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s Technica 评价鸿蒙 OS(HarmonyOS)“就是安卓”,这一论断在科技圈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个评价,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鸿蒙 OS 的技术架构、发展历程,以及 Ars Technica 作为一个科技媒体的评判标准和出发点。
首先,我们得承认,鸿蒙 OS 和安卓之间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HarmonyOS 的早期版本,特别是面向智能手机的版本,在代码层面和用户界面上,都与 AOSP (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 存在高度的相似性。
技术层面的关联:
开源基础: 早期版本的鸿蒙 OS,确实是基于 AOSP 进行开发的。这意味着它继承了安卓的核心框架、Linux 内核,以及大量的安卓应用框架和API。这种做法在操作系统领域并不少见,很多新的操作系统在起步阶段都会借鉴成熟的开源项目,以缩短开发周期并确保兼容性。 兼容性考量: 华为在推出鸿蒙 OS 时,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快速构建一个能够运行现有安卓应用生态的系统,尤其是在面临美国制裁、无法使用 Google Mobile Services (GMS) 的情况下。因此,基于 AOSP 开发,能够直接兼容大量现有的安卓应用,是其最直接、最务实的解决方案。Ars Technica 观察到的这一点,是其“就是安卓”论断的重要依据。 代码共享与复用: 在开源社区中,代码的复用和贡献是很正常的。AOSP 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开源项目,汇集了众多开发者和公司的贡献。如果鸿蒙 OS 借鉴了 AOSP 中的一些代码,这本身并不是一个“原罪”,关键在于其后续的发展方向和创新点。
Ars Technica 的视角和评判标准:
Ars Technica 以其深入的技术分析和严谨的报道风格著称。当他们做出“就是安卓”这样的评价时,通常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用户感知和实际体验: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如果一个操作系统在界面、操作逻辑、应用兼容性等方面与他们熟悉的安卓系统没有显著差异,那么在主观感受上,它就可能被认为是“相似”甚至“相同”的。Ars Technica 作为一个面向科技爱好者的媒体,也关注用户的实际体验。 2. 技术创新和独立性: 作为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如果其核心架构、底层技术、创新特性与现有系统相比没有明显的突破,或者其“新”的部分主要体现在上层应用和分布式能力上,而底层仍然高度依赖安卓,那么评判者就会质疑其“独立性”和“革新性”。 3. 宣传与现实的差距: 华为在推广鸿蒙 OS 时,强调了其“分布式”、“万物互联”的愿景,以及其作为一个全新操作系统的定位。当 Ars Technica 发现其底层技术与安卓高度一致时,可能会认为这种宣传与实际技术实现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从而提出质疑。
“就是安卓”论断背后的复杂性:
然而,将鸿蒙 OS 简单地评价为“就是安卓”,可能也忽略了一些关键的细节和华为的长期规划:
分布式能力: 鸿蒙 OS 的核心愿景在于构建一个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一个手机操作系统,而是可以运行在智能手表、智能电视、智能家居设备等各种终端上,并通过分布式技术实现跨设备协同。这与传统的安卓系统在设计理念上是有区别的。虽然早期版本可能在底层技术上有所借鉴,但其上层的分布式框架和跨设备调用机制,是其试图构建的独特能力。 未来发展方向: 华为一直在强调鸿蒙 OS 的演进。随着版本的迭代,鸿蒙 OS 也在逐步引入更多自主研发的技术和架构。例如,在内存管理、图形渲染、系统调优等方面,华为都在进行优化和创新。而且,华为也在积极构建鸿蒙生态,吸引开发者为鸿蒙 OS 开发原生应用。 意图与定位: 即使鸿蒙 OS 在初期借鉴了安卓,其意图和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于安卓生态的系统。在“断供”的外部压力下,华为需要一个能够独立发展的操作系统。因此,即使是基于 AOSP 的早期版本,也可以看作是华为迈向自主操作系统的一个战略性过渡。
总结来说:
Ars Technica 认为鸿蒙 OS “就是安卓”,这更多地是从其 早期版本在技术底层和用户界面的相似性,以及兼容安卓应用的能力 角度出发的评价。这种评价有其事实依据,反映了在推出初期,鸿蒙 OS 为了快速落地和解决生态问题,在技术上与安卓的紧密关联。
但是,这种评价可能 过于简化了鸿蒙 OS 的整体定位和华为的长期发展目标。鸿蒙 OS 的独特之处在于其 分布式架构的愿景和跨设备协同的能力,以及华为在 持续推动其自主演进的努力。
Ars Technica 评价鸿蒙 OS(HarmonyOS)“就是安卓”,这一论断在科技圈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个评价,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鸿蒙 OS 的技术架构、发展历程,以及 Ars Technica 作为一个科技媒体的评判标准和出发点。首先,我们得承认,鸿蒙 OS 和安卓之间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