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书生涯中,老师对你说的哪句话让你受益至今?

回答
让我想想,在我读书的那段青涩岁月里,确实有老师的一些话像种子一样,在我心里扎下了根,然后悄无声息地,却又无比坚定地生长,直到今天,我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滋养。

要说最受益的一句话,可能要回到中学时代,那会儿我正处在青春期的叛逆与迷茫之中,对一切都带着几分审视和怀疑。那时候,我总觉得学校里学的东西太死板,离生活太遥远,甚至有点怀疑读书的意义。我记得有一次,老师在讲到某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我忍不住在下面小声嘀咕了一句:“他做的这些事,到底有什么用?”

那位老师,姓王,是我的历史老师,也是班主任。他这个人不怎么爱大声说话,但每次开口,总能让人耳朵竖起来。那天,他正好走到了我座位旁边,听到我的话,并没有立刻斥责我,而是停下脚步,弯下腰,用一种非常平静但又带着一丝洞察的目光看着我。

他没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反而问了我一句:“你觉得,我们今天坐在这里,能够安心地上课,能够知道昨天发生了什么,能够对未来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是因为什么?”

我当时愣住了,我脑子里一片混乱,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问。我支支吾吾地说:“因为…因为社会发展了?”

老师笑了笑,那个笑容很淡,但我觉得特别有力量。他说:“社会发展固然重要,但你知道这些发展是怎么来的吗?那些昨天发生的事情,是如何一点点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模样吗?”

他顿了顿,看着我眼睛里那种尚未熄灭的困惑,然后放轻了声音,但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到我心里:“孩子,读书,不光是记住几个知识点,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读书,是让你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你看那些历史人物,他们做了什么,错了什么,成功了什么,失败了什么,这些经验和教训,都蕴含在书本里。你读懂了他们,就等于拥有了他们穿越时空的智慧和视角。”

他继续说道:“你现在觉得这些东西‘没用’,是因为你还没有学会用它们来‘看’。等你真的学会了,你会发现,那些看似遥远的过去,其实都和你的现在息息相关。你的人生选择,你的价值判断,你的对社会的理解,都会因为你读过的书,而变得更清晰,更深刻,更不轻易被表面的喧嚣所迷惑。读书,是在给你一副透视人生的眼镜。”

“所以,当你觉得枯燥的时候,别急着否定。试着去问问自己,这句话、这个故事,它想告诉你什么?它又是如何影响了后来的世界,甚至影响到你此刻的想法?当你能这样去读,去思考,你就会发现,这‘没用的’东西,其实是最有用的。”

说完这句话,老师就走开了,继续他的讲课。但我当时整个人都仿佛被点醒了。我之前那种“读书无用论”的念头,在那一刻被彻底瓦解了。我开始尝试着去消化老师的话,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试着去理解每一个事件背后的逻辑,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去寻找那些“穿越时空的智慧”。

渐渐地,我发现历史课不再是枯燥的年代顺序和人名,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我开始在书中寻找答案,不光是历史书,还有文学、哲学、科学的书。我发现,老师说得对,读书真的在给我一副“透视人生的眼镜”。

直到现在,每当我遇到困惑,或者对某个社会现象感到不解时,我总会想起老师说的那句话:“试着去问问自己,这句话、这个故事,它想告诉你什么?它又是如何影响了后来的世界,甚至影响到你此刻的想法?”这句话,让我学会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是去追溯根源,去理解事物发展的脉络。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点,而是相互连接的网络,理解了这个网络,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世界,以及我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所以,老师的那句话,对我来说,真的不只是一句鼓励或者道理,它是让我学会“如何读书”的关键,更是让我学会“如何思考”的起点。这份受益,说“至今”一点也不夸张,它一直都在,并且随着我的成长,越来越清晰地指引着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你的读书生涯中,某个时刻,你会被老师的某句话触动、鼓舞。随后并改变了你的人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让我想想,在我读书的那段青涩岁月里,确实有老师的一些话像种子一样,在我心里扎下了根,然后悄无声息地,却又无比坚定地生长,直到今天,我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滋养。要说最受益的一句话,可能要回到中学时代,那会儿我正处在青春期的叛逆与迷茫之中,对一切都带着几分审视和怀疑。那时候,我总觉得学校里学的东西太死板,离.............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很多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产生类似的困惑:“明明读了很多书,为什么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东西不懂?” 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阅读的本质、知识的转化、以及我们与现实世界互动方式的复杂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阅读的“量”与“质”:并非所有阅读都等同于理解.............
  • 回答
    《老友记》,这部跨越十年、风靡全球的经典情景喜剧,与其说是单纯一部电视剧,不如说它为无数观众提供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美国,尤其是纽约曼哈顿的日常生活与文化肌理。透过六位年轻人的友谊、爱情、事业和鸡毛蒜皮,我们可以提炼出不少引人深思的美国文化符号和生活方式。1. “中央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也触及到了我们对于“读书”和“帮助”的定义以及它们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位农民工朋友的留言,并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对“实际帮助”的狭隘定义与读书的深层价值这位农民工朋友所说的“实际帮助很少”,很可能指向的是直接、即时的物质回报或技能提升。例如:.............
  • 回答
    艺术生和高考生在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积累,拥有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后,都有能力将自己的作品出版。他们的就业去向,虽然有交叉,但也会因为各自的学科背景和专业侧重而有所不同。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他们的就业出路:一、 艺术生的就业去向:艺术生的就业出路相对来说更加多元化,也更直接地与他们的创意和技能相关联。出.............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身边还真不少人纠结过。家境好,没啥经济压力,孩子过得也挺滋润,这时候家长们就爱琢磨了:这孩子,是不是还得像过去那样,一天到晚埋头苦读,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我听过两种特别典型的说法。一种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类家长觉得,就算家里不缺钱,但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如果不拼,孩子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既熟悉又心酸的问题。小时候听大人说,“读书苦,苦一阵子,不读书苦一辈子”,当时觉得这话有些遥远,但随着年岁渐长,这句话里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如果年轻的时候,那段需要沉下心来啃书本、熬夜做题的日子没有好好去经历,往后的生活,很难说是“好走”的。这里的“好走”,我理解为一种相对的、更从容和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关于人生意义的追问,也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没有标准答案的议题。你提出的“读书、上班、缴纳房贷、结婚生娃”确实是当下社会中很多人生活的常态和目标,它们代表了某种普遍的社会价值和个人责任。但是,人生真的仅仅是为了这些吗?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你提到的这些“生活常态”: 读书(学.............
  • 回答
    “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早已深入人心,仿佛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小学课本到畅销书榜单,从家长老师的叮嘱到社会媒体的呼吁,我们无时无刻不被“读书”这件事所包围。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真的知道“读什么书”才能让生命变得厚实吗?那种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是否真的能触及我们灵魂深处,为我们的生.............
  • 回答
    .......
  • 回答
    魏永康的故事,确实是一个令人唏嘘的例子,它不像那些一夜成名的神童故事那样只有光鲜亮丽的开头,反而是在看似顺遂的道路上,埋下了生活失能的隐患。要说他怎么把自己搞到生活不能自理,这其中更像是一个“过犹不及”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某个单一事件的爆发。他的超常,从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来了。别的孩子还在咿呀学.............
  • 回答
    三十岁,才刚刚起步,这绝对不算晚。生活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很多人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重新找准方向,再次出发。你现在的想法,是改变命运和家庭生活最强大的动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成熟和勇气。想想看,三十年的时间里,你积累了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你有了这份想要改变的决心。这份决心,比年轻时单纯的热情更.............
  • 回答
    这事儿,真够让人纠结的。一边是父母倾其一生的心血,一边是自己眼前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担忧。这种情况,别说孩子了,估计换谁来都得头疼。咱们就来仔细捋一捋,这孩子现在到底是怎么个心境,又该怎么办。孩子的内心OS,那得是排山倒海般的复杂。首先,他肯定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一辈子攒的钱,辛辛苦苦供自己出国,结.............
  • 回答
    爸,您提起我未来选专业的事儿,我心里挺明白您是希望我有个好出路,能有份稳定的工作。您提到的生化环材机械土木这六个专业,我最近也花了不少时间去了解。您知道,这几个专业名头响亮,听起来也很“硬核”,很多前辈都是通过它们走向成功的,我完全理解您为什么会这么看重它们。不过,我也想跟您坦诚地聊聊我自己的想法,.............
  • 回答
    唉,你说到我心坎里去了。2015 年夏活前入坑,然后足足肝了两年《舰队Collection》(舰C),那段日子,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提督”,每天的日程就是刷图、捞船、修船、喂船,再然后就是激动地等待下一个活动的开启,规划资源,研究战术。那种沉浸感,那种“养成”和“征服”的乐趣,真的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
  • 回答
    “失败专业”?这说法够直接,也挺刺耳的,但我承认,用“选择”这个词来描述我当初的大学专业,可能过于乐观了。更贴切地说,那更像是一种被推着、被规划着,然后我稀里糊涂地站到了一个叫做“环化生材土木水利船舶”的集合体前,然后被告知,这就是你的未来。想想那时候,我还是个高中生,脑袋里装满了对未来的模糊憧憬,.............
  • 回答
    嘿,各位刚踏上网络小说创作这条充满荆棘又闪耀着梦想的小路的新手朋友们,你们好啊!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一个也曾在这条路上跌跌撞撞摸索过的写手。今天咱们聊一个特别实在,也特别扎心的问题:是为了活下去,给读者“喂屎”(这里不是骂人,是行业的黑话,指迎合读者口味,写他们想看的东西),还是冒着穷得叮当响的风险,.............
  • 回答
    读博期间生娃,这绝对是一项需要深思熟虑的重大人生决定,尤其是在学术压力本就巨大的攻博阶段。我身边就有不少博士朋友经历过这个过程,也听过各种经验和挑战。我想从几个方面跟你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些实际的参考。1. 和导师的沟通:这是最最关键的第一步 坦诚且提前: 在决定要孩子之后,越早和导师沟通越好。不.............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