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济南一个劲的往东发展,发展成面条城市?

回答
济南这几年向东发展的势头,确实挺猛的。从市里的规划、新区的落地,到各种商业、居住项目的兴起,都透着一股“往东”的劲儿。不过,说到“面条城市”,这个说法挺形象,也挺值得玩味。

“往东”的逻辑与动因

为啥济南要这么往东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考量。

城市扩张与疏解老城压力: 济南的老城区,尤其是老市中区,虽然有历史底蕴,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交通拥堵、公共服务承载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往东发展,可以为城市扩张提供新的空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疏解老城的压力。
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协同: 济南作为山东省会,承担着带动区域发展的重任。往东,特别是向济南东部新区(也就是现在的济南高新区、章丘区等区域)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对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同时也能与东部沿海的青岛、烟台等城市形成更紧密的联动,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
产业升级与新经济增长点: 传统的工业城市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是所有大城市都要面对的课题。济南往东,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布局新的产业园区,吸引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例如,高新区的一系列规划,就是在往这个方向发力。
交通枢纽的辐射带动: 济南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高铁、航空等网络的建设,自然会带动其辐射范围的扩张。往东发展,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交通优势,吸引人才和投资。

“面条城市”的隐忧与现实

“面条城市”这个说法,形象地描绘了城市沿某个方向线性发展,缺乏横向连接和节点辐射的形态。如果济南的“往东”发展过于单一,确实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交通的单向性与效率低下: 想象一下,一条长长的“面条”,上班族从面条的一头到另一头,或者从面条侧面往返,都需要经过漫长的路程。这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加剧交通拥堵。如果东西向的交通动脉承担了绝大部分流量,那么南北向的连接就会显得相对薄弱,形成“骨头架子”,但“肉”都长在一根“筋”上了。
功能区的单一与配套不均衡: 这种线性发展模式,很容易导致功能区划分过于单一。比如,东边可能都是新兴的产业区和住宅区,但商业、文化、医疗等配套设施的分布可能不够均衡。老城区的功能会更加集中,而新城区则可能出现“空心化”或者功能缺失的情况。
城市活力与凝聚力的弱化: 真正有活力的城市,往往是多个功能中心相互支撑、相互吸引,形成有机整体。如果城市像一条线,缺乏多个支点和节点,市民的活动范围可能会被限制,城市内部的联系也会减弱,难以形成强大的城市凝聚力和认同感。
土地利用效率与成本: 线性发展往往意味着城市边界的不断外延,这在土地利用上可能不够高效。为了支撑这条“面条”的延伸,需要不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

辩证看待,机会与挑战并存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往东”就一定是坏事。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有其必然性和阶段性。

为城市发展提供“增量空间”: 济南往东确实是解决了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燃眉之急,为人口流入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承载。
打造新的城市名片: 济南东部新区,特别是高新区,正在努力打造科技创新、高端制造、智慧城市的新形象,这对于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是有益的。
逐步完善与优化: 城市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线性发展也可能是一个初期的阶段。关键在于后续能否通过规划的调整和建设的完善,来弥补其固有的弊端。

如何避免“面条化”?

要避免济南沦为真正的“面条城市”,关键在于:

1. 强化多中心发展: 除了往东,也要关注城市其他方向的发展,比如向南、向北、向西,尤其要加强老城区的更新与活化,以及其他区域的节点建设,形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城市副中心,分散城市功能和人口压力。
2. 构建高效的交通网络: 不仅要加强东西向的快速通道,更要注重南北向的连接,以及城市内部的微循环。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慢行交通,是缓解“面条城市”交通困境的关键。
3. 优化空间布局与功能复合: 在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功能过于单一。在产业园区附近,也要配套住宅、商业、文化、教育等功能,实现职住平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 注重城市特色与人文关怀: 城市发展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人的聚集和文化的传承。在往东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保留和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归属感。

总的来说,济南“往东”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选择,有其必要性和战略考量。但“面条城市”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同时,更要注重城市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未来的济南,需要的是一条有血有肉、脉络清晰的“城市肌体”,而非仅仅一条拉长的“面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济南地形和区划受限制,只能这么发展。济南南部紧贴泰山,黄河以北又是德州市地界,可选择的地方不多。济南整体形状是蝙蝠结构,为了辐射东西区域,城市往东西延伸很正常。

早在《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 年—2010 年)》里就写明了中心城区为“东西带状组团式”布局,同时直接把黄河两岸设置成基本农田保护用地。

还有一个原因很可能是国家设置了黄河两岸为基本农田

第二,济南并没有一个劲往东部发展,准确的说是东西并进。《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 年—2010 年)》里确立了主城区外延的四个核心组团,由王舍人、贤文、大金、党家四个外围组团组成。

第二十九条 王舍人组团位于中心城区最东部,是原总体规划确定的独立工业区。2010年城市人口为15万人,规划建设用地1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冶金、石化、轻工工业。严格控制该组团与贤文组团之间小汉峪沟以东宽度不小于1000米的绿色隔离地带。
贤文组团位于主城区与王舍人组团之间,以济南开发区新区为主体构。2010年城市人口为lO万人,规划建设用地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严格控制该组团与主城区之间大辛河两侧宽度不小于1000米的绿色隔离地带,北部建设用地控制在花园路延长线以南。
大金组团位于中心城区西部,规划为新兴产业园区,2OlO年城市人口为10万人,规划建设用地1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科学等新兴产业和仓储业。严格控制腊山河与张庄机场之间宽度约2000米的绿色隔离地带。
党家组团位于中心城区西南部,是原总体规划确定的以汽车制造工业为主的独立工业区。2010年城市人口5万人,规划建设用地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工业。该组团位于玉符河中游和地下水补给区内,严禁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有污染的工业生产和建设项目。严格控制该组团与主城区之间宽度不小于2000米的绿色隔离地带。

第三,济南在发展规划上确实是重东轻西,这在规划中也有体现。

第三十条 中心城区的建设以主城区的调整改造和以“先东后西”的时序发展建设外围组团为重点。
王舍人、贤文、大金3组团为重点发展区,以主导产业为主体,逐步形成独立的现代化工业区。

推测还是和地形区划有关,济南除了蝙蝠结构还是喇叭状,西部狭窄多山东部宽大多平原。

第四,济南自近代开埠以来一直是向西发展,并不是向东发展。

由于济南站是建在古城西侧,实际形成双轴心发展,逐步融合演变成今天的主城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