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沙俄应该与苏联划等号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复杂。简单来说,沙俄和苏联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绝不能划等号。虽然它们都发生在同一个地理区域,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历史的延续性,但它们的本质、制度、意识形态和存在形式都大相径庭。

让我试着详细地给你捋一捋:

沙俄:一个帝国时代

首先,我们得明确沙俄是什么。沙俄,也就是俄罗斯帝国,是俄罗斯历史上从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为“全俄罗斯皇帝”开始,到1917年二月革命结束的一个漫长时期。

统治形式: 沙俄的核心是沙皇的专制统治。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继承自罗马和拜占庭的帝国传统,被认为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这种统治方式强调等级森严,贵族阶层拥有特权,而广大农民则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社会结构: 这是一个典型的等级社会。最顶层是皇室和贵族,接着是神职人员、商人、市民,最底层则是数量庞大的农奴。农奴制是沙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石,直到1861年才被废除,但其遗留影响深远。
意识形态: 沙俄的意识形态是“东正教、专制和民族主义”三位一体。东正教是国家宗教,对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专制是统治的根本;而民族主义,尤其是俄罗斯民族的优越感,是支撑其帝国扩张和统治合法性的重要因素。它是一个以俄罗斯民族为主导,但包含众多不同民族的帝国。
经济基础: 沙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农业,尤其是地主经济和农奴劳动。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起步,但仍然落后于西欧列强。
对外政策: 沙俄是一个典型的扩张性帝国,不断向外吞并领土,比如西伯利亚、中亚、高加索等地区,与欧洲列强在世界范围内争夺势力范围。它参与了多次欧洲战争,是“欧洲协调”体系中的重要一员,但也因其专制和扩张性受到不少国家的警惕。
文化特点: 尽管沙俄在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产生了许多世界级的杰作(比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但其文化发展也深受沙皇和教会的控制。

苏联: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验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在1922年成立,1991年解体的一个国家。它的诞生,直接是推翻了沙俄的统治。

统治形式: 苏联实行的是共产党一党专政。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通过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建立了以苏维埃(工人、士兵、农民代表会议)为基础的政权,但实际上权力高度集中于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它宣称代表无产阶级,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
社会结构: 理论上,苏联を目指的是一个无阶级的社会,但实际上,共产党官员、国家干部等形成了一个新的特权阶层。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农奴制被彻底废除,私有制被极大限制,土地、工厂、银行等都被国有化。
意识形态: 苏联的核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它宣扬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强调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计划经济。这种意识形态与沙俄的宗教、专制和民族主义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对立的。
经济基础: 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家制定生产计划,分配资源,企业由国家所有和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但也带来了效率低下、产品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
对外政策: 苏联倡导世界革命,支持共产主义运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长期的意识形态对抗和冷战格局。它的扩张方式也与沙俄不同,更多是通过输出革命和建立盟友来实现其全球影响力。
文化特点: 苏联文化受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严格指导,强调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虽然也诞生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但艺术创作和思想表达受到很大的限制,存在所谓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为什么不能划等号?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1. 政权性质: 沙俄是君主专制帝国,由世袭的沙皇统治;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党专政统治。一个是封建帝制,一个是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
2. 意识形态: 沙俄以东正教、专制和民族主义为核心;苏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这两者是完全不兼容的。
3. 社会经济制度: 沙俄是等级森严、以农业和地主经济为主的社会(虽然有工业化),农奴制是其标志性特征;苏联则消灭了私有制,实行计划经济,目标是建立一个无阶级的社会。
4. 革命性的颠覆: 苏联的建立是直接通过革命推翻了沙俄政权,是对沙俄统治秩序的彻底否定和颠覆,而非继承。你可以说苏联是在沙俄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但它并非沙俄的延续,而是对其的革命。
5. 国际地位和象征意义: 沙俄是传统欧洲帝国体系的一部分,虽然有扩张性但仍是旧秩序的代表;苏联则是20世纪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是冷战时期对抗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性力量。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它们之间的联系:

地理与民族基础: 两者都建立在俄罗斯广袤的土地和多民族的基础上,继承了相同的地理疆域(尽管边界有变化)。俄罗斯民族在两个政权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国家意志与力量: 无论沙皇还是共产党,都展现出了一种强大的国家意志和寻求扩张、维护国家力量的动力。
历史惯性与文化传承: 尽管意识形态颠覆,但一些历史习惯、官僚体制的某些运作逻辑、甚至某些民族主义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在不同政权之间产生一定程度的延续或变形。比如,对中央集权的依赖,对外部威胁的警惕等。

总结一下:

沙俄和苏联是两个在根本性质上完全不同的政权。将它们划等号,就好比说清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划等号一样,是混淆了历史的断裂和根本性的变革。苏联是沙俄政权的掘墓人,它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体系,即便它在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复杂性,也不能因此就模糊了它与沙俄政权之间的本质区别。

所以,沙俄不是苏联,苏联也不是沙俄的翻版。它们是俄罗斯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甚至是对立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不行。无论是列宁还是斯大林、赫鲁晓夫,他们与沙皇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或许斯大林有沙文主义倾向,而勃列日涅夫根本就是个社会沙文主义者——然而孟什维克里的护国主义分子和黑色百人团也不可能等同。至于戈尔巴乔夫,他至多也不过是个克伦斯基或者米留可夫,我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沙皇主义的特质。

事实上俄罗斯历史上的每一个政权都无法相提并论。甚至每个政权的各个时期都有变化。

1861年之前,1861-1905年,1905-1917年的沙俄一样吗?当然不一样。对苏联来说,1917-1924,1924-1953,1953-1956,1956-1964,1964-1982,1982-1985,1985-1990,1990-1991,这些时期的苏联自身之间都有非常大的差别。甚至对俄罗斯共和国(临时政府)这一短命的国家,在科尔尼洛夫叛乱前后都有非常大的不同。

那么,有些人说,1991年之后的俄罗斯像沙俄还是俄罗斯共和国呢?答案是显然都不是。俄联邦在理论上说是一个共和国,然而它和苏俄(RSFSR)与俄罗斯共和国都相去甚远,如果说要和什么类似的话那恐怕是科尔尼洛夫叛乱成功,建立了一个军政府,那才能把俄罗斯共和国勉强拉低到希拉维克-寡头联盟控制下的俄联邦差不多的水平。要是刺杀列宁的左派社革党人卡普兰看到叶利钦的表演,怕不是直接做个炸弹把叶利钦和他麾下的小丑们全部炸飞。

另外多说一句,即使十月革命没有爆发,以科尔尼洛夫叛乱后的局势,克伦斯基也是注定垮台。俄罗斯共和国顶多变成一个布尔什维克(自身也可能有许多派系)、孟什维克(国际派、取消派等)和社会革命党(左派、中间派、右派)共同统治的国家。这个“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或许会像一些人的美好设想那样运行起来比苏俄更好,然而一定如此吗?

在Krasnacht里,是最招人痛恨,最“践踏民主”的马赛尔·德亚和奥斯瓦尔德·莫斯利完成了国家工业化、扩张了军备,并依靠《莫斯利-德伦塔尔条约》把国家复兴主义的俄罗斯国拉进战争,才打败了帝国条约和协约国。毕竟帝国条约和协约国可不会因为“我不是极权派/我热爱民主/我不搞沙文主义/我和他们不是一伙人!”的辩解和苦苦哀求而饶恕一个工团分子

抬起头来看看我们身边的这个位面,不也是如此吗?资本主义的人道和民主从来不是为资本主义秩序的反抗者准备的。

先写这么多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