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人大代表建议「禁止给学生办信用卡及分期」?

回答
人大代表的这项建议,触及了当前社会中一个日益凸显的青少年消费与金融风险问题。要全面理解这项建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其提出的背景、潜在的益处、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与教育意义。

一、 建议提出的背景与根源

这项建议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观察:

青少年金融意识普遍薄弱: 很多学生缺乏对信用、贷款、利息等基本金融概念的认知,对“超前消费”的潜在风险认识不足。他们容易被商家广告、消费主义文化所裹挟,将信用卡和分期付款视为一种方便快捷的消费方式,而忽略其背后隐藏的债务风险。
“校园贷”等乱象的警示: 过去几年,“校园贷”等非法金融活动泛滥,给许多学生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扰和心理压力,甚至导致家庭悲剧。虽然信用卡和正规金融机构的分期付款与非法“校园贷”有本质区别,但代表们可能将其视为对青少年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进一步加强。
过度消费与攀比心理: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学生群体容易受到同辈压力和网络社交媒体的影响,产生强烈的消费欲望,购买名牌商品、电子产品等。信用卡和分期付款成为满足这种欲望的工具,但往往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
家长负担加重: 一些家长反映,子女过度依赖信用卡或分期付款消费,导致家庭经济压力增大,并且难以有效管理孩子的消费行为。
金融机构的营销策略: 金融机构为了拓展市场,可能会采取积极的营销策略,向大学生群体推广信用卡或分期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问题。

二、 建议的核心诉求与潜在益处

这项建议的核心诉求在于保护青少年免受过度负债的侵害,培养健康的消费观和金融观。若能有效实施,可能带来以下益处:

降低学生负债风险: 直接禁止为学生办理信用卡和分期,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他们因冲动消费、缺乏自制力而陷入债务泥潭的可能性。
引导理性消费观: 强制学生在没有信用卡和分期的情况下进行消费,可能会促使他们更加审慎地考虑自己的经济能力,学会储蓄和预算,从而培养更理性的消费习惯。
减轻家长经济压力: 减少学生因超前消费而产生的债务,也就能相应地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和潜在的还款压力。
净化校园金融环境: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校园内与信贷相关的金融风险事件,有助于维护校园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促使教育体系反思: 这一建议也可能促使学校和家庭更加重视对青少年进行金融知识教育和消费观引导,弥补当前教育体系在这方面的不足。

三、 建议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挑战

然而,任何一项禁令都可能伴随一些 unintended consequences(意想不到的后果)和挑战:

剥夺了学生学习理性使用信用的机会: 信用卡和分期付款,如果能够被正确地使用,实际上是学习管理信用、建立良好信用记录的途径。禁止学生使用,可能让他们在进入社会后,在面对需要信用支持的场景时(如购房、购车贷款等)显得经验不足。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即使禁止了直接为学生办理信用卡和分期,学生也可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资金进行消费,例如借用他人信用卡、通过非正规借贷平台等,甚至可能导致他们转向更隐蔽、风险更高的借贷方式。
影响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学生群体是一个潜在的长期客户群体。全面禁止可能会影响其业务增长和盈利能力。
限制了正常的消费需求: 对于一些有稳定经济来源(如奖学金、兼职收入、家庭支持)但可能缺乏紧急备用金的学生来说,信用卡或分期付款有时能帮助他们应对一些合理的、有计划的消费需求,例如购买学习资料、参加学术会议等。禁令可能会不加区分地剥夺这种可能性。
操作上的困难与界定问题: 如何准确界定“学生”是一个挑战。例如,研究生、在职学习人员是否包含在内?如果学生有稳定的兼职收入或创业收入,是否也应一概禁止?如何监管金融机构切实执行这项禁令,而非变相为学生提供服务?
可能助长“现金为王”的消费模式: 虽然有其合理性,但过度强调纯粹的现金消费,也可能与现代社会金融工具的普遍应用脱节。

四、 更深层次的探讨与可能的替代方案

这项建议的提出,实际上是在呼唤一种更系统性的青少年金融素养教育和风险防范机制。简单的一禁了之,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更有效的路径可能包括:

加强金融知识教育:
学校教育: 将金融知识和消费理性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课程体系,从基础概念讲起,例如什么是信用、利息、负债,如何制定预算,如何辨别金融陷阱等。
家庭教育: 鼓励家长与孩子沟通金钱观,共同规划家庭开支,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消费习惯。
社会引导: 通过媒体、公益组织等渠道普及金融知识,提供风险提示。
建立分级、有条件的服务机制:
并非“一刀切”禁止,而是设置更高的门槛和更严格的审核: 对于有稳定收入来源(如已成年且有兼职收入,或有父母担保且父母同意并承担连带责任)的学生,可以允许在严格审核下,提供额度较低、利率合理、还款周期短的信用卡或分期服务,作为学习使用信用工具的实践。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要求金融机构在向学生推广信用卡和分期业务时,必须进行充分的风险提示,并进行严格的客户资质审查,确保其具备一定的还款能力,而非仅仅追求业务量。
推广“学生卡”或“预付费卡”等更安全的金融产品: 这些产品可以限制消费额度,或需要先充值后消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经济状况。
提供负债管理和咨询服务:
建立学生金融咨询热线或网站,为有经济困难或负债问题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帮助。
鼓励学校设立相关的心理辅导和经济管理咨询服务。
强调家长责任: 在某些情况下,家长作为监护人,也应承担一定的引导和监督责任。

五、 结论

人大代表建议“禁止给学生办信用卡及分期”,其出发点是保护青少年群体免受不当消费和过度负债的侵害,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这项建议的执行难度和潜在的负面影响也需要审慎考量。

更理想的解决方案,不应仅仅停留在“禁止”层面,而应是一个多主体协同、系统性推进的教育与监管体系。通过强化金融知识教育,引导理性消费观,同时建立更审慎、更人性化的金融服务和风险防范机制,才能真正帮助青少年在享受现代金融便利的同时,有效规避风险,健康成长。这项建议更应该被视为一个契机,促使社会各界共同思考和解决青少年金融素养的提升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好提议。

很欣慰,我们的人还没有被资本绑架。

不仅如此,如有可能,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各种个人信用卡业务。

信用卡本质是:诱惑提前消费,为资本制造高昂利率

银行因为有证监会监督,贷款利率由上级机构确定,不能太高,贷款门槛有要求。利率太高、门槛太低的话,很容易让人陷入高利贷的债务危机。

而信用卡就正好突破的银行卡的限制。门槛很低,一旦超期利率极高。

有人说,那就好好理财,及时还款不超期呗。但问题是,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日常生活中借钱不还的人有的是,赌博的人有的是,透支的人有的是,抱着年轻时不花老了花生活还有什么意思的人有的是,小孩拿着家长信用卡给网红刷跑车的有的是。

一旦出现透支,噩梦开始。

在我国,信用卡弊大于利。信用卡为欧美国家的无现金支付发挥了作用。但我们其实原本是跳过了信用卡阶段的。不需要返回到信用卡时代。

另外,很多人说自己管得住,实际上,一旦习惯了这玩意,花钱自然就变得随意起来。整个社会的消费习惯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试想,如果你只有1000块,原本买个普通手机,也能用,不影响通讯、视频、支付,不爽的只是内存小点,玩不了大游戏。而如果能用信用卡透支,你就直接上了3000元手机,然后负债。

为什么经常说美国人连1000美元闲钱都拿不出来,因为都欠着信用卡公司的钱。据统计,美国每个家庭平均信用卡欠款在2016年就达到1.6万美元(美国家庭信用卡债务平均达1.6万美元)。这些只是日常消费欠款,不包括房贷、车贷、当年欠下的学生贷等。如果没有信用卡,起码那1.6万日常高息欠款是没有的。

日常这些信用卡欠款,解决的经常是买2万刀的车3万刀的车、电影要不要去看、新衣服要不要买、旅游住宾馆每天1百刀2百刀、球赛要不要看之类的问题,留下的是债务。

实际你也可以等经济条件好了、没有债务的情况下再去看。

有了信用卡,只是把消费提前了。

这些年由于信用卡引发的女生自戕问题层出不穷。已经到了不解决不行的程度。

user avatar

反对这个代表的提案。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有很好的是非观和判断力,起码该比初中毕业去打工的年轻人的判断力更好些,而且,他们有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生活在校园这个环境,比较集中,比较容易观察。我的意思是,他们是不是被不良信贷坑害,是社会信贷系统的一个晴雨表,如果学生们是安全的,那么社会上可能也相对安全;如果学生们被坑害了,那么社会上被坑害的只会更多。但是,一旦禁止学生参与其中,那么,社会上的那些受害者的隐蔽性会更强,危害性也会更大,而这些被过度保护的学生,始终会毕业,会走上社会,在学校时不理性的消费还有父母能给买单,花钱长个经验可能后果相对不严重,但进入社会,因为没有相关经验再被忽悠的话,可能后果就更严重了。毕竟,套路贷买个手机、口红,可能只是万把块的事情;进入社会套路贷买个车、买个房,那可能真是倾家荡产还不起的要命的事情!

所以啊,成年学生有着学校这个安全圈子,有着父母这天然的保护伞,还是许可他们参与到危险的社会生活中去吧!既可以历练其自身,以实践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又可以充当指标,为监督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user avatar

不止是给学生停办,而且要更近一步,给收入(根据个税申报)未满一年的人群停办信用卡与分期,人先要有积蓄能力和意识,然后才能正确的使用金融产品。

user avatar

我知道有不少学生经不住诱惑,喜欢拆东墙补西墙或直接向家人求助;也见过不少学生自控能力强,能按时还款。

假如这件事真如李君代表所言,直接向学生办理“信用卡及分期”这种现象上一剂猛药,无异于扼杀校园良性贷款及分期消费。

显而易见,这一波建议非但没有把非法贷款关进制度的“笼子”,还会让原本质量不错的正规校园贷的市场份额受到打压。

也就是说,父母和学生将要可能承担比以往更大的风险去借贷款。此外,社会上还可能会持续地出现更加隐蔽、更为新颖的不法学生贷款业务。

故此,我对李君代表建议「禁止给学生办信用卡及分期」的看法是:不要虚胖,但求实壮。

相比较全面禁止,合理管控都要比它好许多。既可以让学生合理的超前消费,又能最大限度的保护他们的权益。

user avatar

不如这样,学生信用卡及分期逾期不计入征信,法院不受理学生信用卡分期诉讼。这样估计就没人胡乱的放贷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