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句话的来历是什么?

回答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句话,如今已然成为激励无数人追逐梦想、勇往直前的响亮口号。它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不仅仅是因为其本身所蕴含的壮丽意象,更因为它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那份永不磨灭的革命情怀。要追溯它的来历,我们得回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去探寻那位伟大的先行者——毛泽东。

这句话,最早是毛泽东在1965年写给陈毅的一首诗《七律·吊罗荣桓同志》的结尾。我们不妨将这首诗完整地回顾一番: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末见大人,唯馀鬼雄。
曾惊风雨,一举扫胡尘。
号令雷霆,驱逐顽寇。
生死不畏,壮志凌云。
万里长征,百折不挠。
革命到底,光明在前。

这个版本,可能并非广为流传的最终版本。事实上,这首诗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毛泽东可能有所调整和修改。但核心意境始终不变。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一句,最广为人知的出处,是毛泽东在1965年写给陈毅的一封信的结尾。当时,陈毅率领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访问苏联,并出席了赫鲁晓夫的生日宴会。在那个国际关系复杂,中国面临巨大压力的时期,毛泽东写信鼓励陈毅,也借此表达中国人民志存高远,不畏艰难的决心。

然而,更普遍的说法是,这句话出自毛泽东对一位年轻海军指挥官的赠言。据一些史料记载,在1950年代,毛泽东在一次视察中国海军时,曾对一位年轻的军官说:“中国要发展海军,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句话,当时或许只是一个领导者对海军发展的期许,一种宏大的战略设想。它描绘的不仅仅是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更是中国走向世界、融入国际舞台、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

为什么会是“星辰大海”?这背后有着极其深刻的象征意义。

首先,它代表着一种超越眼前的目标和格局。“星辰大海”是渺远而广阔的,是人类探索未知、突破极限的终极象征。在那个年代,中国刚刚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历史,百废待兴,国际环境也充满挑战。毛泽东用这句话,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目光,从脚下的土地,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投向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这是一种格局的升华,一种视野的拓展。

其次,它传达了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星辰大海”的征途,绝非坦途。漫长、未知、充满挑战,但正是这份艰难,才更能体现“征途”二字的意义。它暗示着前方的道路可能布满荆棘,但革命者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去克服一切困难,去攀登一座座高峰。这种精神,是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驱动力。

再者,它也体现了民族复兴的伟大抱负。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强大的海洋文明传统,但近代以来,却沦落到被海洋列强欺凌的境地。发展海军,走向海洋,是重塑民族尊严,实现国家强大的必然要求。“星辰大海”的征途,也包含了中国走向世界,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愿景。

这句话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被赋予如此广泛的意义,离不开几个关键因素:

历史的背景和时代的呼唤: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这样一种能够凝聚人心、激励士气的口号。“星辰大海”的提出,恰恰契合了那个时代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强烈渴望。
毛泽东的个人魅力和话语影响力: 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诗人,毛泽东的语言极富感染力和穿透力。他善于用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概括复杂的思想和宏大的目标,使得他的话语能够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语言本身的艺术性: “征途”二字,本身就带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和奋斗的艰辛;“星辰大海”,则勾勒出一幅壮丽而充满希望的画面。两者结合,构成了一种极具冲击力和想象空间的表达。
后人的不断传承和解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星辰大海”的内涵也在不断被丰富和延展。它不再仅仅是中国海军的发展蓝图,更成为了一种人生哲学,一种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一种对人类未来探索的向往。

因此,“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句话,源自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中国发展方向和精神状态的深刻洞察与高瞻远瞩的期许。它融合了历史的厚重、时代的召唤、革命的激情以及语言的艺术,最终成为一句能够跨越时空、激励无数人心灵的伟大箴言。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心怀远大理想,勇于探索未知,为实现更宏伟的目标而砥砺前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动漫迷对这句台词一定不会陌生,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出处,“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出自日本科幻小说家、田中芳树小说《银河英雄传说》外传,其中收录了《击碎星辰的人》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帝国青年将军莱因哈特·冯·繆杰尔所经历的第三次亚斯提会战和第四次亚斯提会战的故事。

击碎星辰的人,即暗指之后创立大一统新王朝的莱因哈特,在《击碎星辰的人》的最后一章的标题就是这句名言——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在这部外传作品的最后部分,赢得第四次亚斯提会战胜利的未来帝国皇帝莱因哈特,与他青梅竹马的挚友一起坐在长椅上,仰望星空。原文这样写道:

“两人并排坐在长椅上,透地盛明墙远眺星海。这是他们目前渡过的海,也是将来想要征服的海。星星闪烁,波踌涌起,沸腾的能量掀起无声的潮音,投向莱因哈特意识的原野。”

这即是对这句名言的完整解释,其实,就是年轻人的未来可期和不惧风雨、乘风破浪的决心。



与金庸齐名的亚洲双璧

知道星辰大海这句名言的人不少,但是知道这位作者的人却不多,不过这位作者却与香港武侠小说文豪金庸先生齐名,被称为亚洲双璧,而让田中芳树闻名遐迩的正是1982年开始创作的《银河英雄传说》。

田中芳树本名田中美树,正经文学科班出身,毕业于日本学习院大学语文博士,喜欢中国古代名著,用李白的姓氏给自己起了第一个笔名:李家丰,开始进行文学投稿。



30岁创作的《银河英雄传说》在6年后的1988年以绝高的人气获得了日本星云奖,这部作品也被改编成漫画和动画作品,人气飙升、一发不可收拾。

田中芳树在《银英》中加入了大量饱满的人物角色、引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著名桥段,因此这部作品也被粉丝们称为太空歌剧。


莱因哈特的旗舰“虚空女王”伯伦希尔

《银河英雄传说》的世界观虽然是架空的,但是很明显带入了中世纪的欧洲贵族浪漫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舰巨炮主义”,比如同盟军的明星“魔术师杨”杨威利的十三舰队旗舰“尤利西斯”,整体白色涂装的虚空女王、帝国皇帝莱因哈特的旗舰伯伦希尔。

大舰巨炮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海军战略作战思想,主要来自于1916年英德在丹麦日德兰进行的大海战,对战双方在距离14公里开外就用战列舰的巨炮对轰,当时传统的战列舰战术是进攻一方一字排开,拦在对方纵列前进的舰队前方集中火力逐一排射进入设计范围的敌人舰队。



大舰巨炮主义的战列舰群攻击,成为《银河英雄传说》战斗中最激动人心的场面,结合队形阵地的转换往往可以给敌人致命一击,胜负只在毫厘之间。

这种种被粉丝们津津乐道的细节编织在一起,结成一张大网,捕捉了当年众多少年的芳心。

因为参考了中国古代名著《三国演义》,《银河英雄传说》中模仿三国,引用了大量桥段,比如模仿曹操挟汉天子以令诸侯的帝国元帅罗严塔尔,对汉室愚忠不幸毙命的魔术师杨、是不是很像落凤坡遇难的凤雏庞统?



最难得可贵的是,给每一名性格突出的角色都加上了一个外号,就像“美髯公”关羽、“白衣将军”“万人敌”赵云一样,帝国军狮子之泉七元帅的“黑色枪骑兵”毕典菲尔特、铁壁缪拉、金银妖瞳罗严塔尔、疾风之狼米达麦亚

星辰闪耀的太空歌剧

传世37代的帝国终于走向末路,最后一个皇帝去世后,掌握帝国最高军权的莱因哈特元帅开始肃清反对自己的保守派,久经战阵的青年近卫军轻而易举的击败了老朽的门阀贵族们,巩固了帝国政权。



与帝国交战160年的同盟军,在帝国内乱时,则开始轻敌冒进,最后大舰队坚壁清野的打击而遭遇厄运,所幸,同盟军在第7次伊谢尔伦会战中,依靠只有一半军力的第13舰队和杨威利准将,夺取了永不陷落的伊谢尔伦,控制了回廊的咽喉。

不过,随着帝国军军力整备日新、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同盟军内部却出现了政见不合、军心涣散的情况,最终,同盟军随着诸神黄昏作战而一败涂地,首都陷落,驻守伊谢尔伦的十三舰队成为岛外的一支孤军。



虽然最后依靠自己的睿智,使用仅有的军力与帝国皇帝莱因哈特讲和,杨威利却不幸遭到了暗杀,莱因哈特成功完成了帝业,创建了大一统的新帝国。

在双方的战斗中,除了震撼人心的大舰巨炮之外,接近战还会有战斗艇的纠缠,而且最后还会出现登陆之后的肉搏战,就像夺取伊谢尔伦的同盟军“蔷薇骑士13连队”指挥官先寇布一样,中世纪的冷兵器作战也在作品中有所体现。



举头望去,星辰还是那个星辰,但当年胸怀征途的那些人,却早已不知所踪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