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意大利成欧洲疫情最严重国家,中国抗疫专家组启程协助抗疫?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2020年初意大利成为欧洲疫情最严重国家以及中国派遣抗疫专家组协助的情况。

一、 意大利成为欧洲疫情最严重国家:背景与原因分析

在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意大利不幸成为欧洲最早、也是当时最严重的疫情爆发点。这背后有多重复杂因素在起作用:

1. 早期发现和报告滞后:
病毒的隐匿性: COVID19在早期阶段,感染者可能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这使得病毒得以在社区悄无声息地传播,难以被及时发现和隔离。
医疗系统早期认知不足: 尽管中国在武汉爆发疫情后发布了信息,但全球各国对这种新型病毒的认知和警惕程度并非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意大利的医疗机构在早期可能未能迅速识别出这种新型病毒,或将其误判为其他呼吸道疾病,导致病例漏报和延误了社区防控的启动。
检测能力的不足: 初期,意大利的病毒检测能力可能受到限制,无法大规模快速地进行检测,这使得大量感染者未能被确诊,从而继续传播病毒。

2. 高传播性的病毒:
SARSCoV2的传染力: 新型冠状病毒本身具有较高的传播能力,尤其是在密集的社区环境中。意大利的社会文化习惯,例如频繁的亲吻问候、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及相对集中的人口分布,都为病毒的快速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3. 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
老龄化社会: 意大利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是COVID19的易感人群,且一旦感染,发展成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更高。意大利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较高,使得疫情对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影响尤为严重。
家庭聚集性: 意大利的家庭结构通常较为紧密,几代人同住的情况不少,这使得病毒在家庭内部的传播非常迅速。
社交和文化活动: 意大利人民热爱社交,公共活动丰富,例如集市、节日、体育赛事等,这些都为病毒提供了大规模传播的机会。

4. 医疗系统压力:
区域发展不平衡: 意大利不同地区的医疗资源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疫情爆发的最初几个地区(如伦巴第大区)可能是经济发达但人口密集、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的区域,这使得医疗系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量重症患者时,不堪重负。
ICU床位不足: 在疫情高峰期,大量患者需要呼吸支持和重症监护,意大利的ICU床位迅速饱和,导致医疗资源挤兑,部分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也加剧了死亡率。

5. 防控措施的反应速度:
早期措施的局限性: 尽管意大利政府在发现疫情后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封锁部分区域、限制人员流动等,但考虑到病毒的隐匿性和早期传播的广泛性,这些措施在启动时,病毒可能已经广泛扩散到社区的各个角落。
公众对措施的执行: 尽管政府出台了严格的措施,但意大利不同地区对措施的执行和接受程度可能存在差异,且在初期阶段,部分民众可能对疫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导致早期防控效果受到影响。

二、 中国抗疫专家组启程协助意大利抗疫:背景与意义

在意大利疫情日益严峻、医疗系统濒临崩溃之际,中国作为最早成功控制住国内疫情的国家,派遣了抗疫专家组前往意大利。这是一种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和国际合作的体现。

1. 中国早期抗疫经验的价值:
“中国经验”的独特性: 中国在武汉及全国范围内成功控制疫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包括疾病的早期识别与诊断、大规模核酸检测、高强度医疗救治(方舱医院、重症监护)、严格的社区防控(封锁、出行限制、隔离)、以及全民口罩佩戴和社交距离等。
可复制性与借鉴性: 尽管各国国情不同,但中国在病毒溯源、传播规律研究、治疗方案优化、药物使用以及公共卫生干预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2. 派遣专家组的目的与任务:
技术指导与培训: 专家组通常由临床医生(呼吸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等)、流行病学专家、公共卫生专家组成,他们会与意大利同行分享中方在诊断、治疗、重症监护、康复、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
医疗物资援助: 随同专家组一同抵达的,往往还会有中国政府捐赠的医疗物资,如口罩、防护服、呼吸机、检测试剂盒等,以缓解意大利医疗系统的压力。
分享防控策略: 专家组会根据意大利的实际情况,提供关于如何改进检测能力、优化隔离措施、提升医疗机构应对能力、以及如何进行社区防控等方面的建议。
人文关怀与精神支持: 专家组的到来,也对意大利的医务人员和民众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和支持,传递了国际社会的关怀和合作抗疫的决心。

3. 此次援助的意义:
全球抗疫合作的典范: 在全球疫情蔓延、各国面临共同挑战的时刻,中国的援助行为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也为全球合作抗击疫情树立了积极的榜样。这表明,在面对共同的威胁时,各国应该超越国界,携手合作。
国际援助的及时性: 意大利疫情爆发初期,其医疗系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中国专家组的及时抵达,为意大利提供了急需的专业知识和支持,有助于其快速调整和优化防控策略,争取时间,挽救生命。
增进国际互信与理解: 通过具体的援助行动,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互信和理解,加强人文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总结:

意大利成为欧洲疫情最严重国家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病毒本身的特性、意大利的人口结构与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早期防控策略的反应速度等。中国派遣抗疫专家组协助意大利,是基于自身成功控制疫情的经验,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医疗物资和防控策略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这一行动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国际责任感,也展示了在全球性危机面前,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与价值。这次援助也成为了早期全球抗击新冠疫情中一个重要的国际合作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梁主任是国内呼吸重症的一流专家,唐护士长是国内重症护理的一流专家。还有疾控中心的专家,自带意大利语翻译。这绝对是雪中送炭。

2、医疗体系不同、法律授权问题、语言障碍等,注定不可能像援助武汉一样大规模派人力,但少数专家作为顾问带去的宝贵经验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至少可以帮他们少走很多弯路。

3、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控制,即便一直有散在新增,也可以照顾得很好,不用担心。物资也不用太担心。

4、这次是意大利主动求援。

5、传染病防治是有正外部效应的。就算中国境内彻底清零,只要全世界其他地方还在大流行,这个事情就结束不了,生活也不能回到正轨,所以肯定应该帮的。不仅要帮意大利,还要帮伊朗。只要美国肯拉下老脸,也可以帮一帮。

6、近年意大利和中国关系不错,是G7国家、欧盟大国里面第一个跟中国合作一带一路的。也算是医疗外交了。

7、虽然中国发病人数(暂时)最多,死亡人数(暂时)最多,但对于该病,中国的经验恰恰应该具有最重的分量。之前有些人阴阳怪气,说中国是作为败军指导别人打仗,这个说法很愚蠢。我们可以把1月21-23日作为一个分界线,在此之前,因为地方和某些结构问题,未能更快的做出应对,但也应该承认,这是个未知疾病,而且首发于人口密集地区。1月21-23日和之后,就立马是全国级别的总动员,从这个时候开始,整个应对是史无前例的,令人惊叹。这里面有太多其他国家可以借鉴的经验,可以模仿的细节,还有应该规避的教训。肯定是大有用处的。

8、你一开始觉得中国最多算勉强及格,到时候看吧,最后横向比较会发现其实相当可圈可点。

9、但是,整个疫情控制,最终还是要看意大利政府的组织和执行能力,还有民众能不能齐心,还有欧盟能不能协调资源。看德(大)国(理)和瑞士的抢口罩,欧盟也没法把默克尔免职。也没法调集几万医护人员和无限的物资去意大利(据说意大利民间这次对欧盟怨气非常大)。而且意大利人口比湖北老龄化很多,这后面还很难的。

10、顺便说,现在是拓展国际影响力的好时机,不止是输出专家。治疗了那么多病人,该联合WHO发布新冠肺炎的中国专家共识了,不仅包括诊断治疗方面,还应该包括公共卫生防控等内容,直接出官方的英文、日文、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版,经验供参考,教训供批判。

user avatar

意大利的问题已经快到人道主义危机了……

武汉市区内据说是900万人,但是过年不少人走了,再加上其他,内部应该还有1200万人左右,最终一共是感染大概7万人,多少呢?千分之六左右,最高应该到千分之七,这个数字已经让武汉的医疗体系崩溃了,最后从全国调过去了几万医生和大量物资,最后军队都出动运送物资了,一方面是战略运输机直接空运,另一方面支援部队地面运输。

意大利一共才六千万人口,现在确定感染人数就已经达到了一万以上,,我们都知道有很多还没有测试出来的,实际上隐藏可能超过2万,毕竟意大利死亡率都已经到了7%,按照国内的3.4%死亡率来计算,感染人数可能已经过2万了,只不过没有收治。

这什么概念呢?

意大利全国目前的感染人数已经到了万分之二左右(相当于中国有28万感染者),最严重的大区伦巴第已经超过了5000人,伦巴第也就1000万人左右,感染者比例已经相当可怕了。

如果意大利最终达到了武汉的感染比例(千分之六),并且在其他国家控制下把死亡率降到现在的一半(3.5%左右),那么意大利最终会有36万人感染,有大约1万人会因此去世,这就是意大利很可能面对的未来。

这是毫无疑问的人道主义灾难

武汉从5000到50000,只用了两礼拜,这还是在全国尽全力支援控制的情况下,如果不全力控制武汉并且支援,你觉得意大利翻十倍需要多久呢?

即使控制下来每天只涨10%,到3月20号也会到3万左右,到3月30号会有8万左右,这是一直能稳定控制。

对于14亿人口的国家来说,8万还可以控制。

对于6000万人口的国家来说,8万就是灾难,因为患者可能比国内医护人员+学生都要多。

而且欧洲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意大利了,目前欧洲病例已经超过了1.5万,而欧洲总人口才7.5亿左右,相当于中国已经拥有3万感染的时候,我们在全国病例1000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全国的联防死守严格控制,欧洲在相当于我们3万感染的时候,现在还在四处扯皮

我个人认为,如果欧洲不尽快调整严防死守的话,最后总的感染数量很可能会破七,而死亡会轻轻松松破五位数。

即使意大利获得了支持和一定支援,最终他们能把总感染数字控制在10万以上,死亡人数控制在1万以下,就已经可以说优秀了。

人道主义灾难即将到来,全球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幸免,而我们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让专家去帮助和抵挡很正常,能起到多大效果,实际上我们无法预判。

user avatar

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只要是支持国家援助意大利就是公知了?

我认为,就算西方国家再混蛋,再忘恩负义,只要没触及核心利益(比如领土问题),这个忙中国是肯定要帮的。

中国在国际上要提升影响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只靠飞机大炮就能让别人臣服的。软实力,文化输出和提现出大国担当同样很重要。

虽然说国家利益不宜掺杂过多个人感情,但有时候,人家帮了你就是帮了你,人家有目的的帮了你,那就不是帮了?比如这次蒙古捐了很多羊,很多人说他们反华,但人家捐了东西就不该说谢谢了吗?这次的意大利,同样是g7国家第一个响应一带一路的,这里面肯定有他们的利益目的,但是我们国家对它的加入也是赋予了重要的意义的。

西方国家媒体实在恶心,民众歧视中国的情况也很普遍,但我认为这里面很大的一部分责任要归咎于他们的政府和媒体。

退一万步讲,哪怕是这次我们帮了他们,他们的媒体依旧反华,民众依然歧视。但等到未来某一天,他们的政府需要转向的时候,因为我们平时的所作所为,只要稍加引导宣传,他们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转过来,对我们友好。

因为我相信,没有人天生的愚昧无知,忘恩负义。

而他们的歧视也是经过漫长的洗脑之后才有的结果,我们也不能指望我们在打败美国之后,西方的民众迅速倒向我们,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急不得的,更不是不需要做的。


我非常希望我们国家能够取代美国,成为人类世界新的自由的灯塔,而这个灯塔不只是军事力量的强大,它也要有无数人为之向往,为之着迷的文化底蕴。

user avatar

说实话,医学专家指导医疗意义不太大。

把武汉2月份换将后的方案直接带过去用比较靠谱。

伊朗出动军队挨家挨户排查肯定是中国教的。

意大利北部几个地区已经是武汉了。

其他地区相当于春节前的中国其他城市。

全国强制戴口罩,中国捐一些,卖一些,没有的自己把衣服床单剪了做几个。

先放假14天,非必要岗位在家休息。

必要岗位把中国的复工防疫指导拿过去。

先切断传染,现在病的,轻症集中隔离,密切接触者集中居住。重症能救多少救多少。

意大利能执行的话,死人可以用千计算。

不能执行,死人数得用万计算。

user avatar

1,意大利和西班牙,对于生活在欧洲的人眼里,感觉他们的经济实力像纸一样不堪一击……待业的年轻人一抓一大把...

2,效率低下,散漫随意的度假属性在疫情面前闪耀夺目

3,对待疾病的态度——我觉得这是整个欧洲的通病……

我生活在北欧,人虽然不天天像意大利法国那样上了就热情你一下,但是他们对疫情的态度我只能用佛性来形容……

我在的城市中学因有学生从意大利度假回来受感染而把学生遣散回家隔离……然后呢?

我问同事如果不幸感染了呢?她说,那就感染了呗,然后就治呗。

我想再问你难道不担心会有重症危险失去生命之类的话...后来发现,可能国外只有华人群体,煽动反对中国的群体等,会把疫情看得非常严重。

我朋友做护士,直接跟我说他们医护人员也只说死亡率也不高,并且也有治愈的...

今天我看挪威的新生儿产科病房感染了三位!好样儿的,欧洲的佛性医疗!

———-////分割线///————-

好吧,挪威总算知道厉害了,我在的城市已经全部停止上课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和成人教育课外兴趣班等。

机场也停运了,下午一个实习的学生买了最后一班机飞回家了……

总算重视起来了,停课后在彩蛋节之后开学!满心欢喜呀!

——-分割线———

真是五十步笑百步,当初说国内封城超市疯抢民风强悍,没想到昨天刚说开始全国停课,在家办工,一早上去货架子差不多都空了。限购一人两瓶番茄酱...

我这个不吃肉的,最后只拎了几个梨回家,香蕉都没了……

意大利进口货架上的商品,打折了都没人动....

user avatar

“卫生系统落后”的国家支援“卫生条件尖端”的国家

user avatar

北京时间3月12日,意大利出台规定,公民无证明外出会被罚款,故意不遵守隔离条例,最高被判21年以上徒刑。

手动分割线—————————————————

你们想过一个问题吗?这次中国专家过去了,事情做好西方媒体不会表扬,但如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比较强硬甚至极端的控制措施,西方媒体是有可能直接扣到这些中国专家头上的。

我不是反对人员支援,但我们和坏人打交道,要留个心眼。

user avatar

这是个三个,上午还有一个男的,是个外派工程师,从米兰回来的。

大意大利在不救,把北京也得搭里。

没办法,咬牙救吧。救完本土救外国。

我国的医生护士,这是要TM扛起世界的节奏啊。

向他们致敬

user avatar

这一幕有点眼熟,我们捋一捋。

1,邪恶势力突然发难,重创红色政权,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然后红色政权调动全国力量反击,最后在红色政权国内最著名的河流畔的重要城市打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攻防战,这场战役也是整个战争的转折点。

2,意大利前期没有作为,后期站队最后的赢家。

3,法国一如既往地选择投降。

4,德国则举起右手。

5,美国隔岸观火,但最终也免不了惹火烧身,卷入其中。

6,日本忙着天诛国贼和下克上。

更新:

7,英国一如既往的绥靖。


简单翻译一下,英国防疫政策,减缓病毒传播,但不终止。让大多数人感染。很多人会生病,但绝大多数人会康复。(哪来的自信?和病毒签了《慕尼黑协定》?给英国人民带来了一代人的健康?)

user avatar

意大利现在最需要的不是中国抗疫专家。经验、药方和物资都可以远程输送。

意大利需要知道湖北人口5800万,在感染千人时封城。最后感染近七万。死亡率4%。这还是在十六省支援的情况下。而现在意大利6000万人已经感染上万,死亡率6%,封城并不禁足。

他需要总理、内阁、各部部长、国家经济劳动委员会、国务委员会、审计局统一思想,面对疫情。把疫情当成目前唯一的目标。

他需要每个意大利人知道,自我约束是美德,是对自己和别人的的责任。

他需要把所有电视台、媒体、自媒体都叫过来,告诉他们这TMD不是流感,让他们告诉所有意大利人他们面对的是什么。

他需要招集所有物资供应商,哪怕用枪指着他们的脑袋。也得逼他们把生活必须品供应上。蔬菜、面包和水。

他需要对所有警察、军队命令,这是一场战争。是很可能二战后伤亡人数最多的战争。对手极其狡猾,看不见摸不着,可潜伏14天,有可能伤害每一个意大利人,也包括他们的亲人。

我们的专家不是神,是去传授经验和技术的。别让我们的专家上一线当医护。借你的,完整地给我们还回来。

user avatar

意大利孔特政府是聪明的。

在向欧盟求援而未得到有效回应后,赶紧向中国求援,而中国也给予了最积极的回应。

虽然目前中方自身对医疗物资还有较大需求,但我们将克服困难,向意方提供口罩等医疗物资援助,加大力度向意出口急需的物资和设备。如意方需要,中方也愿意派出医疗小组赴意协助抗疫。

孔特政府原本应该没想到,中国不但愿意出口意大利急需的医疗物资和医疗设备,还愿意向意大利排除医疗专家组,所以向中国求援的意大利外长迪马约没有当场回应。

今天下午,中国医疗专家组携带人道救援物资奔赴意大利,料想孔特政府在得知中国愿意派出医疗专家组的消息后,经过慎重商讨,在确定可以妥善安排中国医疗专家组后,向中国表达了欣然接受的态度,中国医疗专家组便登机启程。

截至2020年3月10日,意大利累计确诊10283例,治愈1004例,死亡631例,治愈率9.764%,病亡率6.14%,病亡率约为中国病亡率的两倍(中国目前病亡率3162÷80967×100%=3.91%),意大利尚处于疫情初期且意大利的医疗条件较强,竟然还有这么高的病亡率,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意大利方面认为,意大利病亡率之所以高,一是因为意大利确诊病例中的老年人较多,二是因为意大利还存在大量未被检测出的感染者。

意大利方面给出的原因应该是对的。

意大利是老龄化非常严重的国家,其老龄化程度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在尚有大量未被检测出的感染者仍旧在社会上较为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大量的老年意大利人面临极大的被感染风险,这对于意大利的医疗来讲,是非常大的考验,如何更好地降低重症率、危重症率和病亡率,是意大利不得不面对的。

在过去的一个五十天里,中国的医务工作者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千方百计地提升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为中国和世界彻底战胜COVID-19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医疗经验的加持下,意大利的医务工作者会少走很多弯路,意大利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将更有保障。

所以我前边说,孔特政府是聪明的,既没有在COVID-19面前躺平,也没有在没得到欧盟有效回应后坐以待毙,更没有为了所谓的发达国家的面子,拒绝发展中国家在战疫过程中积累的宝贵医疗经验。

祝意大利早日战胜疫情。

意大利又反弹了,延缓病毒而非扑灭病毒的策略,有点像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啊。

user avatar

欧洲肯定控制不住疫情,最后都必须要中国援助。

这其中有天然的政治利益,把握的好了,就能一举扭转局势;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再没什么太大的困难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