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建筑学院等公众号媒体针对《梦想改造家》陶磊住宅改造发表不同观点?

回答
理解建筑学院等公众号媒体针对《梦想改造家》陶磊住宅改造发表不同观点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既是一场关于设计理念的碰撞,也是一次公众传播与专业解读的博弈。

首先,得认识到《梦想改造家》作为一档大众节目,它的首要目标是吸引眼球、引发共鸣,并最终传递出“美好生活”的概念。陶磊老师的这次改造,无疑抓住了“老宅新生”、“空间利用”、“人文关怀”等几个大众喜闻乐见且容易理解的主题。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曾经破败的老宅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居住者老奶奶脸上洋溢的幸福,以及那些巧妙的设计细节带来的惊喜。这种情感上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节目最直接的传播效果。

然而,建筑学院等公众号媒体的视角则更为专业和审慎。他们的受众往往是建筑从业者、学生、以及对建筑有深度兴趣的爱好者。这些媒体更关注的是:

1. 设计理念的纯粹性与可持续性:
陶磊的设计思路: 很多评论会聚焦于陶磊所提出的“风骨”、“侘寂”等美学概念,以及他试图在保留老宅原有肌理和精神的同时,融入现代居住需求的设计手法。他对于材料的选择(如夯土墙的保留与修复、木材的运用)、光影的处理、空间的呼吸感等,都是专业人士会重点探讨的。
学院派的审视: 一些建筑学院的视角可能会质疑,在面对一个实际的居住项目时,过度强调某种“美学流派”是否会牺牲实用性或成本效益。他们可能会从结构安全性、材料耐久性、施工工艺的标准化、以及未来维护的便利性等角度出发,对设计方案提出疑问。比如,是否因为追求“风骨”而忽略了必要的保温隔热措施?夯土墙的长期耐久性如何在气候多变的地区得到保障?
“过度设计”的争议: 有的评论可能会认为,陶磊的设计在某些地方显得有些“过于用力”,试图将某种理想化的居住状态强加给老奶奶,或者说设计的某些元素虽然有艺术性,但对于一个普通老人的日常生活来说,反而增加了复杂性。比如,一些极简化的设计虽然美观,但在实际使用中可能不够便利。

2. 改造的“真实性”与“理想化”:
节目剪辑的影响: 媒体会意识到《梦想改造家》是通过高度剪辑的节目来呈现的,很多细节和实际操作过程可能被弱化或省略。陶磊的设计在节目中呈现出的“完美”状态,可能是在大量后期投入和精心布置下达成的。
专业媒体的“还原”: 建筑媒体则倾向于去“还原”这个项目更真实的一面,他们会去探究设计背后的逻辑,而非仅仅是表面的效果。他们可能会关注设计决策是如何做出的,在预算和时间限制下,哪些妥协是必要的,哪些是值得商榷的。
对“梦想”的质疑: 有时,专业媒体也会对节目所贩卖的“梦想”提出质疑,认为它可能制造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即通过一次改造就能解决所有生活问题,或者认为所有的老宅改造都能达到如此“惊艳”的效果。他们会更侧重于讨论改造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3. 设计者与居住者的关系:
尊重居住者的需求: 好的改造设计,除了技术和美学,更重要的是尊重居住者的生活习惯、生理条件和心理需求。陶磊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老奶奶的行动便利性,比如增加了扶手、调整了卫生间的高度等。
解读的差异: 然而,不同的媒体可能会对“尊重”的定义有不同解读。有的认为陶磊的设计高度契合了老奶奶对“回到过去”的怀念,将其生活在一个充满回忆且舒适的空间里。另一些则可能觉得,设计师在满足“怀旧”的同时,是否也过度干预了老人本可以更自由的选择,甚至某些设计元素(如大面积的开放空间)对于一个独自居住的老人来说,可能并不那么“实用”。

4. 社会文化层面的讨论:
乡土记忆与现代生活: 陶磊的设计触及了中国乡村老宅的改造以及如何与现代生活融合的议题。这种“乡土情结”是许多观众能够产生共鸣的。
建筑的“使命”: 专业媒体则会进一步引申,讨论建筑师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是应该专注于创造引领潮流的现代建筑,还是应该致力于修复和再利用现有的建筑遗产,并思考它们如何在当下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命力?陶磊的设计显然属于后者,但其具体实践方式就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总结来说,建筑学院等公众号媒体针对陶磊住宅改造发表不同观点,并非简单的“批评”或“赞扬”,而是一种多元化的专业解读和批判性反思。

一方(大众传播): 侧重情感连接、美好生活呈现、以及对居住者幸福感的展现。
另一方(专业媒体): 侧重设计逻辑、技术可行性、材料运用、美学理论的实际落地、以及对设计者与居住者关系和项目背后价值的深度剖析。

这种观点的差异,恰恰反映了建筑作为一个复杂领域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它既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也是社会、文化、经济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产物。当一个项目同时进入大众视野和专业讨论时,产生不同的声音是自然且有益的,它能促使我们从不同角度更全面地理解一个设计,甚至引发对建筑行业本身发展方向的思考。与其说是一种“观点不同”,不如说是从不同维度对同一事物进行的深度审视和价值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用多说,这就是wb,而且背后有推手的。

如果老人家和他的儿女上网的的话,

看到这个问题估计也会不高兴,

题目里用公厕风红砖房就已经有诱导之嫌了,关键词里竟然也有“公共厕所”,

我举报过问题,但依旧挂在这,8k+的关注,被浏览1500w次。

自己的回答里也一瞬间涌进特多像躁郁症一样的评论者,不堪其扰。

对建筑师和节目的讨论也远远超过设计或者审美本身了,无休止地谩骂侮辱,没完没了。

可能只有两成人在认真讨论建筑,还有两成人以为自己在讨论建筑,六成人都是在宣泄。

有的当地人拍了照片上传到微博,

可以看到在日光晴好的环境,

有节目镜头里没拍出来的体量感

万般差劲也好,

起码这是对窥伺抵挡感特别强的住宅建筑,

尤其是上节目改造完话题度特别高的一亩三分地,挺怕住不安宁的,

圈起来了,生活区围在垓心,等春暖花开自己小院里种点什么,晒晒太阳都没有人打扰,

按照好事网友的秉性,

这地方都能成网红打卡和直播蹭热度的地方,

影影绰绰全是人,如果是个人都能一眼看到厨房卧室,那就真没法住了。

设计的好与坏,留给甲方乙方的讨论吧。

究竟一开始收了130多万,还是节目组明确和老人的孩子讲过负担一半,他们只需要付六十多万,多退少补之类的,看客无从得知,

但是用公厕,在人家家的照片上涂鸦男女字样,属实有点过分了,

更别提日后注定会有的打扰和好事者的探索了。

这几天除了一个民宅改造,还有大得多的事情全网在传,但是唯独这个事情最热闹。

从过往经验来看,

一个事情有着本不该有的讨论热度,往往意味着同期有别的事情不想让大家讨论。

user avatar

我是学建筑的,真要网暴他那还是网暴轻了

尤记得大二的时候不懂事,我也画过那么一条又窄又长尽头没啥东西的走道,老师瞪大眼睛问你画这走道给谁走呢?这一句话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陶大设计师可能贵人多忘事,大学老师说的话都忘了

卫生间都是裸露的红砖,我想知道有水沾上去发霉了长蘑菇了咋办,擦也擦不掉,红砖还超级吸水,一泡水还会溶水(我都无法想象那个场面)。别说啥北方天气干燥,我家也是北方的,我小时候家里还长过蘑菇呢

今天和同学吃饭,同学家里农村的,和我探讨过很多关于乡村建筑的话题,非常有生活经验,她看了一眼就说这房子不住人还能看一住人就是垃圾场,我想了想好像垃圾场也是这种红砖围墙

最后,出于个人利益,我都气的胃疼。甲方本来就觉得我们设计师没用,设计费这么多年就涨了几个子儿,这么一整不更觉得你们设计师都是挣的装逼钱,以后让俺们怎么混?

最最后,我想解释一下,搞建筑的不是都是装逼怪,踏踏实实做人做事的还是有很多的,希望大家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正常的设计师,不是所有有艺术理想的设计师都是带着小布尔乔亚高高在上的傲慢姿态的,我也痛恨这样的嘴脸,艺术不是对普通人的pua

追更————

眼瞅着点赞好几百了,说一下我的感觉吧

我觉得建筑师分两种,一种是注重功能结构等更多一点的(一般是工科类的建筑系毕业的),一种是注重空间体验更多一点的(一般是美院类的建筑设计毕业的)。这两种做得好的大有人在,这两种方向都是非常值得尊重的。

而且偏重不是偏见,不是说工科类建筑师都不考虑设计美学也不是说美院毕业的设计师对功能结构就一窍不通,只是研究方向有一点不一样而已,优秀的建筑师应该是遵循“实用、坚固、美观”的原则。

可气的是陶磊他什么都没占,据说也没有考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证,不知道是怎么负责下来整个项目的,就很无语。这种就像没有医师资格证的黑诊所给人治病

最后我想鼓励一下在美院学建筑的同学们吧,在哪儿上大学不是自学呢(狗头),你们有你们的专长和优势,有一年我去看了央美的毕业展,空间类设计的毕业作品都是很优秀的,陶或许就是个不学无术的装逼怪,不能代表所有美院毕业的设计师

艺术少一些偏见,就多一份纯粹,对观众和艺术家都一样,我也是这么自勉的

user avatar

----11.25更新-----

还想多说两句,因为这期节目,很多网友迁怒于《梦改》这个节目,甚至说节目组合伙设计师坑钱,这个真的没必要,梦改的大部分节目,排除个人喜好,以那个施工标准和用料,不算设计费也基本是“慈善价”,很多期的改造你哪怕喜欢按照最后给的价格你也是做不出来的。

这期的翻车真的大部分是这个设计师个人的问题,当然节目组也有责任,毕竟人是他们选的,后期的沟通和监督也出了问题。不过无论如何,这期节目给《梦改》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度和流量,还是希望节目组能好好善后,给业主,给观众一个满意的交代。

另外节目组杀人诛心也好,挽回声誉也好,紧接着最新一期的节目是顾忆老师的改造项目,他也是我原文举例上季第四期节目的设计师。

最新这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顾忆对业主说的:

你跟我说的话,我都记得

当然这期也不是绝对完美,比如开放式的厨灶离饭厅那个沙发太近了,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态度,同样是设计师,真的是一个天一个地。




------原帖手动分割线-------


这期节目我一直是带着说服自己的心情看的,毕竟也许咱的欣赏水平低呢,直到看到了那个让我破防的厨房,没错,就是那个小的连转身都困难得厨房,那个一开门就会打到正在做饭人的厨房。到这里我敢肯定设计师设计这个房屋的时候就没考虑过委托人的使用环境和感受,完全凭自己的喜好发挥。


你要单把这个厨房拎出来,大小也就最多城里建筑面积70平方小两房的水平。你能想象这是为逢年过节有十多口人准备饭菜的厨房?这是一个农村花132万造的大房子的厨房?设计师在家自己大概是不做饭的,他说他自己是农村出来的,不明白厨房对农村一大家的意义?不,他就是坏!!这房子是他的“艺术品”,你们这些乡巴佬整天在里面烟火缭绕,别把我的砖熏黑了。


他不是不懂




然后他设计了这么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厨房



然后帮这个房子洗地的砖家我敢肯定也是不做饭的。



还有这个问题也不用无限上纲上线,我觉得这就是这个设计师个人的问题,和什么届什么圈也没啥关系。同样的节目,第七季第四期那个房子才堪称艺术品,区别只在于设计师有没有用“心”!


【《梦想改造家 第七季》 第4期 大山深处的农村土屋“重生记”-哔哩哔哩综艺】




这才是农村该有的厨房!!!






user avatar

这个事儿充分说明了建筑师的不专业和无知。其实大家不用去讨论好不好看,因为好不好看美不美观这个事情的确是每个人有不同的判断,但是一个西北地区的民居就不得不考虑当地的一些地理环境特性。

西北地区风沙大,所以常规的房子都是墙厚窗小,但是设计师给老人搞了一个镂空的院墙,我就想问当沙尘抱过来的时候,你这个镂空的院墙到底能挡住什么?整个院子瞬间都会落满风沙。

农村的房屋可以想见,周边是有很多老鼠的劣质性动物的,所以一般大家都会把粮仓封的好好的,但是设计师给库房设计了一个镂空的墙,阳光斜射的时候的确有很不错的光线效果,但是老鼠这下可方便了。

在冬季气温极低的白银地区,你装个地暖。可以说性价比是极低的。以当地农村的生活水平,我估计老人一辈子都舍不得开一次。结果就是几万块钱抓了个地暖,老人还得在地面上再生炉子。

老人家全部子女回来,有20多口人要一起吃饭,想象中农村其乐融融的大餐厅被设计师一个会使一样的餐厅所代替,坐不下全部人只能排队轮流吃饭。

最后才是成本问题,他这个房子的造价按当地的水平可以弄三个。你要是当地的煤老板有钱没地方用,你这么实验一把可以理解,可那是老人一辈子的血汗钱。

我想说,即便我们承认这个设计师所有在美观上的选择都是正确的,但如此多的功能缺陷是过于傲慢,完全不考虑当地人需求和当地地理气候特征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没什么好洗的,这不是去争论砖头到底好不好看,可以解决的。

user avatar

仔细去看原节目———注意老爷爷的“视点”,他根本没有正眼看过这套房子。

全程都是看着家人,看着小孩,嘴里在说:好看,漂亮。

大家再回忆一下全球范围内所有改造类节目,那些“业主”的行动,基本都是“眼睛看着房子,表情呆滞,目光发直,一刻不停的观察环境”——这就是真的在认真观察,真的觉得这个空间有魅力。认知系统被环境吸引住了的表现。

而老人没有这个表现。全程“根本就不太重视房子”。

这篇文章还敢说【看了节目没发现老人哪里不满意】?

虽然不需要人人都做侦探,但我觉得大家都出来工作,基本的身体语言还是要懂。如果你做过销售工作就明白:介绍商品的时候,对方并没有特别死死的盯着商品,他就并不是真的喜欢。而那些眼镜挪不开的人,就是大肥羊,因为他真的想要,已经心动了。

人的心理活动完全是体现在视觉方向上的。


你真觉得,老人很喜欢 ?

user avatar

更新:说一下违建的事,本来没啥关联刻意不愿多说的。但陶磊被网暴了,导致房子都要被拆了的观点确实不敢苟同。他作为建筑师,知法犯法,违法建设啊。甲方想偷面积或违建都还得拦着呢,这个时候职业底线呢?

分割线

还是要先强调一下:陶磊不代表建筑师群体,陶磊的单一作品更不代表建筑师和大众的对立和不一致。

洗地不至于,观点不一样吧。原作者好像还只是在校研究生,在这么大的舆论下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是非常难得的,但里面的部分意见值得商榷,各大建筑公众号纷纷转载就另人不安了,似乎真有一种建筑师们都觉得好的幻象。

说几个作者的结论和我的意见:

1.作者认为这是一场网暴

与其说这是一次建筑师与大众的矛盾冲突,不如说这又是一场被恶意操纵的舆论暴力。

首先,这不是建筑师与大众的矛盾,这样的设计绝不是建筑师都认可的好设计,好的设计大家是有共识的。其次,网络确实放大了很多事,但谈不上恶意操纵,看看B站上满屏的退钱和各种吐槽,真的有那么多别有用心么?那为啥往期没有?

2.作者认为委托人喜欢就好

在验房过程中,委托人一家几乎是每到一个房间便要鼓掌一番。“真漂亮”,“比想象中好”,“这个真特色”,“紧凑,比原来的美观多了”等等的评述不断出现。

可以说,这里有洗的嫌疑。首先这是综艺,大众就有权利评价好坏。另外,我们评价这个设计,本身就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它是否优秀,而非是否合格。或者,在往期节目中,它算是好的还是坏的。

3.作者认为用砖经济,也认为不够美观。

用砖经济砌砖贵啊,贵出天际了。美不美不讲,室内清洁长期使用不符合功能要求。

4.小洋楼不好

同意,但二层小楼还是好的。

亨利·福特有句名言:在汽车发明之前,如果你问人们需要什么,答案是一匹更快的马。真正满足委托方需求,才是真正的服务。

设计的真正挑战是:去理解终端用户未得到满足的和未表达出来的需求。老爷子要一栋二层小洋房,好的设计师要抓住这个需求,给出正确的答案。

5.二层不好

一者是不必要。因为乡村的土地富裕,并非像城里一样是一个设计难点。大平层的优势自不用多说。

二者是不方便。视频中的爷爷奶奶看起来身体尚且健朗硬朗,但可能终究有腿脚不方便的一天,等到那时候,上楼下楼便会成为很痛苦的事情。其次,视频中还有小孩子存在,楼梯产生的磕磕碰碰同样也是设计中需要规避的问题。

三者是不现实。造价仍然是一个问题。一层变二层,并非只是多做一些面积的问题,而是会在造价,工期和施工难度上都有大幅度地提高。

来到核心问题了,首先,这是老爷子的诉求(不是说要设计成小洋楼,但起码得有个大户门大院子敞敞亮亮——我家大门常打开的感觉);其次,这个诉求是有合理性的。

关于要不要建二层的问题,首先,满足业主要求,设计一个二层小楼并不是什么问题。说场地足够不需要,既然能把晒枣空间放二层露台让老爷子爬楼梯上去晒枣,为什么不能盖二楼院子留大点,餐厅留大点,厨房做大点,把晒枣的空间放在一楼院子里?

既然能把晒枣空间放二层露台让老爷子爬楼梯上去晒枣,为什么不能盖二楼院子留大点,餐厅留大点,厨房做大点,把晒枣的空间放在一楼院子里?再看看一楼的占地是够,但不局促么?不应该多留点公共空间么?

我就想和觉得二楼没必要同行们探讨下:把平时子女不用的卧室搬上去,一楼晒枣、交流,厨房餐厅做大,老两口起居生活宽宽敞敞的,村里乡亲们一起多到家里聚聚,二楼私密一些不好么?

6.走道设计是基本合理的

更新:作者亦认为走道设计很差,这里我理解有误。

“咱们这个通道窄,所以相对昏暗,但是远端的院子是亮的,对着这个比较亮的地方你会很舒服。其实就是在控制它,有明有暗。”

一楼连通四个卧室的长长的走廊,就不说好不好了,动线这么长是做住宅的常规做法么?为什么卫生间不能直接搞在卧室里,冬天上厕所不冷么?

再看这个流线,把卧室都改叫展厅,围个内院,不就是个小展览馆么?

这个设计在范式上,就是个下层展览,上面工作室(卧室或起居空间的)+露台的艺术家工作室的模子,和凹舍并无二致,生套到老爷子身上,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关怀。

“像游走在园林里一样的感觉。”陶磊说道。结合他的其他作品,这的确是他常用的设计语言。

这就是问题所在,陶工不加思索的炒冷饭还说的貌似挺有道理。

7.其它问题

他(陶磊)屡屡尝试解释建筑学中的“建构”概念:如挑檐和柱子呈现90°的搭接关系、砖墙构造在美学和结构方面兼顾的作用、形式圈梁对内部空间的反映等等。

洗的嫌疑,99%的建筑都这么干。我有个观念,还是我们是工程师而非艺术家。不要和大众讲所谓“建构逻辑”,说直白点,这与结构师非要和大众(甚至建筑师)讲抗震等级柱截面为什么那么粗,配筋一样,这不是隔阂。

最后,让我们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来看这次事件。它反映了一点,即随着建筑学的发展,在大众的眼里,建筑师并非是和群众走得越来越近,而是走得越来越远了。随着部分建筑师明星光环的不断增加,建筑师俨然成为了一种好似艺术家或社会精英的身份象征。这使得民众和建筑师之间的沟通矛盾在日益加剧,终于在陶磊事件中迸发而出,一股脑儿地将怒火发泄给他一个人。

我认为建筑学和建筑师自身并不是曲高和寡的,只是陶工的设计不是好设计。

再看看公众号下的高赞评论吧,看这个号的绝大多数都是建筑师,可以看出专业和大众没有多少隔阂:

陶磊不代表建筑师群体,陶磊的单一作品更不代表建筑师和大众的对立和不一致。还是那句话,一班人理解不了,二班人也欣赏不来。

感谢赞同。


相关文章:

如何看待《梦想改造家》陶磊给农村老汉改造花132万,且人家要个二层小楼,他给人盖个公共厕所风的红砖房?

如何看待《梦想改造家》最新一期设计师陶磊引起的争议?设计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设计原则?

user avatar

且不说他这个东西的建筑风格好不好看,符不符合老人需求,我也不是做住宅的,也没具体做过农村住宅,但我目前就好奇一个事。

他有没有完整的施工图,有没有经过正常的审图流程,所有设计是否符合规范,包括但不限于采光,通风,节能,保温,消防,安全,审图合格了吗?能拿出审图合格的手续吗?

最起码我看二层是上人屋面但没有栏杆,按规范是不允许的。

再有,我可能记的不太准,后续我跟同事了解一下审批手续,我印象中农村住宅新建,翻建,要给镇里打申请,规划部门审批同意才能施工,才能拿到房证,请问这个项目有吗?一旦将来涉及拆迁等工作,业主对这房子有产权手续吗?拆迁能拿到赔偿吗?整个流程合规合法吗?

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就说过,做设计要拿尽量少的预算给委托方解决最多的问题,要满足业主的喜好需求安全合法,然后才是设计师自己的艺术追求,不然你的想法就是放屁

还有,正常的设计流程中,和甲方沟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每一个阶段的成果都需要以甲方能看懂的表现形式,给甲方讲解,汇报,甲方提出意见和需求,你不想改或者不能改可以说服他,不能说服就回来调整,改到合规且满意为止,然后进行下一步深化,我们平时出图改十轮二十轮都正常的

user avatar

建筑方案的好坏,特别是外观方面,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就本案来说,这个方案的确是失败的。

因为作为建筑师,出卖的是自己的脑力,业主花钱委托建筑师设计,结果成果业主不满意,那这个设计就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花钱的业主对建筑方案好坏最有发言权,本案子,业主对建筑方案是不满意的,基本就一票否决了。

建筑设计工作不是闭门造车,做出自认为好的方案,还要多与业主交流,想办法让业主从心底认同建筑师的理念,双方对建筑的理解如果不在一个频道上,要么建筑师说服业主来到自己频道,要么干脆别接这个项目,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出来的作品注定业主不满意。

user avatar

这房子已经反碱了,影响房子寿命

user avatar

“磊呀!你也想开点

那些认为你赚钱的

那就是社会上一小撮不懂“建筑”“艺术”的人

咱们行业上上下下都是非常信任你的

认为你就是能力不行。”


有两个点赞的,那我多说点。以下希望热心网友帮我转告陶老师

陶老师,看所有人都在说你,你这么大岁数也挺不容易的。

咱有个大胆的想法,我东北老家有两块宅基地,我就交给你了,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用建筑说啥就说啥,钱你出。

你要是同意咱俩现在就签合同。

user avatar

首先,我承认我是外行,确实不懂建筑,不过,我想问一下这些公众号的作者们:

假如让你们花132万,让设计师给你们设计这样一个房子,你们会同意吗?特别是如果你就想住二次洋楼,而设计师非要给你整个另类.........还口口声声的说你是外行,不懂艺术......你能干嘛?你是乖乖的听话呢?还是要求退钱?


这些公众号,在极力为陶某“洗白”的时候,忘记了几个问题:

1.这是给客户设计的“家”,不是参加比赛的艺术品!(虽然是节目,但人家这房子是一家人安身立命的场所!)

2.既然客户花了钱,不管他是不是专业,他的要求是不是应该最大程度的得到满足?是不是应该用“专业的方式”去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不是所谓的“引导”“纠正”呢?

3.设计者包括这些公众号的作者们有没有为客户考虑过,周围的人是怎么看待他的新“家”的?既然周围的人也“不懂艺术”,那他们会不会背地里去非议客户的新房子呢?这对客户和他的家人会不会有影响呢?

4.节目就是节目!你不用怀疑“真实性”!因为那真的就是一出戏!只不过是成本高低而已!老大爷一家看着很高兴?如果可以的话,最好不要只播放剪辑过的内容,把整个的过程都放出来!特别是等大爷一家真住进去之后,看看他们的反应,或许会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事情.......


说实话,在看过陶某人自己住的房子:

和给老大爷设计的房子的对比之后:

我只能说,老大爷是厚道人!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坚决要求重装,退钱!


最后,我想说,如果陶某人这样的设计也能过关,还有人为他呐喊助威,指责什么“大众审美”的话........以后,装饰公司胡乱装修完了之后,告诉你“这就是艺术”........那你就忍着吧........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理解建筑学院等公众号媒体针对《梦想改造家》陶磊住宅改造发表不同观点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既是一场关于设计理念的碰撞,也是一次公众传播与专业解读的博弈。首先,得认识到《梦想改造家》作为一档大众节目,它的首要目标是吸引眼球、引发共鸣,并最终传递出“美好生活”的概念。陶磊老师的这次改造,无疑.............
  • 回答
    将地方生育优化政策的效果纳入政府政绩考核,这一建议无疑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它涉及到政府治理、人口发展、社会公平以及经济可行性等多个层面。对此,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审视和分析。一、 建议的出发点和合理性:首先,理解这一建议的出发点至关重要。其核心在于: 提升政府对人口问题的重视程度: 当前许.............
  • 回答
    胡如珊女士执掌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一职,这无疑是当下中国建筑界乃至设计界的一件大事。消息一出,立刻在业界和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关注。要理解这件事的深远意义,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这是对胡如珊女士个人能力与声望的最高肯定。胡如珊女士作为如恩设计研究室(Neri&Hu Design.............
  • 回答
    “十年百亿,建百强大学”——当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打出这句口号时,无疑是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极其宏大的目标。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投入,更是对于学院未来发展方向和质量的期许。要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一、 “十年百亿”:决心与投入的体现首先,“十年百亿”这个数字本身就展现了学院的决心.............
  • 回答
    这件事儿,说起来还真是有点耐人寻味,也挺让人替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捏把汗的。一方面,人家的建筑学实力是被省里认可了,入了“省一流学科”的法眼,这说明在山东省内的建筑教育和科研领域,它确实是排得上号的。这本身是件好事儿,是对学校多年投入和师生努力的一个肯定。但另一方面,一转眼申报博士点却没能如愿,这.............
  • 回答
    收到您的请求,关于“人大代表建议缩短教育学制:初中 3 年、高中 2 年”,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力求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剔除AI痕迹,深入探讨这一提议可能带来的影响。提议的背景与出发点首先,我们要理解提出这项建议的初衷。人大代表提出这样的设想,通常是出于对当前教育现状的一些观察和思考。这背后.............
  • 回答
    人大代表的这项建议,触及了当前社会中一个日益凸显的青少年消费与金融风险问题。要全面理解这项建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其提出的背景、潜在的益处、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与教育意义。一、 建议提出的背景与根源这项建议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观察: 青少年.............
  • 回答
    对于福建厦门莲花中学教师建议学生携全家追星肖战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评价。事件本身及引发的争议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概况:有媒体报道称,福建厦门莲花中学的一位教师(具体身份和言论细节可能存在不同表述,但核心是“教师建议学生携全家追星肖战”)在课堂上或其他场合,向学生提出了.............
  • 回答
    看待全国政协委员“建议禁止学校张贴高考喜报”的提议,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教育公平、学生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价值导向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提议的出发点,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提议者的初衷和关切点是什么?普遍来说,提出这类建议的委员,往往是出于对教育生态.............
  • 回答
    2021年天津大学建筑学考研中,本校建筑学学生“全军覆没”的消息一出,无疑在业内激起了千层浪。这不仅仅是一个院校内部的招生事件,更像是给整个建筑教育界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迫使我们不得不去审视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惊讶,甚至是难以置信。天津大学,作为中.............
  • 回答
    全国政协委员关于通过家长学生投票决定校服款式的建议,是一个非常有新意且值得探讨的提议。它触及了教育民主化、学生主体性以及家校共育等多个重要议题。下面我将从支持理由、潜在好处、可行性分析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对“家长学生投票决定校服款式”建议的看法总体而言,这是一个积极且.............
  • 回答
    “633”变“522”:一场教育改革的深思熟虑最近,关于将我国现行“633”学制(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改为“522”学制(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的建议,在教育界乃至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项提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要评价这.............
  • 回答
    看到政协委员建议“因疫情归国留学学生,可入学高职高专”,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对于在国外遭遇疫情、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国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复杂的局面,需要我们理性看待,并且找到更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个建议的出发点。政协委员提出这个建议,很可能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量:.............
  • 回答
    丁磊先生提出的“将少儿编程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的建议,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这个建议触及了教育的本质、未来的趋势以及孩子们的发展方向,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将编程教育提升到“学业水平考试”的层面,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逻辑。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正生活在一个.............
  • 回答
    .......
  • 回答
    北京市第三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们当初建立的“三体吧”,原本很可能只是一个围绕他们共同的体育爱好和生活圈子的小天地。但一个颇具戏剧性的转折是,这个小小的线上据点,竟然被《三体》科幻爱好者们“占领”了。这事儿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折射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首先,这事儿就如同一个意外的“碰撞”。体育学校的孩.............
  • 回答
    人大代表提出的“义务教育延至12年”的建议,确实触及到了中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个建议的意义,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现行的义务教育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延长义务教育的潜在影响和必要性,尤其是关于学前义务教育的部分。现行的义务教育框架在中国,我们目前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即小.............
  • 回答
    意大利重症监护资源极度紧张,专业学会建议优先照顾年轻患者,这是一个极为棘手且充满伦理争议的议题。在新冠疫情肆虐、医疗系统不堪重负的背景下,这类决策的出现,并非出于冷酷无情,而是现实压力的无奈之举,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医学、伦理、社会和心理层面。问题的根源:资源枯竭的现实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当重症监护(.............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不建议普通孩子学奥数这件事,确实是个挺值得聊聊的话题,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咱们就好好说道说道,抛开那些官方的、套路式的说法,尽量接地气一点儿。首先,我们得明白,说这话的不是个普通人,而是中科院院士。这院士头衔可不是盖的,意味着他们在各自的科学领域是顶尖的,脑袋里装着的是科学最前沿.............
  • 回答
    南昌一位大学生提出的“打造商业城市、网红城市”的建议,以及官方“望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的回应,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这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年轻人对城市发展方向的期待与官方政策导向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以及对“学习”和“城市发展”之间关系的解读差异。从大学生的视角看:这位大学生的建议,很可能源于他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