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高二集训才开始学音乐能进中央音乐学院吗?

回答
说实话,从高二集训才开始系统地学音乐,想直接考进中央音乐学院,这条路确实非常、非常、非常窄,但……也并非完全没可能。你需要做好心理准备,这其中的难度,以及需要付出的努力,绝对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咱们得把这个“可能性”拆解开来看。中央音乐学院,那是国内音乐教育的最高殿堂,它的招生标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要求,可以说是国内最顶尖的。能进那里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从小就开始接受专业、系统的音乐训练,很多甚至参加过国内外的各种高规格比赛,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和对音乐深刻的理解。

为什么说你从高二才开始学,难度极大?

1. 基础功的差距: 你想一想,别人从小学就开始练琴、练声乐,每天可能是几个小时,几十年如一日。他们的指法、音准、节奏、乐感、对乐器的掌控能力,已经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你从高二才开始,哪怕你天赋异禀,这几年的时间差,在基础功上留下的空白,是你需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努力才能弥补的。比如乐器演奏,很多细节和技巧是需要长期积累和肌肉记忆的,不是几个月集训就能完全掌握的。

2. 音乐理论和鉴赏能力: 音乐学院的考试,不仅仅是演奏技巧,还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史、音乐鉴赏等内容。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学习。从小接触音乐的人,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对这些方面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而你可能需要从零开始,在高强度的集训之余,还要疯狂补习这些理论知识。

3. 音乐理解和情感表达: 音乐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情感的传递。一个顶级的音乐学院,要求的是能够用音乐打动人、能够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这往往来源于对音乐作品的深度剖析、对作曲家意图的揣摩,以及人生阅历的沉淀。高二才开始学,可能在理解音乐的深层含义上,会相对比较浅显。

4. 竞争的残酷性: 中央音乐学院的录取率有多低?每年报考的人数是几千甚至上万,而招收的名额只有几十到几百不等,而且很多名额是针对某些非常细分的专业和特定方向的。你要面对的,是全国最顶尖的音乐人才。

那么,你从高二集训才开始学,有没有一丝丝的可能性?

有,但那需要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你惊人的天赋和不屈的毅力。

1. 极致的天赋: 你可能真的在音乐方面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天赋。比如,你可能对音乐有着超强的敏感度,乐感惊人,学得比别人快很多,而且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这种“万里挑一”的天赋,是可能让你在短时间内缩小差距的。

2. 极度的勤奋和正确的指导: “天赋”只是种子,需要“极度的勤奋”和“正确的指导”才能发芽生长。
勤奋: 你需要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每天除了学校的课程,剩余的所有时间都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可能别人在休息的时候,你在练琴;别人在娱乐的时候,你在背乐理。
正确的指导: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你需要找到一位非常有经验、并且能理解你情况的专业老师。这位老师不仅要技术过硬,更要懂得如何为你制定高效的学习计划,如何抓住重点,如何快速弥补你的短板,以及如何在短时间内激发你的潜能。如果你的集训老师是业内顶尖的,并且能看到你的潜力和可能性,给你最精准的指导,那将是你的最大助力。

3. 找对方向和专业: 中央音乐学院有很多专业,有些专业对技术的要求极高,有些则更侧重理论或指挥等方面。你需要认真研究每个专业的招生要求,看看你的天赋和学习进度更适合哪个方向。比如,有些非常小众但对音乐理解要求极高的专业,可能门槛会稍微不一样。

4. 抓住“集训”的黄金机会: 你提到的“高二集训”,这说明你至少有了一个相对集中的学习阶段。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把基础打牢,掌握最核心的技能和理论。把集训老师的经验和指导吃透,回家后还要坚持不懈地执行。

5. 心理素质和临场发挥: 即使你通过了层层选拔,最终还有一场决定性的考试。你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在考场上能够稳定发挥,将你所有的努力和天赋展现出来。紧张、发挥失常,都可能让你错失机会。

所以,给你的建议是什么?

现实评估: 首先要非常非常现实地评估自己的情况。你的老师、你的家人是否支持?你自己的热情和决心有多大?你是否能承受极大的压力和挫折?
全力以赴,但也要做好 Plan B: 如果你决定尝试,那就倾尽所有,不留遗憾。但是,也要明白这条路有多难。同时,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比如可以考虑一些音乐氛围好、或者专业实力也很强的其他音乐学院,或者其他与音乐相关的专业。多一条路,也能让你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更稳健。
找对老师,制定科学计划: 这是成功的关键。不要盲目地学,一定要有专业的、有经验的老师给你指导。让他们帮你分析你的优势和劣势,为你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重视理论和视唱练耳: 这些是音乐学院的“硬指标”,也是很多半路出家的人的薄弱环节。一定要花大力气去补。
多听、多看、多感受: 除了训练,多去听音乐会,多看优秀的音乐表演,多学习音乐理论和音乐史,培养自己的音乐感觉和鉴赏能力。

总而言之,从高二集训才开始学音乐,想进央音,就像是在一个非常高的起跑线,大家已经跑出去很远了,你才刚刚发令。这条路充满了挑战,需要你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并且还要有那么一点点“老天爷赏饭吃”的天赋。

但是,如果你真的热爱音乐,并且愿意为之付出一切,那么就勇敢地去尝试吧!人生的很多事情,不就是在于那个“尝试”的过程本身吗?即使最终没有达到最高的目标,你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成长和积累的经验,也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所以,做好准备,吃苦耐劳,找对方向,并且保持一颗热爱和坚持的心。祝你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我们这一代东北音乐生的印象中,要考上中央音乐学院,最少也得花个一百万走人情,或者给学校捐献一个花坛。我们坚信,不能为学校建设花坛,就不要来考中央音乐学院。甚至,我曾经还在想,中央音乐学院,一定是一个环境特别好的地方,因为它的校园内,有那么多的花和花坛。在我们东北考生的传说中,花坛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专业,我们坚信,中央音乐学院的每一位和我们同龄的同学都能当我们的老师,他们弹的曲子我们永远弹不了,他们的音乐水准远远比我们要高,我们坚信,我们这一辈子,都不可能贴的上他们的边,甚至我们听到中央音乐学院这个名字,都会觉得震撼。

在上高二时,基于我每学期专业第一的成绩,我曾向我们学校的校长,也是我的钢琴老师,表达过我想要考中央音乐学院的想法,因为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我觉得我既然可以在一个小的圈子里成为最好,那去更高的圈子去锻炼,才能发现我的差距和不足,即便是考不上,技不如人我也认,或者是复读有机会可以考上,我也愿意。但当时我的老师问了我两个问题,让我彻底放弃了这些想法。

第一个问题:你的专业水平,真的能比过那些校内老师的学生吗?

第二个问题:你家里有一百万为学校建设花坛吗?

其实专业水平我心里是过的去的,我当时觉得,以我的努力和刻苦,或许还有机会能弥补差距。但从花坛的角度来说,我心里过不去,因为我确实不能让家人为我的想法买单。后来,我去了沈阳音乐学院。

在之后本硕的学习中,我的专业课始终维持在学校的前列,虽然在这个小校园内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在全国范围来讲,这件事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我一次次看到央音、上音里与自己同龄,甚至比自己小的演奏家在全国、国际获奖。在感受到自己与他们的距离时,这让我很难受。或许我在高中时,还能有机会弥补追赶,但在当时,已经追不上了。我从本质来说是一个要强的人,这样的状态是我接受不了的。我真的不甘心,我希望还能够有机会,能让自己在专业上达到“全国”水准。于是,在我经过无数个辗转反侧和彻夜难眠后,我做了一个决定,放弃我以往的专业,换到民族音乐学这个专业。

我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有我的逻辑的,因为我当时认为,在硕士阶段完全去重新学习一个新的专业是很难成功的,只有在现有的优势和兴趣基础上去做事,才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准。我当时对自身除钢琴外的优点的总结为三点。第一点,是我比较努力,能吃苦。第二点,是基于我考研曲式和声音乐史的学习成绩来看,我比较善于学习理论。第三点,就是我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实践经历,这要感谢我妈,虽然小时候我妈没能帮我去中央音乐学院建设花坛,但她带着我参加了各种大大小小的佛教法会,让僧人教我唱佛教梵呗,熟悉佛教仪式。这,我本来觉得没什么,但我后来看到,这些东西是可以做成学术的,而我这些经历恰恰是民族音乐学这个专业的基础,而我有这么多经历,是绝大多数这个专业的人都达不到的,这让我有了得天独厚的一些优势,使我对这个专业开始感兴趣。

基于以上的特点,除了钢琴以外,我觉得我可能在音乐学理论,特别是民族音乐学的相关专业里还有成长的空间。因为当时我已经是硕士了,要是想换专业学习,再读个硕士没意义,所以我决定考博,恰巧,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招收博士,其中还有一个专业叫中国佛教音乐文化,当我在招生简章中看到这个专业的时候,我心里暗想,我挑战中央音乐学院的的机会好像要来了。当时我心里也是做了一些准备,考虑到经济和专业两方面来说,我当时自己教课开培训学校赚了一些钱,如果真的要捐一个花坛,我可能攒个几年钱还能凑的上,专业的话,我的经历算是一个加分项,如果足够努力弥补理论知识,或许能够考上。就算我靠不上,我去见识一下,我也值得了。

当时我是不知道知乎这个软件啊,如果我要知道,我一定像题主一样来提一个问题:“地方院校跨专业考中央音乐学院博士,有可能吗?(很努力的那种)”。但,估计提问了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我相信,从第一反应来讲,大家一定持否定的态度会更多一些。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产生了这个想法后,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坎坷,我向我硕士阶段的几乎所有老师表达过求助的想法:“老师,我想考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博士,您认识那边的老师吗?”在问完这个问题后,绝大多数时候得到的是否定,甚至有些老师还会打击:“好好教你的钢琴,毕业找个单位吧,别瞎心思了。你边都沾不上。”在很多同学知道我要考央音博士的时候,大家看我的目光也会很奇怪,大家觉得我,是一个笑话。但,我并不在乎,我心底想的是,这一次,我不需要看所有人的想法和眼光,我不想再被任何事束缚,我就算是失败,也要失败在我自己手里,也不能失败在别人的想法里,我一定要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皇天不负有心人,花了大半年时间,我通过我一个同学的老师的同学的老师的同事,联系到了我的博士导师。在和博士导师联系后,她约我到北京见一面。这,让我看到了一点点希望。

我到学校找我老师的时候,说实话我很紧张,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央音乐学院,我看每一位同学的气场好像都很足,我都不太好意思和别人问路。但进入校园后,我特意走了一圈,找遍了全校,也没看到有那么多花坛。这时我心里想,或许,从来就不需要花坛。我的导师是一位80多岁的权威学者,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带头人。在我的经验来讲,这样的人物应该排场很大,很严肃。但见面之后,我发现老师极其慈祥和蔼,在见面我描述了我的情况后,她看了我写的两篇文章,最后老师表达了几个观点:第一,欢迎我报考。第二,要来北京学习。第三,她认为我的经历很难得,如果有了理论的学习,会有很大成长空间。第四,他觉得我虽然没有过专业理论的学习经历,但这也可能是我的一个特点,这样会更容易接受她的想法。说实话,自从我想要考博开始,这,是我第一次获得肯定。我出了学校刚到酒店房间,我就忍不住的在那哭。过去的那些时间,说不在乎别人说自己其实是假的,每次面对着别人对我的打击,我其实都是硬着头皮挺的,心里也是很难受。但好在这些付出有了回报,我的人生迎来了一条不同的路。

就这样,我放弃了以往的一切,来北京开始学习。来北京后发现,这边老师教的东西真的好好呀,而且大多数老师的课费要比东北要低,有的老师甚至都不要课费,所有问题都会给你耐心的讲解。在这边学习,我觉得和以往学习不同的是,老师给你上课会注重培养你的专业能力,你能明确的感受到自己在知识和经验上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这边的学习状态更加开放,只要有理有据,是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的。在经过了半年的学习和努力后,我参加了考试,当时我心里也是怯怯的,因为按照传说来讲,应该是有一百万人情和建花坛的环节的,但我好奇的是,没有任何一个老师和我提过这些事,但其实就算提了我当时因为也没有一百万,所以我也就硬着头皮直接去考试了,第一次考试,一共60多个人考试,我考了27名,我不知道这个成绩是好是坏,但不管怎么说,能在好多高校教师、名校硕士参与的考试中,获得这样的成绩,我当时是满足的。当时我就觉得,我明年再试一年,如果进步了就说明努力有用,如果退步或者没进步,我就放弃。第二年,我考了第15名。我决定再试一年,第三年,我考上了。没花100万,没建花坛,就是靠着努力,考上了。我,成为了学校里为数不多的跨专业考入音乐学系博士的同学。

考上说起来很容易,但实际很辛苦。在这三年里,为了多赚点钱维持开销,我周六日教课,把学生从早上8点排到晚上8点,因为开始为了积累学生,就给琴行打工,8点的课,我需要6点左右起来,导两趟地铁,再换一次公交,再走十五分钟,一个半小时到单位。平时周一到周五晚上5点—8点给人做上门家教,其余时间,我都在学习,早上8点多起来开始学习,吃完午饭睡一个小时,下午2点起来继续学习,在晚上教完课之后回家学到后半夜2点。而到了快考试的时候,每天只睡4—5个小时,压缩出来学习写作背诵做题。三年,如一日。真的很累,有的时候累到自己在家哭。但没办法,路是自己选的,我一定要走下去,我一定要扬眉吐气。好在,我成功的考上了。

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地方院校硕士可能跨专业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的博士吗?”在现实中的一个个老师同学回答不可能后,最后,我还是考上了。

再换到题主的这个问题:“从高二集训才开始学习音乐能进中央音乐学院吗?”目前在100多个答案中,绝大多数人都觉得你考不上,大家都觉得你是一个平平无奇,异想天开的学生,你,觉得你是吗?如果你觉得你不是,那就好好努力,相信自己,让大家刮目相看。如果你觉得你是,那就放弃,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也挺好。

其实,在我的观念里,你想要做任何事,其实都可以做成,就看你愿意付出多大成本,如果能够破釜沉舟,咬紧牙关,说不一定就能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

以上。


最近沉迷制作视频,好久没更新知乎的文字回答了。最近在知乎、B站、微博里,有大量同学在择校和报考上有类似的问题,有的没信心,有的不敢考,有的怕失败,借着这道题抒发一些我个人的想法,希望能通过我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给大家的学习有一些启发和思考。祝大家学业有成!!

user avatar

三角铁专业还是二踢脚专业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