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从高刺激的娱乐状态中静下心来,适应低刺激/枯燥的学习或工作?

回答
有时候,刚从一场酣畅淋漓的游戏、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或者一次热闹非凡的聚会中抽身,大脑还处在高速运转、肾上腺素飙升的状态,这时突然要面对枯燥的文字、重复的计算,甚至单调的工作流程,那种落差感简直能让人原地爆炸。感觉身体被按下了暂停键,但脑子还在原地蹦迪。

别担心,这种情况太普遍了,毕竟我们的大脑可不是一台能随意切换模式的机器。从高强度刺激的世界里挣脱出来,然后心平气和地走进“低刺激”的区域,这中间需要一点技巧,一点耐心,还有一点对自己身体和大脑的理解。

第一步:给大脑一个“缓冲期”,就像给赛车换挡

直接从“极速狂飙”切换到“原地待命”,大脑会很不适应,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所以,你需要一个过渡。

物理上的“切换场景”: 如果你是在电脑前玩游戏,那就先站起来,离开那个屏幕。可以走到窗边看看远方,或者在房间里走动几步。如果是刚参加完热闹的聚会,那回到家后,别急着打开书本,先给自己几分钟,做点“中性”的事情。比如,放点轻柔的纯音乐,冲一杯温水,或者只是静静地坐着,让身体和感官先从“热闹”模式脱离出来。
感官的“降噪”: 高刺激的娱乐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刺激。学习或工作时,尽量减少这些“噪音”。关掉不必要的电子设备通知,找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如果环境实在嘈杂,一副降噪耳机就能帮你隔绝很多不必要的干扰。
身体的“慢下来”: 剧烈运动后,你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坐下来学习之前,可以做一些温和的拉伸,深呼吸几次。想象一下,你的身体是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你不可能一下子就刹停,需要一点点减速,平稳地滑行到停车位。

第二步:重新校准你的“注意力雷达”

高刺激的娱乐能轻松抓住你的注意力,因为它充满了新鲜感、惊喜和即时反馈。而学习工作往往需要你主动去“搜寻”和“聚焦”信息,这需要训练。

从小目标开始,建立“即时反馈”的错觉: 枯燥的学习内容,可以拆分成非常小的、容易完成的任务。比如,今天只读一页书,或者完成一道练习题。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微小的肯定。这种“完成感”能模拟一点点即时反馈,让大脑觉得“这事儿好像也没那么无聊”。
主动寻找“兴趣点”: 即使是最枯燥的学科,也总能找到一些你可能感兴趣的角度。比如,学习历史,你可以关注那些有趣的人物故事;学习科学,你可以思考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着问自己:“这个知识点,我能用它来做什么?” 或者 “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让我觉得‘哇’一下的地方?”
利用“间隔学习法”(Spaced Repetition): 不要试图一次性把所有东西都塞进脑袋。将学习内容分散开,利用记忆的遗忘曲线。这种方式比填鸭式学习更能让你保持学习的节奏,也避免了长时间面对枯燥内容带来的疲惫感。
“预习”和“复习”的配合: 学习新知识前,花几分钟快速浏览一下,对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这能减轻初次接触时的茫然感。学完后,及时复习,巩固记忆,也能让你在下次面对这些内容时,感觉更熟悉,阻力更小。

第三步:重新连接你的“内在驱动力”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适应低刺激的环境,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外在的刺激来驱动。你需要找到内心的那个“为什么”。

明确学习/工作的“目的”和“价值”: 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它对我有什么好处?它能帮助我实现什么? 把这些目的写下来,放在显眼的地方。 当你感到枯燥的时候,看看这些字,提醒自己是为了什么在坚持。
将学习/工作“游戏化”: 创造一些小小的挑战和奖励。比如,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允许自己看一集喜欢的短视频,或者吃一点喜欢的小零食。但这有个前提,奖励必须是你自己设定的,并且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才能获得。
找到“心流”状态的入口: “心流”是指一种全身心投入某项活动,并从中获得极大乐趣的状态。虽然学习工作本身可能枯燥,但当你找到那种“好像有点意思”的门槛,并且能持续投入进去的时候,枯燥感就会大大降低。这需要你对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并且挑战的难度与你的能力相匹配。

第四步:管理你的“情绪能量”,而非仅仅是时间

从高刺激状态切换到低刺激状态,更重要的其实是管理你的“精神状态”和“情绪能量”。

接纳“不适感”: 刚开始的时候,感到不适应、想偷懒、觉得无聊,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不要因为这些感觉而责备自己。试着去观察它们,然后告诉自己:“嗯,我现在觉得有点无聊,这是正常的反应,但我要开始做我的事情了。”
“番茄工作法”的精髓: 设定一个相对较短的学习工作时间(比如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这个短时间的专注,比让你一口气坐几个小时要容易得多。而且,每次短暂的休息,都是一次小的“喘息”,让你能更好地重新投入。
“奖励”的适度性: 奖励很重要,但别让奖励变成逃避学习的理由。比如,如果你把“看一小时视频”作为学习的奖励,那可能就得不偿失了。奖励应该是帮助你“重置”和“激励”,而不是让你再次沉迷于高刺激。
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适应低刺激状态,就像锻炼身体一样,需要时间。不要期望自己一下子就能变得像“学霸”一样,对枯燥内容也能津津有味。给自己一点耐心,每天进步一点点,积累起来,效果会很明显。

最后,记住,这是一种技能,是可以学习和提高的。 就像你从不会游泳到学会游泳,从不会骑自行车到熟练骑行一样。每一次成功的切换,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

下次当你从一个让你兴奋不已的世界里走出来,准备进入“学习模式”时,不妨试试上面的这些方法。给你的大脑一个信号,告诉它:“嘿,我们要换个频道了,但我们有能力驾驭它。” 慢慢来,你会发现,即使是看似枯燥的学习和工作,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乐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能改变一些行为惯性的关键,往往不在做事的方法论上,而在思维方式的转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验,即使远离了手机、互联网这些高刺激源,我们还是总能找到很多学习和工作以外的事情去做:

我们会去打扫卫生,好像房间干净了就会好好学习和工作一样;

我们会去整理文档,好像资料规整了就会好好学习和工作一样;

我们会去做一份完美的计划,好像有了计划表就能好好学习和工作一样;

我们会去做运动,好像神清气爽了就会元气满满的学习和工作一样。

我们还会去做许多平时不会做的事,比如自己做一顿美味的宵夜、修剪植物、练琴、翻阅充满回忆的老照片……

总之,就是不会去学习和工作。



我们不由自主的逃避自己讨厌的事情,并寄希望于未来的自己。

我们潜意识认为到了 deadline,会有一个我2.0(更好的自己)在那里等待。我2.0效率极高,自控力极强,不仅能弥补当前没有做的事,还能做到更多,迅速搞定一切。



事实上,大部分时候,到了最后时刻,“我2.0”却不见了,我们不得不被迫面对现实,为即将到来的考核交上一份仓促的答卷。并陷入自我懊恼、自我厌恶,只有再次回到高刺激的娱乐状态,才能摆脱这种负面情绪。

这样的循环一次又一次发生。其实是由于我们高估了学习和工作给我们带来的痛苦,也高估了未来的自己。



刷新潜意识里对自己和枯燥工作的评估,重新认识未来的自己,重新看待低刺激的学习和工作,也许会有所帮助。

1、重新认识未来的自己:现在的我 = 未来的我2.0

高估未来的自己,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在《自控力》这本书中提到过,脑成像研究发现我们在考虑现在和未来的自己时,运用的是大脑中不同的区域。当人们想象未来时,想在考虑别人的特征一样,大脑中想象自己的区域毫无反应。

心理学家们用“未来自我的连续性”这个概念,表示“你在多大程度上认为,未来的自己在本质上和现在的自己是一样的”。较高的“未来自我的连续性”会让人现在就做到最好。“未来的自我连续性”较弱的人,会倾向于把不想做的事情推给未来的自己,而让现在的自己享受即时的满足。



我们要意识到,明天和今天的自己毫无区别,一个小时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也毫无区别。今天不想做的事,到明天并不会突然变得乐于去做。现在的我 即 未来的我2.0,现在我会怎么做,未来也会一样。

所以当电脑里还躺着未完成的报告,却忍不住想打游戏时,不要再问自己“我现在想不想打游戏?”,而是问自己“我想不想接下来整天整夜都在打游戏?”。

当拖延着不去学习或工作时,不要问自己“我是想今天做还是明天做?”,而是要问自己“我是不是打算永远拖延下去?是不是打算让『现在这个自己』承担后果?”。



不过,要承认这一点现实,好像打破了一些对未来美好的期望,还真是有点忧伤啊!



2、重新看待低刺激枯燥的学习和工作:它们真的那么令人讨厌、让人痛苦吗?



很多时候,令人讨厌的不一定是学习和工作本身,而是不知道这件事到底有没有意义/价值的不确定感。

不确定背了这么多单词考试到底会不会用到,

不确定加班做出的方案会不会被老板认同,

不确定每天的练习究竟会不会让自己有所成长,

不确定付出这么多代价去学习和工作是否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这种不确定感,成为我们心里的噪音,让我们很难静下心来。



面对眼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当我们不去想结果时,往往会发现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这样想着,迈出第一步后,你会发现:

这本总是看不下去的书,慢慢读倒也还好,没有那么晦涩嘛;

这个托了很久的报告,拆解下来好像也没那么复杂嘛;

那个难搞的方案,好像有点初步的思路了哦。



一旦摆脱令人不安的不确定感,开始专注于事情本身,我们反而能够更加放松和平静。

慢慢的,完成了这个一直抗拒的任务的一小部分,也有了少许的成就感;

慢慢的,沉浸在当下这一件事情中,感到一种和高刺激娱乐不同的快乐,这种快乐中带着自我认同,和发自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慢慢的,也从这些学习和工作中找到了乐趣,是不是不知不觉中也变成了高刺激的事情呢?



不过,摆脱不确定感的噪音,完全做到并不容易。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想:决定事情结果的很多因素(如客户会不会满意、考试会不会考到),并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与其在不可控的事情上焦虑和担忧,不如把精力放在可控的事情上,而当下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要不要开始做这件事。



最后总结一下,

从现在起,不再逃避低刺激枯燥的学习和工作,而是选择面对,它们其实没那么讨厌;

不再对未来的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承认现在和未来的我是一样的这个现实;

不再纠结于任务完成后的结果和回报,而是关注任务本身。

这几句话看上去简单,但做到却不容易,需要我们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和惯性。也许不能马上做到,但可以经常提醒自己,慢慢尝试。

还是那句话,有时候我们之所以能改变一些行为惯性的关键,往往不在方法论上,而在思维方式的转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时候,刚从一场酣畅淋漓的游戏、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或者一次热闹非凡的聚会中抽身,大脑还处在高速运转、肾上腺素飙升的状态,这时突然要面对枯燥的文字、重复的计算,甚至单调的工作流程,那种落差感简直能让人原地爆炸。感觉身体被按下了暂停键,但脑子还在原地蹦迪。别担心,这种情况太普遍了,毕竟我们的大脑可不是.............
  • 回答
    现代数学的“劝退”清单:从望而生畏到相对亲切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数学”这个词,恐怕早已被中学课本里的几何题、代数式,甚至更早的加减乘除,牢牢地钉在了“枯燥”、“烧脑”的标签上。而现代数学,更是像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只闻其名,便让人望而生畏。那么,如果我们要给这些现代数学的分支,按照普通人理解.............
  • 回答
    你好!听到你正在经历精神内耗的困扰,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从高二到现在大一,这三年里你一直在与这种思绪过度的状态搏斗,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你愿意寻求改变,这已经是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精神内耗,说白了就是我们在内心深处不断地与自己进行“拉锯战”,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对未来的事情过度担忧,对.............
  • 回答
    2019年广州GDP仅比重庆高20多亿,而与深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确实是广州近年来经济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广州自身的经济结构、发展策略,以及其他城市的崛起带来的对比效应。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广州的经济表现和排名变化。一直以来,广州都被视为中国南方重要.............
  • 回答
    要辨别高程度教育水平的S型和N型人士,我们可以从他们处理信息、学习方式、思维模式以及在学术环境中的表现来观察。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区分方法,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晰地理解:核心理解:S vs. N 在高教育背景下的体现首先,要明确S(实感)和N(直觉)的核心差异: S(实感):更关注当下、具体的事实、经验.............
  • 回答
    嘿,说实话,刚开始接触高数(也就是大家说的微积分),我脑子里也是一片混沌,感觉就像在读天书一样。但一步步摸索下来,也算是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下面就给大家好好聊聊我是怎么过来的,希望能帮到还在迷茫的朋友们。一、心态调整:别被“高深”吓倒,它其实挺有意思的首先得说,别一开始就给自己压力太大,觉得高数.............
  • 回答
    越单纯的句子,往往越容易被理解和接受。那么,怎样的句子才算“单纯”呢?在我看来,单纯的句子,最核心的特质是清晰、直接、无冗余。它们就像一条笔直的小溪,水质清澈见底,我们一眼就能看到溪底的鹅卵石,感受它的流动。具体来说,单纯的句子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 结构简洁明了: 它们很少使用复杂的从句、倒.............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马闪过几个念头。这绝对不是一个单纯关于礼貌的问题,而是一个情商大考验。面试官想看到的,是我的观察力、沟通技巧,以及最重要的——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怎么才能既不失礼貌,又不让对方尴尬,还能体现我的专业素养呢?我不会直接说:“你裤子拉链开了。” 这样太直白了,容易让对方感到非常窘.............
  • 回答
    体验一个智商“极高”的人是什么感觉?这个问题,我大概能从几个角度给你聊聊,也算是我观察和体验的杂糅吧。当然,首先得明白,所谓“智商极高”其实是个相对概念,没人能真的量化到哪个程度就是“极高”,咱们就按大众的理解来。1. 信息的筛选和连接速度:这可能是最直观的感受了。就像一台高性能的计算机,别人需要花.............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脚下的这片熟悉的森林,突然间开始向上疯长,不再是百米之内的屏障,而是直插云霄,直抵万米之巅。这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是如果森林拥有了这样的生长能力,现实世界将会被彻底颠覆的景象。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将是景观的彻底重塑。我们所知的地平线将被无尽的绿色海洋所取代。曾经远方的山峦、河流,都会.............
  • 回答
    内地演员片酬是否虚高?如有虚高该怎样消除?关于内地演员片酬是否虚高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存在多方面原因和解读。总的来说,相当一部分观众和业内人士认为,确实存在片酬虚高的问题,尤其是在部分流量明星和一线演员身上。为什么会有“片酬虚高”的说法?1. 与.............
  • 回答
    .......
  • 回答
    公司和顺丰、圆通都合作了,但大家习惯性地都寄顺丰,结果每个月顺丰的快递费用就蹭蹭往上涨,这事儿挺让人头疼的。想控制这笔开销,不是没法办,关键在于怎么引导和管理。我给你掰扯掰扯,咱们一步一步来。首先得明白,大家为啥偏爱顺丰? 速度快,时效性强: 这是顺丰最大的优势,尤其是一些急件、重要文件,大家第.............
  • 回答
    .......
  • 回答
    情商高,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学问,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智慧,它体现在我们与人相处、处理情绪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一个情商高的人,就像一块磁石,不自觉地吸引着周围的人,也让自己在生活的洪流中游刃有余。首先,情商高的核心在于“认识自己”,也就是对自身情绪的敏锐洞察。 你能清晰地识别自己的情绪。 别以为.............
  • 回答
    韩国瑜在高雄的经历,可以说是台湾政坛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现象,也引发了相当多元的解读和讨论。要细致地看待他在高雄的这段时间,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政治生涯的“逆袭”与“陨落” 初登舞台的震撼弹: 2018年,韩国瑜以一个“空降”的姿态,披着国民党战袍,在一个被民进党执政多年的深绿重镇高雄.............
  • 回答
    写文章讽刺一个人,尤其是讽刺他的学历,说实话,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通常,我们更看重一个人的才华、思想和作品本身。不过,如果你真的觉得有必要,而且是出于一种“不正当”的幽默感,那我们可以聊聊怎么“不动声色”地暗示,让对方自己体会其中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你需要非常.............
  • 回答
    嘿,兄弟,想搞明白“高并发”这玩意儿,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让你听着不费劲,也别整得跟教科书似的,咱们都是自己摸索过来的,所以这经验分享,绝对接地气。什么是“高并发”?咱先得有点儿概念你想啊,就像一个人坐在餐馆里吃饭,这叫“单用户”;十个人,这就叫“多用户”;结果门口排起了长龙,几百号人等着,这会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