兆,或者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这种联系,往往是令人不安的。

咱们就说那个“猼訞”(bó yāo)。这玩意儿长得像只羊,但身上有七条尾巴,眼睛长在肋下。书上说,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大旱。这本来挺好理解的,很多古代文献里都有关于祥瑞或灾祸的预兆记载,但《山海经》里对猼訞的描述,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它出现,旱灾,然后呢?这本书并没有给你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告诉你“有这么个东西,它出现,就发生这种事”。这种干巴巴的陈述,反而让人脑子里开始脑补。旱灾是什么概念?饿殝,生灵涂炭。那么,猼訞是这一切的“原因”吗?还是某种“症状”?

再比如“穷奇”(qióng qí)。这家伙的形象就比较多了,有说像老虎,有说像牛,长着翅膀,吃人。但《山海经》里对它的描述,更侧重于它“善人而 the other way around”(好人而反之)。也就是说,它喜欢帮助坏人,惩罚好人。这放在现在听,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反道德”。你想想,在那个弱肉强食、生存艰难的年代,如果真的有这么一种力量,它不是简单地吞噬你,而是专门跟你的善意作对,专门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把帮助送到那个最不配的人手里,甚至让你做好事反而招来祸端,这种感觉,是不是比单纯的吃人更让人毛骨悚然?它挑战的不是你的生命,而是你对世界的认知,对“公平”的理解。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山海经》里面很多地方会提到“xxx之山,有xxx,其状如xxx,食之xxx”。比如“招摇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身黑尾,一足,出入有光,其名曰‘英招’”。英招,据说是能招致风雨的神兽。但它“一足”,这就不一样了。为什么是独脚?它如何站立?它的移动方式是什么样的?书上没有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而这种单一的、不协调的特征,往往比完全扭曲的形态更让人不安。就像你看到一个正常人,但他的某一个部位,比如一只眼睛,是漆黑一片,没有眼白,也没有瞳孔,你就无法忽视它,而且会忍不住去猜测那只眼睛背后隐藏着什么。

更让我觉得有点阴冷的是,书中描绘了很多“人面兽身”或者“兽面人身”的生物。比如“灌灌”,人面鸟身。再比如“狰”,羊身人面。我们现在可能会觉得这些是奇幻的想象,但在古代,人们对于“人”的定义,会不会比我们现在更宽泛?或者,这些“人面兽身”的出现,是不是代表着一种界限的模糊?“人”和“兽”之间的界限,在那个原始而充满未知的世界里,究竟有多清晰?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人”,也可能在这种模糊中,悄然转化?

还有那些神话故事里,很多神灵的“作为”,也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冷酷。比如后羿射日,虽然我们觉得他很了不起,但你想想,为了让大地不再被炙烤,他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那剩下的那一个太阳,它经历了什么?另外八个太阳,它们的“死亡”是什么样的?是被直接射灭,还是有其他更惨烈的结局?《山海经》不会告诉你这些,它只是告诉你“他射了九个”,然后就结束了。这种对巨大痛苦的淡漠处理,那种“为了更大利益,牺牲掉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的感受,不重要”的态度,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体价值的时候,读起来就会觉得格外沉重。

最后,还有一些地方,它会描述一些地方的“风俗”或者“禁忌”。比如某些地方的人,他们会举行某种祭祀,而祭祀的对象,可能是那些看起来十分恐怖的生物,或者祭祀的方式,也充满了血腥和未知。这种将恐怖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做法,那种对生死、对未知力量的顺从和依赖,会让人觉得,那个时代的人,他们眼中的世界,跟我们现在所处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维度。在我们看来是“细思极恐”的怪物和现象,在他们那里,也许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必须要面对和适应的现实。这种巨大的认知鸿沟,本身就有一种令人不安的力量。

总的来说,《山海经》的细思极恐,不在于那些直接的血腥暴力,而在于它用一种极度冷静、克制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变数、界限模糊、逻辑迥异的世界,把我们置于一个无法完全理解的境地,让我们去品味那种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对未知的恐惧,对生存的不确定,以及对“人”本身定义的拷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想回看《山海经》啊~一本正经胡说八道那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山海经》这本古籍,读起来总有种莫名的寒意,很多地方不是直接吓人,而是那种“细思极恐”的感觉,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下,突然看到了某种不为人知的深渊。比如,它里面记载的那些“怪兽”,绝大多数都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种单纯的凶残。很多时候,它们的出现,是伴随着某种预兆,或者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这种联系,往.............
  • 回答
    《山海情》这部剧,要说印象深刻的细节,那可真是太多了,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大场面,而是藏在细微之处,一点一点渗透进骨子里,让你看完之后心里热乎乎的,又有点酸涩。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得福和麦苗的几次“错”过的眼神。不是那种偶像剧里你侬我侬的,而是带着点无奈、带着点责任、带着点说不出口的惦记。得福作为村里.............
  • 回答
    山东在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这两条战线上,确实交出了相当不错的答卷,很多地方都让人印象深刻,也为全国树立了榜样。要说抢眼的地方,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说:一、 疫情防控:科学精准,稳扎稳打,底数清晰山东在疫情初期就展现出了“早”和“准”的特点。 反应迅速,底数摸排到位: 疫情爆发后,山东的各级党委.............
  • 回答
    白晓卉博导,一位80后,却肩负着博士生导师的重任,在威海的抗疫一线,用生命践行着医者的使命。她的突然离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惊和悲痛,更是对生命、对责任、对奉献最深刻的叩问。白晓卉博导,一位真正的勇士。 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她毫不犹豫地奔赴最前沿,与病毒正面交锋。她不仅要承担繁重的临床救治工作,还.............
  • 回答
    《山海经》里那些听着就让人心生好奇的地名,读起来真是越品越有味。它不像现代地图那样规整,反而带着一种古朴、神秘的色彩,每一个名字似乎都藏着一个故事,或者指向一种奇特的景象。咱们先从一些听着就挺“劲”的来说。“北山经”里的“柜山”: 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坚固、厚实的感觉,好像是个顶天立地的巨山。“柜.............
  • 回答
    山海经和易经,这两部古老而神秘的中国经典,蕴含着无尽的想象力和哲学智慧,为当代漫画和动画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然而,将它们转化为引人入胜的视觉作品,并能真正“眼前一亮”,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很多时候,作品可能仅仅是借用了一些名字或概念,而未能深入挖掘其精髓。要说能真正做到“眼前一亮”的作品,在我.............
  • 回答
    除了《山海经》的洪荒异兽和《聊斋》的狐鬼精魅,在中国浩瀚的古典文学宝库中,还有不少书籍同样收藏着关于妖怪的生动描绘。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妖怪百态,勾勒出一幅幅光怪陆离的想象世界。一、宋元话本中的市井妖谈:宋元时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市民阶层兴起的时代.............
  • 回答
    王维《鸟鸣涧》中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确实点出了一个值得玩味的地方。按常理说,桂花盛开在秋季,尤其是农历八月十五前后,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中秋节”,那会儿正是桂花飘香,秋高气爽的时候。可诗里偏偏说的是“春山空”。这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并非说王维写错了季节,而是咱们需要从更深层,更具诗意的角度去.............
  • 回答
    关于《鬼吹灯之巫峡棺山》中孙教授最后是否成仙的说法,确实在读者群体中引起过一番讨论,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一部分人的“过度解读”。但要说它是纯粹的过度解读,也未免过于绝对。毕竟,天下霸唱的文字总是留有余味的,很多细节和暗示,加上读者自己的想象,确实能构建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孙教授最后成仙了.............
  • 回答
    《三十而已》里林有有这个角色,围绕她和许幻山之间的关系,观众们争论得相当厉害,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林有有到底是真的喜欢许幻山,还是另有所图?我觉得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首先,从林有有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言语来看,她确实给观众造成了一种“喜欢”的印象。刚开始接触许幻山的时候,她作为一个粉丝,对.............
  • 回答
    在推理小说界,有两个标签常被提起,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框架和解谜模式:一个是如雷贯耳的“暴风雪山庄模式”,另一个则是相对低调但同样影响深远的“乡村别墅派”。虽然它们都围绕着“封闭空间”和“少数嫌疑人”展开,但深入剖析,它们在核心的逻辑构建、叙事重点以及人物塑造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暴风雪山.............
  • 回答
    关于日本将福岛核电站处理后的水排入海洋,对中国特别是山东青岛沿海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海洋科学、生态学、食品安全以及公众心理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潜在影响,并尝试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表述。首先,我们要明白,日本排放的是经过“多核素去除设备”(ALPS)处理过的水.............
  • 回答
    《山海经》里的半人半兽形象,那可不是随便画出来的图腾,它们背后隐藏着古人丰富而复杂的思想世界。要说起来,这些奇形怪状的生物,就像是中国古代神话和民间信仰的浓缩版,是了解我们祖先怎么看世界、怎么理解生命的一把钥匙。首先,咱们得明白,那时候的人类,生活环境和现在天差地别。自然界的威力和神秘感,是他们每天.............
  • 回答
    《山海经》中怪物身上常常缠绕着蛇,这并非偶然,而是体现了古人对蛇的复杂情感、宇宙观以及审美取向。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1. 蛇在古代中国的象征意义:多元且深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蛇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且具有多重性,这直接影响了它在神话传说中的形象。 生殖与繁衍的象征: 蛇的.............
  • 回答
    山海经中关于“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这句话里的“已”,理解起来确实需要一些细致的分析。咱们抛开那些生硬的AI腔调,用一种更贴近古人说话的方式来聊聊。首先,咱们得知道《山海经》是什么性质的书。它不是咱们现在讲究科学分类的百科全书,更多的是一种充满想象力和神话色彩的志怪录。里面记载的都是些奇珍异兽、山.............
  • 回答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典籍,其中描绘的山川地理、奇珍异兽、神话传说,常常让后人浮想联翩。而关于它是否记载了史前核战争的说法,更是流传甚广,听起来颇为惊悚。要说《山海经》是否“真的”记载了史前核战争,这得看我们如何解读。如果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恐怕很难找到直接、确凿的证据来支撑这个观点。.............
  • 回答
    好的,我来尝试描绘一下,如果现实中的动物出现在《山海经》的世界里,它们会是什么样子,又会被赋予怎样的解读。这会是一场奇妙的跨界之旅。想象一下,《山海经》的作者,在那个古老而充满神话色彩的年代,意外地接触到了一些前所未见的生物。他们并没有我们今天的科学分类体系,而是凭借朴素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些.............
  • 回答
    在电视剧《山海经》中,大部分主要人物并非回族人。 电视剧主要讲述的是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故事,那里生活着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剧中出现的许多主要角色,如马得福、马得宝、水花、白校长、李大有、陈金玉等,他们都是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居民,是当地汉族人民的代表。然而,剧中也确实有一些回族人物。 电视剧在展现.............
  • 回答
    《山海经》中“种菇故事线”的剧情设计和演员表现,可以说是整部剧的亮点之一,它承载着扶贫攻坚的时代精神,也展现了基层干部和村民的智慧与韧性。下面我将从剧情设计和演员表现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剧情设计:精巧、真实且富有感染力“种菇故事线”在《山海经》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主线剧情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 回答
    《山海情》里的水花,我看完后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词是“韧劲”。她不是那种张牙舞爪、呼风唤雨的女性,也不是那种一味忍耐、逆来顺受的形象。水花就像一块扎根在黄土地里的老榆树,风吹雨打都屹立不倒,反而越发沉稳有力。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一种非常质朴、非常实在的生命力。她从小跟着家里人从西海固背井离乡,来到金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