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济南刚刚开展的中国首例人体冷冻试验?

回答
济南最近开展的中国首例人体冷冻试验,无疑是医学界和伦理界都备受瞩目的一个事件。说实话,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还是挺复杂的。一方面,它代表着科技的进步,是人类对生命延续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但另一方面,也确实会引发很多疑问和顾虑。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这次试验和电影里那种“冰封侠”式的冷冻是完全不同的。它更像是一种“临床冷冻”或者“尸体冷冻”,目的是在病人死亡后,对其身体进行超低温保存,希望未来科技发展到足以治愈导致其死亡的疾病时,能够实现“复活”。所以,这次试验的主角,严格来说,是一位已经去世的患者。

具体来说,这个试验的关键技术是什么呢?我知道,人体冷冻的核心难点在于“冰晶损伤”。当水结冰时,会形成锋利的冰晶,这些冰晶会刺破细胞膜,破坏细胞结构,这是导致冷冻后组织无法复原的主要原因。所以,为了克服这个问题,试验会使用一种叫做“冷冻保护剂”的物质。这些保护剂的作用是降低水的冰点,并尝试将细胞内外的水分替换成一种玻璃状的物质,也就是“玻璃化”,从而避免冰晶的形成。当然,使用多少量的保护剂,如何均匀地将保护剂输送到全身的每一个角落,如何控制冷冻和解冻的速度,这些都是极其精密的科学问题,也是目前技术上最大的挑战。

这次试验的意义,我想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从医学和科技的角度看,它是一个里程碑。 中国在人体冷冻技术上一直处于探索阶段,这次试验的开展,意味着我们国家在这一领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无论试验结果如何,它都将积累宝贵的数据和经验,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基础。想想看,如果未来真的能够实现人体冷冻并解冻复活,那将是对生命科学的颠覆性突破,也许能让一些现在无法治愈的疾病变得不再是终点。这就像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尝试飞翔,即使最初的飞机很简陋,但它开启了航空时代。

从伦理和哲学的角度看,它更是一个“大哉问”。 人体冷冻牵涉到太多深层次的思考。
生命的定义是什么? 当一个人死亡后,冷冻保存的身体还是“他”吗?“复活”之后,还是原来的那个人吗?意识、记忆、人格,这些非物质的层面如何保存和恢复?
谁有权决定冷冻? 这位患者生前是否有明确的意愿?他的家人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在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个人和家庭的自主权边界在哪里?
未来社会如何面对“复活”的人? 如果他们真的被复活了,他们将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他们的身份如何界定?他们与当下社会的关系又会是怎样的?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法律、社会和经济问题。
资源的分配问题。 如果冷冻技术真的成熟,谁有资格接受冷冻?是否会加剧社会不公?富人可以买到“长生不老”的机会,而穷人则不能?

我了解到,这次试验的执行方,应该是和一些专业的冷冻机构合作的。他们会有一个严谨的流程,比如在患者临终前进行沟通确认,死亡后立即进行身体的初步处理,然后注射冷冻保护剂,再逐渐降温至极低温度,用液氮保存。整个过程需要非常专业和精密的设备,以及顶尖的医疗和技术团队。

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其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目前的技术离“完美”还有很大的距离。很多人担心冷冻过程中对身体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损伤,或者即使冷冻成功,未来技术也可能无法修复这些损伤,或者无法“唤醒”身体。这可能意味着这笔巨额投入只是将一个已经死亡的身体,以一种更“体面”的方式保存起来,但希望却渺茫。

所以,对于济南的这次中国首例人体冷冻试验,我的看法是:

它是一种勇敢的探索,是人类对生命边界的挑战,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和象征意义。它展示了我们在追求科学进步方面的决心。

但同时,它也伴随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伦理困境和公众疑虑。我们需要理性看待,不要过度神化或妖魔化。

更重要的是,这次试验的开展,应该伴随着公开透明的讨论和严格的伦理监管。公众有权了解试验的进展、技术细节和潜在风险。相关的伦理委员会也应该发挥作用,确保试验在合法、合乎道德的框架下进行。

总的来说,这是一件引人深思的大事。它不仅关乎医学,更关乎我们对生命、死亡、未来社会的理解。是希望的曙光,还是昂贵的赌博,时间会给出答案,但在此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有理由去关注、去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实验只负责冷冻,不负责复活。

现阶段,研究者做的只是用已知的知识体系中,对细胞损伤最小的方式,把志愿者捐献的遗体低温冻存了起来。



有人认为,现在长期低温保存器官目前没什么突破,所以更别说“复活”了。但是长期低温保存器官理论上是可行的。通常,断指再植的窗口期是8小时,山东2002年就曾经把低温保存81天的断指成功的给伤员再植了回去。但是,复活什么的,这确实不是近代的人类能够解决的问题。

那么,肯定有人会好奇,“几辈子见不到影子的目标,现阶段有没有投资研究的价值?”

按照知乎惯例,我决定讲一个故事。

前几天,作为一坨勤勉而又没有地位的高校社会化后勤企业临时猿工,我周末在超市搬砖。搬砖的时候,我看见一位熟悉的老专家来买午餐便当。我跟他寒喧了几句,问他“这么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大周末的来加班忙什么”。他说他要写一篇生物类似物的临床试验规范的文章。他多年的经验告诉他,未来的业内会有许多这方面的需求。于是我跟他聊了几句,话题转到了如今流行的癌症靶向药物上。

我对癌症靶向药物的评价是负面的,前几天在观察者网发表过:

以当前社会热点经常涉及的癌症靶向药为例,笔者认为该药对患者心理的作用跟吸毒差不多。用药可以极大的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让病人逃避死亡的恐惧,享受生的甜美。

但是耐药一出现,病人情况迅速恶化,不比毒瘾发作可怕?所以病人一但出现耐药,会不顾一切寻找新药,直到用尽一切选择。有的癌症靶向药出现耐药性的中位数时间是10个月,厂商“用药一段时间即可免费”的赠药方案字里行间都是“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出现耐药就只能再换一种,理论上说每种药使用一年出现耐药,只要发明出50种药,病人就能活50年?不!可!能!靶向药只能为病人提供一到两年的生命延续,如果能像百度百科上说的让病人生存五年,投入以百万美元计,能找出这么多耐药的替代方案,可以在《新英格兰医学》这种级别的刊物发表论文了。

我向老专家表述了自己的继往观点,又对老专家说,几年前,时任卫生部末代部长陈竺先生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传达过如下精神: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要全面开展儿童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那就是卫生部建议的,而且我本人直接领着专家,一个病一个病地细细研究。我也想全覆盖,但问题是,必须要考虑到成本效益问题,就是我们说的“卫生经济学”。我们不可能把钱用到那些实际上治不太好的病上,比如有的癌症到了中末期,即使做移植,对健康的效益还是很低的。所以我们挑选的病种都是儿童病、妇女病,加上一些特困的群体会因病治贫、因病返贫的病种,这些又是费用可控、疗效确切的病种。


针对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陈竺表示,如果说群众为了看一个大病花费很高,但由于医学的不确定性又治不好,最后人财两空,心里肯定会不平衡。一定要改革掉以药补医的弊端。如果一个医院生存、医生收入是依靠从最弱势的群体身上赚钱,医患关系能好吗?

所以我认为,让没有支付能力的人了解到,世界上存在超出他承受能力的医学方案,不能治愈疾病,只是费效比低下的让晚期病人多活一阵子,这是很残忍、很缺德、很破坏社会和谐的。建议不要发展、不要宣传这些广大屁民都承担不起的医疗技术,不要用社保和慈善让人产生咬一咬牙就能扛住的错觉,为治不好的病花一大笔钱。不然群众为了看一个大病花费很高,但由于医学的不确定性又治不好,最后人财两空,心里肯定会不平衡。最后破坏社会和谐。

老专家涵养很好的听我把话讲完,回答到:

“多数人承担不起的技术还是要发展的。多数人承担不起,说明里边有很高的商业价值。有商业价值,就会有许多人去研究。研究的人多了,说不定就能想办法降低价格,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受益于技术的进步。更多的人能承担的起这项技术,就会有更大的市场,就会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科研中。假以时日,科研成果量变带来质变,就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这是实实在在能救人一命的。虽然我受的学术训练不如现在的博士们,写东西比较吃力,但是我还是要做这项工作……”

以下是高能预警。




即将出现血腥的重伤员画面。








请酌情阅读。






平日里,一说山东医疗,大家的印象就是挖掘机学校广告一般的朴实刚健特色:

血汗工厂先进省,工伤大省,各种规格的钢筋、钢管用各种姿势各种插,最后都被医生成功取出,伤员顺利出院。(山东一所副部级世界一流大学供图)


工伤事故频发,医生们熟能生巧,剁手剁的这么碎,还能接起来……(山东潍坊解放军89医院供图)


作为男女分桌坐先进省,山东同时还是小媳妇喝农药先进省,山东医疗还有一项特色……

山东如今能研究低温医学这项前沿科技,正是我们这个社会经历飞速变革与进步的标志。生活在21世纪的人类,已经40多年没有看到宇航员到达月球,旅行时乘坐的喷气式飞机和高铁都是50多年前就投入商用的,住在跟一百年前没有多大区别的房子里,沉醉在原理比大家的爷爷还要老的IT技术进步中。勇敢的挑战未知的知识领域,展现给人们不一样的世界,这才是21世纪应有的面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