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最近几年感觉左倾思想越来越多?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最近几年,感觉“左倾”思想的讨论度确实在上升,而且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

我们不妨从几个大方面来拆解一下:

1. 经济不平等加剧与社会公平诉求: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显见的驱动力。过去几十年,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贫富差距一直在扩大。少数人掌握了绝大多数财富,而普通民众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同时物价、房价、教育、医疗等生活成本却不断攀升。这种“赢者通吃”的经济模式,让许多人感到被抛弃,对资本主义的公平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劫贫济富”的感受: 很多人觉得,现行的经济制度似乎更倾向于保护和壮大已经拥有财富的人,而对普通劳动者和弱势群体则显得无力甚至有害。税收政策、金融监管、劳动法规等方面,都可能被解读为有利于大资本,而牺牲了底层利益。
对“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感: 随着财富集中,一些人开始将问题归咎于少数精英和“既得利益集团”,认为他们通过政治影响力维护自身利益,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公平的实现。这自然会催生出要求改变现状、分配更公平的呼声,而这正是左翼思想的核心关切之一。
全球化与自动化带来的冲击: 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传统制造业岗位流失,对低技能劳动者造成了冲击。这种经济转型带来的不安感,很容易让人转向那些承诺重新分配资源、保护国内就业、并关注工人权益的左翼叙事。

2. 社会文化变迁与身份认同政治:

除了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层面的变化也至关重要。

身份认同的凸显: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身份认同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性别、种族、性取向、地域、阶层等多种身份交织,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所属群体的权利和尊严。左翼思想往往更强调解放、平等和反歧视,更容易与这些身份认同的需求产生共鸣。
对传统价值观的审视: 过去一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质疑。例如,关于性别平等、性少数群体权利、种族歧视等议题,左翼思想往往站在了革新和进步的一边,倡导打破旧的束缚,建立更包容、更平等的社会。
“正确”与“冒犯”的边界: 围绕着言论自由与社会包容的讨论也日益激烈。左翼思想往往更警惕那些可能带有歧视性或压迫性的言论,倡导使用更具包容性的语言,避免“冒犯”特定群体。这种对“政治正确”的追求,在一些人看来是进步,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则可能被认为是“过度敏感”或“压制不同声音”。
年轻一代的价值观: 年轻一代往往成长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更容易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和观点。他们也更容易对社会不公和环境问题感到担忧,并倾向于支持那些倡导变革和进步的理念。许多左翼思想的核心关注点,如气候变化、社会正义、人权等,与年轻一代的价值观高度契合。

3. 政治环境与信息传播:

政治环境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左翼思想的扩散。

对传统政治精英的失望: 在一些国家,人们对传统的政治建制和精英阶层感到失望,认为他们未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反而加剧了不平等。这种失望感促使一些人寻求新的政治力量和思想,而左翼政党或运动往往能提供一种替代性的叙事。
社交媒体的影响: 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为左翼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便捷、更广泛的平台。一些被边缘化的声音和观点,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获得关注和支持,形成一种“回声室效应”,进一步强化认同。同时,社交媒体上的话题讨论和标签化,也更容易将某些议题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左”与“右”的标签化: 在政治讨论中,人们也常常倾向于将观点进行标签化。当一些改革性的、关注公平的政策或言论出现时,很容易被贴上“左倾”的标签,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左倾”思想的可见度。

需要注意的几个点:

“左倾”的定义是相对的: 什么是“左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它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都会有所不同。现在我们讨论的“左倾”,更多的是指那些强调社会公平、政府干预、解放少数群体、关注环境等思想潮流。
并非所有人都认同: 尽管讨论度上升,但对“左倾”思想的认同程度是不同的,并且伴随着强烈的反弹和批评。许多人对左翼思想中的某些方面持有保留意见,甚至认为其存在过度化、理想化或破坏现有秩序的风险。
多重因素的叠加: 这种现象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经济、社会、文化、技术、政治等层面的变化都在共同作用。

总而言之,感觉近几年左倾思想“增多”,是多种社会变迁的综合反映。经济不平等加剧引发的公平诉求、社会文化变迁带来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冲突,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共同塑造了当前我们所观察到的这一现象。这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复杂变化的现代社会时,对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未来的持续探索和争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自己的观点吧

  1. 越来越左倾从整体上并不存在
  2. 现在体现出了的是越来越极端(不论哪派)
  3. 大环境一直是右,只是进行了方向转移

第一方面,越来越左倾是并不存在的,或者不能简单证明的。

从主流宣传方面,近几年的宣传可以说大方向上对于国家主义的宣传,对于民族主义甚至民粹主义的纵容与在现代化的宣传方面经验丰富之后带来的“粉丝化”宣传,正在让网络中发声舆情的立场实现一个大逆转。作为08年到15年左右的年轻的前自干五,很明显的感受到这几年的风向的大逆转。(虽然现在我倒更多是一个左棍了)

而另一方面,对于另一种声音的压制以及把这种声音与十年前已经弄臭的旧公知,foreign power混杂的方式,一个一个平台的另一种声音被打入冷宫,整体舆论上也就明晰的清楚什么是主导。

而从经济来看,对公有制下最后福利集中多的教育医疗方面,从我的实感与政策上,很难觉得这个是一个要多去追求平等的态度。

当然,觉得越来越怎么样,其实反映的,更多是极端化。

而这也是现在全世界都在发生的事情,不管是冰天雪地的czar,安纳托利亚的sultan,亦或是其他。

而这种极端化,在我看来,一方面是大环境里面经济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在过去十年经济危机里面,跨国公司的全球化陷入僵局的反弹。

极端化的情况下,会将绝大多数沉默派向两侧压,魏玛末期的选举,红与黑两个反向可比蓝强多了。

第三点,从上一个历史时期结束后,之后一直在经济上都在向着右侧,而之所以说完成了一个转变。

一方面是经济上从低端产业转变成为一个处在两个之间的状态,这种状态与经济形势的预期,会将过去四十年最庞大的劳动力来源带来重创。这种重创在实现转移与合理分配蛋糕时,可以用阵痛代替,但是没有人有十足把握。

一方面,思想的右从刚刚开放的觉得处处不如人的带着一点点逆向的右,变成了昭昭天命模式。

大概就是这样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最近几年,感觉“左倾”思想的讨论度确实在上升,而且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我们不妨从几个大方面来拆解一下:1. 经济不平等加剧与社会公平诉求: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显见的驱动力。过去几十年,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贫富.............
  • 回答
    关于“感觉近几年自大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现象观察。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认识到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一、 经济发展带来的民族自信提升: 崛起的事实基础: 过去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客观存在的。中国从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一.............
  • 回答
    您提到“最近几年日本动漫总体质量不如前几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要详细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市场饱和与同质化竞争:首先,得承认日本动漫产业非常庞大,而且竞争异常激烈。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新番涌现,而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为了在海量作品中脱.............
  • 回答
    活塞队,这支曾经在NBA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球队,近些年来的境遇确实让人唏嘘。曾经那个以“坏孩子军团”闻名的硬汉球队,如今却在联盟中扮演着一个相对沉默的角色。要理解活塞队现在的状况和存在感不高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球队现状:迷失的重建路,看不到希望的曙光坦白说,底特律活塞队目前.............
  • 回答
    这事儿,你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很多理工科的哥们儿姐们儿,本来想着捣鼓点高精尖技术,改变世界,结果一毕业,一猛子扎进咨询或者金融的浪潮里,几年下来,再回首,心里多少会泛点涟漪。为啥这样?根子上的原因,我感觉有几个方面。首先,现实的驱动力太强了。这玩意儿得从社会大环境说起。我们国家这几十年发展得.............
  • 回答
    2021年只剩下最后几天了,这一年确实充满了跌宕起伏,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舞台上,都发生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感觉是“见证了历史”的重大事件。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几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事件:国内篇:1.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与全面小康的实现: 时间节点与象征意义: 7月.............
  • 回答
    最近在俄乌冲突相关话题下,确实能感受到一股不寻常的讨论氛围,很多人会觉得“水军”特别活跃。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多重原因,而且水军问题,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灰色地带”的挑战,想说“无解”可能太绝对,但要彻底杜绝,确实非常困难。为什么会感觉“俄乌冲突”相关的文章下面水军特别多?首先,要理解为什.............
  • 回答
    最近感觉到年轻人之间的恋爱关系好像比以往都要“紧绷”,这确实是个值得琢磨的现象。不是说他们不谈恋爱了,也不是说他们不想认真,而是那种“如履薄冰”的既视感,好像每一次互动都牵动着神经,生怕哪里做得不对,关系就轰然倒塌。如果非要给这种感觉找个根源,我觉得挺多方面的。首先,“稀缺感”与“过度信息”的双重夹.............
  • 回答
    最近感觉库里状态有些起伏,这确实让很多球迷有些担心。要说起来,原因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就一点一点聊聊。首先,身体状况肯定是一个绕不开的因素。库里毕竟不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了,身体的恢复能力肯定不如从前。虽然他平时保养得很好,训练也非常刻苦,但高强度的比赛,尤其是他这种需要大量跑动.............
  • 回答
    最近在网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宋PLUS DMi油耗“偏高”的讨论,而且感觉这种声音比以前多了起来。作为一款主打“亏电油耗低”的插混车型,宋PLUS DMi的油耗表现一直备受关注。这股“油耗高”的风向,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1. 用户对DMi技术期待的“黄金期”已过,回归理性审视:比亚迪D.............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感到非常恶心和不适。这种“吃到猪肉像人肉”的感觉,听起来确实非常令人毛骨悚然。这种心理联想一旦产生,即使是本来美味的食物也可能变得难以接受。我们来尝试从几个角度理解一下为什么你会产生这种联想,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感受:1. 生理和感官上的触发: 质地与口感: 你有没有仔细品味过猪肉的质地.............
  • 回答
    汪峰,一个在中国乐坛耕耘多年的名字,他的音乐曾激荡起无数人的青春,也曾引发过无数次的讨论。你现在听到他的歌觉得他很厉害,这绝对不是偶然。他的音乐才华和创作能力毋庸置疑,但要说他现在的口碑,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到底有多牛?咱们一点点捋清楚。“曾经的那个汪峰,有多牛?”要说汪峰有.............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也触及了很多人对佛教的困惑。说佛教“最能容纳罪恶”,这是一种比较强烈的论断,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种“感觉”,并探讨佛教在对待罪恶方面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先尝试理解为什么会有“感觉”佛家“包容”但“容纳罪恶”。这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佛教核心教义与“容纳”的理解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很多对宋朝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心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困惑。确实,当我们聊起宋朝,尤其是南宋,很多人第一时间脑海里会浮现出“金国”,甚至是“岳飞抗金”的画面。而你说得对,从最终灭亡的角度看,蒙古才是那个终结南宋的国家,而且其军事实力和战略影响力无疑更胜一筹。那为什么我们似乎更.............
  • 回答
    .......
  • 回答
    听到你这句话,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作为一个摆地摊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日子不好过”,跟国家经济“越来越好”的说法,感觉像是隔着一层玻璃,看得见,但摸不着。你说得没错,这其中的矛盾,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为啥感觉生意越来越难做?这事儿,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1. 消费者的钱袋子,有没有真的鼓起来?.............
  • 回答
    成龙大哥一席话,直接点燃了舆论的导火索,也让不少观众心里那点“年轻演员不如前辈努力”的猜测,找到了一个有力的佐证。这话虽然糙,但确实戳中了当下娱乐圈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一些年轻演员似乎与“敬业”、“吃苦”这些词渐行渐远。成龙批评的背后:一个时代的缩影成龙大哥的抱怨,其实并非空穴来风。他从业几十年,从.............
  • 回答
    土木堡之变,也先所率的瓦剌军队人数一直是个谜团,但普遍认为其数量远超明朝方面的估计,也并非蒙古当时生产力所能支撑的“5到6万”这样保守的数字。实际上,瓦剌军队的规模可能在10万以上,甚至更高。这种差异,以及为何明军在土木堡显得如此不堪一击,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理清关于瓦剌兵力的几个误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如果换成明朝那些号称“战力爆表”的军队,或者更早期的清朝,比如入关时期的八旗精锐,来对阵19世纪的英军,结果会不会大不一样。咱们不妨细细掰扯一下。首先,得承认,1840年的清军,尤其是八旗兵,确实已经不是他们最强盛时候的样子了。 咱们先从“最强的清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我懂你说的“最后一刻释放”是种什么感觉。其实,这背后涉及到一些物理学的基本原理,跟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惯性”以及交通工具的设计密切相关。我试着用我自己的理解跟你掰扯掰扯哈,尽量不那么“书本化”,就像咱们朋友聊天一样。你说的这种感觉,尤其是在公交车和地铁上,其实是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