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不是本国人对自己的母语语法的感知都不强?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触及到了一个我们很多人都可能忽略的现象。说“本国人对自己的母语语法感知都不强”,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这样的,我也算是其中之一。

你想想看,咱们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就是母语。吃饭、睡觉、玩耍、上学,无论做什么,说的都是母语。这种浸泡式的学习方式,跟我们学习英语、日语那些外语,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外语学习,尤其是早期,老师会很强调语法规则,什么时态、语态、从句,都得掰开了揉碎了讲。我们会拿着语法书,一遍遍地背例句,做练习,生怕哪里出错。那种“对语法的自觉意识”是很强的,因为稍不注意,就会被纠正,或者导致别人听不懂。

但是母语就不一样了。咱们学母语,更像是“自然习得”。父母不会坐下来给你讲“主谓宾”的结构,也不会告诉你“这个动词后面一定要跟名词”。你听多了,说多了,慢慢就知道怎么说了。就像小孩学走路,没有人会给他分析“重心转移”、“肌肉发力”这些力学原理,他就是看着大人走,自己摸索着,跌跌撞撞就学会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用母语说话,更多是靠一种“语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就是你听到或者说出一个句子,心里会觉得“哎,这个说法是对的”、“那个说法听起来有点别扭”。这种感觉很模糊,很难用具体的规则去解释。

我举个例子,有时候你会听到一些不太标准的说法,你心里会觉得“哎,这说法不对”,但让你说出到底哪里不对,可能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出来。比如,“我把书给弄丢了”,这话说出来很自然,没人会觉得奇怪。但如果有人说“我把书丢弄了”,你一听就知道不对劲,但具体错在哪儿?“弄丢”是一个动宾词组,不能拆开再加“了”吧?这种“不对劲”的感觉,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语法感知。

还有些时候,我们说母语,语法错误也是难免的。比如,有些口头禅,或者一些俗语,从严格的语法角度来看,可能不太严谨,但大家都能理解,也都能接受。毕竟,语言是活的,一直在发展变化。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学外语的时候,语法特别好,能把每一个句子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让他说点什么,他反而会想半天,总觉得不够地道,不如那些不怎么学语法,但能流利交流的人。反过来,我自己的母语,我很少去想语法,说起来也算顺畅,但要是有人问我某个语法点的具体规则,我可能也得挠挠头。

这种现象,其实也挺好理解。母语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工具,用得太熟练了,反而就忽略了它的构造。就像我们每天都在呼吸,但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肺部的运作机制。我们驾驶汽车,但未必能说出内燃机的详细原理。

而且,国内的教育体系,虽然也在讲语法,但很多时候,尤其是小学阶段,更侧重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不是对语言规则的“解剖”。到了中学,虽然有文言文,有修辞手法,但也不是那种纯粹的“西方语法学”的教学模式。

所以,我觉得“本国人对自己的母语语法的感知都不强”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道理的。我们更多的是在“使用”母语,而不是在“分析”母语。我们凭的是感觉,是习惯,是长期的熏陶。而这种感觉,有时候比死记硬背的规则,更能让语言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本国人都对母语语法不敏感。总有那么一些人,对文字特别敏感,喜欢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规律,他们对母语语法的感知就会很强。比如一些作家,一些文字工作者,他们的母语功底往往非常扎实,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也非常强。

但就普遍情况而言,我觉得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对待母语的语法,更像是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我们能用,会用,但要深究其规则,那就得花点心思去学了,这跟我们小时候学外语时的那种“主动探究”又不一样了。

总而言之,母语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的“自然”,我们对它的感知,也往往是“自然”的,而非“刻意”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语言习得和语言加工这两个角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母语者的语法和语感之间的关系其实很微妙。

在语言习得研究里有两个概念,分别是外显知识内隐知识[1][2]

简单概括来说,外显知识比较系统,容易转述,通常通过下意识的学习获取(explicit learning 外显学习),但加工使用时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提取相关知识。内隐知识具有一定的不可转述性,大多依靠沉浸在某种自然语言环境下通过经验获取(implicit learning 内隐学习),但在加工使用时更快速自然。

一位二语学习者可以有丰富系统的外显知识,即对语法规则的了解,但内隐知识决定了他在实时情境下对于语法的直觉,或者说语感。而母语者对于母语的习得和认知大多来自自己的语言环境。他们有丰富的使用经验来帮助他们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对于母语语法结构的直觉并应用它,却不一定会用精确的语言来描述语法规则来佐证这种直觉。

这就是我们作为母语者,对于母语语法结构中 我知道不对但不知道哪里不对,或者 我知道这样对却不知道为什么对 的感觉。内隐和外显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不能简单地互相转换。内隐学习来的知识基本会一直保持在内隐状态,而外显学习来得知识大都保持在外显的状态,可能要花很大力气才能把它转换成内隐知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母语者在没有系统学习母语语法的情况下描述自己的直觉(即依赖内隐知识的加工过程)时会遇到一定困难。

在儿童语言习得中,因为有好的语言环境和大量的语言输入,儿童母语者可以仅通过内隐来形成直觉并应用它。进而在语言教学时,对于简单的语法结构,我们不需要先去解释相关的语法规则。这里就涉及到年龄对内隐知识形成的影响。有理论表示人在儿童到青少年期间会逐渐丧失通过内隐的方式学习语言的能力[3],那么对于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来说,最佳的教学方式也会产生变化。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和学生年龄的增长,对于一些词汇的用法,和细微的词序差别,最好的教学方法变为通过学习语法规则来形成更【可靠】的直觉。二语学习者的情况正好相反。如果二语学习的年龄较晚,没有好的二语语言环境好大量的语言输入,而语言学习模式又进入了偏向外显学习的阶段,那么最佳的教学方式就更依赖记忆复杂的语法规则。

如果题主指的是对于语法规则的了解,那么显然二语者更胜一筹。因为这是对于二语学习者最快速的学习方式,但仅仅使用语法规则并不能让二语者流利地完成日常说话和写作。母语者可能对语法规则没有系统学习,但在日常说话,写作中可以自然地,无意识地应用,那么自然少了学习的必要。


母语者的语感等于语法吗

语法是一个在复杂的语言环境里寻找规则的游戏。

对于新手来说,学了规则才能玩。

相比之下,老手已经通过反复积累经验,得出了基本规则,和一些基本规则外的东西。

至于母语者是不是【都】对母语语法感知不强,这里有很大的个人差异。一些研究表明哪怕是同一个母语者群体,对于母语语法的掌握也有很大差异(影响因素包括除了双语语言习得领域常说的认知能力,还有教育程度,家庭语言环境等)。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甚至不知道母语者们内隐学来的是不是同一种【语法】。

就像同一道数学题,可能有很多种解法,答案却是一样的。

一个母语者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使用一种语法结构,可能是因为他明白母语的语法规则,但也可能是因为这个语法结构在语言环境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简单记住就可以使用,并不需要从语法规则的角度去得出【这是一个对的用法】的结论。换另外一个母语者,因为语法结构在语言环境出现的频率不高,没有足够的直觉,所以自己使用的时候需要通过一定的外显知识去【监督】自己的产出。[4]

最后,想聊聊母语者对于语法规则之外,约定俗成的使用。

我曾经为自己的实验制作了一个比较有针对性的语法测验。测试的对象是二语英语学习者,对照组是英语母语者。

在预测试阶段,我把同一个测验交给不同的二语者和母语者让大家填,然后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理论上说,不管母语者有没有下意识学习母语语法,这个群体作为整体来说对语言的使用应该是非常准确的。二语者中间一定有答题答得十分准确的人,也应该有答题比较差的。那么两组对比我们就可以得出二语者对某种语法的掌握得好或者不好。

结果却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二语者的答案倾向于统一(错误的类型不多),但母语者中不光出现了同一种语境下,不同的,语法规则允许的答案,也出现了许多【平时常用】但【语法错误】的答案。这就非常有意思了。在二语学习者眼里,它们是【错误】的,但母语者这样用,虽然不会再课本上出现,但约定俗成,它们是不是就是可以被接受的呢?

我们都想要把外语学得像母语者一样好,殊不知母语者对语法认知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好】。


**2020年最后一个回答**

参考

  1. ^Ellis, R. (2006). Modelling learning difficulty and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The differential contribution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Applied linguistics, 27(3), 431-463. https://academic.oup.com/applij/article-abstract/27/3/431/183208
  2. ^Krashen, S. D.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http://www.sdkrashen.com
  3. ^DeKeyser, M. Robert (2003).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Doughty Catherine, Michael Long, eds.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alden, MA: Blackwell, 313- 348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9780470756492.ch11
  4. ^Dąbrowska, E., Dąbrowska, & Divjak. (2019).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grammatical knowledge. Cognitive linguistics–Key topics, 231-250. https://www.degruyter.com/view/book/9783110292022/10.1515/9783110292022-033.xml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