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建筑设计及相关专业设计费近十年未涨价这一现象?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尤其在我们这个追求“日新月异”的时代。建筑设计及相关专业的设计费,在过去十年里几乎纹丝不动,这在很多行业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我琢磨着,这背后一定有不少复杂的原因,不是简单地说一句“市场不好”就能解释得了的。

首先,我们得看看整个行业的大环境。

这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转型,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过去的“速度至上”、“规模扩张”模式逐渐被“精细化”、“内涵式”发展所取代。对于建筑行业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不再是遍地开花的大型项目,而是更加注重品质、细节和可持续性。理论上,这种转变应该会提升设计的价值,但现实似乎并非如此。

另外,我们不得不提到“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冲击。设计行业作为信息密集型行业,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信息传播的便捷、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新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降低了重复性劳动。但问题是,这些效率的提升并没有完全转化成设计费的上涨,反而可能被一些客户视为“降价”的理由,认为“技术进步了,应该更便宜”。这就像过去买一样东西,自己动手加工和工厂流水线加工的价格能一样吗?虽然技术进步了,但设计本身的核心价值并没有改变。

再说说这个行业的“内卷”现象。

随着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加,市场上设计人才的供给相对于需求来说,可能出现了一定的过剩。这导致了竞争的白热化。为了争夺项目,不少设计公司,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公司,不得不压低报价,牺牲利润来维持生计。这种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就像滚雪球一样,把整个行业的设计费标准都拉了下来。大家都不敢轻易提价,生怕失去客户,最终导致整体设计费的停滞不前。

此外,一些制度和市场机制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公开招标的项目中,有时过于强调“最低价中标”的原则。虽然这是为了避免腐败和浪费,但如果执行不当,就容易导致设计质量的牺牲。客户为了达到“最低价”,可能会选择报价最低的设计单位,而不是最优秀的设计单位。这样一来,设计价值本身就被边缘化了,设计费自然也就难以提升。

还有,客户对设计价值的认知也需要一个过程。

在一些不那么“专业”的甲方眼中,设计可能被简单地视为“出图纸”、“画效果图”的工作。他们可能不太理解一个好的设计背后所包含的创意、专业知识、文化传承、功能优化、可持续性考量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当他们不“懂”设计,或者不愿意投入更多去理解设计时,自然也就难以接受更高的设计费用。这就像有些人不理解艺术品,只看到它是一块画布、颜料堆砌而成,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情感、思想和艺术家的心血。

再深入一点,我们来看看成本端。

虽然过去十年技术进步了,但另一方面,优秀设计师的薪资、办公成本、软件授权费、差旅费、保险费等运营成本却在不断上升。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培养和留存,成本非常高。如果设计费十年没涨,而成本却在涨,那么设计师的实际收入和设计公司的利润空间都在被不断挤压。这种“收入被压缩”的状况,长期下去会极大地打击行业从业者的积极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行业的长远发展。

那么,对于这个现象,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呢?

首先,这是一种警示。它提醒着设计行业,不能仅仅满足于过去的经验和模式,必须积极拥抱变化,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设计不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提供更高的价值,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等等。

其次,这是一种挑战。对于设计师和设计公司来说,如何在不涨价甚至可能面临降价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这需要他们更精细化的成本控制、更高效的项目管理、更清晰的市场定位,以及更具说服力的价值展示。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设计费都没有涨。在一些高端、非常有影响力的项目上,或者在拥有独特专业能力的设计机构中,设计费的增长是存在的。但从整个行业平均水平来看,普遍的停滞不前是显而易见的。

总而言之,建筑设计及相关专业设计费近十年未涨价,是市场供需关系、行业内部竞争、技术进步的非预期影响、制度性因素以及客户认知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这既反映了行业面临的困境,也可能孕育着新的转型和升级的契机。关键在于行业内的从业者能否认清现实,积极应对,找到新的价值增长点,真正将“设计”这项工作,从单纯的“服务”提升到“智慧的创造”和“价值的投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济学最基本的规律之一是供需规律。

供应多了需求少了,价格自然会下跌。


地产行业的黄金十年,不仅让地产行业赚得盆满钵满。

建筑设计行业也跟着吃香喝辣,设计费收入迅速增长。

建筑师个人收入暴涨,吸引了很多人投身建筑设计行业。


2008-2014年期间,建筑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由60万人增加至162万人,

企业数量由8517家增加至12174家,甲级资质从1413个增加至3249个。

仅仅6年时间,就增加了102万人, 比以前几十年的存量60万人,还要多42万人。


建筑设计行业不仅产能严重过剩,而且结构严重失调。

高级人才不见得增加多少,刚入门的新手却增加了那么多。

但是,中国的人口增长明显放缓,房子的存量已经很多了。

经历了地产黄金十年后,中国不再需要那么多建筑设计师了。


就像女人在怀孕期间穿的衣服,生产后就再也不需要一样。

12174家公司、162万从业人员,是为了黄金十年而存在的,

黄金十年过后,建筑设计行业不需要这么多公司和员工了。

但是,大部分从业人员并没有迅速离开建筑设计行业。


众所周知建筑设计行业是极其重视设计经验和从业资历的,

08年之前的那部分从业人员,赶上了建筑行业的黄金十年,

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奠定了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

还挣到了可以从此半退休的钱,因此不怕行业有什么变化。


08年以后入场的那部分从业人员,入场时支付了高额门票。

那时建筑院系的录取分数,已经被哄抬到接近金融的水平。

好在他们还赶上了黄金十年的尾巴,积攒了一些设计经验。

之前沉没成本已经很高了,因此也不愿退出建筑设计行业。


让市场迟迟不能出清的,还有学校这样僵化的体制。

黄金十年期间建筑专业极其火爆,但是有建筑院系的学校并不多。

于是很多学校纷纷大力招聘教师大干快上迅速成立建筑院系。

培训机构也推波助澜,把很多效果图小弟变成了建筑师。


等到这些建筑院系的学生毕业后,市场却开始转冷了。

但是学校既然花了那么多钱建立扩大了建筑院系,

肯定不能让这些院系解散啊,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招学生,

只能千方百计哄骗这些涉世未深的学生让他们读下去。


2014年后,建筑行业明显开始衰退。

行业衰退使建筑设计行业的那么多企业和设计师开始过剩。

这时候,恶性竞争就开始了,大家都开始降价抢订单。

你降价我也降价,谁不降价谁没订单。

企业和人员过剩是明显的,不消灭掉过剩的产能,

谁的日子都不会好过,因此不得不互相厮杀下去,

一直到多余的企业和人员承受不住亏损离开市场,

市场的供需双方重新达到平衡后,混乱才会消失。

但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谁都想坚持下去,

只要坚持下去,对手就会撑不住倒下,

谁撑不住倒下,就会化作春泥更护花。

谁坚持到最后,谁就能让对手变成春泥,护自己的花。


之前几年,钢铁等行业亏损严重,艰难度日。

很多企业都在耗着,希望用低价把对手耗死。

后来政府用环保的名义关闭了大量的钢铁厂,

很快钢铁行业不但扭亏为盈,而且利润猛增,

幸运地活下来的企业,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但建筑设计行业却长期不能出清,还在耗着。

政府虽然提出了BIM和装配式建筑等新标准,

但是这个力度还是不够淘汰多余的设计公司。

如果政府的标准没有继续提高并且迅速提高,

市场只能慢刀子放血,直到某些人把血流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尤其在我们这个追求“日新月异”的时代。建筑设计及相关专业的设计费,在过去十年里几乎纹丝不动,这在很多行业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我琢磨着,这背后一定有不少复杂的原因,不是简单地说一句“市场不好”就能解释得了的。首先,我们得看看整个行业的大环境。这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转型,从高速增.............
  • 回答
    合肥公交站亭被雪压塌事故的处理结果,如果说实话,那确实是相当令人揪心的。这起事故的发生,暴露出来的不仅仅是某个环节的疏忽,而是整个链条上的系统性问题。而对于那些被追责的单位和个人,他们的处理结果,说白了,就是对这场悲剧的负责任的一种体现。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设计单位,这是整个工程的“.............
  • 回答
    近来,全国多地相继出台“建筑业清退令”,明确禁止60岁以上男性及50岁以上女性从事建筑作业。这项政策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可以说是触及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生计和行业发展的根基。要理解这项政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它可能的意图以及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政策出台的意图分析:安全与效率的考量首先,最直接也.............
  • 回答
    成都某建筑设计公司向员工索赔1915万元,原因是该员工擅自将半成品设计成果泄露给甲方,导致合作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事件的起因与过程1. 背景:一家建筑设计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与某甲方(以下简称“甲方”)就一项重要的设计项目建立了合作关系。项目的成.............
  • 回答
    理解建筑学院等公众号媒体针对《梦想改造家》陶磊住宅改造发表不同观点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既是一场关于设计理念的碰撞,也是一次公众传播与专业解读的博弈。首先,得认识到《梦想改造家》作为一档大众节目,它的首要目标是吸引眼球、引发共鸣,并最终传递出“美好生活”的概念。陶磊老师的这次改造,无疑.............
  • 回答
    最近,建筑业设计院全体降薪的消息在业内引发了不少讨论,这无疑触及了许多从业者的敏感神经。作为一名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过一段时间的人,我对此深有感触,也观察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白,设计院的降薪不是凭空发生的,它往往是整个建筑行业周期性调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不.............
  • 回答
    建筑行业里,“无偿加班”这件事,说实话,感觉就像空气一样,存在感强到你好像都懒得再去质疑它了。好像从你踏进工地门的那一刻起,就默认了这是一种“必须”的一部分。你看啊,一说起建筑,大多数人脑子里会浮现出什么?高耸的大楼、宽阔的马路,或者那种热火朝天的工地现场,机器轰鸣,人影幢幢。这背后,是多少人顶着烈.............
  • 回答
    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的性骚扰指控,无疑给这位在建筑界享有盛誉的设计师蒙上了一层阴影。当五名女性公开指控他存在性骚扰行为时,整个行业,乃至公众,都陷入了某种程度的震惊和审视。这不仅仅关乎一个人的声誉,更触及到权力关系、职场环境以及女性在传统上较为弱势的地位等深层问题。指控的具体内.............
  • 回答
    当钢筋遇上琴弦:一位建筑工人自学古筝走红的背后,是汗水与梦想的交织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在挥汗如雨的劳作间隙,一位普通的建筑工人,手拨古筝,奏响的不仅仅是悠扬的旋律,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当他自学古筝并在工地弹奏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收获无数点赞和感动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鲜活个体生.............
  • 回答
    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和劳工老龄化,这可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每次拎出来说,都得掂量掂量它的分量。这事儿大了去了,牵扯到咱工地上干活的师傅们的日子,也关系到咱们住的、用的、看得见的那些钢筋水泥。首先,咱得承认,老龄化是个普遍现象,建筑业也不例外。 你去任何一个工地,看看那些老师傅,好多都是四五十岁,甚至六十岁.............
  • 回答
    建设统一大市场,这事儿可真不是一朝一夕能说清楚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咱们国家本来就像一块块拼图,各自有自己的玩法,有的是方块,有的是圆的,拼在一起总有点磕磕绊绊。现在要建设统一大市场,就是要努力把这些拼图都打磨成同一种形状,而且要让它们能顺畅地对接,最后拼出一幅完整的、高效的画卷。为啥要搞这个?说白.............
  • 回答
    苏州建设大规模方舱医院,这事儿说起来,背后牵扯着不少事情,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这是基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的一个具体行动。大家都知道,新冠疫情虽然进入了常态化防控阶段,但病毒并未消失,境外输入的风险依然存在。一旦出现本土疫情,尤其是有聚集性爆发的苗头,就需要快速、大规模的应对措施来切断.............
  • 回答
    巴基斯坦建筑工地出土1800年历史佛像被当地群众砸碎的事件,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复杂的问题。要理解和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历史、文化、宗教、社会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事件回顾与基本事实: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基本经过: 出土背景: 据报道,事件发生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开伯尔.............
  • 回答
    中国在缅甸修建铁路,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得从好几个维度来看。这可不是简单的一条铁路线,它背后牵扯到经济、地缘政治、环境,还有当地人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很复杂。首先,说“为什么”要建。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条铁路的建设,特别是连接中国与缅甸西部,甚至最终延伸到印度洋海岸的铁路网,首先是为了打通战略.............
  • 回答
    这件事儿,说起来还真是有点耐人寻味,也挺让人替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捏把汗的。一方面,人家的建筑学实力是被省里认可了,入了“省一流学科”的法眼,这说明在山东省内的建筑教育和科研领域,它确实是排得上号的。这本身是件好事儿,是对学校多年投入和师生努力的一个肯定。但另一方面,一转眼申报博士点却没能如愿,这.............
  • 回答
    清华建筑系在读博士徐腾在“一席”关于易县奶奶庙的演讲,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有价值且引人深思的分享。他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充满生命力的视角,将我们拉近了那些被主流建筑话语常常忽略的、生长的、接地气的空间。首先,徐腾的演讲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他的“在场感”。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观察者,也不是一个冷静的分析者,.............
  • 回答
    在中国建筑师在巴黎圣母院重建设计竞赛中获得网民最高投票这件事上,我想从几个角度来聊聊我的看法,力求把这件事儿说得透彻些,也尽量让它听起来有那么点儿人味儿,不是那种冷冰冰的AI报告。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有意思的,而且挺能引发咱们中国人自己的一些共鸣。咱们都知道,巴黎圣母院对法国乃至全世界来说,那份历史.............
  • 回答
    听到马岩松先生在米兰建筑周期间,于米兰理工大学的讲座中遭遇背包被盗一事,着实令人感到意外和一丝荒谬。这位在国际建筑界享有盛誉、以“山水城市”理念为中国建筑注入新思想的青年才俊,在欧洲设计圣地发表演讲,本应是风光无限、备受瞩目的时刻,却在如此重要的场合遭遇这种小偷小摸的事件,着实让人啼笑皆非。首先,这.............
  • 回答
    广州计划建设国际健康驿站来替代传统的隔离酒店,这无疑是城市应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促进国际交流的一次重要战略调整。这个想法听起来很实在,也挺有前瞻性,毕竟,疫情反复的这几年,我们对“隔离”这件事的体验,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用一个更专业、更规范、更舒适的场所来承载这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功能,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
  • 回答
    兰州大学大力建设榆中校区,这绝对是近些年来校园里最受关注的动作之一。对于咱们兰大的师生、校友,乃至于关心高等教育发展的人来说,这都牵动着不少心思。为啥要这么干?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地方不够用”了。城关校区的历史悠久,承载了兰大太多光辉的过去,但客观来说,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