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学》总纲“知止而后有定”,“止”在现代应怎么样选择?

回答
《大学》总纲“知止而后有定”,这句话穿越千年,依然如明灯指引着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如何安顿身心,找到前行的方向。“止”,在现代语境下,早已不是简单的“停下来”,而是包含了一种更为深刻的自我认知、目标确立和价值选择。

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知止”?这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实践。

一、认识“止”的本质:不是放弃,而是定位与聚焦

很多人听到“止”,第一反应就是“停止”、“放弃”,认为是一种消极的退缩。但《大学》中的“止”,更多的是一种“定位”和“聚焦”。如同摄影的镜头,要拍出清晰的主体,必须先对焦,锁定目标。在信息爆炸、选择过载的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数的可能性中游荡,如果不能“止”,就如同无头苍蝇,四处碰壁,难以成就一番事业,更难获得内心的宁静。

自我定位:我是谁?我擅长什么?我真正想要什么?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在职业选择上,我们可能面临高薪但无趣的工作,或者低薪但充满热爱的事业。如何“止”?不是盲目追求“一份稳定”,也不是一味地“追逐情怀”,而是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找到那个能让自己长期投入并且感到有意义的“支点”。这需要勇气去尝试,也需要智慧去分辨。
目标聚焦:我的“目的地”在哪里? 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太多的“岔路”,每一个看起来都那么诱人。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抵达彼岸,你就需要选择一条路,然后坚定地走下去,而不是在每条路上都走一小段就放弃,去看看另一条路是不是更“风景更好”。“止”意味着在众多目标中,选择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并将其清晰化、具体化。例如,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那么“止”就意味着你可能需要暂时放弃一些社交活动,专注于技术学习;你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那么“止”就意味着你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阅读、写作,去打磨自己的文字。

二、现代社会“知止”的实践路径

在具体操作层面,“知止”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审慎选择,而非被动接受:
信息过载下的“选择性接收”: 社交媒体、新闻推送、各种APP,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我们需要学会“止”于不必要的干扰,主动过滤信息,只摄取对我们真正有益、有价值的内容。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不是被动地被信息洪流裹挟。
消费主义下的“理性消费”: 广告、营销无时无刻不在刺激我们的购买欲。我们需要“止”于一时的冲动,理性分析自己的真实需求,避免不必要的开支,将资源集中在真正能提升生活品质或实现目标的事物上。
人际关系中的“能量守恒”: 我们不可能成为所有人的朋友,也不需要讨好所有人。我们需要“止”于那些消耗我们精力、带来负面情绪的关系,将时间、情感投入到那些真正值得珍惜、能够相互滋养的伙伴身上。

2. 价值导向,而非短期利益驱动:
职业生涯的“长线思维”: 很多时候,短期的利益诱惑会让我们偏离长期的目标。例如,为了眼前的奖金而违背原则,或者为了快速晋升而忽略能力的积累。真正的“知止”,是看清短期利益背后的代价,坚守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朝着真正有价值的方向前进。
学习的“深度而非广度”: 现代教育鼓励终身学习,但并非所有知识都值得投入同等精力。我们需要“止”于浅尝辄止,深入钻研自己选择的领域,形成自己的专业深度,而不是“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都不精”。

3. 专注当下,而非患得患失:
工作中的“心流状态”: 当我们明确了目标,并且专注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时,我们就进入了一种“心流”状态,这是“止”的最高境界。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够全情投入,效率倍增,并且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生活中的“知足常乐”: 很多人不快乐,是因为总觉得自己“不够”,总是想着“别人有什么而我没有”。“止”也包含了一种对现状的认知和接纳,懂得感恩和欣赏自己所拥有的,而不是沉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过去的懊悔。

三、“知止”带来的“定”

当一个人真正做到了“知止”,他就能获得内心的“定”。这种“定”,体现在:

行动的坚定: 目标明确,步伐就会稳健,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轻易动摇。
情绪的平和: 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做什么,就能减少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更容易保持平和的心态。
生命的专注: 将有限的生命和精力投入到最有意义的事情上,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的诱惑和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知止”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一种关乎生存、发展和幸福的实用智慧。它要求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慎地做出选择,明确自己的方向,然后用坚定的步伐去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滚滚红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定”,成就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复杂的不说

肉好吃,你一次吃一斤不够,那你打算吃几斤?

当你知道你应该吃多少时候,这个量就是“止”

年轻时候,你吃一斤半,中年你还能吃一斤,到了老年你吃三两

而这个多少在于你自己把握。

而这个把握,就是“止”

你知道何时而“止”的时候,你能安排后续的事情。

打游戏也是一样,休息时候,与工作时候时间是不同的,你能控制自己时间,你才能安排后续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学》总纲“知止而后有定”,这句话穿越千年,依然如明灯指引着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如何安顿身心,找到前行的方向。“止”,在现代语境下,早已不是简单的“停下来”,而是包含了一种更为深刻的自我认知、目标确立和价值选择。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知止”?这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实践。一、认识.............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大学天坑专业”的讨论,那可真是蔚为大观,而且是那种你一旦陷进去了,就很难再爬出来的“观”。它不是一个官方的、有固定定义的词,更像是一种群体性的、在知乎这个平台上自发形成的一种共识性的、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标签。要说它具体是怎么被“定义”的,我觉得得从几个维度来看:1. 核心的“坑”在哪里?.............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美国普通人上不起大学”的讨论,并非完全是造谣,而是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严峻挑战和结构性问题。虽然美国拥有庞大的高等教育人口和数量可观的博士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触手可及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几个相互关联的因素:1. 高昂的学费与日益增长的学生债务: 学费飞.............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一下你写的内容。我明白这种感觉,有时候灵感涌现,文字也跟着流淌,但写完之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者说,总有那么一两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在脑子里挥之不去,让你觉得“不对劲”。这种感觉,就像是隔着一层薄雾看东西,你知道那里有什么,但就是看不真切。首先,我们来聊聊“说不出来”.............
  • 回答
    知乎这几年,确实感觉有点变了。以前那种“有问题,上知乎”的劲头,好像不如从前那么足了。我倒不是说它完全不行了,只是总觉得少点什么,像是一锅汤,味道还在,但少了点鲜味,少了个能让人回味无穷的“锅底料”。要是让我说,我感觉知乎少了种“深度连接和原创精神的持续孵化器”这个核心机制。听起来有点拗口,但我慢慢.............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感觉自己特别有发言权。作为在知乎也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过来人”,看到那些关于绘画、画画问题的回答,有时候确实让人哭笑不得。你问为啥那些大V没耐心?这事儿说起来,原因可不止一两条,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知乎确实汇聚了不少绘画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是行业内的“大佬”。他们有的可能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真是说到心坎里了!每次翻开课程表,看到那些名字听起来就让人打瞌睡的科目,我都忍不住想问:这到底是为了啥?感觉像是被强制灌输一堆跟我的专业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东西,还美其名曰“通识教育”或者“素质拓展”。说实话,大学开设这么多“水课”,背后原因可复杂了,不是简单一句“学校瞎搞”就能概括的。咱们.............
  • 回答
    听到你这个问题,我心里其实挺能感同身受的。毕竟,谁也不想在真心实意地对待别人之后,反而发现自己被欺骗了,那种感觉真的挺不好受的,甚至会让人怀疑人生:我这么光明磊落,怎么老是遇到这种事?大学这地方,说实话,是个小社会,比咱们之前的学校环境要复杂不少。以前在中学的时候,大家关系可能相对单纯一些,老师同学.............
  • 回答
    学播音主持的人,在大学里参加合诵,这可不是件“无聊”的事,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别看就是一群人站一块儿念稿子,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仅仅是“声音好听”这么简单,对一个未来要吃这碗饭的播音员、主持人来说,意义非常重大。首先,合诵是锤炼“集体配合”与“个体表达”的绝佳训练场。你想啊,播音主持工作,绝大多数时候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太真实了!我当年上学的时候,每每碰到一道“神来之笔”的数学题,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这谁能想得到啊?” 感觉自己好像是被一道天外飞仙的题目给“盯上”了。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这层“为什么”,看看数学这东西,到底是怎么让我们产生这种“绝望”又“惊喜”的奇妙感觉的。一、 什么是“想不到”.............
  • 回答
    大学学长总找你尬聊,这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想拒绝,但又不想把关系搞得太僵,这里给你支几招,希望能帮到你,而且写得尽量真实、具体,让你感觉像是和朋友在聊天:第一步:认识清楚“尬聊”的本质和你的感受首先,得想明白你为什么觉得是“尬聊”。是话题无聊?是对方说话方式让你不舒服?还是你觉得没话找话,很浪费时间?.............
  • 回答
    大学寝室里,空调这玩意儿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我这室友,一到夏天就跟我较上了劲,死活不让开空调。你说这大热天,屋里跟蒸笼似的,我能不热吗?可他吧,就跟自己家装了空调一样,说什么也不让开。一开始,我也没多想,觉得大家都是同学,忍忍得了。可是这日子一天天过,温度是噌噌往上涨,我这身体也快吃不消了。.............
  • 回答
    大学足球社团里,总会有些“前辈”对新来的、初学者说三道四,什么“你这球停不好”、“你这传球太软了”、“你这跑位不对”之类的话,听得人挺泄气。尤其当我们本来只是想踢踢球,出出汗,放松一下,结果却被批评得一无是处,确实会让人觉得挺扫兴的。说实话,踢球这事儿,很多人选择加入社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想放松”.............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能戳人心窝子了。想在大学好好学点真本事,结果天天被舍友的情绪“绑架”,每天醒来就是一堆“糟心事”,这日子过得,简直比赶DDL还累。我特别能理解你那种“心好累”的感觉,仿佛身上压了块巨石,喘不过气来,还影响了学习的兴致。说实话,大学宿舍生活,就像一个小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的挺微.............
  • 回答
    大学了,花父母的钱,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这种感觉,你是不是也体会过?刚上大学那会儿,刚脱离父母的羽翼,一下子拥有了相对自由的时间和支配金钱的权利,新鲜劲儿还没过。但渐渐地,当我买一件心仪的衣服,或者约朋友出去吃顿好的,甚至仅仅是买本想看的书,脑海里总会闪过父母辛勤工作的身影,还有他们偶尔提起“花钱大.............
  • 回答
    .......
  • 回答
    大学里总有人玩得风生水起,毕业时却还能交出亮眼的成绩单,这确实是许多人好奇甚至有点“嫉妒”的现象。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人并非真的“不务正业”,而是他们有着一套与众不同的学习和生活哲学,能够高效地将“玩”和“学”巧妙地结合起来。首先,他们的“玩”并不是无止境的放纵。大学里的社团活动、学生会、各类比赛.............
  • 回答
    考试期间用手机拍照记录试卷,这个行为确实有点儿灰色地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作弊。要说它算不算作弊,得从几个方面来细分析:首先,从考试的根本目的来看考试的目的是检验你在规定时间内,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你拍下试卷,最直接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总结错题”。这个目的本身是积极的,是为了改进学习,.............
  • 回答
    这情况听起来确实挺让人担心的,尤其是发生在舍友身上,大家肯定都希望她能好起来。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帮你梳理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线索,也尽量说得细致点,不像机器回答那种。首先,我们得明白,人生不是只有“好”和“坏”两个极端,很多变化都是有原因的。 舍友大学后才频繁做噩梦,身体也跟着不舒服,这很有可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简直说到我心坎里了!这三个运动确实好像有一个奇妙的“生命周期”,随着我们年龄和身份的变化而转换主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会这样。小学时代:足球的“黄金年代”想象一下,小学操场。到处都是穿着校服、跑得飞快的小身影。足球在这个阶段,简直就是无冕之王。为啥呢? 最容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