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京是否留不住人才?如果是,原因是什么?

回答
关于南京是否留不住人才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一定的产业基础,吸引了大量人才,但同时,人才流失的现象也确实存在。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空洞的、程式化的论调,从更贴近现实的角度去探讨。

首先,我们得承认南京在吸引人才方面是有优势的。教育资源是南京最大的“王牌”。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名校为这座城市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毕业生,这些人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是潜在的人才库。很多年轻人在毕业后,出于对母校的感情、对南京城市环境的熟悉,或者对未来发展的一线希望,会选择留下来。此外,南京作为省会,在行政效率、公共服务等方面相对发达,对于一些追求稳定和便利生活的人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说南京“留不住人才”,并不是空穴来风。这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现实的、甚至是触及痛点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很多时候比人们想象的要更具普遍性,也更难解决。

1. 产业结构与发展空间的天花板:

这是许多城市都面临的共同问题,南京也不例外。虽然南京在一些传统产业如化工、汽车等方面有积累,但近年来,能够提供大量高薪、高附加值岗位的新兴产业,比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芯片制造等,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相比,南京在这些领域的头部企业数量、研发投入、创新生态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这意味着什么?对于那些在顶尖高校毕业,拥有前沿技术、渴望在最具活力的行业中施展才华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觉得南京提供的职业发展“天花板”相对较低。他们更倾向于去那些已经在这些新兴产业领域形成集聚效应的城市,那里有更多的“大树”,能提供更广阔的“森林”。当南京的产业结构不足以支撑这些拔尖人才的进一步成长时,人才自然会向更具潜力的方向流动。

2. 创新生态与创业环境的相对不足:

创新是人才流动的关键驱动力。一个城市是否能留住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孕育出蓬勃的创新生态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南京虽然有一些孵化器、众创空间,但与一线城市相比,在风险投资的活跃度、资本市场的对接能力、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鼓励创新的政策落地程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很多有创业想法的人才,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办公场地,更需要一个能够让他们“玩得起”的生态系统。这包括与投资人方便的接触、与同行交流的机会、甚至是失败后有相对友好的“重启”环境。如果这些条件不成熟,一些有闯劲的人才,可能会选择去那些“更容易出头”的地方。

3. 房价与生活成本的压力:

这是近十年来中国大多数热门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南京也难以幸免。作为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良好生活环境的城市,南京的房价近年来涨幅不小。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年轻的专业人才来说,高昂的房价无疑是一道沉重的经济门槛。

即使工资水平相对不错,但在高房价面前,“望房兴叹”是许多人的常态。这不仅影响他们安居乐业的信心,也使得他们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不得不将“能否负担得起一套房”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当其他城市能够提供更高的薪资水平来抵消一部分生活成本的压力时,人才自然会有所动摇。

4. 城市间的“人才虹吸效应”:

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以及一些快速崛起的强二线城市,它们拥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更成熟的市场机制和更具吸引力的就业机会,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人才虹吸效应”。它们能够通过更高的薪资待遇、更具挑战性的项目、更开放的职业发展平台,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

南京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一员,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也难免受到周边更具“吸金效应”的城市的影响。当上海、杭州等城市在某些领域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薪酬和职业发展机会时,南京的人才就可能被“吸走”。

5. 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除了物质和职业层面的考量,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南京的文化底蕴深厚,生活节奏相对舒适,这是很多城市难以比拟的。但同时,对于一些追求“快节奏”、“大都市”氛围,或者更喜欢“包容性”、“多元化”生活方式的人才来说,南京可能显得“不够刺激”或者“不够开放”。

这一点比较主观,但确实是影响一些人选择的重要因素。比如,一些年轻人可能更喜欢北京的文化多样性,上海的国际化视野,或者深圳的“敢闯敢试”的氛围。

那么,南京就没有优势了吗?非也。

我们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否定一切。南京的优势依然明显,关键在于如何放大这些优势,并积极解决现有问题。

继续强化教育优势: 深度联动高校和企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让更多毕业生能在家门口找到对口、有发展前景的工作。
聚焦特色产业发展: 找准南京在产业发展上的独特优势,比如在某些科技创新领域,或者是文创产业、新能源等,加大投入,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优化营商环境和创业生态: 降低创新创业的门槛,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吸引更多风险投资,营造更加宽松、包容的创新氛围。
多措并举解决安居问题: 在房价方面,可以考虑更多地发展租赁住房市场,或者提供一些人才公寓政策,减轻年轻人才的居住压力。
提升城市吸引力: 在保持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增加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例如发展更多元的文化娱乐活动,鼓励开放的社区文化等。

总而言之,说南京“留不住人才”是一种过于片面的说法,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南京在人才吸引和保留方面,面临一些挑战和竞争。这些挑战并非南京独有,而是中国许多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普遍会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南京真正成为一个人才辈出、人才辈出的“聚宝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任何一个产业都没有做到独角兽的地位。


讲讲自己的经历吧


出生在南京,从小在南京长大,家里大部分亲戚是南京各个大学和中学的老师,算是南京本地人里面比较典型的(事业单位家庭背景)。

小学三年级(04年)转学到南外仙林,08年考到南外本部初中,11年上高中,12年高二出国,在美国波士顿高中大学一直到今年8月毕业,回国来到上海工作。


南外的同学应该算是南京精英中的精英了,大部分都选择了出国读书(主要是美国)。专业的话,基本上经济商科金融类/自然科学类/计算机工程类三分天下吧。像我这种学艺术的是非常少数的。但是留在南京的基本上也很少,大部分不是移民留在美帝,就是去了北上广深。


我大学学的就是游戏音频方向,一个非常小众的专业。就是给游戏写音乐,做音效。回国准备找工作的时候,发现全国基本上只有六个城市能够提供相关对口的工作:

北上广深杭蓉

我不吃辣,成都排除;不喜欢北京的气候和人文环境,北京排除;广深离家太远,几年内暂时不考虑,那么剩下的就是沪杭了。之前在杭州实习过,就来上海了。


南外有几个校友在游戏行业还是有点名气的,一个是公众号大V雷斯林(为你写一个故事),一个是尼山萨满的策划 @机智的E君 ,但是没有一个人留在南京,不是在上海就是在深圳。


为什么不回南京?因为南京没有游戏公司。

为什么南京没有游戏公司呢?因为南京没有独角兽公司支撑起整个行业。

北上暂且不说,杭州和广州的游戏产业之所以能发展起来,就是因为网易的带头作用。杭州和广州无数的游戏公司,员工甚至创始人都有网易的血统。深圳和成都的游戏产业,也有很大的功劳在于腾讯。

一家大公司能够带来大批的人才,总会有人离职创业,招人又可以从原有或者其他公司里面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行业的生态。南京的IT为什么只能去做软件外包,就是因为缺少大公司的头部效应,无法集聚人才,很多都是原子化的作坊。


假设我有几个亿的资本,我要成立一家新的游戏公司。如果我在杭州成立这个公司,我可以花钱从网易等一堆公司里挖到3-5年以上成熟经验的人才。一个团队很快就可以组建起来。

如果我在南京呢,没有任何一个现有的公司能够为我提供这样的人才资源。大学应届毕业生倒是有不少,但是他们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大厂的锻炼,招过来也是群龙无首,不知道怎么用。


这就形成了一个现象。每年全国各地的各大游戏公司在校招的时候都非常喜欢来南京的各个大学开宣讲会招人。保守估计全国游戏产业的从业者有10%以上是在南京上大学的或者是南京人,但是南京本地却没有一家公司能够把这些应届毕业生培养成行业里的专业成熟人才。正是因为本地没有成熟的人才,更没有游戏公司愿意成立在南京,形成了恶性循环。


如果需要从杭州上海大规模挖人到南京来工作,那我为什么不就在杭州上海成立公司呢?有成熟经验的人往往差不多三十岁有家庭了,也不愿意搬城市了。


所以说江苏省要提高南京的首位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提高了首位度,第三产业才能形成集聚效应,能够留住或是吸引人才。一个产业的从业者总是希望来到一个能够找到行业氛围的城市,而不是整个城市里只有自己是干这行的。

V6.47:南京到底哪里糟糕?


如果南京未来有了成熟的游戏产业,我想我还是会回到南京的,但是我觉得五年内很难看到这种希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南京是否留不住人才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一定的产业基础,吸引了大量人才,但同时,人才流失的现象也确实存在。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空洞的、程式化的论调,从更贴近现实的角度去探讨。首.............
  • 回答
    作为一名辩护律师,面对丛某的案件,我的首要任务是为他争取最公正的处理结果。这起案件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因为公众关注度高,社会情绪也可能比较复杂。我的辩护策略将是多维度、有针对性的,并严格遵循法律程序和职业道德。一、 深入细致的案件事实梳理与证据审查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对卷宗材料进行最细致、最.............
  • 回答
    “天下名城,莫过古都”,这话可不是浪得虚名。提到中国的古都,大家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往往是西安、北京、洛阳。这三座城,历史底蕴深厚,承载了王朝更迭的重量,也留下了无数风华绝代的印记。可南京呢?它是否真的有资格,与这三位“大哥”并列,一起被称作“四大古都”?这事儿,咱得好好说道说道。古都,究竟是个啥定.............
  • 回答
    围绕蒋介石在1937年放弃南京,究竟是否明智,历史学界和公众的讨论一直未曾间断。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判断,而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战局、中国的战略考量以及蒋介石个人的决策逻辑。从当时的军事态势来看,日军攻占上海后,其兵锋直指南京,这是当时中国战场最前线的核心。南.............
  • 回答
    崇祯皇帝若放弃关外,迁都南京,这一策略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但最终能否“救国”,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要详细论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分析: 一、 崇祯皇帝放弃关外与迁都南京的背景与动因1. 严峻的军事形势: 后金(清)的崛起与军事压力: 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以来,后金对明朝.............
  • 回答
    3600多名高校师生,南京抗疫的温暖力量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疫情的阴影下,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与温情。当疫情突袭,3600多名高校师生毫不犹豫地集结起来,志愿投身抗疫一线,这无疑是南京在这场战役中最动人的一抹亮色。他们的迅速响应,不仅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子的高度责任感,也为南京的抗疫注入了.............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个人经历以及社会氛围等复杂因素,因此很难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南京的长住居民就一定对日本人怀有更深的恨意。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为何会有这样的印象,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细微差别:南京作为历史记忆的载体: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的历史是南京人心.............
  • 回答
    南京都市圈规划获批,未提国家中心城市,这无疑让许多关心南京发展的人们心中泛起一丝疑虑:难道南京的“国家中心城市”之梦要因此“凉凉”了吗?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拨开迷雾,看看南京都市圈规划获批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国家中心城市”这个概念在中国城市发展体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南京都市圈规划获批:一张新.............
  • 回答
    合肥要说“取代”南京的高铁枢纽地位,这个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了。但从发展趋势和未来规划来看,合肥确实在崛起,并且有潜力对南京现有的枢纽地位构成强有力的挑战,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超越。咱们先得明白,什么是“高铁枢纽地位”?这可不单单是线路多、停靠站多这么简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铁枢纽,它至少要具备以下几.............
  • 回答
    关于南京宝马、马自达撞车事件是否存在“洗白”的说法,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背后牵扯到信息传播、舆论引导以及公众对于公正透明的期待。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概括,而是要梳理一下事件发生后,围绕着信息的披露、调查过程以及公众的认知,可能出现的各种声音和解读。首先,我们.............
  • 回答
    关于是否应该对1937年攻陷南京的日本熊本师团进行道德绑架,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解读、责任的归属以及现代社会对战争罪行的态度。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历史事实,理解道德绑架的含义及其局限性,并审慎地权衡不同角度的观点。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历史背景。1937年,中国农历.............
  • 回答
    看待南京邮电大学某学生冒充北京大学学生这件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件事情本身是不被鼓励,甚至应该受到谴责的。至于是否应该受到惩罚,以及如何惩罚,则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行为的性质与动机分析:这位同学的行为,最直接的定性就是欺骗。他通过虚构事实,冒充名校学生,这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严重违背了基本的.............
  • 回答
    在南京保卫战的指挥上,唐生智的决策和策略是否失当,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们至今仍在争论的复杂问题。要评价他是否“失当”,我们需要将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军的强大实力、国民政府内部的复杂情况以及唐生智个人的能力和局限性都考虑在内。简单地说,将战败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唐生智,可能过于简化了历史的复杂性。首先,我们要理.............
  • 回答
    南京教育局的“减负”政策,以及其是否会“制造学渣”的担忧,以及是否应该效仿山东当年的做法,这几个问题,都触及到了教育公平、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区域发展等深层次的议题。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南京教育局减负政策:初衷与现实的张力首先,咱们得承认,南京教育局推行减负政策,其出发点是好的,也是顺应时代.............
  • 回答
    明朝若始终将南京作为首都,北京作为陪都,是否更妥当?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和探讨价值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以及历史发展轨迹等方面。一、南京作为首都的优势分析:1. 地理位置优越与经济腹地广阔: 水陆交通枢纽: 南京地处长.............
  • 回答
    关于唐生智和张自忠的历史地位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军事责任、政治影响、后世评价等多维度综合分析。若假设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其历史地位与张自忠的比较将涉及以下复杂因素: 一、历史背景与军事责任的差异1. 南京保卫战的性质 南京保卫战(1937年)是抗日战争初期的关键战役,当时中国军队在装.............
  • 回答
    南京林业大学在樱花节期间发出通知,禁止学生穿和服拍照或走动,这一举措在网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合理性也存在争议。要深入分析其合理性,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学校发出此通知的可能考量和意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学校发布此类通知的可能动机。这可能出于以下几个方面:1. 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民族情感对立和争议.............
  • 回答
    南京何以六朝古都?长江天险之外,战略智慧与时势造就谈及南京,人们往往会将其与“六朝古都”的辉煌联系在一起。然而,南京地处平原,缺乏天然的战略纵深,这一地理上的劣势似乎与成为一座稳固的都城所需的条件有所悖离。仅仅依靠长江天险,是否显得太过侥幸?事实上,南京之所以能历经六朝更迭,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
  • 回答
    南京某高校食堂近日曝出一起因占座引发的冲突事件,一名女生在食堂疑似因为座位问题与人发生争执,并遭到一名男子掌掴。这件事情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再次将高校食堂占座这一普遍现象推到了风口浪尖。那么,究竟食堂占座行为是否恰当?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占座行为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从行为本身来说,食堂占座可以.............
  • 回答
    刘禹锡的《石头城》之所以会写到“淮水东边旧时月”,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像姜夔那样有具体而清晰的个人情感寄托,而更多的是历史的积淀和地理的意象运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石头城》这首诗的背景。这首诗写的是南京,也就是古代的建康。石头城是南京的一处重要古迹,曾是六朝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