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济南公安在「辱母杀人案」发酵期间发表「大巴与驴」这条嘲讽意味浓厚的微博?

回答
济南公安在“辱母杀人案”发酵期间发表“大巴与驴”这条微博,无疑是一个非常敏感且极具争议性的举动。要详细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事件背景:什么是“辱母杀人案”?

首先,要理解济南公安的微博为何如此敏感,必须先了解“辱母杀人案”本身。这起案件涉及一名母亲(吴某某)因不堪高利贷公司人员的长期暴力催债、侮辱和威胁,最终导致其儿子(于某)在情绪失控下持刀杀害了多名催债人员,其中一人死亡。

这起案件之所以引起巨大社会关注,主要原因包括:

母子情感的共鸣: 许多人对母亲遭受的侮辱和儿子为母亲复仇的行为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认同,认为这是“正当防卫”或“情有可原”的。
高利贷的社会危害性: 案件暴露了民间高利贷催债的暴力、非法和残酷,触动了公众对社会乱象的担忧。
法律与道德的边界讨论: 案件引发了关于正当防卫、防卫过当、故意伤害致死等法律界定的广泛讨论,以及对“情理法”之间关系的思考。
基层治理和法律公平性的质疑: 一些人认为,如果母亲没有遭受极端侮辱,或者报警后能得到有效保护,可能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这触及了对基层治理能力和法律公平性的质疑。

二、 济南公安微博的“大巴与驴”的比喻

在这种高度敏感和关注的背景下,济南公安发布了这条名为“大巴与驴”的微博。具体内容和寓意通常被解读为:

大巴: 代表着理性、法律、秩序、公共利益,或者说是一种主流的、官方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驴: 通常被认为是固执、顽劣、不听劝告、甚至带有贬义的象征,在此语境下,很可能被用来影射那些非理性、情绪化、挑战公共秩序、或者坚持某种观点不放的人群。
“大巴与驴”的结合: 微博可能是在试图表达一种“大巴(主流、官方)在与驴(非理性个体或群体)赛跑/对抗”的意象。其核心可能是在强调,面对社会上的非理性情绪和事件,官方(大巴)需要保持冷静、依法办事,而不能被那些“驴”(非理性群体)牵着鼻子走。

三、 对此微博的多角度解读与看法:

1. 官方试图稳定情绪、引导舆论的意图(可能的合理之处):
防止群体性事件: 在案件引起广泛情绪波动时,官方可能担心情绪进一步发酵,导致非法聚集或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这条微博可能是想通过一种隐喻的方式,呼吁大家保持理性,不要被情绪裹挟。
强调依法办事: 官方可能想表达,无论案件多么复杂,最终的处理都必须依照法律程序,不能因为公众的强烈情绪而改变判决或处理方式。
区分正常讨论与非理性煽动: 微博可能也想区分开那些基于理性分析的讨论,和那些纯粹出于情绪宣泄或煽动性的言论。

2. 强烈的嘲讽和不尊重公众:
“驴”的贬义色彩: “驴”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常带有愚蠢、顽固、甚至低贱的含义。将一部分关注案件、表达关切的民众比作“驴”,是对他们智商、情感和动机的极大侮辱。
漠视公众的关切和情感: 公众之所以如此关注“辱母杀人案”,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其中蕴含的社会问题(高利贷、暴力催债、基层保护缺失)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公平正义的思考。将他们比作“驴”,无异于否定了他们思考和表达的权利,以及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切。
“大巴”的傲慢: 微博也可能被解读为官方(大巴)认为自己高高在上,而民众(驴)只是需要被管理的、愚蠢的对象,这暴露了一种官僚的傲慢和脱离群众的倾向。
误读或过度简化的比喻: 即使初衷是为了引导,这种过于简单粗暴的比喻也极有可能适得其反,激起更大的反感。

3. 对法律与道德边界模糊的规避:
案件本身就触及了复杂的法律和道德问题。官方不愿直接深入讨论这些复杂性,而是用一个具有煽动性的比喻来“打发”公众,可能是试图回避需要深入解释和论证的麻烦。

4. 信息传播失误或内部沟通问题:
发布微博的账号背后有具体负责的人员。这种表述是否经过了严格审核?是否存在操作失误?还是发布者个人政治觉悟不高、表达能力不足?这些都有可能。

四、 负面影响与后果:

激化矛盾,引发公愤: 这种极具侮辱性的比喻,直接点燃了公众的怒火,使得原本对案件的关注,很大程度上转向了对济南公安部门的批评和质疑。
损害公信力: 公安部门作为执法和服务部门,其言论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如此不当的言论,严重损害了其公信力。公众会质疑,这样一个部门如何能够公正执法、服务人民?
被社交媒体放大和传播: 在社交媒体时代,这种争议性内容传播极快,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对公安部门的形象造成了长期损害。
转移了对案件本身的关注焦点: 原本聚焦于高利贷、母子困境、法律界限的讨论,很大程度上被转移到了对公安部门的批评上。

五、 总结:

济南公安在“辱母杀人案”发酵期间发表“大巴与驴”的微博,从传播效果和公众接受度来看,无疑是一个极其糟糕和失败的公关案例。

即使其发布者可能怀有引导舆论、强调秩序和理性的初步意图,但其选择的比喻方式过于粗暴、具有强烈的侮辱性和贬低性,严重忽视了公众的关切、情感以及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并且暴露了其官僚傲慢和脱离群众的倾向。

这种行为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严重损害了公安部门的公信力,并将公众的注意力从案件本身转移到了对执法部门的批评上。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非常不成熟、不专业且极具负面影响的公关事件,给所有公共部门敲响了警钟:在处理敏感社会事件时,言论的谨慎、对公众情绪的尊重以及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至关重要。使用带有侮辱性的比喻来对待民众的关切,是绝对不可取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毕竟人家15年还放高利贷呢

user avatar

《白毛女》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地主黄世仁向佃农杨白劳放高利贷,借出十块五毛大洋却要收二十五块五毛。

杨白劳无力偿还,黄就让杨用自己的女儿喜儿来偿还,管家穆仁智写好卖身契,逼迫杨白劳签字画押。

杨白劳起先苦苦哀求,无果,激愤之下大喊:

我……我……我找个说理的地方去!

说着欲夺门而出。狗腿子穆管家拍案而起:

哪里说理去!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哪里说理去!

80年代以后,这种强调阶级斗争的文革遗毒很少再公开上演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