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意大利重症监护资源极度紧张,专业学会建议优先照顾年轻患者?

回答
意大利重症监护资源极度紧张,专业学会建议优先照顾年轻患者,这是一个极为棘手且充满伦理争议的议题。在新冠疫情肆虐、医疗系统不堪重负的背景下,这类决策的出现,并非出于冷酷无情,而是现实压力的无奈之举,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医学、伦理、社会和心理层面。

问题的根源:资源枯竭的现实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当重症监护(ICU)的床位、呼吸机、医护人员等关键资源,被海量的危重病人远远超过时,医疗系统就面临一个极其痛苦的“配给”困境。这种困境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战争或大规模流行病时期,并非没有出现过。意大利在疫情早期,正是全球面对这种极端情况的“前沿阵地”之一,其ICU的饱和度一度触目惊心。

在这种资源枯竭的情况下,医护人员不得不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能拯救多少生命?我们应该如何分配这些宝贵的、生死攸关的资源?

专业学会的“建议”:一个艰难的权衡

意大利的医学专业学会提出的“优先照顾年轻患者”的建议,并不是一个随意或轻松的决定,而是基于对当前情况的评估和对未来的一种考量。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

1. 生存概率与潜在生命年(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PYLL):
医学角度: 年轻患者通常身体素质更好,免疫系统更强,在得到救治后,有更高的概率能够从危重症中康复,并且能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生活状态。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其身体机能本就衰退,即使得到ICU的救治,康复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且复发的风险可能更高。
伦理和公共卫生角度: 从“最大化生命利益”的角度来看,延长一个年轻人的生命,意味着他/她可能拥有更多的人生阅历、对社会的贡献,以及更多未来可能享受的幸福。计算“潜在生命年”是一个常用于公共卫生决策的指标,它关注的是一个疾病或干预措施能够挽救多少“年的生命”。如果一个年轻人因为新冠失去了生命,其“潜在生命年”损失远大于一个高龄且病重的患者。

2. 资源利用效率与风险回报:
医学角度: ICU的床位、呼吸机等设备,以及ICU团队的精力和专业知识,都是极其宝贵的。将这些资源分配给一个生存概率更高的患者,可能意味着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以期获得更好的总体救治效果。
考虑: 这并非意味着对老年患者的“放弃”,而是当生存机会渺茫,且有其他患者生存机会更大时,在资源极度有限下的一个“痛苦选择”。这是一种“ triage”(伤员分类)原则在极端情况下的应用,虽然它令人不安,但在某些灾难场景下,它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

3. 社会责任与未来视角:
社会维度: 年轻人是社会的未来,是劳动力,是下一代的抚养者。在一个国家面临长期健康危机时,维持年轻人口的健康和生存,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复苏至关重要。
考虑: 这种考量可能触及了“代际公平”的层面,尽管这通常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但是,当一个社会需要决定如何分配有限的救命资源时,不能完全忽略长远的发展和社会结构。

争议与挑战:为什么如此令人不安?

尽管有上述逻辑,但“优先照顾年轻患者”的建议依然会引起巨大的争议和不安,原因显而易见:

生命的平等性: 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平等对待。年龄不应该成为决定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这种建议似乎违背了“生命无价”的基本伦理原则。
歧视的风险: 这种原则很容易滑向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谁来界定“年轻”和“年老”?这个界限在哪里?这很容易让一些本可以救治的个体被排除在外。
医生的困境: 对于一线医生来说,这种建议无疑是将他们推向了道德的深渊。医生誓言拯救生命,但当资源不足以拯救所有生命时,他们必须成为那个“选择生与死”的审判者,这对其心理和职业生涯都是巨大的打击。
家庭的痛苦: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论年龄大小,失去亲人的痛苦都是无法承受的。这种建议可能会加剧家庭的分裂和对医疗体系的不信任。
潜在的社会裂痕: 如果这种做法被普遍接受,可能会加剧社会内部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对立和不满。

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们往往不会仅仅依据一个简单的年龄数字来做决定。一个好的建议(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会包含更细致的考量,例如:

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 一个身体状况非常差,合并多种严重基础疾病的年轻患者,可能生存希望不如一个身体相对健康,但年龄较大但无严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
预后评估: 医生会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病情进展速度、对治疗的反应等,来判断其长期生存的可能性和生活质量。
时间因素: 在资源极度紧张时,医生可能还需要考虑治疗的及时性。救治一个有明确生存希望的患者,可能比救治一个病情已非常危重,即使全力抢救也希望渺茫的患者,更能体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总结

意大利重症监护资源极度紧张下,专业学会建议优先照顾年轻患者,是极端医疗危机下,为了在有限资源内尽可能多地挽救生命而做出的痛苦抉择。其背后有基于生存概率、潜在生命年、资源利用效率等医学和公共卫生层面的考量,也包含对社会未来发展的隐性关怀。

然而,这种建议并非没有争议,它触及了生命的平等性、反歧视以及医生的职业伦理等核心问题,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伦理拷问和心理冲击。在实际操作中,任何此类决策都应该极其谨慎,尽可能透明,并伴随着强有力的伦理审查和公众讨论。这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社会信任的维护。这是一种在“两难”中寻找“相对最优”的艰难尝试,其结果必然是带着深深的遗憾和复杂的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船要沉了,让一部分人先上救生艇。

感动吗?感动,但是在情绪占领高地之前,我们先理性地思考一个问题:

船为什么要沉?

撞了冰山呗。

你没看见冰山?那不可能,朋友,看着我的眼睛,说你没看见冰山。

前面一条铁甲舰,一边抽水一边从冰山上硬碾过去的,那么大的动静,不可能看不见。

你有几寸侧甲?你有几个水密舱?你有几个泵?你有几个损管?

眼看着前面的船撞山,你为什么不提前打舵?

=

别人的铁甲舰,进水归进水,排量在那儿摆着。重创一个动力舱,一台锅炉泡水,其他舱室轻微进水,全舰停机抢修。

但是人家除此之外还有十三台锅炉。十三台,你数数!现在人家破损舱室封闭堵漏完成,其他舱室清理完毕,开始恢复运转,边排水边提速。

你,一个纸壳重巡,总共俩锅炉。

你,为什么不躲开?

现在进水关闭一个,排水速度还赶不上进水,别管航速了——笨蛋,问题是浮力。

=

这片海上最大的船,是一条白色涂装的战列舰,足足有二十一台锅炉。

川姓船长一点儿也不担心,他用一贯自信的嗓音告诉他的船员们:

“没人比我更懂冰山!那玩意儿并不比平时遇到的浮冰厉害多少。要我说那就是大点的浮冰,他们说是冰山,我不这么看,那就是浮冰,我们每天都看得到。可能大一点。“

”我们的装甲最棒了——还有最先进的引擎,最高级的损管——没什么好担心的。即使撞到,最多也就是擦出几条小口子,漏一点点水进来,就一点点!”

“如果你看到水,就拿抹布把水擦干净,完事儿!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擦一擦,还有洗手,这很简单。”

“我让科学家们设计新的防护结构,到时候加装在侧弦,就可以免疫冰山的撞击了。很快就能搞定,他们说要一两年,我不喜欢那个说法,我喜欢说几个月,很快。也许就下个月。“

”一切都不需要担心——别信假媒体,他们就会吓唬人!他们嫉妒我,嫉妒我让这条船带再次伟大!“

”坚定信心,保持航向——保持伟大!“

=

第三大的船,是一条奇怪的高速船。说她奇怪,是因为单看舰体轮廓,很像战巡,可是只装备了极少的武器。巨大的座圈还在,上面什么也没有,只是在上层建筑附近零零散散装了些副炮。这是一条长得像战巡,却只有轻巡——也许是驱逐舰武装水平的怪船。

这怪船倒是有五座锅炉。

她的舰长板着个脸,看着有点阴郁。本来再过几天,就会在这条船上举行一个大活动。一切都准备好了,客舱改造,新设施添置,以及重新装修,都完成了。但是现在却被困在了冰山区,更不妙的是,之前铁甲舰撞山的时候,本舰离得太近,被余波波及到。现在船体正在轻微进水。

“只要夏天到了,一切都会好起来。只要气温上升,该死的冰山就会融化,然后就有转机。“

舰长一边张罗损管,一边这么想着。

“舰长,尾舱的铃木说要停止作业,还说一切责任他来担。”

“混蛋!这时候还顾着出风头!“

舰长大吼一声,真是气极了。

”派几个人去船尾,“帮”他们确认情况!“

一边抚着胸口,一边恨恨地说。

”这家伙——他以为我在干什么!瞎嚷嚷,只会动摇其他人。”

闹了这么一出,舰长冷静下来,拿起电话接通机舱。

“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快好了,再有五分钟就能稳定水位。”

“加快排水!”

挂掉电话,一边在舰桥内踱步,一边思考。

封舱是不可能封舱的,活动结束之前不可能封舱的。行进间水下作业又不会做,就是排水这种办法,才能维持得了浮力这样子。

“可恶~进水...进水这种东西,这种东西根~本~就~无~所~谓~口~牙!!!”

突然大吼起来。

“只要我排水足够快,进水就减不了浮力!”

斩钉截铁的语气,坚定无比的眼神。仿佛在确定这一点,握紧了拳头。

=

在遇到麻烦的时候,拯救心情的好办法,就是想想那些更惨的家伙。

这正是粉色战巡(第三大的船)的舰长,现在要做的事情。

之前铁甲舰撞山的时候,在他和铁甲舰之间,还有另外一条船。

那是一条“大型轻巡”,大指排水量,跟传统意义上的重巡一个级别,但是火力又是轻巡水平。

这个可怜的家伙比自己受创更严重。这很nice,但是真正让人开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

当时冲击刚过,瞭望哨发来报告,说隔壁轻巡起火了。

冰山?火???这能有什么联系?

一头问号的舰长,忍不住自己拿起望远镜看了过去。

很明显,上层建筑还真起火了。光是看得到的地方,就有几处火光,烟也不小。

但更奇怪的是,甲板上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人,不是那种跑来跑去救火的样子,是整体排列着。

这是什么神奇的魔法吗?

虽然好奇心被勾起来了,但是那时候还有更紧急的事情要做。舰长让人密切监视,然后就忙损管的事情去了。

过了好一阵子,都快忘了这件事情的舰长收到了逆电探的报告,说截获了他们部分内部通信。

全都是些七零八落的对话片段,但是里面一段话,成功引起了舰长的兴趣,他大声咳嗽了两声。

忙碌的助手们全都停下来手中的活,满脸紧张地看着舰长。

满意于手下的恭敬,点点头,舰长大声说到:

”这是那条小船上面的人自己说的,你们听听看。“

”...进水沉了也没关系,我们的目的就是沉...我们是有归属的人。“

停顿。

”是鱼腹吗?“(棒读)

舰桥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息。

...

想起这个高兴的事情,原本心情糟糕的舰长,不由自主地露出微笑。

“什么嘛,我吐糟还是蛮准的。”

“说不定我是个很有搞笑天赋的人。等这次任务完成,我就退休。打高尔夫之余,要不要试着发展一下这方面的才能?“

=

(待续)

user avatar

并不是所有的国家有能力在灾难面前做出两全的选择:

那时候,关秀丽在人群里每走一步,都有十个以上的人喊她,盯着她:「救我」。她不知道拿什么救,只能说,「等一下」,这是她最不愿意说、但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那是生与死的交界处。关秀丽知道,她有可能在裁决生死。让谁进门、让谁吃饭,让谁活下去,是每一个医护都要面临的拷问和抉择。她只能做到相对公平,测氧饱和度、看心电监护,把稀缺的资源给到最需要的病人,这些病人,往往也是病情最重、难以挽回的人。
这是《人物》3月刊封面《武汉医生》的第一篇报道。

请记住,我们距离意大利的窘迫只有一线之遥。曾经在微博的救助中,有一批老年人遇到“医院排不上,方舱只收65岁以下”,尽管这一情况没有主观恶意,几天以后所有病人“应收尽收”。珍惜幸福生活,悲剧的内核都是相似的。
==================
“方舱不收,定点医院要等”是特定时期发生的事情,跟评论区里几位朋友急吼吼的解释“都收到定点医院了”不矛盾。原答案这不是提及了“应收尽收”了么,只是有个时间过程。

user avatar

意大利人不是魔鬼,而且家族观念重,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视老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可能采用医疗鉴别分类的。

我们可以嘲笑洋人抗疫魔幻操作,可以嘲笑他们菜,但是不要在道德层面污名化像意大利这样积极抗疫的国家。如果意大利这样尽全力,负责任的国家我们都要嘲笑,那像日本、英国、美国那样装死的国家,又是什么呢?

user avatar

这个话题能够被拿出来讨论,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其实想想,在武汉医疗体系崩溃的时候,当时的重症患者救治顺序是怎样的?

医院专家讨论吗?院长主任决定吗?先到先得吗?更严重的先用?(会有哪些不公平之处,会存在灰色空间吗,想想如果自己当时处在那种医疗体系崩溃的情况下,会不会被放弃,也是有点后怕)

国内的媒体和医护人员不会涉及这样敏感的话题。我们的领导可能会说,有这闲工夫不如多干点实事。

我们讲究不顾一切代价全力以赴,而意大利在讨论制度合理性。这本身就是两个社会文化和导向的差异。

user avatar

老人很难救活,年轻人上呼吸机救活还有点希望。

医疗系统挤兑完毕,就是人间地狱。

意大利已经把护士学生和退休医生都动员了。

武汉,除夕大年夜,护士大哭,全国落泪。

军人,医生,大年夜凌晨出发,驰援武汉。

小汤山零感染团队,17年后全体请战。

几万医护人员过去,建了雷神山、火神山、方仓医院。全国从政府到企业到个人一起帮武汉。

山东搬家式救援。

上海济南捐了书记,应收尽收,这才控制住。这样还死了3000人。

而意大利没人救。一天死100多只是开始。以后会更糟糕。

最绝望的是没有希望,欧洲国家自顾不暇。

user avatar

可以预见很多人在这里说没毛病,这些人应该也批判过中国的理性决定,骂过中国人残忍,没人性权之类的。这就是双标

user avatar

这是非常正常的应急措施。在资源紧缺的时候,选择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人的哲学思考而转移。对新冠,英国也做的「最坏的情况」的预案。和意大利是类似的。当医疗资源严重挤兑的时候,每家医院会组成一个「三贤者委员会」(Three Wise Men),所有类似救谁、不救谁的艰难决定,都由这三个人决定,然后医护人员执行。不知道意大利是不是这样决定和执行分离的,因为这会比较有利于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

三贤者不在一线,看不到被放弃人的惨状,所以可以根据理性做出判断,没有太多的负罪感;而前线医护只是执行者,可以把锅甩给三贤者——反正我只是执行者没办法。而让前线医护自己作出决定太过于逆人性,恐怕瘟疫之后,会有不少医护需要心理支援了。

其实平常的「优先照顾重症」本身就是一种利益权衡,只是这种权衡和和日常的道德、行为准则比较一致,所以不觉得是权衡罢了。在医疗资源比较充足的时候,「优先照顾危重病人」潜在的意思就是,轻症其实还有其他的可能,最坏的结果,就是变成和现在危重一样而已;但是危重病人不照顾,很大概率就是要死的,所以为了最大化总体的生存概率,于是把最好的资源先提供给危重病人,而对轻症的人可以先观察着。

用打仗就可以做这个比喻。正常打仗的时候,一个士兵受伤了,就会把把伤兵送下火线。因为伤兵在前线更加缺乏自保和攻击能力,所以先把这些人送走之后调养,轻伤的和健康的士兵能够继续在前线和敌人拼杀,也就是这个时候是正常士兵在保护伤兵。

但是在孤军被包围,四面楚歌作最后突围的时候,一切就都颠倒过来了。会把最后的粮食、马匹给健康的士兵吃一顿饱饭,然后伤兵留下掩护,尽可能的拖延敌人的时间,而健康的士兵开始突围,能跑出多少是多少。因为这个时候谁都知道,如果还继续带着伤兵,结果就是全军覆灭。

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也是如此,一般的自然灾害,会让老弱妇孺先走,青壮年殿后,这样群体会获得更大的生存率;但是遇到极端的自然灾害,老弱注定是无法跟上的了,这个时候就是青壮年能跑一个是一个。

面对瘟疫 ,根据医疗资源的稀缺程度,和重症人数的多寡,其实也有这种策略切换的过程。如果医护人员绰绰有余,重症人数少,应付的过来,那么显然优先救治重症;而当重症非常的多,很多都岌岌可危——比如有两个病人,不上ECMO都很可能会死,现在只有一台,给谁上总要有一个选择。这个时候,选择「救好了之后还能活的更久的」并不是一个不可以理解的选择。

「电车难题」从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比较奢侈的问题。一般去讨论「杀一人而利天下」的正义性的时候,是不需要真的「杀一人而利天下」的。在现实的公共事务中,人命从来都是在天平上直接和资源放在一起衡量的。像医疗、公共交通等等需求,本质上是无限的——谁不想有一个随时待命的免费的医疗小组。随时待命的公共车队为自己服务呢?但是财政的资源显然是有限的,所以到底要容忍多少的死亡率,到底要做到什么地步,每一个小数点背后,都是一条条的人命——只不过在意大利这个例子里,需要医护人员临机决断挽救谁,放弃谁,看起来更加的直接罢了。

user avatar

前段时间微博有个人呼吁放弃一代老人,我说这种念头我哪怕脑中一转就觉得自己是禽兽,还有人能堂而皇之的说出来。现在看来,有些人不仅能说出来,还能做出来。

想起前段时间在方舱医院,有个年迈的老太太,把上顿吃不完的饭藏起来,留着下顿吃。护士说我们这有新的,不要吃剩饭。老太太说,国家给我免费治病,一日三餐送吃的,我不能浪费,你把那个饭给别人。多么好的人啊,可惜在有些人眼中,难免会划到“救助价值低”那一类里面去。

小时候看《泰坦尼克号》,最感动的是不管情况多危急,要让妇女儿童先走。因为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不能够恃强凌弱,强者应该主动收敛力量,给弱者生存空间,更不能够从功利的角度来衡量单个人的价值。

所以电影终究还是电影。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消息,心情沉重,只希望滞留在意大利的同胞,做好最严峻的打算。

不止是尽可能屯集物资,还得做好及时报备、分期分批、有序回国的准备,当然自觉隔离也是必须。

道理再简单不过:如果一个国家的医疗条件,真的已经恶劣到了,不得不放弃自己本国本民族的无数老人的时候,——那么是会先放弃他们,还是外国人?

彩蛋:近一个月来,日本政府埋进沙子当鸵鸟,「不检测就等于病毒不存在」的“防疫措施”,居然能够“有效”,并且被接受:说白了也只是病死者老人居多,自然没人真正重视,得病的患者自觉自愿死在家中,「不给别人添麻烦」,自然就减少了对医护人员和其他健康人的交叉感染。

归根结底,是古代物资极度贫乏的环境下,日本人早已养成极度内卷轻视生命的民族性,一方面是大量溺死新生儿,一方面是老人一上年纪,就主动到山林饿死,或者葬身野兽腹中,减轻子女负担。而且,「不能给别人添麻烦」,惧怕社会性死亡远过于生理性死亡,一出现棘手问题,就自杀谢罪,更成为日本人的本能。

意大利医学学会的建议,也只是将日本人一直在做却不明言的事,说出来了而已。不愧是诞生了马基雅维利的民族。

user avatar

放下身段向国外求援就这么难吗?

老年人就不是人?

user avatar

我们越界了……

秩序遭到滥用,城市没有消亡……

但这一切值得吗?

user avatar

人在荷兰

之前一直是欧洲大陆最后的曙光

结果曙光说灭就灭了

第一天2例,第二天18例,第三天82,第四天188,第五天265



然后呢?

我第一天上街带口罩,警察拦住我让我摘下来,知不知道荷兰有反蒙面法……

这我可以理解

然后破百了以后

公司发邮件,让大家多洗手……好,防疫流感的标准方法

我勉强可以理解

破200了以后,有医生专门上电视说,洗手没有鸟用,飞沫飞沫传播,飞沫飞沫飞沫

好……今天早上从家到车站,从电车到公司

一路上没有一个人戴口罩




为什么?

因为荷兰觉得戴口罩的人是有病的人,有病的人需要待在家,所以路上戴口罩的就是不负责任的病人

好……这逻辑给力……只能医疗,不能防护……

就像你可以医疗你的艾滋,但是你不能戴套一样




你以为这只是荷兰?

别闹了

整个西欧都是这个想法

问问你身边在欧洲的小伙伴

那些欧洲货代想乘机发一笔财,感觉中国当时口罩炒到了天价,也屯了一批准备抛售

结果呢?

除了中国人买,欧洲人根本不care

意大利动员了学生和退休的医疗体系的两万人,西欧人还嘲笑说意大利不愧是欧洲的中国人(???)



当时中国疫情爆发了,每天公布数据,然后反复的说,潜伏期可以传染人

你猜西欧的媒体怎么说?

哦,那是中国政府为了掩盖自己初期的控制不力,然后把锅甩给潜伏期可以传染人,其实潜伏期是不传染的

对……主流媒体的报道

然后说,你看新加坡,控制的多好;你看日本,没几个人感染嘛

韩国和意大利小题大做了……




意大利都已经开始主要照顾年轻人了

什么意思?

这是只有最危急的状态下,才敢在欧洲这种政治正确大于一切的地方提出来的

这不是《泰坦尼克号》,这已经是《流浪地球》了

上周德国卫生机构给大家的建议就是经常洗手,保持健康,多吃营养食物,增强体质就行

这周已经开始截留瑞士的口罩了

为什么其他国家都还沉浸在欧洲人体质好不容易感冒的幻想中呢……

user avatar

很正常

因为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容易治好。

老年人对社会产生的价值比年轻人少。

就像古代饥荒时会把老人抛弃一样。(中国比较少,但老人可能自杀)把资源倾向于年轻人可能更有用。

不过,谁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谁不会老?

user avatar

回答已删谢谢。

user avatar

都到了这么紧急的时候了,如果欧盟还没有办法团结起来,可以给出超出国家意识层面的合作的话,欧盟以后真的可能会很难继续撑下去了。

现在还没有达到最高峰,继续发展下去,局部医疗资源可能会在两周内耗完。意大利可能会爆发剧烈的南北冲突,于此同时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会更加激烈。按平均医疗资源来看,下一个出问题的大国就是西班牙,然后是法国。德国应该能撑的比较久,但是如果整个过程中都没有团结合作的话,欧盟心就散了。

user avatar

前天,我的小区,我所住单元的前面一栋,有个人跳楼,这是疫情开始后,我小区里面的第二起跳楼。

业主群里,有那栋楼的,拍了很多张照片。

跳楼的是个六十几岁的老人,他穿着黑衣服,面朝下,趴在了冷硬的地面上。

白色的救护车,黄色的小型吊车,蓝白的警车陆续停在了路边。

过了一会,救护车开走了。来了一辆新的警车,下来了全身防护服的法医,蹲在了死者的旁边。

那张照片,黑色衣物的死者,白色防护服的法医,灰色冰冷的地面,颜色分明。

法医检测完毕后。几个警察带来了一个担架,开始用黄色的袋子,装起了死者,然后小型吊车把担架吊起,装进了开来的车里。

后来,业主群里说,那个老人本身有着抑郁症,被迫长期关在家里,无法出门散心,药物也不多,后来病情加重,老人趁着家人不注意,跳了楼。

……………………………………

因为发热患者的急剧上升,在一月和二月中旬,武汉引以为傲的医疗系统难堪负荷,具体到操作层面,不要说进重症病床或者ICU,就是简单的吸氧床位都是一床难求,只有最危重的患者才能住进去。

而进去医院的患者呢?又有多少因为医护人员不够,医疗器具不够,ICU不够,而被迫分诊,让抵抗力强的人先活,让身体底子好的人先活,让年轻人先活,而不得不放弃危重患者的救助。

在最高峰的时候,武汉每一天死亡的人数过百,上百个家庭痛失亲人。

截止到今天,武汉确诊感染人数49,948,救治感染人数16,507,死亡人数2,388。

而前期,因为床位不足无法收纳,因为核酸试剂不足无法检测,因为公共交通断绝而无法去医院,最后逝去都无法确诊的,也许还有一些,没有被计入那冰冷的数字内。

而因为武汉医疗系统全力为新型肺炎救治的一两个月,因为无法得到正常医疗救助,又因为封城,无法出城救助,因为肺炎产生的次生灾难而逝去的人,也许还有一些,没有被人知晓。

特殊的时期,这些因为肺炎和次生灾难而逝去的人,被拖去殡仪馆火化,连家属最后的送别都无法进行。

看过妻子在殡仪车后撕心裂肺的追赶吗?看见女儿恸哭失声叫着妈妈吗?看见白发人送走黑发人的泪流两行吗。

他们,她们都是武汉人……

知道疫情过去后,武汉这个城市和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吗?

不是其他大城市那样,民众集体出游,蜂拥而出,踏青赏花,一散在家隔离一个月的郁闷。

而武汉,在疫情过去的那一刻,意味着数千个家庭终于可以出发,去接回在殡仪馆里存放的亲人骨灰,把那数千个在疫情里逝去的亲人迎接回家……

可以想象一下吗?那同一时刻,数千个家庭,数万人所发出的恸哭。那满城白花在风中飘荡,遍布整个城市的哀伤。

………………………………

看着这个题目,我想到了武汉封城以后发生的种种事情,也瞬间领悟了原本下意识不想领悟的“战时法则”,优先挽救那些现有医疗可以保障的生命,而放弃那些需要占用大量医疗资源,原本可以大力挽回的生命。

是的,身在武汉的我可以理解,即便我现在领悟,变得泪流满面,我仍然可以理解并赞同。而我,不能理解的却不能说,只能就此打住,希望意大利政府不要重蹈覆辙,武汉最高峰的死亡率,实在太过悲惨……而这种战时法则,真的实在太过残酷……

28日更新,前天我的小区又有老人跳楼。已经是疫情的第三起了。而市政府已经宣布4月8号,武汉全面解封。

为什么,为什么,明明黑暗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啊……为什么要撑不下去……

最近,有很多公司不让武汉的人出城上班,要么辞掉,要么吊着,只发当地的生活费的70%,连五险一金都不够交,身在武汉,公司在外地的我也是受害者之一。

昨天,九江事件,想封住黄梅,不想湖北人流通到自己的城市,这一件又一件的明哲保身的事情,我能理解,但真的不能接受!

不要让英雄流了血,又要流泪,好吗?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will liu.不定期更新原创所思、所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