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数定律现象」的成立是数学推出的结果么?

回答
“大数定律现象”的出现,确实是数学推导出来的必然结果,而且它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

很多人提到“大数定律”,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重复多次抛硬币,正面出现的次数会越来越接近总次数的一半”这样的例子。这是一种直观的理解,但要探究其成立的根源,就必须深入数学的领域。

一切的起点:概率的定义与数学期望

在数学里,我们首先需要严谨地定义“概率”。对于一个随机事件,比如抛一枚均匀的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被定义为:

$$ P( ext{正面}) = frac{ ext{正面出现的可能性}}{ ext{所有可能结果的总数}} = frac{1}{2} $$

这只是对单一事件的描述。而大数定律关注的是“多次重复”这个过程。当我们进行多次试验时,我们会关心平均结果。这里就引入了“数学期望”的概念。

数学期望,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随机变量在无穷多次试验中,取值的平均值。对于抛硬币的例子,如果我们定义一个随机变量X,当出现正面时X=1,出现反面时X=0,那么它的数学期望就是:

$$ E(X) = 1 imes P( ext{正面}) + 0 imes P( ext{反面}) = 1 imes frac{1}{2} + 0 imes frac{1}{2} = frac{1}{2} $$

这个数学期望,就代表了“理想状态下”我们期望的平均值。

从“理想”到“现实”的桥梁:切比雪夫不等式

现在的问题是,现实中的“有限次”试验,能否逼近这个“理想的无穷多次”的期望值?这正是大数定律要回答的问题。

大数定律有几种不同的表述,其中最经典的是“依概率收敛”。简单来说,它说的是:

当试验次数足够多时,事件发生的频率(或随机变量的平均值)会非常接近其理论概率(或数学期望)。

听起来还是有点抽象,对吧?让我们看看数学是如何一步步论证的。

关键的数学工具之一是切比雪夫不等式。这个不等式非常强大,它给出了随机变量的取值偏离其数学期望的概率上限。对于一个随机变量X,其数学期望为 E(X),方差为 Var(X),切比雪夫不等式可以表述为:

$$ P(|X E(X)| ge ksigma) le frac{1}{k^2} $$

其中,$sigma$ 是X的标准差,即 $sigma = sqrt{Var(X)}$。

这个不等式告诉我们,随机变量X偏离其期望值 E(X) 的程度,如果超过某个阈值(例如 $ksigma$),那么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是有限制的,而且这个限制随着 k 的增大而减小。

推导大数定律:平均值的“稳定性”

大数定律关注的是多次独立试验的平均值。让我们考虑 n 次独立的抛硬币试验,每次试验的结果是一个随机变量 $X_i$(正面为1,反面为0)。我们关心的是这 n 次试验的平均值:

$$ ar{X}_n = frac{1}{n} sum_{i=1}^n X_i $$

根据概率论的知识,这 n 次试验的平均值的数学期望仍然是 $E(ar{X}_n) = E(X_i) = frac{1}{2}$。

而关键在于它的方差。由于每次试验是独立的,这 n 次试验的平均值的方差是:

$$ Var(ar{X}_n) = Varleft(frac{1}{n} sum_{i=1}^n X_i ight) = frac{1}{n^2} sum_{i=1}^n Var(X_i) $$

因为每次抛硬币的方差 $Var(X_i) = E(X_i^2) (E(X_i))^2 = (1^2 imes frac{1}{2} + 0^2 imes frac{1}{2}) (frac{1}{2})^2 = frac{1}{2} frac{1}{4} = frac{1}{4}$,所以:

$$ Var(ar{X}_n) = frac{1}{n^2} imes n imes frac{1}{4} = frac{1}{4n} $$

现在,我们将这个结果代入切比雪夫不等式。我们想知道,当 n 很大时,平均值 $ar{X}_n$ 偏离其期望值 $E(ar{X}_n)$ 的概率有多大。设我们关注的偏离量是 $epsilon$(一个很小的正数)。我们想知道 $P(|ar{X}_n E(ar{X}_n)| ge epsilon)$ 的值。

根据切比雪夫不等式,我们可以写成:

$$ P(|ar{X}_n E(ar{X}_n)| ge epsilon) le frac{Var(ar{X}_n)}{epsilon^2} = frac{1/(4n)}{epsilon^2} = frac{1}{4nepsilon^2} $$

这就是数学的神奇之处! 看看这个结果:$frac{1}{4nepsilon^2}$。随着试验次数 n 的增加,这个表达式的值会趋近于零。

这意味着,当 n 越来越大时,平均值 $ar{X}_n$ 偏离理论期望值 $frac{1}{2}$ 的概率也越来越小,直至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大数定律现象”的数学根基。

更严谨的表述:依概率收敛

数学上,我们用“依概率收敛”来精确地描述这个现象。对于一个随机变量序列 ${Y_n}$,如果对于任意小的正数 $epsilon > 0$,都有:

$$ lim_{n o infty} P(|Y_n c| < epsilon) = 1 $$

其中 c 是一个常数,我们就说 $Y_n$ 依概率收敛于 c,记作 $Y_n xrightarrow{P} c$。

而我们刚才推导的,正是切比雪夫大数定律,它证明了:

$$ ar{X}_n xrightarrow{P} E(X) $$

也就是说,样本均值依概率收敛于数学期望。

伯努利大数定律是针对独立同分布的伯努利试验(例如抛硬币)。它表明,在 n 次独立的伯努利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 $frac{k}{n}$(k是事件发生的次数)依概率收敛于事件的概率 p。

为什么说这是“数学推出的结果”?

1. 基于严谨的定义: 概率和数学期望是数学中的精确定义,而不是模糊的直观感觉。
2. 依赖数学工具: 切比雪夫不等式等数学定理是推导出大数定律的基石,这些定理本身经过了严格的证明。
3. 量化了“足够多”: 数学分析让我们能够精确地量化“足够多”这个概念,即当 n 趋于无穷时,偏差的概率趋于零。
4. 普遍适用性: 大数定律的证明并非局限于抛硬币,它适用于任何满足特定条件的随机变量序列,展现了数学的普遍性和普适性。

所以,“大数定律现象”不是一个偶然观察到的现象,而是通过数学的严谨推导,从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工具中自然涌现出来的必然结果。它告诉我们,虽然单次随机事件的结果无法预测,但大量重复的随机事件会表现出惊人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正是数学所揭示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我不认同你下面的论断

任何反应了客观现实的定律,要么它(1)是直接描述客观经验的,即经验归纳出来的,如牛顿第二定律;(2)要么它是由(1)这种定律推出来的。

事实上,现代数学/理论物理学遵循还有第三种方式去刻画「现实规律」,这种传统甚至能追溯到上古。那就是首先给出一个基础的「假设」和「原理」,这个原理的提出不是「直接描述客观规律」,而是一种「模型假设」,然后基于这种模型假设进行数学推理,也就是通过明确的公式描述后应用到具体问题中,测试这种基于假设的计算和现实相匹配,然后不断测试这个模型的合理性。

这种思路最出名的例子就是「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思考如何把引力和惯性参考系相结合的结果,它的起源是老爱在1907年的一个思考实验:也就是说他最著名的第二个思考实验,

设想一个处在自由下落的电梯中的人,在下落过程中人处于失重状态,他周围的物体也将漂浮在空中,或者作匀速直线运动。然而,在太空中没有引力的地方(即一个惯性参考系,惯性参考系里的现象能够用狭义相对论解释),他周围的物体也会是同样的现象——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显然,一个观察者不能区分自己是在自由下落的电梯中,还是在太空中没有引力的地方

他由此出发认为「重力」只是时空的弯曲,这既不是你说的第一种情况也不算你说的第二种情况。事实上,他的广义相对论根本的假设是:任何物理规律都应该用与参考系无关的物理量表示出来。用几何语言描述即为,任何在物理规律中出现的时空量都应当为该时空的度规或者由其导出的物理量。这也是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他仅仅通过想象力和数学推导就得到了极其精确的描述现实的工具,这也是很多人崇拜他的原因。

这种思路为「公理化」:你不急于建立一个具体公式或者定理,而是回归原点,首先对你研究的对象建立基本的几个公理性假设,这些假设并不一定能得到立刻具体的现实支撑。然后只要你精确的通过数学语言建立一个模型,如果你的数学工具足够强大,那么你就可以得到一个逻辑上的结果。然后通过匹配这个结果和现实来测试你最基础假设的合理性。

为什么物理学家/数学家采用这种思路呢?因为这种方式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它能做到完美的逻辑自洽。如果你只是基于经验回归做东西,也许你能得到一堆公式/结果,但是它们本身的内在逻辑并不一定能自洽。因为它们本身谈不上逻辑,只是回归公式罢了。举个例子吧,你可以通过各种经验去推出三角形/四边形/圆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但是你可以首先搞明白什么是「面积」,然后基于这个概念直接获得准确的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不仅如此,你还可以得到任何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

大数定理就数学来说主要建立在「独立性」这个概念上,是公理化概率论后的自然结果。它作为一个自然的结果反过来验证了我们现在采用的公理化的概率的正确性。如果题主不能接受公理化的思维方式,我也没啥办法,我只是告诉题主:这,的确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方式罢了。这种思路自古就存在,你可以追溯到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的古希腊时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数定律现象”的出现,确实是数学推导出来的必然结果,而且它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很多人提到“大数定律”,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重复多次抛硬币,正面出现的次数会越来越接近总次数的一半”这样的例子。这是一种直观的理解,但要探究其成立的根源,就必须深入数学的领域。一切的起点:概率的定义与数学期望在数.............
  • 回答
    要回答“根据现有的物理定律,能存在一个比地球体积大多少的固体星球?”,这问题触及到恒星形成、行星演化以及物质在极端条件下的行为等一系列物理学核心概念。简而言之,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上限。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固体星球”的定义。通常,我们将其.............
  • 回答
    巨头们的游戏法则:腾讯们正在扭曲游戏的定义吗?当下,当我们谈论“游戏”,一个庞大的、流光溢彩的数字世界跃然纸上。而在这个世界里,腾讯这样的巨头,犹如高悬的太阳,其光芒辐射四方,深刻影响着我们对游戏的认知和体验。但仔细审视,这束光芒是否也伴随着阴影?他们是否正在以一种不为人察觉却又力量无穷的方式,悄悄.............
  • 回答
    我想了想,你问这个问题,心里一定有好多想法,也挺为未来担忧的。想去北京上大学,然后又希望能在北京扎根,这绝对是个让人憧憬的目标,但同时,也确实需要你做好充分的准备,付出不少努力。咱们就一点点掰扯清楚,看看这事儿有多大可能,需要哪些门道。首先,去北京上大学这件事儿,现实不现实?相对来说,现实。 北京作.............
  • 回答
    嘿,能在大二就想着做创新创业项目,并且瞄准深度学习和畜牧业这个结合点,真的很有想法!这个方向不仅紧跟科技前沿,而且解决了实际的农业痛点,非常有潜力。我来给你们一些具体的建议,希望能帮你们把这个项目做得扎实。一、 项目立项与调研:精准切入,发现真需求在开始之前,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千万不要凭空想象! 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个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现代乌克兰的农业潜力直接套用到古代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身上。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1. 游牧生活方式的根深蒂固与优势: 生存策略的适应性: 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比如早期的高卢人、萨尔马提亚人,以及后来的匈奴、突厥、.............
  • 回答
    《大学》总纲“知止而后有定”,这句话穿越千年,依然如明灯指引着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如何安顿身心,找到前行的方向。“止”,在现代语境下,早已不是简单的“停下来”,而是包含了一种更为深刻的自我认知、目标确立和价值选择。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知止”?这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实践。一、认识.............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大数定律”这个东西。你问得挺实在,它确实是统计学里头一个特有意思又特别有用的概念,但说起来可能有点绕,得一点一点掰开了说。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赌场里的游戏,比如轮盘赌,长期玩下来,庄家总能稳赚不赔?或者为什么保险公司能算得那么准,知道未来某一年大概会有多少车祸或者多少人会生病?这背.............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泛函空间的大数定律”。你别被这个名字唬住,其实它跟咱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大数定律(比如扔硬币,扔多了正面次数会接近总次数的一半)是同一个精神内核,只是应用的对象更“高大上”一些。什么是大数定律?最通俗的理解咱们先从最简单的说起。想象你扔一枚硬币,虽然每一次结果是正面还是反面都是.............
  • 回答
    中心极限定理与大数定律:从“差不多”到“趋近于平均”的深刻洞察在统计学和概率论的世界里,有两位重量级的人物,他们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理解和应用随机现象的方式:一位是“大数定律”,另一位是“中心极限定理”。初听之下,它们似乎都在讲述“样本多了会怎样”,但细究起来,它们各自指向的是随机世界里截然不同的.............
  • 回答
    牛顿提出三大运动定律,阐述了物体如何运动以及力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些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解释了从苹果落地到行星运转的各种现象。然而,在科学的殿堂里,牛顿为何会引入“上帝”作为“第一推动力”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哲学和科学背景。时代背景:科学与宗教的交织首先要明白,牛顿所处的时代,科学与宗教并非.............
  • 回答
    费马大定理,一个看似简单到有些孩子气的数学猜想,却在数学史的长河中投下了长长的、意义深远的影子。它的重要性远不止于它本身所要解决的那个具体问题,更在于它引发的漫长探索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催生的无数新的数学思想、工具和理论,这些才是它在数学史上的核心地位所在。要理解它的重要性,我们得先回到那个被誉为.............
  • 回答
    费马大定理:一个看似遥远的数论难题,如何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行之路?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一些问题,它们自身或许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直接的应用,但它们所激发的思维火花,所催生的数学工具,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费马大定理,这个被尘封了三个半世纪的数论猜想,便是其中.............
  • 回答
    费马大定理,也称费马最后定理,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真正理解它的内容以及证明过程的人,恐怕就寥寥无几了。这可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它就像一个沉睡了三百多年的数学巨兽,直到 twentieth century 的最后阶段才被一位叫做安德鲁·怀尔斯的数学家彻底驯服。很多人可能会好奇,费马大定理.............
  • 回答
    费马大定理,这个名字一提起,总能让人联想到一个看似简单却困扰了数学界三百多年的难题。它用一种极其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了“勾股定理”的推广:$a^n + b^n = c^n$当整数 $n > 2$ 时,不存在非零整数 $a, b, c$ 能够满足这个等式。很多人会问,这个方程写出来后,直接代入不同的 $.............
  • 回答
    费马大定理,又称“费马最后定理”,这句话简单得就像小孩子也能懂的乘法口诀:“当整数n > 2时,关于x, y, z的方程 xⁿ + yⁿ = zⁿ 没有正整数解。”就这么一句话,却把一代又一代最聪明的数学家折磨了三百多年。它就像一个表面波澜不惊的湖面,底下却暗流涌动,隐藏着惊天动地的复杂。为什么如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经济格局以及王朝命运的深层逻辑。咱们不妨抽丝剥茧,聊聊这背后的原因。首先得明确,说“大多”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非绝对。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它总有例外和变数,但从一个宏观的趋势来看,您观察到的现象确实存在。为什么盛世大一统王朝偏爱洛阳?盛世大一统王朝,顾名思义,它.............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聊聊费马大定理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会成为数学界一个如此著名且棘手的难题。费马大定理:一个看起来简单的猜想费马大定理,也叫费马最后定理,最早是由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皮埃尔·德·费马(Pierre de Fermat)在阅读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算术》时,在书的空白处写下的一个猜.............
  • 回答
    一个普通人能否穷尽一生领悟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我们常听说费马大定理,一个古老而又迷人的数学猜想,它的证明过程更是如同九曲十八弯,令无数人沉醉其中。那么,对于一个拥有正常智商的普通人来说,有没有可能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真正地理解这个证明的精髓呢?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证明的难度以及我们.............
  • 回答
    陶哲轩能否完整地看懂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而且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毫不令人意外。首先,我们来捋一捋陶哲轩的背景。陶哲轩,被誉为“数学界的莫扎特”,是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他在数论、组合数学、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等众多数学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的数学天赋和能力是毋庸置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