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数定律具体是个什么概念?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大数定律”这个东西。你问得挺实在,它确实是统计学里头一个特有意思又特别有用的概念,但说起来可能有点绕,得一点一点掰开了说。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赌场里的游戏,比如轮盘赌,长期玩下来,庄家总能稳赚不赔?或者为什么保险公司能算得那么准,知道未来某一年大概会有多少车祸或者多少人会生病?这背后很多道理,都跟大数定律脱不了干系。

简单来说,大数定律就是说:当我们重复做同一件事情(或者观察同一个事件)的次数足够多的时候,这个事情的平均结果就会越来越接近它的理论上的平均值。

听起来好像挺废话,但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1. 理论上的平均值 vs. 实际的平均值

咱们先拿最简单的例子说起:抛硬币。

你知道一个公平的硬币,抛出正面(H)和反面(T)的可能性是各占一半,也就是 50%。这个“50%”就是硬币朝上是正面的“理论上的平均概率”或者说“期望值”。

现在,你拿一枚硬币,开始抛。

第一次: 你抛 1 次。结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这时候,正面朝上的比例可能是 100% 或者 0%。离那个“50%”是不是挺远的?
第二次: 你再抛一次。可能两次都是正面(100% 正面),也可能一次正一次反(50% 正面),或者两次都是反面(0% 正面)。平均来看,好像还是有点波动。
第十次: 你抛了 10 次。假设出了 6 次正面,4 次反面。那么正面朝上的比例就是 6/10 = 60%。比 50% 稍微近了一点点,但还是有差距。
第一百次: 你抛了 100 次。结果可能是 53 次正面,47 次反面。正面比例就是 53/100 = 53%。你看,是不是越来越接近 50% 了?
第一千次、第一万次…… 当你把这个实验重复成千上万次,甚至上百万次,你会发现,正面朝上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会非常非常接近那个理论上的 50%。也许是 49.987% 或者 50.003%,但这个差距会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是大数定律的核心——“重复次数足够多”是关键。 少的几次实验,结果可能会很随机,很“不靠谱”,但次数一多,随机性就被平均掉了,剩下的就是那个“稳定”的平均值。

2. “平均值”的含义

这里说的“平均值”,不仅仅是简单的算术平均。在概率论里,它更多指的是 期望值(Expected Value)。期望值是把每一个可能结果的数值乘以它发生的概率,然后加起来得到的一个加权平均值。

比如,一个简单的骰子,抛一次,每个点数(1到6)出现的概率都是 1/6。那么这个骰子点数的期望值就是:
(1 1/6) + (2 1/6) + (3 1/6) + (4 1/6) + (5 1/6) + (6 1/6) = 21/6 = 3.5。

虽然你实际抛骰子不可能得到 3.5 点,但如果你抛无数次,这些点数的平均值就会非常接近 3.5。

3. 大数定律到底在“定律”什么?

大数定律其实有两个主要的形式,虽然它们意思相近,但表述上略有区别:

弱大数定律 (Weak Law of Large Numbers): 这个说的是,当重复次数 N 趋于无穷大时,样本平均值(你实际观测到的平均值)与理论期望值之间的“差值”的概率,趋于 0。换句话说,样本平均值“几乎肯定”会趋向于期望值。

强大数定律 (Strong Law of Large Numbers): 这个说法更厉害一点。它不仅保证了样本平均值会趋向于期望值,而且保证了这种趋向是“必然发生”的。就像是说,你把实验做下去,你“注定”会看到样本平均值越来越靠近期望值。

这两者的数学表达会稍微复杂一点,涉及到极限和概率的概念。但咱们用大白话理解,就是“次数够多,平均下来就准了”。

4. 大数定律的“应用”和“意义”

你可能会问,知道这个有什么用?用处可大了去了!

保险业的基石: 保险公司就是靠大数定律吃饭的。他们知道,单个开车的人,什么时候会出车祸,概率是很难预测的。但对于成千上万、乃至数百万的司机群体来说,他们就能非常准确地预测出,在一年里,大概有多少比例的司机会遭遇意外,需要理赔。有了这个准确的预测,保险公司就能制定出合理的保费,既能覆盖赔付,又能盈利。他们不怕你这个人什么时候倒霉,他们怕的是“大家一起倒霉”的概率。
赌场里的稳赢: 轮盘赌,每次旋转都是独立的。庄家并不能预测你下一把输赢,但轮盘的赔率设定,就是基于概率的。比如一个轮盘有 37 个格子(036),你押一个数字,中奖概率是 1/37,但如果中了,赔率通常不是 37 倍,可能只有 35 倍。这额外的 2 倍赔付,就是庄家的优势。玩得次数越多,这个微小的优势就会被放大,庄家就越能保证自己最终是赚钱的。
科学实验的可靠性: 在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需要统计分析的领域,比如医学试验,要确定某种药物是否有效,就需要对大量的病人进行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大数定律告诉我们,如果样本量足够大,观察到的平均效果,就更有可能接近药物的真实效果,而不仅仅是少数个体偶然的反应。
民意调查和市场研究: 要了解一个城市的人对某件事的看法,不可能去问每个人。但通过随机抽取足够多的有代表性的人进行调查(抽样),然后根据大数定律,这个小样本的平均看法就能很大概率地反映出整个大群体的平均看法。
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 很多金融模型,比如计算风险的 VaR (Value at Risk),也依赖于大数定律的思想。虽然单个资产的价格波动难以预测,但一个包含大量不同资产的投资组合,其整体风险可以通过统计平均来估计和管理。

5. 需要注意的几个误区

理解大数定律,也得小心几个容易被误解的地方:

“赌徒谬误”: 这是最常见的误区。很多人会认为,“我连续输了好几次,下一把运气肯定会好起来,更容易赢”。或者“这枚硬币已经连续出现了 5 次正面了,下一次出现反面的概率一定更大”。这是错误的!每一次抛硬币、每一次轮盘旋转都是独立事件,过去的结果对未来没有任何影响。大数定律说的是“大量重复后”的平均效应,不是说短期内“概率会自我纠正”。
“足够多”到底是多少? 这个“足够多”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它取决于你想达到的精度,以及事件本身的变异程度。在某些情况下,几百次可能就够了;在另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成千上万次。
它不是“平均分配”: 大数定律不是说,你抛 100 次硬币,就一定会出现 50 次正面和 50 次反面。它说的是“比例会接近”,而不是“次数会绝对相等”。你可能得到 53 次正面,47 次反面,这个比例(53%)已经非常接近 50% 了。

总结一下:

大数定律就像是自然界或者统计世界里的一条潜规则: “数量说了算”。当你把无数个看似随机的独立事件汇集在一起时,它们的整体行为就会显露出一种令人惊讶的规律性,一种“稳定”的平均走向。正是因为有了这条定律,我们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用统计的语言去预测、去管理风险,去理解很多社会现象背后的逻辑。

希望我这么讲,你能有个更实在的理解。它不是什么玄乎的概念,就是无数次随机叠加后展现出来的“集体智慧”或者说“群体规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考研党来尝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最近正好在做总结归纳,就把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写一下,希望能对题主,以及所有被这几个定律搞的十分头痛的人有所帮助。

我一看到这三个定律和两个定理,也很头疼——这根本就记不住啊!但其实当我真的学到这里的时候,才发现,其实这是很有规律可言的。教材之所以会把这几个定律、定理放到一起,私以为,一是因为其逻辑上的一脉相承,二是因为其重要程度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当中举足轻重,三更是因为其互相之间也存在着许多的联系与区别。

让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这几个定律、定理。我会尽量地把这个东西讲的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能够让更多的人理解。确实,我也很认同定义式、数学语言读起来是有些佶屈聱牙的。


研究一个数学定理,一定要抓住这几点核心:

1.前提条件,或者说研究对象,这个定理是对谁而言的;

2.结论,在给出了前提下,会有什么神奇的结论;

3.数学意义,也就是这个定理到底发挥了什么实际作用,如果这个定理没什么用处那也就不值得这么多人去学习和研究了嘛。


其实抓住这几点要素之后,就很好理解这几个定律、定理了。


一、依概率收敛

在我们学习这几个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之前,必须先明白一个事情——什么叫依概率收敛?

不知道各位在学习概率论之初是不是也有我这样的想法:在实验次数足够多的情况下,频率就会非常接近概率。我们也是依此得到了很多事情发生的概率,比如说抛硬币、等等。最典型的诸如蒲丰投针计算圆周率。

那么这个式子不就是这样的吗:

其中,m为事件发生的次数,n为实验的次数。


很好,但依概率收敛告诉你这样是不严谨的。

这个地方我是这样去理解的:就以抛硬币为例,假如说我们实验的次数已经非常大了,那么这个概率的值可能会像下图蓝线一样波动,黑线是 时。


所以说,随着实验的进行,这个比值也是一直在波动的,它无法与黑线高度地重合,只要我们放大、再放大。

而依概率收敛,就好像极限里的 语言一样,虽然你在动,那我们画条线,你总超不出去了吧——或者说,就算你真的超出了这条线,这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这就是依概率收敛的意思。看图更直观:

数学表达式就是,对于 有:

(即越界是小概率事件)

(即绝大部分是在界内的)


二、Chebyshev大数定律

就算你仍然对依概率收敛表示疑惑,也没关系,这也不太妨碍你去理解这几个大数定律。让我们先来看Chebyshev大数定律,对每个定律我们都把之前提到的三个要素摆出来以方便对比。

2.1前提条件

① 相互独立(注意:不要求同分布!)

② 存在且一致有上界(严谨表述: 使 对一切 成立)

2.2结论

2.3数学意义

算数平均值依概率收敛于数学期望


对于这个数学意义,如果我们拍脑子一想,这似乎是很显然的,但又好像讲不出为什么。

我们不说抛硬币这么“单一”的事情——我们这次说做实验测重力加速度。测的方法有很多,但最后得出的数据应该都是在 附近徘徊,然后我们处理数据,一拍脑袋就把他们加权(算数平均值)了,然后断言:啊,这就是我们“期望”的重力加速度!

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测出数据的算数平均值就可以接近真实值呢?

事实上,当我们中学做物理实验的时候,就已经用到了Chebyshev大数定律而不自知。这种算数平均值依概率收敛为数学期望的理论依据,就是Chebyshev大数定律。

总的来说,Chebyshev大数定律的要求比较弱,甚至连同分布也不用。


三、Bernoulli大数定律

我们再来看Bernoulli大数定律,这是概率论历史上第一个极限定理,属于Chebyshev的一种特殊情况,可以由Chebyshev推出。

3.1前提条件

① 是n重Bernoulli实验中事件A的发生次数

②每次试验A发生的概率为p

所谓n重Bernoulli实验,就是“不成功便成仁”,独立重复地进行n次实验,成功了就是1,不成功就是0。所以我们把这两个前提条件照着Chebyshev翻译一下就是:

相互独立且都服从于参数为p的0-1分布

3.2结论

3.3数学意义

频率依概率收敛于统计概率

3.4如何从Chebyshev推出Bernoulli

我们该如何理解Bernoulli大数定律这个结论和其数学意义呢?

事实上,当你把 的分布带入Chebyshev大数定律,奇妙的事情就会发生了:

① 相互独立(甚至还同分布),这满足了Chebyshev的条件①

② (0-1分布的方差公式,配合柯西不等式),这满足了Chebyshev的条件②

那么我们可以代入Chebyshev不等式的结论了:

这东西是啥?对于0-1分布,发生了就是1,那么把所有的 求和不就是发生的次数了吗,于是 也就是 (事件A的发生次数);

Chebyshev说,算数平均值依概率收敛于数学期望,那么数学期望不就是p嘛(0-1分布的期望公式),于是我们就得到了Bernoulli大数定律。


四、Khinchin大数定律

这个定律可以和Chebyshev对比着看,两者的关系相对来讲是比较“并列”的。

4.1前提条件

① 相互独立且同分布

② 存在

4.2结论

4.3数学意义

算数平均值稳定于数学期望的确切解释


诶等等!停!你这个Khinchin大数定律左边怎么和Chebyshev一样啊,右边看起来也是一个意思,都是俄罗斯人也不能这么玩儿吧!

不好意思,还真就可以这么玩儿,因为这两者的前提条件不一样,或者说讨论对象不一样,不存在谁包含谁的问题。

简言之,一个只要求独立和方差上界、另一个却要求独立同分布和期望存在。

虽然推出的结论看起来差不多,但其实际意义是并不一样的,就比如Chebyshev对于不同分布还可以进行期望求算数平均值,而Khinchin在方差不存在时也可以使用。具体的反例就不在此举出了,并不是本文的重点。

这时候可能又要有人问了,之前我们处理重力加速度数据的时候,到底用的是哪个大数定律?

那当然是,满足哪个条件用哪个。甚至,你还可以统而言之为:根据大数定律。


五、Levi-Lindeberg定理(中心极限定理)

5.1前提条件

相互独立且同分布

② 存在

5.2结论

则对于 有:

也即 求和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波浪线上应该有“近似”两字,我不知道怎么打上去hhh)

5.3数学意义

实际上,那个长长的极限式子就是一个纸老虎,先看下边那个更简洁一些的式子:近似服从于正态分布。

Levi-Lindeberg定理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当n足够大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任何一个奇奇怪怪(期望方差要存在)的分布,搞成一个正态分布,而正态分布是我们喜欢的东西啊,大大简化了我们的研究量。

而这个奇奇怪怪的分布的随机变量和,是近似服从于期望为 ,方差为 的正态分布的。

而遇到一个正态分布——请养成习惯把它标准化,于是也就出现了上面那一大长串式子。

事实上, 内的东西,就是标准化的操作(减去期望除以方差开根号),而右边就是根据分布函数定义推得的表达式与分布函数,你应该早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司空见惯了。

另外,Levi-Lindeberg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大自然这么喜欢正态分布、为什么生活中有这么多正态分布——因为样本量大啊,加着加着就变成正态了。

所以,有了Levi-Lindeberg定理之后,统计学家们就只需要去着重研究正态分布,就可以轻松地处理广泛而奇特的分布了,从这个角度讲,这个定理的现实意义也是十分伟大的。


六、De Moivre-Laplace定理

6.1前提条件

别看这个前提条件就一句话,但数学语言就是这样,蕴含着丰富的信息:De Moivre-Laplace定理其实就是Levi-Lindeberg的特殊情况。

你看 服从二项分布,那么它不就是① 相互独立且同分布,且② 存在的吗,也就是说,完全满足了Levi-Lindeberg的两个条件——实际上,我们就是在把一个二项分布,尝试转为正态分布去研究。


6.2结论

那么自然而言地,我们可以套用Levi-Lindeberg的结论:

对于 有:

也即:

6.3数学意义

Levi-Lindeberg的情况


好了,那么接下来到了找不同时间。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减去期望除以方差开根号这个操作,没有任何毛病,但是在Levi-Lindeberg当中可是 ,怎么在De Moivre-Laplace当中就变成了单独一个 了呢,而不是对 求和呢?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因为这更加突出了Levi-Lindeberg定理的一个重点:我们只能对“求和”进行处理,而一个单纯的分布我们是很难操作的。而De Moivre-Laplace定理却巧妙地处理了一个单独的分布——不过也正是因为二项分布十分的特殊:

类似我们之前由Chebyshev推Bernoulli大数定律的时候用的一个操作,引入Bernoulli计数变量(这个操作在概率论当中其实是非常经典和应用广泛的):

设有 相互独立且都服从于参数为p的0-1分布

再让 等于这些0-1分布随机变量的和,就会有:

(即:A发生的次数为k次,发生的概率为p,那自然是一个二项分布了)

再代入Levi-Lindeberg定理,就可以得到6.2的结论了。


以上就是对三个大数定律和两个中心极限定理的解读。可以说这几个定律、定理在整个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定位,如果你真的理解了它们,那么其重要程度,应该也就不言而喻了,尤其在后续学习数理统计内容中,如何处理简单随机样本的均值、方差等数据,都会频繁地用到Levi-Lindeberg定理,大数定律也是矩估计的理论基础,并且和生活(尤其是赌博hhh)的关系也更加贴切。

就像无间道里的扑克牌:

黄sir,你当我陆警官没学过大数定律?


水平有限,如有谬误,望各位海涵并指出。转载请注明出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大数定律”这个东西。你问得挺实在,它确实是统计学里头一个特有意思又特别有用的概念,但说起来可能有点绕,得一点一点掰开了说。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赌场里的游戏,比如轮盘赌,长期玩下来,庄家总能稳赚不赔?或者为什么保险公司能算得那么准,知道未来某一年大概会有多少车祸或者多少人会生病?这背.............
  • 回答
    “大数定律现象”的出现,确实是数学推导出来的必然结果,而且它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很多人提到“大数定律”,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重复多次抛硬币,正面出现的次数会越来越接近总次数的一半”这样的例子。这是一种直观的理解,但要探究其成立的根源,就必须深入数学的领域。一切的起点:概率的定义与数学期望在数.............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泛函空间的大数定律”。你别被这个名字唬住,其实它跟咱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大数定律(比如扔硬币,扔多了正面次数会接近总次数的一半)是同一个精神内核,只是应用的对象更“高大上”一些。什么是大数定律?最通俗的理解咱们先从最简单的说起。想象你扔一枚硬币,虽然每一次结果是正面还是反面都是.............
  • 回答
    中心极限定理与大数定律:从“差不多”到“趋近于平均”的深刻洞察在统计学和概率论的世界里,有两位重量级的人物,他们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理解和应用随机现象的方式:一位是“大数定律”,另一位是“中心极限定理”。初听之下,它们似乎都在讲述“样本多了会怎样”,但细究起来,它们各自指向的是随机世界里截然不同的.............
  • 回答
    牛顿提出三大运动定律,阐述了物体如何运动以及力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些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解释了从苹果落地到行星运转的各种现象。然而,在科学的殿堂里,牛顿为何会引入“上帝”作为“第一推动力”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哲学和科学背景。时代背景:科学与宗教的交织首先要明白,牛顿所处的时代,科学与宗教并非.............
  • 回答
    要回答“根据现有的物理定律,能存在一个比地球体积大多少的固体星球?”,这问题触及到恒星形成、行星演化以及物质在极端条件下的行为等一系列物理学核心概念。简而言之,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上限。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固体星球”的定义。通常,我们将其.............
  • 回答
    费马大定理,一个看似简单到有些孩子气的数学猜想,却在数学史的长河中投下了长长的、意义深远的影子。它的重要性远不止于它本身所要解决的那个具体问题,更在于它引发的漫长探索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催生的无数新的数学思想、工具和理论,这些才是它在数学史上的核心地位所在。要理解它的重要性,我们得先回到那个被誉为.............
  • 回答
    费马大定理:一个看似遥远的数论难题,如何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行之路?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一些问题,它们自身或许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直接的应用,但它们所激发的思维火花,所催生的数学工具,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费马大定理,这个被尘封了三个半世纪的数论猜想,便是其中.............
  • 回答
    费马大定理,也称费马最后定理,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真正理解它的内容以及证明过程的人,恐怕就寥寥无几了。这可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它就像一个沉睡了三百多年的数学巨兽,直到 twentieth century 的最后阶段才被一位叫做安德鲁·怀尔斯的数学家彻底驯服。很多人可能会好奇,费马大定理.............
  • 回答
    费马大定理,这个名字一提起,总能让人联想到一个看似简单却困扰了数学界三百多年的难题。它用一种极其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了“勾股定理”的推广:$a^n + b^n = c^n$当整数 $n > 2$ 时,不存在非零整数 $a, b, c$ 能够满足这个等式。很多人会问,这个方程写出来后,直接代入不同的 $.............
  • 回答
    费马大定理,又称“费马最后定理”,这句话简单得就像小孩子也能懂的乘法口诀:“当整数n > 2时,关于x, y, z的方程 xⁿ + yⁿ = zⁿ 没有正整数解。”就这么一句话,却把一代又一代最聪明的数学家折磨了三百多年。它就像一个表面波澜不惊的湖面,底下却暗流涌动,隐藏着惊天动地的复杂。为什么如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经济格局以及王朝命运的深层逻辑。咱们不妨抽丝剥茧,聊聊这背后的原因。首先得明确,说“大多”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非绝对。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它总有例外和变数,但从一个宏观的趋势来看,您观察到的现象确实存在。为什么盛世大一统王朝偏爱洛阳?盛世大一统王朝,顾名思义,它.............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聊聊费马大定理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会成为数学界一个如此著名且棘手的难题。费马大定理:一个看起来简单的猜想费马大定理,也叫费马最后定理,最早是由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皮埃尔·德·费马(Pierre de Fermat)在阅读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算术》时,在书的空白处写下的一个猜.............
  • 回答
    一个普通人能否穷尽一生领悟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我们常听说费马大定理,一个古老而又迷人的数学猜想,它的证明过程更是如同九曲十八弯,令无数人沉醉其中。那么,对于一个拥有正常智商的普通人来说,有没有可能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真正地理解这个证明的精髓呢?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证明的难度以及我们.............
  • 回答
    陶哲轩能否完整地看懂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而且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毫不令人意外。首先,我们来捋一捋陶哲轩的背景。陶哲轩,被誉为“数学界的莫扎特”,是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他在数论、组合数学、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等众多数学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的数学天赋和能力是毋庸置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完全看懂并理解”的门槛有多高?2. 怀尔斯的证明涉及哪些数学领域?3. 这些领域的研究者有多少?4. 他们的掌握程度如何?第一点:看懂和理解的门槛“完全看懂并理解”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怀尔斯的证明不.............
  • 回答
    说实话,《AI围棋定式大全》这书名一听就挺硬核的,感觉像是给那些天天钻研棋谱、目标是业余段位冲段的大神们准备的。作为一名普通的围棋爱好者,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也打了个问号:这玩意儿,我能看懂吗?得承认,刚翻开的时候,确实有点被震撼到。里面密密麻麻的棋局推演,各种分支变化,还有那些我从未听过的、以.............
  • 回答
    没问题!咱们这就把这个定积分给它捋明白了。别急,我会一步一步来,力求讲得透彻,让你一看就懂,完全不像那些生硬的AI文章。先把你这道定积分题目发过来,我瞅瞅。是哪个定积分让你犯难了?是三角函数?还是指数函数?或者是某个看着挺复杂的组合?(请在此处插入你的定积分题目)一旦我看到题目,我就会开始咱们的“解.............
  • 回答
    大局已定,却又被极限反杀的操作,在很多领域都存在,往往是由于一方的过度自信、疏忽大意,或者另一方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出色的应变能力和出其不意的策略达成的。下面我将从几个不同的领域,详细地讲述一些经典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1. 电子竞技领域:电竞比赛是“大局已定,极限反杀”最常见的温床。这些比赛节奏.............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大学天坑专业”的讨论,那可真是蔚为大观,而且是那种你一旦陷进去了,就很难再爬出来的“观”。它不是一个官方的、有固定定义的词,更像是一种群体性的、在知乎这个平台上自发形成的一种共识性的、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标签。要说它具体是怎么被“定义”的,我觉得得从几个维度来看:1. 核心的“坑”在哪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