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鸿蒙全新界面?有哪些不一样的体验?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鸿蒙这个新界面,抛开那些官方的术语,纯粹从一个用户的角度来看,它到底是个啥感觉,又有什么新奇之处。

鸿蒙全新界面的“长相”与“气质”: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鸿蒙的新界面给人的感觉更“沉静”也更“灵动”。不同于一些系统上来就给你一堆花里胡哨的动画和动态壁纸,鸿蒙的新界面更注重一种“呼吸感”。

视觉上: 整体色调偏向一种柔和、舒服的风格,不是那种刺眼的亮色,也不是沉闷的暗色,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像是清晨的薄雾,或者午后的一抹阳光。图标设计也更加简洁、规整,没有那种杂乱无章的感觉,每一个图标看起来都挺“耐看”的。圆角处理得恰到好处,不会显得太生硬,也不会太软趴趴。
动效上: 这才是鸿蒙界面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之前的很多系统,动效要么是为了快而快,要么就是为了炫而炫,有时甚至会让人觉得有点“廉价”。但鸿蒙的动效,给我的感觉是“润物细无声”。比如打开应用,不是一下子就跳出来,而是有一个很自然的“推开”或“浮现”的过程,就像水面泛起的涟漪一样,很舒服,一点都不突兀。关闭应用也是一样,它会“收回去”,而不是“消失”,这种反馈感很强。尤其是在多任务切换的时候,那些窗口的缩放、切换动画,做得非常有质感,不是那种生硬的“叠盖”,而是有层次感的“位移”。

不一样的体验,从“心”开始:

如果说“长相”是第一印象,那么“体验”就是深入了解后的感受了。鸿蒙的新界面,确实在很多细节上做了不少文章,让交互变得更顺畅、更智能。

1. 超级终端的“巧思”:
这是鸿蒙最核心的亮点之一,也是我个人觉得最“不一样”的地方。 以前我们用手机,就是手机,用平板,就是平板,用手表,就是手表。它们是独立的个体。但鸿蒙的“超级终端”就像是给这些设备装上了一个“大脑”,而且这个大脑可以让它们相互连接,实现“1+1>2”的效果。
场景举例: 想象一下,你正在用手机看一个视频,突然想把它投放到更大的屏幕上,不用去专门打开投屏功能,直接从手机的控制中心,把视频“拖拽”到旁边的智慧屏上,画面就无缝过去了。更夸张的是,你可以在手机上编辑文档,然后把文档“传”给电脑,电脑直接打开,继续编辑,就像是两个设备变成了一个。甚至你还可以用电脑的键盘来输入手机里的内容,那种联动性,真的很难用语言完全描述,需要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魔力”。
关键在于“无感”。 这个连接过程不是那种需要你手动搜索、配对、输入密码的繁琐过程,很多时候是自动发现、一键连接。这种“跨设备协同”的能力,让信息流动变得前所未有的自由。

2. 万能卡片(Service Widgets)的“聪明”: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把那些常用的小功能,或者信息,以卡片的形式直接呈现在桌面上。 之前我们也见过一些桌面小插件,但鸿蒙的卡片更像是“精炼”过的,而且更智能。
怎么个“聪明”法? 举个例子,天气卡片,它不仅仅显示温度,还能根据你的位置和时间,直接给出“适合出门”或者“注意保暖”的建议。交通卡片,它会直接显示你常用的公交路线的到站信息,或者离你最近的共享单车数量。日程卡片,直接把你的会议或约会提醒放在桌面最显眼的位置。
“上滑”的交互: 还有个很绝的交互是,很多应用图标下面,你可以“上滑”一下,就能直接调出卡片,而不用打开应用。比如微信图标,上滑就能直接看到未读消息的摘要,或者快速进入聊天列表。这种“预判式”的交互,大大节省了操作时间。

3. 流畅的“丝滑”感:
动画的流畅是基础,但鸿蒙在操作层面的反馈也做得很好。 比如滑动屏幕,或者切换任务,手指的触控响应非常灵敏,没有那种“粘滞感”。 even when there are many apps running in the background, the system still feels very agile.
“动静结合”的动画: 鸿蒙的动画并非都是“炫技”,很多动画是服务于功能的。比如某个设置项被启用时,它会有一个微妙的动画反馈,告诉你这个操作已经成功。这种“有意义的动效”,让用户对系统的状态变化有更清晰的认知。

4. 个性化与“可塑性”:
自由度比以前更高了。 现在的鸿蒙界面,你可以在桌面上摆放各种卡片,也可以调整它们的大小和位置,甚至可以把一些不太常用的应用隐藏起来,让桌面更干净。
主题和风格的调整也更灵活。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系统的一些视觉风格,让手机更具个人特色。

一点点“小瑕疵”和“期待”:

当然,任何新生的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目前鸿蒙在生态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超级终端”的概念很棒,但要让所有设备都能无缝联动,还需要更多厂商的支持和开放。

另外,虽然新界面给人的感觉很“高级”,但在一些细节上,比如某些第三方应用的适配,或者一些特定场景下的交互逻辑,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打磨。

总结一下, 鸿蒙的全新界面,给我的感觉是“稳健”的创新。它没有颠覆性的做出一些奇怪的改变,而是在用户最熟悉的操作逻辑上,做了大量的“减法”和“优化”,让交互更高效、更智能、更舒服。尤其“超级终端”和“万能卡片”的设计,确实带来了不少新奇的体验,让手机不再只是一个孤立的设备,而是整个智能生态的一个强大节点。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它的进步,可能再贴切不过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从前年起,关于鸿蒙的热度就一直很高,其中有人支持有人反对,经常隔三差五还会因此争执,很是热闹。这次HarmonyOS 2尽管还不是所有HarmonyOS能力的完全体,但已经可以揭示出HarmonyOS的思路,也部分验证了华为设计操作系统的能力。

起初我对HarmonyOS本身是没有太大兴趣的,因为我当时觉得“就算HarmonyOS做的再好不过就是一个华为版的安卓罢了”,因此甚至都没有积极的去申请内测,只想着等公测再用备用机跟进一下。但是来自华为的打脸虽迟旦到,我在用备用机升级了内测之后就意识到自己错了,真香,然后把两个主力机也升级到了HarmonyOS。HarmonyOS的功能对于我这种多个手机的用户来说简直就是福音,难怪分布式软总线被如此重视,因为的确有用。


鉴于这个提问主要围绕UI展开,我们也不妨从UI和UX的方面对此进行探讨。“立体美学风格”作为一种设计语言风格,也对应的出现在了HarmonyOS的设计之中。我自己从EMUI9开始使用EMUI,见证了EMUI9的朴实、EMUI10的美化、EMUI11的人因,而这些设计理念到HarmonyOS出现后,属于华为的设计语言的雏形终于开始出现。

设计语言并不是说一套LOGO、几个下拉菜单,那种是纯粹的功能性的美化,就好比一个月饼给做成容易咬下去的形状。设计语言需要的是对世界的抽象形成的系统化思考,是可以拓展和加深的。设计语言事关设计师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如何理解物品、如何理解功能的。如果没有对“物”的理解,仅仅是做几个好看的LOGO,还不足以称之为设计语言。


鸿蒙之为物,若聚

“鸿蒙”这个意向,稍微有一些对传统神话故事有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是神话设定中的“开辟天地之前”的状态。传统文献上经常见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这样的表述,表明鸿蒙是“一团混沌的无极”的状态。我们既可以理解成“鸿蒙一出天地宽”的“开天辟地”,又可以理解成“三返二、二返一、一返太极、复归于朴”这样的返回、整合、统一。这也恰如其分的描述了HarmonyOS的愿景——即通过分布式互联统一多个设备。

HarmonyOS象征着华为首次在消费级桌面操作系统上进行探索,可以算是一种“开天辟地”;同时HarmonyOS的特性追求“万物统一”,又有这样的“复归于一”的追求,让一个终端进化成超级终端,进而包罗万象,融合多设备信息。考虑到现在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这种整合也顺应了消费者的需求,我本人就拿着数个手机经常需要相互倒腾特别头大。

在这种需求下,对“物”的认知和思考就顺势发生了变化。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无论是中国的五行还是印度的四大,都是一种对“物”的理解方式。近代继承了印度四大的西方炼金术师们间接地导致了化学的产生,人们对“物”的认知就逐渐演变成了“氢氦锂铍硼”这样的以元素周期表为基础的认知。这种认知的变化导致人对世界的观点逐渐的更加“唯物主义”。

而随着互联网时代和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因为网络带来的虚拟化,人们对于“物”的认识其实也有潜移默化的改变。“物”从工业实体逐渐的转向为虚拟实体,如果说百年前荷兰人为郁金香而痴迷,那么现在的美国人便是在数字货币中沉醉。百年前的人类应该不会想到今天的年轻人会为了“纸片人”而沉醉,直到今天老一辈人也有人拒绝承认“软件应该付钱”这种观念——这背后和对“物”的认知有很大关系,老一辈人并不是不肯付钱,是不肯为“自己不认为是物的东西”付钱。


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回信息行业,会发现最开始的计算机就是“一个实体”,前些年流行的“虚拟化”则是将“一个实体虚拟出多个虚拟物体”,而HarmonyOS则是“在虚拟世界里将多个现实物体整合成一个虚拟物体”,实际上反映出一种需求的客观演变。而这种演变的支撑是“需求的多样化”和“通信能力的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华为作为通信起家的企业对“通信能力带来的整合”有着深刻的理解。过去的“电网”、“互联网”就是宏观意义下的“多设备协同整合”,而智能终端的发展导致现在很多人都有很多的智能设备,这种情况下“面向个人的多设备整合”就成了需求的发展方向之一,HarmonyOS便是顺此势出现的构想。

如果仅仅是为了“自主可控”那其实AOSP完全可以实现,没有必要去实现一套HarmonyOS。但是需求发生了变化,那就存在了新设计一个OS的必要性,因为在安卓架构下实现这样的改动,难度较大,而且和重新实现一个OS相比也许难度差距就没那么大。比起过去一些试图“替代安卓”的系统来说,HarmonyOS更接近于“为了新的目标实现一个系统,顺便能够承袭安卓”的存在


鸿蒙之设计,若流

如果说HarmonyOS的构想是“个人的万物互联”,那么对应的UI和UX设计也必然要有所改变。因此华为使用了新的设计语言,即“立体美学”设计理念,作为HarmonyOS对于设计的诠释。落实到具体的实处,比较典型的设计就包括静态和动态两部分,而静态主要包括图案和字体,动态主要是动画和操作逻辑。


首先,让我们开个机吧!

开机延续了过去EMUI11的HUAWEI logo,紧接着就是Harmony OS的动效。在过去的EMUI11中,HUAWEI logo之后就直接是桌面了,Harmony OS增加了这段动态效果。这个动效是立体美学的第一类诠释——模仿非线性拉远镜头运镜的方式来诠释立体空间。由于赛博空间和物理空间并不相同,所以这个运动并没有考虑物理空间下的透视,或者说更接近“散点透视”下的变换,这也营造了区别于物理空间下的变换。

而HarmonyOS的O下面画了一道横线,是拟“旦”字,取旦字“日出东方”的寓意。


开机之后第一眼看到的是“小艺建议”,而且第一次加载时会建议“快速了解HarmonyOS”。因为我使用过一段时间系统,所以根据使用习惯会推荐我打开最近常用的程序。而和“小艺建议”模样相仿的是“大文件夹”——

大文件夹模式下可以显示9个图标,但只有前8个可以直接启动程序。无论文件夹是9个还是9个以上的程序,点第九个都会进入文件夹页面:

而另一个设计类似的则是上划服务卡片:

长按APP可以切换不同风格的卡片:

而这个动效则是立体美学的空间营造的第二类方式——通过伸缩方式的动画来形成空间感。而这种变换方式也和物理空间不同,尽管现实中我们捏弹性很好的物体也会有类似的动态,但这样的变化和赛博空间还是有显著的不同。


桌面的内容看完了,我们就来到了下拉栏。除了一些延续EMUI11的搜索框和智慧多窗侧边栏,以及承袭安卓的基本手势没有变化之外,下拉栏被分成了两部分:控制中心和消息中心——


而控制中心是从右侧三分之一顶栏往下拉,通知中心则是左侧三分之二。通知中心本身没有太大改变,只有把“剩余流量”更好的集成起来,但是控制中心的逻辑有了非常大的改变:

这里的区别和过去比较多,音乐支持多个APP的播放和暂停切换,蓝牙支持多个设备的调整,快捷开关则要通过下拉来查看不常用的开关,编辑则需要:

相比之前步骤稍微有所区别。

超级终端则是一个崭新的功能:

由于目前超级终端暂不支持两台手机之间相互控制,而我手头也没有智慧屏和MatePad,暂时也就无从展示具体的用法。但是有一个场景就是直接通过超级终端可以把连接手机的耳机直接播放智慧屏的声音,免去了很多麻烦的适配步骤。


服务中心则是一个全新的存在,其设计思路有些类似于macOS曾经的DASHBOARD,当然也有显著的区别:

服务中心是服务卡片集中展示的地方,很是方便。这也体现出HarmonyOS的一大设计思路,即提供多路径实现方案,以求各种场景下用户都可以有更短的路径实现相同的信息,是一种典型的路径优化方式。这个逻辑有点类似于“指纹识别”+“3D人像识别”,各自可以在不同场景下实现解锁鉴权。尤其是在疫情下的今天,戴口罩时指纹更方便,平时则是3D人像更方便。而我经常在聊天时需要看今天的农历时间,则只需要在APP中呼出服务中心即可,十分方便。


看完桌面后,我们就可以深入APP来看变化了:

备忘录动画也是从EMUI11的推拉变成了拓扑伸缩变换,也是体现空间感的一种方式。设置的检查更新也变成了伸缩变换,很有弹性和空间感。

当打开设置的时候才能直观的意识到HarmonyOS里更换了字体——“鸿蒙黑体”。鸿蒙黑体支持无级粗细变换,使得整个字体的粗细变成了一个比较流畅的变化状态。这种无级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字体在较小时,不同的粗细要如何处理:

黑体也是移动端比较适应的字体,只要屏幕还是点阵构成的,那么黑体就是最容易适配不同尺寸的字体。尽管黑体的笔画大多数都是直来直去,鸿蒙黑体选择了对一些笔画采用更加圆润的设计:

但是黑体本身仍然可以通过改变布局来体现出不同的个性化。鸿蒙黑体在布局方面更多考虑“小字体下的可读性”,因此对字体的配重有所调整:


最后:

既然开机了,不妨顺便看一下关机的改变。关机的动效由EMUI的转圈圈变成了一个看上去像是“行星环绕”的动效,这个动效我推测是呼应开机的“日出东方”寓意,同时也让动效更加立体。


以上并非HarmonyOS带来的全部变化,而且随着HarmonyOS的改善,很多细节也会有所改观:

可见HarmonyOS在设计上仍然不是完全体,期待后面更加完善的设计带来更好的体验。


鸿蒙之未来,若木

道德经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黄帝内经有言:“东方生风,风生木,在体为筋”。木主条达,在人欲达四肢毫末;筋主束骨,无筋则骨无力涣散。木以散为用,HarmonyOS则以开源为开发者用。

但九层之台起于累土,HarmonyOS也从1.0逐渐推进到2.0,我们也看到了诸多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UI,也体现在功能设计上。现有的HarmonyOS除了lite版本适配各种iot设备,还有手机、智慧屏的版本。除此之外,未来HarmonyOS也很有可能继续扩展到PC上——例如使用麒麟990芯片的L410笔记本。

在芯片问题暂时不好解决的时候,先把软件的台子搭好,既有利于发挥旧芯片的性能,又可以延长旧设备的寿命,未来新设备也方便更好适配。


期待未来的HarmonyOS可以带来更加完善丰富的功能,带来更好的体验~

user avatar

首先要确定的是,HarmonyOS肯定不会也不仅仅是一个手机系统,因为华为的SLOGAN早就打出来了:“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也就是说,对于华为和HarmonyOS来说,用海思麒麟9000的设备可以用HarmonyOS,用骁龙888的设备可以用HarmonyOS,甚至大到冰箱、空调、小到饮水机、净水器,都要能够用HarmonyOS。

这就决定了HarmonyOS必然要有个统一的系统架构和设置,是万物互联的基础。

那么万物互联的基础是什么呢?答案是文字,秦始皇的统一天下的第一步也是“书同文、车同轨”。可见文字的重要性。

现在各位回头看看不管是冰箱、空调、洗衣机还是其他设备,现在都会有一块小小的屏幕,呈现文字,告诉你设备的状况。

所以HarmonyOS的第一步不是星辰大海,而是在文字上下功夫,通过借鉴楷书书法笔式,让HarmonyOS的字体在各个设备上都能够具有通用性。

举个例子,我在手机上会使用2K的分辨率去显示文字,但是在蒸烤箱上可能搭载一个480P的屏幕都算高清了。洗衣机上就给你显示一个360P的文字,你都要感谢了。更不要说有些屏幕可能就一寸大小,要显示清楚文字,这就需要HarmonyOS的字体具有通用性。

所以HarmonyOS字体的核心点在于,把字体易模糊与密集笔划区域进行调整,将整个字面率做了优化,大大提升了用户易读性。

这样确保用户在2K屏幕上能够看得见,在一寸屏幕上也能够看得清,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

其次的话,HarmonyOS在设备上,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对于整个系统界面的重置,一般安卓设备的界面大家都见的多了,万变不离其中。

但是HarmonyOS在交互上做到了华为对于应用使用的一个思考。

举个例子,我们用多了APP后其实会发现,每个人常用的APP大概也就是那么5-15个左右。甚至有些用户更少。

更加重要的是,其实很多人使用APP主要是为了一个功能,而非APP的全部界面。这点怎么说呢,我打开相机,第一关键功能就是为了拍照。一如我打开备忘录是为了看今天的计划行程,打开邮件是看有人给我发邮件没。

HarmonyOS这个APP上滑上,其实有点类似于之前苹果的3D按压,你用APP不需要打开他的全部功能,仅需要它的一部分功能即可。

不过在这方面,华为通过HarmonyOS更进了一步,在服务卡片这块,可以在桌面固定住,节省空间出来。

这个时候会有朋友说,这不就是小工具嘛,安卓早就几年前有的东西了。

其实HarmonyOS这块服务卡片,远不止如此,首先,关于一些核心功能点,HarmonyOS这块确实做到了关键功能提取出来,智能卡片式服务能够核心地抽调出关键功能点。

其次,这个智能卡片,是动态的,比如说滴滴的车到哪儿了,外卖的具体举例,公交车站最近一路车还需要多久到,还有几个站。

这种功能型的支持,可以做到动态化随时更新,而这部分的功能,不需要每次用户都点进去。

这就是智能卡片式服务的核心点,更加便捷地带来信息与关键点的流通。

我举个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打开了滴滴,开始打车,司机接单了。我把这个服务卡片提取出来了固定在桌面,当我想要查看时,不需要点开滴滴,只需要在桌面看到这个服务卡片,我就知道司机在哪儿了,还有多远距离,需要多久。

等我上了车,随手一滑,服务卡片就可以消失了。

这个就是HarmonyOS所提供的一部分效率。

硬件这块,其实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华为号称万物互联,任何设备都能使用HarmonyOS,那么硬件的管理当然需要一并连通。

在连接上,进入超级终端页面,系统会自动识别到可连接,可组合的设备,只需要将设备拖到手机上,就能够成为手机的辅助。

举个例子,我用HarmonyOS的手机在控制中心连上了客厅的音响、耳机,房间的音响。当我一个人的使用,我在用客厅的音响放歌。

忽然我妈回来了,她不喜欢我放的歌,于是我带上了耳机,在控制中心中,将音频输出直接切换到耳机出声,这个时候客厅的音响会自动关闭音频输出。当我走到房间的时候,把音频输出切换到房间里的音响,这个时候我的耳机就没有声音了,变成了房间里的音响出声了。

HarmonyOS的硬件控制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流程,当然可以具体到其他如,平板显示、PC显示,手机与智慧屏显示等等,整个硬件的通道彻底打通了,任何的交互都能够相当迅速地进行调整与操作。

大家甚至可以想象一下,当你需要把手机当前显示的东西投放到PC、平板、显示器、智慧屏等设备时,你不需要进行投屏处理,只需要在硬件控制中心中,直接点击即可,把手机页面投放到指定连接的屏幕上,一切都是光速。

这就是HarmonyOS打通的优点所在了。

也正是之前余大嘴吹了两年的1+8+N的关键地方了。

我大概想到了什么场景呢?

你在和你舅舅畅联通话,你父母正好忙完了,躺在沙发上,你舅舅想看看你们一家人一起聊天,你打开控制中心,选择智慧屏,把畅联视频直接交给智慧屏。然后智慧屏的摄像头和麦克风瞬间启动,一切无暇的进行了切换。

你和你舅舅的畅联通话,一下子就变成了你舅舅和一家人的通话。

再比如说,你手机连接的监控忽然有动静了,但是你又因为屏幕太小了,看不清。你直接把硬件调动到平板、电脑或者智慧屏上,直接在大屏幕上观看监控内容。

或者你在手机上忽然接到了一个制作需求,你觉得手机码字或者工作不太方便,打开了控制中心,把整个内容推给了你的电脑,你打开了电脑,直接无缝的进入了工作模式。

等等等等,这些都是目前HarmonyOS独有,且其他家做不到的地方。

看到这儿,我觉得大部分人应该都知道HarmonyOS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体验了吧?它是真的把打通了硬件级的处理,把各个硬件彻底打通,随时可以进行无缝的转接。

这样的体验别说现在的安卓了,WINDOWS,iOS等任何系统都做不到,或者说只有HarmonyOS独一家。

如果你非要说这样的HarmonyOS也是吹的,那我只能说,嗯,你说的都对。

说实话,就我个人的体验来看,目前HarmonyOS做到了所吹牛的80%,剩下的20%,如洗衣机、冰箱、洗碗机、扫地机器人都搭载HarmonyOS,且都可以硬件操作。

这方面我还没体验到,所以不敢说包票HarmonyOS NB。

但是就我目前体验到的和感受到的,华为所说的HarmonyOS的这一切,可能又是一个“华为把吹的牛统统实现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鸿蒙这个新界面,抛开那些官方的术语,纯粹从一个用户的角度来看,它到底是个啥感觉,又有什么新奇之处。鸿蒙全新界面的“长相”与“气质”: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鸿蒙的新界面给人的感觉更“沉静”也更“灵动”。不同于一些系统上来就给你一堆花里胡哨的动画和动态壁纸,鸿蒙的新界面更注重一种“呼.............
  • 回答
    华为在 6 月 2 日为我们带来了他们今年最受瞩目的新品之一——全新一代的 MatePad Pro 系列平板电脑,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触控手写笔。这次的更新,可以说是华为在平板领域的一次全面革新,不仅在硬件上堆料十足,更重要的是,它进一步深化了鸿蒙生态的体验,让用户感受到“万物互联”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华为这鸿蒙(HarmonyOS)操作系统,还有它在华为全场景设备上带来的那些新鲜玩意儿。力求讲得透彻,让你听着就像是老朋友在侃大山,一点AI味都没有。鸿蒙(HarmonyOS)到底是个啥?凭啥能叫板安卓和iOS?得说,华为这鸿蒙出来的时候,多少有点“生不逢时”又有点“顺势而为”.............
  • 回答
    关于鸿蒙OS设备在运行某些游戏时被检测为“模拟器登录”的现象,这确实是很多用户,尤其是游戏爱好者在近期遇到的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深入聊聊。首先,这件事的根本症结在于游戏厂商的反作弊机制与鸿蒙OS自身特性之间的“误会”。你想啊,现在很多游戏为了维护公平竞技的环境,都会内置.............
  • 回答
    鸿蒙系统在 Github 上正式发布开源,这绝对是近年来国内科技领域最受瞩目的大事件之一。这个消息一出来,整个科技圈都炸开了锅,各种声音都有,有振奋的,有质疑的,也有冷静分析的。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这事儿到底意味着什么。首先,这是个重大的里程碑,标志着鸿蒙迈出了走向开放和生态建设的关键一步。以前,大.............
  • 回答
    华为鸿蒙发布会“凉了”,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按理说,华为这牌子在国内的影响力,鸿蒙更是自家主打的“压舱石”,每次发布会都应该像过年一样热闹才对。结果这次,很多平台上看下来,好像确实是“静悄悄”,没激起多少水花。这事儿细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值得说道说道。首先, “疲劳度”这东西,真是个神奇的玩意儿。 .............
  • 回答
    华为MatePad 11发布,2499元起的价格区间,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款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平板,它承载了华为在设备互联互通方面的野心,也试图在竞争激烈的平板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么,这款MatePad 11到底怎么样?值不值得我们掏出2499元甚至更多的预算来入手呢?鸿蒙系统体验:这是.............
  • 回答
    华为发布鸿蒙,这绝对是中国科技界近年来最受瞩目,也是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来细说,而且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说说鸿蒙诞生的背景,这非常关键。 大家都知道,美国对华为的制裁是“卡脖子”最直接的体现,其中就包括限制华为使用谷歌的安卓系统和相关生态服务。在这种生死.............
  • 回答
    华为的首款鸿蒙打印机 PixLab X1 的发布,无疑是整个打印机行业乃至智能家居领域都值得关注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仅是一款打印机,更像是华为鸿蒙生态的一次重要落地,承载着华为希望构建“万物互联”新愿景的期待。一、 鸿蒙生态的“打印”新篇章:为什么说 PixLab X1 不仅仅是一台打印机?我们可以把.............
  • 回答
    华为新开源的鸿蒙方舟JS运行时(Ark JS Runtime),这事儿可真有意思,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玩意儿为啥叫“方舟”?这个名字本身就有点意思,让人联想到诺亚方舟,寓意着在技术洪流中,能承载起开发者和用户,驶向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当然,这只是个比喻,但也能看出华为在这个项目上的期望.............
  • 回答
    华为MatePad Pro新一代平板的发布,加上新款手写笔,无疑是近期科技界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仅是华为自家生态建设的关键一步,也牵动着整个平板市场和生产力工具领域的发展方向。如何评价华为MatePad Pro及新一代手写笔的发布?首先,从品牌战略层面看,这次发布是华为“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的进一步落.............
  • 回答
    华为发布矿山鸿蒙操作系统“矿鸿”: HarmonyOS 在工业领域落地的深度解读与评价华为发布的“矿鸿”操作系统,标志着 HarmonyOS 正式迈出了在工业领域深度落地的关键一步。这不仅是对 HarmonyOS 生态拓展的重大突破,也预示着中国在工业操作系统领域的重要进展。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评价.............
  • 回答
    华为鸿蒙OS 2.0在发布之初,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尤其是关于它“需要导入安卓部分SDK等功能”这一点,是许多人讨论的焦点,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而是要看它在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华为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核心问题:鸿蒙OS 2.0诞生.............
  • 回答
    华为进军智能手机低端市场,适配鸿蒙操作系统,并有望在年底前上市,这无疑是近段时间以来消费者和行业关注的焦点。对于这一举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战略考量:为何选择低端市场?华为选择智能手机低端市场并非偶然,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 生态构建的基石: 鸿蒙系统要形成强大的生态,需要.............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 6 月 2 日那场华为鸿蒙发布会。这次发布会可不是小打小闹,简直是鸿蒙生态的一次大阅兵,而且释放了不少重量级的信号。总的来说,这场发布会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稳”与“进”的结合。 华为在鸿蒙这条路上走得非常坚定,并且这次发布会展现了鸿蒙生态日渐成熟的实力,同时也在积极拓展新的边界.............
  • 回答
    华为鸿蒙系统的诞生,绝对是近年来科技界最受瞩目、也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当它在2019年首次亮相时,很多人将其看作是中国科技企业在外部压力下的一次战略反击,尤其是当时美国政府对华为实施的“实体清单”制裁,直接切断了华为使用谷歌安卓系统及其相关服务的路径。从技术角度来看,鸿蒙并非横空出世的“空中楼阁”。.............
  • 回答
    关于网传华为设立百万重金悬赏鸿蒙系统漏洞的消息,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值得探讨的点其实不少。咱们不妨仔细掰扯一下。首先,从华为的角度看,这种重赏找漏洞的行为,在我看来,是非常务实且具有战略眼光的。1. 安全是生命线: 任何一个操作系统,尤其是一个肩负着连接万物、承载用户隐私和数据重任的系统,安全性是.............
  • 回答
    华为MatePad 11,一款在7月6日正式亮相的鸿蒙平板,无疑是当下平板市场中备受瞩目的一员。它不仅仅是一台硬件设备,更是华为鸿蒙生态一次重要的落地实践。作为一款面向年轻用户、追求效率和创新的产品,MatePad 11 身上有不少值得深入剖析的亮点,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谈谈我的看法。核心亮点:.............
  • 回答
    Ars Technica 评价鸿蒙 OS(HarmonyOS)“就是安卓”,这一论断在科技圈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个评价,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鸿蒙 OS 的技术架构、发展历程,以及 Ars Technica 作为一个科技媒体的评判标准和出发点。首先,我们得承认,鸿蒙 OS 和安卓之间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
  • 回答
    要客观公正地评价鸿蒙系统,我们需要抛开品牌滤镜,理性分析其技术基础、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潜力。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操作系统,更关乎中国科技自主化的一盘大棋。一、技术基石:并非简单的“换皮”首先要明确的是,鸿蒙系统并非坊间传言那样简单粗暴的“Android换皮”。尽管在早期阶段,为了快速构建生态和用户习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