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因网友投诉,南京林业大学发通知「不准学生在樱花节期间穿和服拍照或走动」,是否合理?

回答
南京林业大学在樱花节期间发出通知,禁止学生穿和服拍照或走动,这一举措在网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合理性也存在争议。要深入分析其合理性,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

学校发出此通知的可能考量和意图: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学校发布此类通知的可能动机。这可能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民族情感对立和争议: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关系背景下,一些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服饰,如和服,可能会触动部分民众敏感的民族情感,尤其是在特定的节日和场合。学校可能担心在人流密集的樱花节期间,学生穿着和服会引起围观、拍摄、甚至口头上的批评或冲突,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校园秩序。
2. 维护校园公共秩序和活动氛围: 学校作为公共场所,需要管理和规范活动。如果穿着和服的学生数量庞大且行为引人注目,可能会分散人们对樱花本身的欣赏,甚至影响其他游客的体验。学校可能希望樱花节保持一个相对纯粹的欣赏自然美景的氛围。
3. 应对网络舆情和投诉: 通知中明确提到“因网友投诉”,这表明学校此举是受到外部压力驱动的。一旦有网友表达不满或投诉,学校为了避免事态扩大或承担潜在的舆论压力,可能会采取一些“息事宁人”的措施。
4. 预防潜在的负面社会影响: 学校可能担心,如果学生在公共场合穿着和服拍照被过度解读、放大,甚至被与某些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会对学校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关于此通知合理性的论证和争议点:

尽管学校可能有其考量,但这一通知的合理性也面临多方面的质疑:

支持学校做法的观点(或学校可能以此为依据的逻辑):

维护国家尊严与民族情感: 在一些人看来,穿着和服,尤其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特定节日,是对历史伤痛的漠视,是对民族情感的不尊重。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爱国观,避免可能触碰民族底线的行为。
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 既然已经有网友投诉,说明存在一部分人对此行为持否定态度。学校提前干预,可以避免在活动现场发生不愉快的事件,维护现场的和谐与安全。
特定场合的着装规范: 类似于一些正式场合要求穿着正装,学校可能认为在特定节日,出于对环境和文化的尊重,也存在某种不成文的着装考量。

质疑学校做法的观点(或认为不合理的理由):

个人着装自由的侵犯: 许多人认为,在不违法、不扰乱公共秩序的前提下,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穿着。和服作为一种文化服饰,其穿着本身并不违法,也不必然构成扰乱秩序。学校的禁令限制了学生的个人自由。
过度反应与“文化敏感”的政治化: 批评者认为,这是对“文化敏感”的过度解读,将一种服饰与政治、民族情感过度捆绑。将欣赏或穿着一种来自其他国家的服饰,就等同于不爱国或历史虚无主义,这种逻辑过于狭隘和危险。
模糊的界限与选择性执法: 通知仅针对“和服”,为何不禁止其他非中国传统服饰(如汉服、韩服、洛丽塔服饰等)?这种选择性禁令显得不公平,且定义和执行起来也可能存在模糊性。如果只是拍照,是否也一概禁止?
文化交流与学习的阻碍: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常态。欣赏、了解甚至体验其他国家的服饰文化,是促进文化交流和增进理解的一种方式。学校的禁令可能阻碍了这种积极的文化互动。
对学生素质和判断力的不信任: 作为高等学府的学生,理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判断能力。学校不应将学生视为无法区分文化欣赏与政治立场的人,而应通过教育引导,而非简单的禁止。
“网友投诉”作为禁令依据的合理性存疑: 如果仅仅因为少数网友的投诉就剥夺大多数学生的权利,这是否符合民主和法治的精神?投诉的理由是否经过充分审视?

法律与伦理层面的分析:

法律层面: 从法律角度看,只要穿着和服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学校的禁令可能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高校在管理学生时,应遵循依法治校的原则。
伦理层面: 从伦理角度看,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其核心使命是育人,包括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简单粗暴的禁止行为,可能与这一使命背道而驰。同时,也需要考虑学生的表达权和选择权。

可能产生的后续影响:

激化矛盾: 此类通知一旦发布,往往会激化支持和反对双方的矛盾,在网络上引发更大范围的争论。
对学校声誉的影响: 如果多数观点认为学校做法不合理,可能会损害学校的形象和声誉。
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生可能会感到被压制、不被信任,甚至对学校的管理方式产生抵触情绪。

总结:

南京林业大学在樱花节期间禁止学生穿和服拍照或走动的通知,从学校维护秩序、避免争议的动机来看,可能并非全无理由。然而,从个人自由、文化交流、以及对学生独立判断能力的信任等角度来看,这项禁令的合理性受到了广泛质疑。

关键在于如何平衡“管理”与“自由”、“秩序”与“文化交流”、“避免敏感”与“理性看待”。 一个更理想的处理方式,或许是学校在保证安全和秩序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宣传引导,鼓励学生理性参与,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而非简单的一禁了之。教育本应是开启民智、拓宽视野的过程,而非筑起高墙、限制认知。

最终,这项措施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合理”以及在何种价值体系下进行判断。这是一个涉及文化、政治、法律、教育以及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复杂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看出来了,总有一群吃饱了没事干的外地人,天天在那望气,一提南京就是阴气重,认为南京的特色是反日,南京人人仇日,路上没有日本车,路边没有日本菜,衣服不穿优衣库,没有人玩日本游戏看日本动漫也没人学日语,一提日本就咬牙切齿怒发冲冠。

一看南京人没他们想的那么魔怔就教育我们被鲨了那么多人,你应该现场砸个日本车给我康。南京开个日料店提醒我们这是南京,南京开个漫展提醒我们这是南京,逮着各种机会怕我们忘了我们待在南京。事实上大家都很忙的,南京人也没有对日本人那么仇视。一种是新来的外地人搞皈依者狂热,急不可耐地想证明自己是新南京人,结果南京话不会说,南京菜吃不习惯,提个地铁站都不知道在几号线,去个新街口都不知道该从哪个口钻出来,披上一套“仇日”的奇装异服,以为比别人更仇日就是南京人了,事实上即使在包邮区最包容最不排外的徽京,也休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徽京人。还有就是外地键盘侠,对南京有一种主观的揣测,希望南京能给他们表演一个抗日,那可真是打错了算盘,横店一年击毙的小鬼子能绕地球好几圈,上南京寻什么开心呢?

大家都很忙的,没有时间煽动仇恨,如果真的要清算日本元素的话,和服根本排不上号,大众点评告诉我南京有日料近千家,我们从哪家开始冲?

user avatar

别拔高,也少升华。现在自媒体这么发达,学校领导怕惹事,不想沾是非罢了。

user avatar

穿和服没有错误。

我们反对的是日本军国主义。

而非日本民族。

user avatar

没必要把穿和服和其他一些激进的观点联系起来。

淘宝一搜,满眼的北欧风家具,日系毛衣,英伦衬衫。怎么单单和服就成了问题了?

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不和某些无脑分子接触



不会真有人不懂纪念馆到底怎么称呼吧?

user avatar

到日本去拍不就好了麽,日本游比大多数国内游便宜多了。

为什么要在国内给别人添堵呢。

user avatar

哈哈笑死了- - 不过我要是校长我也这么办。

现在网友能干点啥?说破大天也就是骂骂学校搞文化排外,没有穿衣自由呗。这种标题你扔给营销号都未必炒的出热度来。过不了几天就根本没有人在意了,就算是穿日本衣服圈儿的顶多也就追着骂几个月呗。屁大点事,能不能传到领导耳朵里都难讲。

但是你要是不禁止吧…完事儿再有几个学生穿了…之后保不齐再给拍个视频发到网上去…

南京,日本。

这两个元素放到一起,营销号能给炒出多少花儿来我俩手都数不过来。前一阵子刚刚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过世,紧跟着最近又是中美高层会晤。正是国内打舆论战的时候,这紧要关口,哪位会吃饱了撑的给自己找麻烦?谁不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看王者荣耀都在上线前把吕蒙改成澜?

还有不少回答扯各种民族信心,说什么这是搞民粹主义,过度nationalism乱七八糟的。这理论讲出来,连我老家的狗都能笑掉大牙。

就问问那些觉得这个决定不合理的,真因为和服有点事儿把领导的乌纱帽给摘了,在座的各位有哪个有能力给戴回去啊~?

我写这篇回答的初衷,是希望大家不要被西方媒体的舆论带了节奏,张口闭口就是民主自由。仨核桃俩枣儿的事要上升到自由,屁大点儿的事要上升到自由。动不动就歇斯底里地觉得自己的自由被侵犯了。

而且说实在的,我觉得现在在中国动不动就把自由挂在口上的,大多只是想给自己崇洋媚外找个好听的名声罢了。

而且我也懒得去想一个人一定要想有在【南京】穿【日本和服】的自由,到底是什么居心。


像这种把禁穿日本和服歪曲到砸日本车的评论,你可能觉得只是单纯的杠精?

但是当你去看看他主页里其他的回答时,你就懂了:

人家只是单纯的恨国而已



user avatar

背个保守的帽子比背个精日的帽子容易多了

现在背一个“这你都要管”,比将来背一个“你这都不管”简单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