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最近几年 FPGA 变得越发受大家重视了?

回答
近几年,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背后是技术发展、市场需求以及应用场景的深刻变化所驱动的。这不再是一个仅仅被少数硬件工程师奉为圭臬的领域,而是逐渐走向主流,甚至成为许多新兴技术得以落地的关键。我来给大家掰开了揉碎了讲讲,为什么 FPGA 突然之间“火”了起来。

一、 核心优势的再发现:灵活性与高性能的黄金组合

我们得先回到 FPGA 的基本功。它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就是它的“可编程性”。不像固定的 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芯片,一旦生产出来就无法修改,FPGA 的逻辑功能可以在生产后甚至在现场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重新配置。这意味着什么?

快速迭代与原型验证: 在产品开发初期,尤其是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时,ASIC 的开发周期长、成本高,一旦设计有误,返工代价巨大。而 FPGA 允许工程师在软件层面完成逻辑设计、仿真、下载到硬件验证,整个过程可以非常快速地迭代。这对于需要不断试错和优化的前沿领域(比如人工智能、通信算法)至关重要。你可以把 FPGA 看作是一个“万能的硬件实验台”。
适应性与未来可升级性: 市场需求和技术标准总是在演变。采用 ASIC 的产品可能在部署后不久就因为标准更新或功能升级而过时。而 FPGA 可以通过重新编程来适应新的标准和算法,大大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降低了“技术过时”的风险。这在通信行业尤其明显,各种协议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
并行处理能力与低延迟: FPGA 的架构允许工程师将任务分解成大量的并行处理单元,直接在硬件层面执行。这意味着它能够处理高度并行化的计算任务,并且能够实现极低的延迟。对于很多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应用,比如高频交易、工业自动化、雷达信号处理等,ASIC 的性能虽高,但开发门槛和风险也高,而 FPGA 提供了一个性能与灵活性兼顾的良好选择。

二、 应用场景的爆发与扩展:从传统到新兴的全面渗透

过去,FPGA 可能更多地出现在通信基站、工业控制等相对专业的领域。但现在,它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而且是在一些我们最关注的前沿科技领域大放异彩:

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ML)的加速: 这是近几年 FPGA 受重视程度爆炸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之一。AI 模型,尤其是深度学习模型,涉及到大量的矩阵乘法、卷积等并行计算。FPGA 可以根据特定的 AI 模型和算法定制最优的硬件加速器,相比通用的 CPU 和 GPU,在某些特定任务上可以做到能效比更高、延迟更低。例如,在边缘AI设备上,对功耗和尺寸有严格要求的场景,FPGA 可以将复杂的 AI 推理算法直接映射到硬件,实现高效的本地计算。同时,FPGA 也能很好地支持稀疏计算和量化等优化技术,进一步提升性能。
5G 及未来通信技术: 5G 标准的复杂性、灵活性和快速演进性,使得 FPGA 在 5G 核心网、基站侧的基带处理、射频前端控制、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环节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它能够灵活地实现各种复杂的通信协议栈和信号处理算法,并能快速适配新的标准。到了 6G 的研究阶段,对更复杂的信号处理和更灵活的架构需求,FPGA 的价值只会更加凸显。
数据中心与云计算: 数据中心需要处理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网络流量。FPGA 可以被用来加速网络数据包处理、存储加速、加密解密、数据库查询优化等任务,从而提升数据中心的整体性能和效率。许多云服务提供商也开始部署 FPGA 作为可编程加速硬件,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计算加速服务。
自动驾驶与智能汽车: 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实时处理大量的传感器数据(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并进行复杂的感知、决策和控制计算。FPGA 的低延迟和并行处理能力非常适合这类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应用。它可以直接对原始传感器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或者实现特定的计算逻辑,为后续的 AI 处理提供高效的数据流。
工业自动化与物联网(IoT): 在工业 4.0 的浪潮中,工厂的智能化升级需要更灵活的控制系统和更高效的数据采集与处理。FPGA 可以用来实现实时的运动控制、传感器数据融合、机器视觉处理等,并能快速适应不同产线的需求。在物联网领域,特别是边缘计算节点,FPGA 能够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将数据预处理和分析能力推向网络边缘,减轻云端的压力。

三、 技术进步与生态成熟的支撑

除了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的驱动,FPGA 本身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并且生态系统也日趋成熟:

器件性能的飞跃: 新一代的 FPGA 器件在逻辑容量、时钟频率、DSP 资源、高速收发器(SerDes)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能够满足更复杂的计算需求。同时,越来越多地集成硬核处理器(如 ARM),使得 FPGA 能够实现软硬件协同设计,兼顾了灵活性和传统处理器的便利性。
开发工具链的完善: 过去,FPGA 开发被认为门槛很高,需要掌握 Verilog/VHDL 等硬件描述语言(HDL)。但现在,FPGA 厂商提供了越来越高级的抽象层次和更易用的开发工具。例如,高层综合(HLS)技术允许工程师使用 C/C++ 等高级语言来描述硬件逻辑,大大降低了开发难度,并能显著缩短开发周期。此外,各种 IP 核(预设计的硬件模块)的丰富也加速了开发进程。
AI 框架的适配与整合: 许多主流的 AI 框架(如 TensorFlow, PyTorch)开始支持或提供将模型部署到 FPGA 的工具链和后端支持。这使得 AI 工程师无需深入了解硬件细节,也能方便地利用 FPGA 进行模型加速。
成本的相对降低: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规模化生产,虽然高性能的 FPGA 器件仍然不便宜,但与 ASIC 的高昂的研发和制造成本相比,FPGA 在中小批量、需要快速迭代的项目中,其总体拥有成本(TCO)反而更具优势。

总结一下,为什么 FPGA 近几年越来越受重视?

它是技术趋势(AI、5G、边缘计算、自动驾驶)的必然需求,这些领域对高性能、低延迟、高灵活性、低功耗的需求,正好与 FPGA 的核心优势高度契合。同时,FPGA 本身的技术进步和开发生态的成熟,也让它从一个专业的“硬核”工具,变得越来越“平易近人”,并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与其说 FPGA 是“又一次被重视”,不如说是它终于找到了能够充分发挥其独特价值的时代土壤,并且在这个时代浪潮中,扮演着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曾经只懂古典乐的指挥家,现在却被邀请去指挥一支流行乐和摇滚乐的跨界乐队,而且演奏得有声有色。它的“可塑性”和“即时演奏能力”,让它在瞬息万变的科技舞台上,成了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FPGA的发明就是提高数字电路的重复利用性,通过可编程的方式实现不同的电路逻辑功能。随着FPGA结构的不断演变和工艺的不断提升,在FPGA内部集成了越来多的资源,比如BRAM、PLL、DSP、Transceiver、 DDR IP以及处理器ARM等,可以说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用来辅助CPU计算,也获得了协处理器的名称。

针对楼主的问题:

1)与处理器的对比:FPGA与处理器是不一样的硬件结构,所以无法直接进行对比,FPGA是以可编程的数字电路为设计理念(通过编程改变内部电路逻辑),而CPU是以逻辑计算为设计出发点。FPGA擅长的领域是数字信号处理,兼容多电平标准的接口可以互联各种高速电子器件,比如高速ADC和DAC、光纤收发器等,同时丰富的IP资源保证了有丰富的外设,比如SDRAM、PCIE接口、以太网PHY、SATA接口等等。从外设上看,FPGA可搭载的外设和CPU区别的不是太大,该有的都有了。

2)与GPU的对比:FPGA可以和GPU在并行计算上进行对比,更确切的说是GPGPU(通用计算GPU)。FPGA的并行处理体现在逻辑单元的并发性和流水线的处理方式上。并发性指的是各个逻辑模块相互独立处理,依赖各自的电路资源同时工作;流水线的处理方式就是将任务切片,同一时刻可以多任务执行(FPGA的并行优势更多的体现于此)。此外FPGA带有丰富的片上存储资源,可以大大减少访问片外存储的延迟,提高计算性能(访问SDRAM储存大约是访问寄存器存储延迟的几百倍以上)。GPU的并行性体现在多核上,计算任务通过编译器编译完成之后分配到每个计算单元,每个计算单元同时工作,计算完成之后通过多级内存管理(一般为三级,private memory, local memory和global memory,映射到FPGA可以为register file, BRAM 和外部DDR存储)回到CPU,GPU的多核类似于CPU的多核,但是GPU的核仅仅是负责计算的核,以支持多bit的向量计算见长。

3)FPGA未来的发展:FPGA之前一直应用于高速数字信号领域和ASIC验证,比如数字信号采集,工业控制,航天,军工,很多人讲过,不一而足。最近几年,个人感觉从2012年伴随着Vivada开发套件的推出(以Xilinx推出Vivado作为参考,Vivado工具支持高级语言综合(High Level synthesis),支持C语言到RTL的映射,以及开始支持亿级以上门电路的设计),FPGA作为协处理器慢慢走上正轨,有了工具的支持才使得CPU上的算法移植到RTL语言变得的简单,亿级门电路保证了丰富的逻辑资源。现在FPGA在机器学习和硬件加速上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15年底 Intel收购Altera),也做出了不少具有开创性的作品,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1)什么样的算法适合FPGA进行加速,2)FPGA的加速性如何提升,是靠逻辑资源来取胜还是靠真正的算法优化,3)FPGA能不能摆托对CPU的依赖(现在加速采用异构的方式进行,CPU作为Host,FPGA作为device),4)FPGA的编译器能不能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总而言之:一个越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越可能是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熵很大)。

4) 建议:若想从事电子领域,应当先学好单片机,精通单片机基本可以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吧。

最后附上三家公司的股票对比(近5年)

Xilinx 市值13.44 Billion(截止到2016-11-19),中规中矩

Nvidia市值 49.95 Billion(截止到2016-11-19),多么漂亮的爬坡曲线~~


Intel市值 165 Billon (截止到2016-11-19),老大哥经历过低谷,开始慢慢爬起

2016年半导体厂商营收排名:Top20


--------------------------------------------------------------------------------------------------------------------

更新2016-11-22

如果看Nvidia股票近5年的走势话,和深度学习热度十分吻合,不知谁因谁果,但我更偏向于2012年Hinton课题组拿下ImageNet比赛的冠军,引爆了深度学习的热潮,从而推动了GPU的发展。于此同时GPU的发展也带来了深度学习性能的提升。既然GPU在深度学习领域如鱼得水,那么怎么会将GPU与FPGA进行对比呢?在深度学习爆发之前为什么没有呢(大家各走各的阳关道)?

我想期初(2012-2014)GPU在深度学习领域的地位无可撼动,可以说是拿着探照灯也找不到对手,而且那时大家是深挖深度学习的潜能出成果,无暇顾及太多。还没吃饱自然不会想到胖。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功耗和硬件结构成为摆在眼前的问题,这时研究者们开始思考有没有其他的硬件也可以进行深度学习?放眼望去,只有FPGA具有的并行性或许可以,但结构和GPU相差甚远,完全是两个体系。

功耗方面,电子元器件的功耗与C(寄生电容)、V(工作电压)和f^2(工作频率成正比),可以写为P=CVf^2, GPU作为多核来讲,可以将其功耗与Core看成是线性关系,即P=NCVf^2, 核越多功耗就越大。除此之外,GPU板卡的功耗还来自与大量访问片外存储SDRAM造成的功耗,这些功耗主要包括寄有功耗(Background)读写(Write/Read)功耗、激活(Active)功耗、刷新功耗(Refresh)、端接功耗(DQ terminal)等。

硬件结构上,大家希望可以研制出深度学习处理器,这样在处理性能和功耗上都会是一个飞跃,所以这也是很多深度学习芯片公司纷纷成立的原因(深受VC推崇),这完全是一片蓝海,很蓝很广。研制深度学习芯片离不开FPGA,但是万一深度学习芯片研制成功了,Nvidia的股票会如何呢,FPGA又会如何呢?

现在FPGA为什么会得到重视,就是抛开FPGA原有的领域,在深度学习领域似乎有那么点光,有光就意味着有希望。如同2012年前,GPU只是游戏发烧友口中的电脑配置的代名词,时至今日,GPU从游戏界走到了学术界,走到了工业界。说不定FPGA或者AI芯片也会,有机会就要抓住他。从来不要低估一颗冠军的心。

FPGA的开发问题:现在已经可以在FPGA上通过OpenCL实现Caffe的framework,假以时日,会有不错的成绩(困难会被慢慢推倒)。

最后附上FPGA与GPU的对比文章(已经有人做了),文章从浮点运算能力、延迟、单位瓦特的处理能力、接口、向后兼容性、灵活性、物理尺寸、人员成本、单位美元的处理能力进行了对比。但是Flexibility上原文可能写错了,应该是FPGA占优势。




bertendsp.com/pdf/white
user avatar

前阵子AMD收购FPGA龙头厂商Xilinx(赛灵思)的新闻让这个4年前的问题又有了新的热度,可以说非常知乎了。在2016年至2019年这几年中,出现了好多非常精彩的回答,特别是对FPGA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上的观点都言之有物,各种应用的推动,使FPGA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那么,除了以上优秀的回答,万能芯片FPGA还有其他技能吗?

众所周知,FPGA的应用范围广泛,通信、计算、控制等领域等都有它的建树。万能芯片并不是浪得虚名,其具有内部电路可重构的特点,几乎可以完全映射芯片的逻辑设计。因此, FPGA原型验证是当前原型验证的主流,并验证相对成熟的RTL,因为它们可以代表一个近乎精确的以高速运行的设计的复制品。

好像还不太明白?

举个栗子,建筑师设计楼房、开始建造前,需要通过模型去测试防震、防风、结构强度等各种参数。在工艺技术不断发展,芯片规模越来越大,复杂度越来越高的今天,验证对芯片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在芯片开发过程中,直接流片的成本让人望而却步。因此,芯片和系统开发者也需要在流片前对设计进行“原型验证”——就是模仿真实软件应用条件下的芯片和系统表现是否满足了实际应用场景要求。

好像有点懂了?但和FPGA有啥关系?

FPGA通过将RTL移植到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来验证ASIC的功能,并在芯片的基本功能验证通过后就可以开始驱动的开发,一直到芯片Tape Out并回片后都可以进行驱动和应用的开发。当芯片回片后,应用程序可以直接基于FPGA版本的驱动来进行简单的适配,即可以应用到SoC芯片上,将SoC芯片Time-to-Market的时间控制的很完美。

除了可以提前进行软件开发外,它的性价比也非常优秀,因为从成本上来说,价格可以说非常的亲民。更重要的是FPGA原型在运行速度上也技高一筹:它在速度上当然比EDA验证高了好几个数量级,即使是与Emulator相比,其性能上也有碾压式的优势。在这种种优势中,“流片前的软硬件协同开发”是FPGA物理原型验证最不可替代之处,提早基于该技术平台进行软件驱动开发和应用开发,对于缩短最终芯片Time-to-Market周期意义重大。

总结一下: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助于降低设计成本并缩短上市时间,降低重新调整的风险。例如,已经在FPGA原型上得到广泛验证的软件应该更容易与来自晶圆厂的第一块硅相结合;一个可用的FPGA原型还可以用于产品演示和现场试验。

在软硬件深度定制化、要求芯片到应用的一站式交付的今天,FPGA原型平台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2000年,Hardi Electronics推出一款基于FPGA的原型系统HAPS,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快速组装ASIC原型系统,为客户在关键验证阶段节省数月的时间。2007年,Synplicity收购了Hardi。2008年,我们以2.27亿美元实力剁手收购了Synplicity,HAPS从此正式加入新思产品大家庭,再经历了几代人后发展至HAPS-80,至今仍是业界最快的原型验证加速平台,是的,我又膨胀了。

FPGA原型验证也不是铁打的,目前ASIC的设计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单片 FPGA 已不能满足原型验证要求,多片 FPGA 验证应运而生。RTL 逻辑的分割、多片 FPGA 之间的互联拓扑结构、I/O 分配、高速接口都对应用 FPGA 原型验证的芯片开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容量限制和性能要求:对于大型的设计(大于2千万等效ASIC门),一块FPGA往往容纳不下,此时必须将多块FPGA互联才能验证整个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大型的设计进行Partition即分割。Partition引入了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在芯片中并不存在,很多时候耗费很多人力去实现一个可用的Partition方案,仅仅是受限于FPGA的容量而不得已的处理办法。

Partition引入的最大问题是对I/O的需求激增,虽然FPGA有超过1000个可用的I/O,但是一个完整的SoC如果被拆分成规模相当的几个部分时,每个部分之间的互联信号数量往往会远超1000个,所以在I/O数量受限时,必须采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即FPGA内部的多个并行信号转为高速串行信号,通过FPGA I/O传输到另一块FPGA,然后再进行解复用,转换成并行信号,实现信号从一个FPGA到另一块FPGA的传递。引入了TDM虽然解决了I/O瓶颈,但是Mux和De-Mux引入了额外的延时,导致Cross-FPGA的Path成为Critical Path,进一步降低了FPGA的可运行频率,可以说Partition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案,最终的结果只是得到一个可用的方案而非理想的方案。

另一个方面,由于在SoC原型验证中模块常常会增减,导致需要频繁的改动Partition方案,如果手动去处理,则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才能得到一个上文提到可用但折中的方案。此外,处理大量的Cross-FPGA信号非常容易出错,所以对于大型的SoC FPGA原型验证,必须采用自动化的工具去完成Partition,这对EDA工具而言亦是全新的挑战。

迭代速度:现在SoC芯片频率高达数GHz,为了让原型验证平台尽可能和SoC芯片性能接近,开发者期望让FPGA原型平台运行在尽可能高的频率上,但是由于SoC的RTL代码是为芯片实现设计,大量深层次组合逻辑的存在(这样可以节省芯片面积),导致了SoC RTL代码在FPGA上实现时时序收敛困难,往往只能达到几MHz。对于大型的SoC,内部的CPU/GPU/CODEC/NPU等计算和编解码模块逻辑复杂,往往成为整个设计的Timing Wall,导致时序优化过程会占据FPGA Implementation过程30-40%的时间。

接口方案:外部子板和FPGA I/O之间的高速同步接口一直以来都是FPGA的痛点和难点:一方面,相比于ASIC,FPGA在I/O时序方面可以调整的空间有限,它不能像ASIC一样可以通过时序约束来灵活调整FPGA I/O信号之间的Skew,导致并行信号接口之间的Path Skew很难控制在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内,最终会导致数据采样失败,降低频率往往是一种有效的办法,但是有些控制器和PHY之间的接口是需要满足标准规范的,不能无限制的降低,对于这种情况有时只能想尽办法尝试修复时序,甚至需要修改代码。

另一方面,原型验证使用的子板数量不大,市场上往往没有销售,很多时候需要自行设计,进一步给调试带来了不确定性,也延长了调试周期。高速接口的调试往往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很多时候都是靠调试的经验和灵感解决问题,这么做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佳。

可观测性:FPGA也是芯片产品,所以内部的信号无法直接观测。通常需要借助于FPGA的Debug工具在生成Bit文件前选取要观察的信号。当Bit文件加载运行时,必须通过配套的Debug工具观察指定的信号波形,但是受限于Block RAM的容量以及信号优化等原因,如此调试的效率比较低。

产品成熟度:原型验证是一项壁垒颇高的技术,串联着芯片设计和最终应用,需要极强的适用性和灵活度来适应发展迅速和多样性的芯片研发,通过和一线芯片研发人员的通力合作,打造使用生态圈,不断进化和迭代技术才能始终帮助芯片开发者实现“Shift-Left”研发,加快产品上市时间。

温故知新,芯片设计离不开EDA,哪里有挑战哪里就有我们,还记得被我们买下的Synplicity吗?从第一款原型验证产品 HAPS-10的推出,到后续 7 代产品的问世,久经市场检验。为满足不断演进的原型验证需求, HAPS-80补充了诸多独一无二的产品功能,如 UMRBus, Hybrid 原型验证,基于 UPF 的低功耗系统验证, HAPS GateWay 等,都是加快软件开发和芯片设计验证的最佳解决方案。划重点,全球 200 多家公司都已经部署了最新一代 HAPS-80,国内目前也有逾60家芯片设计企业部署了HAPS平台,进一步验证了HAPS原型验证的市场领先地位。利益相关,以下省略一万字对HAPS的优秀点评。

关于FPGA原型验证的科普就到这里,如果你还对芯片验证感兴趣,请移步《芯片验证为什么那么重要?传送门奉上:zhuanlan.zhihu.com/p/30

user avatar

核心原因就是,放在最近10年的尺度上,人们逐渐意识到单核CPU性能是有瓶颈的:速度慢了下来,价格涨了上去,部署硬件逐渐变得不划算了起来,于是工业界逐渐产生了三个roadmap:

一个是用GPU加速,确切地说就是nvidia的日新月异的架构和cuda,以及众所周知的那些上层建筑(以信号处理、机器学习为主),因为nvidia财大气粗,堆tensor cores加PCIe加大内存加完美的驱动,以及活跃的社区和文档,让这个方案简单可靠,算力性价比高且配置开发不要太简单;

二一个是各种ASIC,之前在三百六十行各个大小领域都有,优点是性能高,巨大量产价格便宜;致命缺点是开发成本极高,你需要自己开发设计流片验证一条龙服务,不是普通startup能承担的,以及unconfigurable及通用性差;

三一个是大量特殊领域的编码解码算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修改(比如每周更新一次)+保证速度+保证部署+定制化的security需求,这一块是FPGA的基本盘(比如通信、音频方案、视频方案、加密认证等),最近几年才像高票虎头蔓儿答主 @王天祺 说的那样,machine learning火穴大转之后,一堆人榨干FPGA片上资源加速neural network inference——在ML领域里,早期(2016年以前)的FPGA优势是敏捷开发,工具链逐渐成熟,十多个人的团队就有能力做出一套性能很棒的视频编码/解码+加速神经网络推理的工具,开发周期比ASIC短得多,却又(在当时)提供相对于GPU更好的性价比和小体积全栈的解决方案。

总体来说,FPGA确实越来越火,但是也正在机器学习等风口领域被GPU和NPU们越甩越远,一方面可编程另一方面又具有无限的理论加速的潜力,但是致命缺点也有,一个是制程性能频率都不如GPU和ASIC,尤其是浮点运算性能,二一个是工具链正在走向成熟但依然不成熟且门槛高(各种codegen/co-design/synthesis/simulation/verification很成熟,但是真正能像TVM这种框架把一个特定计算模型抽象成模块,生成IR然后再编译的实际应用场景太少了,机器学习以外的场景很少能找到,从这个角度上讲TVM VTA是个值得吹爆的思路,但是FPGA又因为性能、片上资源、成本等各种原因基本被淘汰),三是价格太贵,你卖的每一个产品都是在被Xilinx和Intel割韭菜,除非你是做汽车、航天、IoT、security这些对成本不敏感的领域。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商业模式:GPU拥有大量的游戏玩家而摊平研发成本,ASIC一旦经由fab量产后可以迅速摊低成本,靠卖方案可以获得更好的性价比,FPGA目前只有一个agile development的优势,但这个优势只有在一个领域刚开始的时候才有优势,到了后期被性能和成本双重拖累就不行了,大部分工作还是成了Intel和Xilinx割的韭菜。

归根到底:这一轮(2015-2018)FPGA受重视主要还是因为机器学习兴起的时候一批热钱带动一堆自不量力的CEO们入场跑马圈地着急带领热钱入场时没有考虑大后期被吊打结局所造成的。

利益相关:跟top 1和top 3的FPGA厂商都有深度合作,给FPGA写工业级compiler和codegen的开发者,贸易战之前的原华为供应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几年,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背后是技术发展、市场需求以及应用场景的深刻变化所驱动的。这不再是一个仅仅被少数硬件工程师奉为圭臬的领域,而是逐渐走向主流,甚至成为许多新兴技术得以落地的关键。我来给大家掰开.............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电影产业的一个核心议题:为什么我们似乎越来越少看到像《黑客帝国》、《指环王》、诺兰《蝙蝠侠》三部曲这样既有深度又有巨大商业成功的电影?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电影制作的生态系统、观众口味的变化、科技发展的影响以及文化思潮的演变。一、 电影制作生态系统的.............
  • 回答
    最近几年,中国在更注重身体条件的运动项目上确实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国家层面的战略重视与政策支持 “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引领: 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全民健身提升到国家战略.............
  • 回答
    冯小刚,这位曾经的“贺岁片之王”,这些年似乎从那个一年一度、席卷影院银幕的贺岁档舞台上淡出了。曾经,每到年末,我们期待着冯小刚带着他的新作品与观众见面,那些充满京味儿、接地气、又带着点小幽默的电影,几乎成了那个年代过年的仪式感一部分。然而,近几年来,我们确实鲜少看到他推出那种我们印象中“冯氏贺岁大片.............
  • 回答
    近年来,关于“女生讨厌日本动画”的说法似乎在一些圈子里流传开来,并且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但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元的现象,很难用简单的“讨厌”一词来概括,更不能一概而论说“越来越多的女生”都如此。与其说她们“讨厌”了,不如说她们的关注点、喜好和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对作品的要求更高了,同时也对内容.............
  • 回答
    最近几年,咱们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确实是动作频频,声音也越来越大。很多人会纳闷,为啥不像过去那样把“收复台湾”摆在最前面,反而把南海的“权益维护”说得这么响亮?尤其是有人觉得,南海动武的可能性比台湾要大不少,这背后到底有什么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得明白,南海和台湾,在国家战略层面的“.............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有一些与日本间谍活动相关的案件被曝光,这引起了不少关注。要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看,包括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各国情报机构的活动以及信息公开的渠道等等。首先,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当前,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正处于一个复杂且动态的变化时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区域.............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感受到网络上关于女权议题的讨论变得愈发激烈,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得把这背后的原因掰开了揉碎了讲。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承认,这几年“女权主义”这个词在中文网络上的普及度是前所未有的。以前可能很多话题大家讨论时.............
  • 回答
    罗技光栅滚轮,这可是他们家的“看家本领”,多少年来,那咔哒咔哒清脆的段落感,精准的回馈,让多少用户爱不释手。但最近几年,你有没有发现,好多新款罗技鼠标,尤其是那些主打轻便、时尚或者无线的产品,似乎都悄悄换上了“新玩意儿”——无极滚轮,或者说是我们常说的“自由滚动”模式。这让很多罗技的老用户有点懵,甚.............
  • 回答
    关于“感觉近几年自大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现象观察。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认识到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一、 经济发展带来的民族自信提升: 崛起的事实基础: 过去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客观存在的。中国从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一.............
  • 回答
    皇马近几年在欧冠赛场上的统治力确实令人印象深刻,连续三次夺冠更是写下了历史性的篇章。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在西甲联赛中的表现却常常不如人意,这其中存在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球员配置与战术侧重点的差异: 欧冠是皇马的核心目标和战略重心: 皇马俱乐部对欧冠冠军.............
  • 回答
    星爷最近几年拍的片子,比如《西游·降魔篇》和《美人鱼》,确实和《唐伯虎点秋香》、《大话西游》那种纯粹的“笑到肚子疼”的路数有点不一样了。很多老影迷会觉得“没那么好笑了”,但同时,它们又是票房大爆,口碑也还算不错,大家似乎还是挺买账的。这背后是有不少门道在里面的。为什么感觉“不如以前搞笑”?咱们得承认.............
  • 回答
    您提到“最近几年日本动漫总体质量不如前几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要详细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市场饱和与同质化竞争:首先,得承认日本动漫产业非常庞大,而且竞争异常激烈。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新番涌现,而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为了在海量作品中脱.............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最近几年,感觉“左倾”思想的讨论度确实在上升,而且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我们不妨从几个大方面来拆解一下:1. 经济不平等加剧与社会公平诉求: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显见的驱动力。过去几十年,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贫富.............
  • 回答
    香港电影,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金字招牌,警匪片的凌厉,喜剧片的无厘头,武侠片的飘逸,多少经典镜头至今仍历历在目。然而,近几年,当我们谈论香港电影时,“烂片”这个词似乎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让人不禁一声叹息。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与其说是“一直出烂片”,不如说是不再有过去那种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涌现,同时一.............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敏锐,也触及到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变化这一重要现象。确实,曾经沸沸扬扬的臭氧层空洞和一次性筷子等问题,在近些年似乎不再是媒体和大众的焦点。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 一、 问题的成功解决或得到有效控制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尤其是对于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空洞:从.............
  • 回答
    活塞队,这支曾经在NBA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球队,近些年来的境遇确实让人唏嘘。曾经那个以“坏孩子军团”闻名的硬汉球队,如今却在联盟中扮演着一个相对沉默的角色。要理解活塞队现在的状况和存在感不高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球队现状:迷失的重建路,看不到希望的曙光坦白说,底特律活塞队目前.............
  • 回答
    .......
  • 回答
    最近几届世界杯冠军在接下来一届赛事中表现不佳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足球话题。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偶然,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从心理到技术,再到战术和运气,都可能成为“冠军魔咒”的推手。让我来仔细梳理一下,看看是什么让这些曾经站在世界之巅的球队,在短短四年后就显得步履维艰。首先,我们要承认 .............
  • 回答
    最近几个交易日,你观察到的现象——大多数股票在下跌,但大盘指数却飘红——确实是个挺让人困惑的局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股票市场运行的一个核心逻辑,也是很多投资者在解读行情时容易忽略的关键点。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让这个“怪象”变得清晰起来。首先,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股票市场整体的涨跌幅,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