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最不靠谱。
在过去十万年,人脑积累了太多基于基因筛选的伪优势,然后给出兴奋反应。这些兴奋通过多巴胺和生物酶在“指导”人类个体的行为,但这些基因筛选的逻辑在当前和未来的社会已经不适用了。
比如:
1,对糖摄入产生快乐的反应,在远古和中古时代,人的寿命只有30左右的时候,糖依赖可以增加人类个体储备的脂肪,以应对灾害和食物短缺,但现在ta带来的是糖尿病、肥胖、加速老化和抑郁症。
2,从众心理,远古时代为了节省算力,从而减少脱产智力劳动人员,从众的思维替代是一种近似最优解,有益于部落生存。但在现在,ta带来乌合之众效应和反智行为。
3,远古时代人类无法脱离群体认可而独立生存,因此大脑给予现代人需要社交认可的安全感,但在后工业化时代,社交认可的必要性已经消失了,大量人类个体在攀比、炫耀上投入太多精力,导致在博弈中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4,大脑在幼年时,通过环境反馈建立一套直觉的应对系统,这在远古时代是相对高效的训练,但在现代,这导致原生家庭的心理问题和价值观问题会随之进行代际传递,在原生家庭或者幼年教育环境中被扭曲的人,可能终身陷入精神问题。
以上。
所以我们要有意识的与本能斗争。
更新于2021年3月4日
经评论区小伙伴提醒,有人说这是:谢瑞尔氏现象
我查了一下谢瑞尔氏现象(Scheerer's phenomenon)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血液中的白血球所造成的。因为我们的视网膜上充满微血管,血液会在这堆微血管中慢慢移动,而血液含有红细胞和白细胞,当光线进入眼球的时候,蓝光会被红细胞吸收,令感光细胞产生了暗适应现象,由于红细胞较白细胞多,所以平常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当视网膜上的白细胞在血管流动的时候,对着天空看的时候,蓝光被红细胞吸收了,就会出现小小的暗点,也就是我们看见的小虫虫。这其实就是白细胞在移动。
由于谢瑞尔氏现象在望向天空和蓝色背景的东西会较常见,所以亦被称为蓝天内视现象(Blue Field Entoptic Phenomenon)。
你有没有遇到过看向蓝天或者盯着屏幕的时候发现眼前有很多小虫虫飘来飘去?
尤其是眼睛疲劳或者趴着睡醒以后睁眼的一瞬间,会发现眼前有飘动的小东西,它们还可能有这些形状:
当你眨眼睛、晃晃脑袋,这些小东西也在眼前晃动。但是仔细看看又找不到这些飘动的小东西。
(我小时候偶然眼前看见过这些小东西,我还以为我获得了超能力,能肉眼看见显微结构,得意地跟小伙伴炫耀过,好中二)
不是说“眼见为真”吗?为什么这个时候“眼见未必为真”呢?
其实这就是“飞蚊症”(Eye floaters)。
飞蚊症,一般是由玻璃体变性引起的,属于自然老化现象,也即随着年纪老化,玻璃体会产生一些混浊物,比如蛋白质结晶。
漂浮物在透明的凝胶状玻璃体中生长,该玻璃质填充到眼睛的后房,并负责赋予眼睛球形的形状。因此,眼动漂浮物也被称为玻璃体漂浮物。
具体来说就是:
玻璃体主要是水,但也含有一种叫做胶原蛋白的蛋白质。随着年龄的增长,玻璃体变得越来越不像凝胶,液化越来越明显。发生这种情况时,玻璃体中的胶原蛋白可能会聚在一起并形成纤维状结构。
这些不规则形状的胶原块在液化的玻璃体中漂浮,并会影响通过眼睛的光线。当它们漂浮在眼睛后部的感光视网膜附近时,它们会在视网膜上投射阴影,这些阴影就是我们认为的眼动漂浮物。
每当光线通过时,玻璃体内的浑浊物 会 在视网膜上投射阴影,也就是我们视觉中感受到的小飞虫。
飞蚊症还有其他名字,比如“玻璃体混沌”或称“玻璃体浮游物”。
但是一些人出现飞蚊症可能会提示健康问题。
比如视网膜脱落的患者、糖尿病视网膜变性的患者,都会出现飞蚊症。
在糖尿病患者疾病进展过程中,毛细血管的硬化和出血是一种广泛的病变,其中包括视网膜血管。
这些视网膜基底血管的硬化和出血会引起飞蚊症。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飞蚊症,要尽快就医并且继续严格控制血糖。
眼睛
骨骼我会选足部骨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