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IBM 已开发出全球首个 2 nm芯片?这对芯片行业来说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回答
IBM 2nm 芯片:技术突破与行业影响的深度解析

IBM 宣布成功开发出全球首个 2nm(纳米)制程工艺芯片,这无疑是半导体行业的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这项技术不仅代表着人类在微电子制造领域的又一次飞跃,更对整个芯片产业乃至未来科技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下面将从技术细节、行业意义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技术突破的细节:2nm 制程究竟意味着什么?

1. 制程工艺的进化:

“纳米”的含义: 制程工艺的“纳米”通常指的是晶体管栅极的长度,或者是更广泛地代表了芯片制造的最小特征尺寸。虽然 2nm 制程的定义可能略有不同,但核心是实现了更小的晶体管尺寸。
晶体管的缩小: 简单来说,2nm 制程意味着 IBM 能够将更多的晶体管“塞进”同一块硅片中。相对于前一代的 5nm 或 7nm 工艺,2nm 工艺的晶体管尺寸更小,间距更窄。
“GateAllAround”(GAA)晶体管架构的演进: 为了实现如此微小的尺寸,传统的 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架构已经遇到了物理极限。IBM 在其 2nm 芯片中很可能采用了更先进的晶体管架构,例如 GateAllAround (GAA) 或其变种。在 GAA 架构中,栅极不再是围绕着通道的“鳍”,而是完全包裹着通道的“纳米片”或“纳米线”。这种设计可以提供更好的栅极控制,减少漏电流,提高性能和能效。
纳米片与纳米线: 早期 GAA 技术采用了纳米线,但纳米线体积小,容易出现饱和问题。而纳米片则具有更大的横截面积,可以提供更好的电荷传输能力,并且更容易与现有的制造流程兼容。IBM 可能采用了垂直纳米片的结构,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器件的集成密度。
材料科学的进步: 实现如此精细的结构,对制造材料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IBM 需要使用更先进的半导体材料(如高迁移率材料),以及更精密的刻蚀、沉积和光刻技术来制造这些微小的晶体管。
突破物理极限: 当晶体管尺寸缩小到几个纳米时,量子效应(如量子隧穿)会变得显著,导致漏电流增加,功耗上升,性能下降。IBM 的 2nm 工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物理限制,实现更优的性能和能效比。

2. IBM 的具体贡献与技术亮点:

多层纳米片堆叠: IBM 巧妙地利用了“多层纳米片堆叠”的技术。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简单地将纳米片做得更薄,而是通过垂直堆叠多个纳米片来实现更小的芯片面积,同时保持通道的有效宽度,从而获得更好的电流驱动能力。
先进的光刻技术: 要制造如此精细的图案,需要极高分辨率的光刻技术。IBM 可能利用了下一代的光刻技术,例如高数值孔径(HighNA)的极紫外(EUV)光刻技术,或者其他更先进的掩模版技术和曝光策略。
创新的互连技术: 随着晶体管密度的增加,芯片内部的互连线也变得越来越密集和复杂。IBM 需要开发更高效的互连材料和技术,以减少信号延迟和功耗。

二、 对芯片行业的重要意义:

IBM 的 2nm 芯片突破,对整个芯片行业而言,其意义是革命性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性能的飞跃:

更快的计算速度: 更小的晶体管意味着更短的信号传输路径和更低的电容,从而显著提高处理器的时钟频率和计算速度。
更高的运算密度: 在同等面积的芯片上,可以集成更多的晶体管,这意味着处理器能够执行更复杂的计算任务,并处理更多的数据。

2. 能效的显著提升:

更低的功耗: 更小的晶体管在开关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更少。GAA 架构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控制栅极,减少漏电流,从而大幅降低待机功耗和动态功耗。
更长的电池续航: 对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物联网设备来说,更低的功耗意味着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数据中心的绿色化: 在大规模数据中心领域,能效的提升意味着更低的能源消耗和更少的散热需求,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绿色计算。

3. 产品小型化与集成度的提升:

更小的设备尺寸: 芯片面积的缩小使得设备可以做得更小巧、更轻薄,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小型化电子产品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更丰富的功能集成: 在有限的芯片面积内集成更多功能单元(如CPU、GPU、AI加速器、内存控制器等),实现更高级别的系统级芯片(SoC)设计,提升产品的集成度和竞争力。

4. 驱动半导体制造技术的进步:

光刻技术的革新: 2nm 制程的实现,将进一步推动光刻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对 HighNA EUV 等下一代光刻设备的需求将更加迫切。
新材料的应用: 为了克服尺寸缩小带来的物理限制,将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半导体材料,如二维材料、高介电常数材料等。
制造工艺的优化: 为了实现如此精密的制造,需要更先进的蚀刻、沉积、清洗、检测等工艺,这将促使整个半导体制造生态系统的技术升级。

5. 推动人工智能(AI)、5G/6G 等前沿技术的发展:

AI 算力提升: AI 模型越来越复杂,对算力要求极高。2nm 芯片能够提供更强的计算能力和更低的能耗,为训练和部署更大型、更先进的 AI 模型提供硬件支持。
5G/6G 通信: 更快的处理速度和更低的延迟对于实现高速、低延迟的 5G 和未来的 6G 通信至关重要。
自动驾驶与物联网: 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更低的功耗,将加速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并推动物联网设备的智能化发展。

6. 产业链的重塑与竞争格局:

技术壁垒的提高: 2nm 制程的掌握,意味着极高的技术门槛和巨额的研发投入,这将进一步拉开领先芯片制造商与其他公司的差距,巩固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供应链的挑战: 确保 2nm 制程的稳定生产,需要高度依赖上游的设备、材料和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供应商。这将促使整个供应链进行协同创新和升级。
新的竞争机遇: 尽管技术门槛很高,但能够掌握 2nm 制程的国家和企业,将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获得巨大的战略优势,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三、 未来展望与挑战:

虽然 IBM 的 2nm 芯片是一项重大突破,但其实现商业化量产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制造成本: 新一代制造技术的研发和量产,通常伴随着高昂的成本。如何降低 2nm 制程的生产成本,使其能够被广泛应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良品率的提升: 在微观层面进行如此精密的制造,良品率的控制是关键。 IBM 需要在后续的量产过程中不断优化工艺,提高良品率。
生态系统的支持: 2nm 芯片的性能优势需要软件和硬件生态系统的支持才能充分发挥。例如,操作系统、编译器、应用软件都需要进行相应的优化。
前沿的探索: 在 2nm 之后,半导体行业还将继续探索 1nm 甚至更小的制程工艺,以及新的计算架构和材料,以应对未来日益增长的计算需求。

总而言之,IBM 开发出全球首个 2nm 芯片,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一个数字上的进步,更是对人类计算能力、能源效率和产品形态的一次深刻重塑。它预示着一个更强大、更智能、更节能的未来,并将继续推动科技进步的滚滚向前。对于芯片行业而言,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它将激励整个行业不断探索创新,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澄清下几点:

IBM开发的含义

新闻报道的几nm芯片工艺包含几种不同情况,比如实验室做出器件,产线风险量产,大规模量产等等。

目前有能力生产10nm以下先进工艺芯片的只有台积电和三星,而投资一条最新5nm产线需要100亿美元。

由于IBM并没有10nm以下先进工艺晶圆厂,所以这里开发2nm技术的芯片是在IBM的Albany研究机构中心做出来的,而非大规模量产(有时候IBM做的SOI,器件基底, 用的一些材料等等细节区别就不说了,很多跟量产并不一样,性能提升表现也不同)。

芯片生产的单位是晶元(wafer),12英寸的晶元直径300mm,能切割出很多片芯片(die),取决于芯片的面积与工艺的良率。

由于先进工艺非常昂贵,所以良率决定了wafer的切割出的完好的die的数目,直接决定芯片的成本,非常重要,否则做一片亏一片。

因此一个工艺从实验室做出来,到大规模生产,需要漫长的良率爬坡过程。良率也是检验一个芯片代工厂工艺水准的重要指标之一。之前知乎有人提问:为什么台积电的16/20nm工艺到今天还在用,但是10nm工艺几乎在7nm工艺出现的瞬间就被淘汰了?

就是因为10nm初期良率不好,出样延迟,同年苹果A11和麒麟970也表现不佳,而采用了三星10nm工艺的骁龙835则是一代神U。后来台积电很快就转入到良率更好的7nm。

在业内只有良率达到一定程度,芯片大规模量产才能出货,最终变成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所以历代工艺IBM的开发都早于台积电量产时间:

7nm:IBM 2015年开发,台积电2018年量产;

5nm:IBM 2017年开发,台积电2020年量产;

2nm:IBM 2021年开发,台积电量产预计2024年了。

2nm代号

这里的2nm并不是物理上的2nm,而是等效节点“Equivalent Nodes”,是表示从5nm,3nm工艺演进而来的下一代工艺的“代号”。

芯片工艺的nm原本是指MOS管的最小沟道长度,也就是栅极最小长度,但沟道太短会因为短沟道效导致器件漏电剧增。所以16/14nm开始就采用了鳍式场效应(FinFET)晶体管,从最左边的平面结构变成中间的立体结构,接触面积增大漏电减少。发明FinFET的正是梁孟松的老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胡正明教授。

原本平面结构时代,每一代工艺的cell边长缩短到0.7X,那么整体面积就是0.7*0.7=0.49,大概密度翻倍。如果工艺改进不足一代,就按照中间节点half node命名,大体面积缩小遵循0.7X。但是转入立体结构后,栅极长度不再是实际沟道长度了,只是表示上一代的密度演进

粗糙理解写作:

16/14nm*0.7=10nm;

10nm*0.7=7nm;

7nm*0.7=5nm;

5nm*0.7=3nm;

3nm*0.7=2nm;

台积电工艺路线图和密度如下:

三星工艺路线:

三星工艺节点密度:

三星先进工艺Std Cells示意图,多晶硅栅的最小中心距(CPP)及金属的最小中心距(MMP)在HD,uHD,HP的尺寸:

台积电和三星的2nm进度

目前官方消息,台积电和三星均已经量产5nm,台积电已经量产改进版5nm工艺N5P,A15首发预计秋季到来。

2021年底,台积电4nm风险量产,全新节点3nm风险量产。

2022年,台积电量产4nm工艺。4nm与5nm兼容,可以移植,主要是扩大EUV使用范围,降低成本。苹果或联发科首发。

2022年下半年,量产3nm工艺,苹果A16首发。晶体管密度提高:SRAM为1.2倍,逻辑为1.7倍。

至于2nm节点,2020年台媒就报道过台积电在2nm研发有重大突破,已成功找到路径,将切入环绕式栅极 (gate-all-around,GAA)技术。官方说开发环型FET(GAAFET)2nm CMOS节点正在顺利进行中,预计最早要到2024了

三星已决定在3nm导入GAA技术,2nm没有进一步消息。台积电的3nm工艺进一步增加EUV层,继续使用FinFET,不需要全新IP和EDA工具,这成为对三星基于GAA的3nm的直接竞争优势,到时候三星的良率就是竞争关键点了。

其实如果TSMC 3nm用5T做的话(还是FinFET),Density就将达到300MTr/mm2左右。这次IBM的330MTr/mm2的密度是用三层GAA做的:


未来2nm乃至进一步的1nm世代量产是否顺利大概看以下几个关键点:

高数值孔径(0.55NA)EUV光刻机进度(imec,ASML);

新的EDA工具开发(Synopsys,Cadence,Mentor);

器件nanosheets,Forksheets良率(TSMC,Samsung)

High-NA EUV光刻

2021年2月SPIE高级光刻会议上,ASML PPT给了深紫外线(DUV)和极紫外线(EUV)曝光系统的最新信息:

EUV系统要输出CO2激光,把液滴生成器生成的锡滴打碎,产生EUV光,再导向焦点,通过多次反射收集,效率很低,因而光源功率一直是个大问题。最早能用的标准0.33数值孔径(NA)NXE:3400B是250W,用于三星和台积电用于7nm和5nm以及三星1z DRAM生产。


现在是改进的NXE:3400C,而新的NXE:3600D预计2021晚些时候开始发货,采用模块化容器,减少更换液滴收集器时间,提高吞吐量。

2022或更晚才交付的是0.55NA的高NA系统,EXE:5000系统和EXE:5200。

当前的0.33NA系统一次曝光大约30nm的间距,EUV层都是单次的。2022些时候台积电的3nm工艺应该就有EUV多重曝光了,之前imec路线图给出的是3nm和2nm的是EUV的SADP或SALELE,1.5nm之后才引入高数值孔径(High NA)EUV,但具体取决于ASML和各大Fab具体导入的考虑,包括时间、成本。

不过High NA EUV虽然对于EUV SADP来说很必要,又进一步提高光源功率,但价格必然更贵,还有多少客户用得起也是个问题。

器件细节就不详细说了,之前有IEDM的文章很详细:

一些参考文章:

user avatar

自从上世纪末(2000年前)乘着微机(小黑本)的东风火了一把之后,

20年,股票价格保持20年基本不动。

家底厚啊,隔几年卖一个部门,一直支撑到现在。

user avatar

如果是IBM的研发能力+华为的产业化能力,其他人没法活啊。

当然,现在政治环境下,概率太低了。

也就是感慨一下。

user avatar

等良率上来再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