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建筑设计及相关专业设计费近十年未涨价这一现象?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尤其在我们这个追求“日新月异”的时代。建筑设计及相关专业的设计费,在过去十年里几乎纹丝不动,这在很多行业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我琢磨着,这背后一定有不少复杂的原因,不是简单地说一句“市场不好”就能解释得了的。

首先,我们得看看整个行业的大环境。

这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转型,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过去的“速度至上”、“规模扩张”模式逐渐被“精细化”、“内涵式”发展所取代。对于建筑行业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不再是遍地开花的大型项目,而是更加注重品质、细节和可持续性。理论上,这种转变应该会提升设计的价值,但现实似乎并非如此。

另外,我们不得不提到“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冲击。设计行业作为信息密集型行业,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信息传播的便捷、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新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降低了重复性劳动。但问题是,这些效率的提升并没有完全转化成设计费的上涨,反而可能被一些客户视为“降价”的理由,认为“技术进步了,应该更便宜”。这就像过去买一样东西,自己动手加工和工厂流水线加工的价格能一样吗?虽然技术进步了,但设计本身的核心价值并没有改变。

再说说这个行业的“内卷”现象。

随着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加,市场上设计人才的供给相对于需求来说,可能出现了一定的过剩。这导致了竞争的白热化。为了争夺项目,不少设计公司,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公司,不得不压低报价,牺牲利润来维持生计。这种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就像滚雪球一样,把整个行业的设计费标准都拉了下来。大家都不敢轻易提价,生怕失去客户,最终导致整体设计费的停滞不前。

此外,一些制度和市场机制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公开招标的项目中,有时过于强调“最低价中标”的原则。虽然这是为了避免腐败和浪费,但如果执行不当,就容易导致设计质量的牺牲。客户为了达到“最低价”,可能会选择报价最低的设计单位,而不是最优秀的设计单位。这样一来,设计价值本身就被边缘化了,设计费自然也就难以提升。

还有,客户对设计价值的认知也需要一个过程。

在一些不那么“专业”的甲方眼中,设计可能被简单地视为“出图纸”、“画效果图”的工作。他们可能不太理解一个好的设计背后所包含的创意、专业知识、文化传承、功能优化、可持续性考量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当他们不“懂”设计,或者不愿意投入更多去理解设计时,自然也就难以接受更高的设计费用。这就像有些人不理解艺术品,只看到它是一块画布、颜料堆砌而成,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情感、思想和艺术家的心血。

再深入一点,我们来看看成本端。

虽然过去十年技术进步了,但另一方面,优秀设计师的薪资、办公成本、软件授权费、差旅费、保险费等运营成本却在不断上升。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培养和留存,成本非常高。如果设计费十年没涨,而成本却在涨,那么设计师的实际收入和设计公司的利润空间都在被不断挤压。这种“收入被压缩”的状况,长期下去会极大地打击行业从业者的积极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行业的长远发展。

那么,对于这个现象,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呢?

首先,这是一种警示。它提醒着设计行业,不能仅仅满足于过去的经验和模式,必须积极拥抱变化,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设计不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提供更高的价值,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等等。

其次,这是一种挑战。对于设计师和设计公司来说,如何在不涨价甚至可能面临降价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这需要他们更精细化的成本控制、更高效的项目管理、更清晰的市场定位,以及更具说服力的价值展示。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设计费都没有涨。在一些高端、非常有影响力的项目上,或者在拥有独特专业能力的设计机构中,设计费的增长是存在的。但从整个行业平均水平来看,普遍的停滞不前是显而易见的。

总而言之,建筑设计及相关专业设计费近十年未涨价,是市场供需关系、行业内部竞争、技术进步的非预期影响、制度性因素以及客户认知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这既反映了行业面临的困境,也可能孕育着新的转型和升级的契机。关键在于行业内的从业者能否认清现实,积极应对,找到新的价值增长点,真正将“设计”这项工作,从单纯的“服务”提升到“智慧的创造”和“价值的投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济学最基本的规律之一是供需规律。

供应多了需求少了,价格自然会下跌。


地产行业的黄金十年,不仅让地产行业赚得盆满钵满。

建筑设计行业也跟着吃香喝辣,设计费收入迅速增长。

建筑师个人收入暴涨,吸引了很多人投身建筑设计行业。


2008-2014年期间,建筑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由60万人增加至162万人,

企业数量由8517家增加至12174家,甲级资质从1413个增加至3249个。

仅仅6年时间,就增加了102万人, 比以前几十年的存量60万人,还要多42万人。


建筑设计行业不仅产能严重过剩,而且结构严重失调。

高级人才不见得增加多少,刚入门的新手却增加了那么多。

但是,中国的人口增长明显放缓,房子的存量已经很多了。

经历了地产黄金十年后,中国不再需要那么多建筑设计师了。


就像女人在怀孕期间穿的衣服,生产后就再也不需要一样。

12174家公司、162万从业人员,是为了黄金十年而存在的,

黄金十年过后,建筑设计行业不需要这么多公司和员工了。

但是,大部分从业人员并没有迅速离开建筑设计行业。


众所周知建筑设计行业是极其重视设计经验和从业资历的,

08年之前的那部分从业人员,赶上了建筑行业的黄金十年,

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奠定了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

还挣到了可以从此半退休的钱,因此不怕行业有什么变化。


08年以后入场的那部分从业人员,入场时支付了高额门票。

那时建筑院系的录取分数,已经被哄抬到接近金融的水平。

好在他们还赶上了黄金十年的尾巴,积攒了一些设计经验。

之前沉没成本已经很高了,因此也不愿退出建筑设计行业。


让市场迟迟不能出清的,还有学校这样僵化的体制。

黄金十年期间建筑专业极其火爆,但是有建筑院系的学校并不多。

于是很多学校纷纷大力招聘教师大干快上迅速成立建筑院系。

培训机构也推波助澜,把很多效果图小弟变成了建筑师。


等到这些建筑院系的学生毕业后,市场却开始转冷了。

但是学校既然花了那么多钱建立扩大了建筑院系,

肯定不能让这些院系解散啊,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招学生,

只能千方百计哄骗这些涉世未深的学生让他们读下去。


2014年后,建筑行业明显开始衰退。

行业衰退使建筑设计行业的那么多企业和设计师开始过剩。

这时候,恶性竞争就开始了,大家都开始降价抢订单。

你降价我也降价,谁不降价谁没订单。

企业和人员过剩是明显的,不消灭掉过剩的产能,

谁的日子都不会好过,因此不得不互相厮杀下去,

一直到多余的企业和人员承受不住亏损离开市场,

市场的供需双方重新达到平衡后,混乱才会消失。

但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谁都想坚持下去,

只要坚持下去,对手就会撑不住倒下,

谁撑不住倒下,就会化作春泥更护花。

谁坚持到最后,谁就能让对手变成春泥,护自己的花。


之前几年,钢铁等行业亏损严重,艰难度日。

很多企业都在耗着,希望用低价把对手耗死。

后来政府用环保的名义关闭了大量的钢铁厂,

很快钢铁行业不但扭亏为盈,而且利润猛增,

幸运地活下来的企业,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但建筑设计行业却长期不能出清,还在耗着。

政府虽然提出了BIM和装配式建筑等新标准,

但是这个力度还是不够淘汰多余的设计公司。

如果政府的标准没有继续提高并且迅速提高,

市场只能慢刀子放血,直到某些人把血流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