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人大代表建议「南方试点供暖」?你认为南方需要供暖吗?

回答
关于“南方试点供暖”的建议,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触及了我们生活中一个实际的痛点。很多人可能觉得,南方不比北方冷,供暖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但仔细想想,这个“冷”是相对的,而且每个人的感受又不一样。

我怎么看这个建议呢?

首先,我得说,这个建议提出来,说明有人真的关注到了南方一些地区在冬季的实际需求。一直以来,我们国家在冬季供暖上,是以秦岭淮河线为界,以北集中供暖。这套体系在北方是非常成熟且必要的,能极大地提高北方人民的生活舒适度。

但我们不能忽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南方一些城市,尤其是靠近长江中下游的地区,虽然不像东北那样冰天雪地,但冬季的湿冷真的不是好受的。那种阴冷潮湿的感觉,能钻到骨子里,而且持续时间也不短。

所以,人大代表提出“南方试点供暖”这个建议,我个人觉得是挺有积极意义的。 它至少代表了一种对“分区域、分需求”供暖模式的探索。这不仅仅是让人们在冬天更暖和,更深层次上,是关于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一种思考。

那么,南方到底需不需要供暖?

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分析。

从客观条件看:
气温: 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的平均气温可能在零度以上,但最低气温也常在零度附近徘徊,并且会伴随阴雨天气,体感温度会更低。尤其是一些“湿冷”城市,比如重庆、武汉、南京、长沙等地,湿气重,风一吹,那种寒冷是北方干冷无法比拟的。北方干冷可能靠一件羽绒服就能解决,但南方湿冷,衣服穿得再多,也总感觉没穿透那股冷意。
供暖标准: 北方的集中供暖通常能保证室内温度在1822摄氏度,这个温度是比较舒适的。而南方家庭普遍依赖空调、电暖器、小太阳等设备来取暖,这些设备的耗能、效率和舒适度,与集中供暖相比,还是有差距的。而且,频繁开关空调,空气会变得很干燥,也不一定舒服。
建筑节能性: 相较于北方为应对严寒而设计的建筑,南方一些老旧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可能相对较弱,导致冬季室内温度难以维持。

从主观感受和生活需求看:
健康: 长期处于低温潮湿的环境,容易诱发或加重一些疾病,比如关节炎、呼吸道疾病等。尤其对于老年人、小孩或者身体比较弱的人群,冬季的寒冷会是一个长期的健康挑战。
生活便利性: 很多时候,我们冬天在家,尤其是从一个较暖的房间到另一个相对冷一些的房间,都需要重新穿脱衣服,或者忍受一段时间的寒冷。有持续稳定的供暖,可以大大提高居家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生活品质提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活着”,而是追求“生活”。一个温暖舒适的室内环境,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方面。试想一下,在寒冷的冬夜,可以光着脚在客厅走动,或者在家办公不用猫在被窝里,这幸福感是显而易见的。
特殊需求: 一些南方地区的特殊行业,比如温室种植、对温度敏感的工业生产等,也可能存在冬季供暖的需求。

但是,是否“所有”南方都需要供暖,或者是否能像北方一样大规模推广,这又需要打个问号。

经济成本: 集中供暖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不低。需要考虑管道铺设、热源建设(比如燃煤、燃气、地热等)、维护等。南方地区冬季供暖需求的时间跨度和强度,可能不如北方,这种投入是否划算,需要仔细的经济效益评估。
能源结构和环保: 如果采用传统的燃煤供暖,会带来空气污染问题。南方地区对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考虑使用更清洁的能源,比如天然气、清洁能源供热、甚至是热泵技术等,但这些技术的成本和可行性也需要研究。
技术可行性: 南方的建筑类型多样,有高楼也有老宅,城市布局也各不相同。能否在各种环境下都实现有效的集中供暖,技术上也要考虑。
用户的接受程度和意愿: 有些居民可能习惯了现有的取暖方式,或者担心集中供暖的费用问题。如何在推广中做好宣传和解释,争取用户的支持也很重要。

所以,我认为“试点”这个词用得非常恰当。

试点可以让我们在一些具备条件的城市或者区域,先尝试一下。通过试点,可以收集数据,评估成本,检验技术,了解用户的反馈,从而判断这种模式是否具有普适性,或者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比如,可以先选择一些冬季湿冷比较严重的城市,或者一些新建的、建筑保温性能更好的住宅区进行试点。试点的内容也可以多样化,不一定是传统的集中供暖,也可以是区域性的热网,或者是利用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供暖方式。

总结一下:

人大代表提出的“南方试点供暖”建议,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和深入研究的提案。它回应了南方部分地区人民在冬季的实际需求和对生活品质的提升愿望。虽然大规模推广可能面临成本、技术、环保等多方面的挑战,但通过试点来探索和验证,无疑是迈向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有建设性的。南方人并非一定需要像北方那样轰轰烈烈的集中供暖,但对更舒适、更健康的冬季居家环境的追求,是完全合理且值得支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香港的冬天,也有几天最好是有暖气的,不然,那些貂,就真的死去了。

南京的冬天,最好不要供暖,雨天瑟瑟,才有民国范儿,不否则民国故都,安徽新府,就消失了。

上海的冬天,下雨供暖,在淮海路的玻璃窗前看雨喝咖啡,读丰子恺,才有生活意义。

成都的冬天,应该供暖,但应该是时好时坏,时凉时暖,川妹子翻脸比翻书快,最好穿衣也这样。

最美的冬天,是江南小镇里的冬天,妹子绯红的脸蛋,欲言又止,汉子尴尬的眼神,欲盖弥彰,过路的游客,笑而不语,带着偷来的情郎,直奔客栈,享受暖气。

user avatar

我在南北方都长期呆过,也有不少南北不同的亲戚朋友。现在也时常背着不同的衣服,切换地点。看到这种”南方和北方哪个冷“的问题就感觉很方。

所谓“南方湿冷”“魔法攻击”的观点,和两边的穿衣习惯很有关系。

我本身是中部偏北方的人,到中部偏南方(刚好跨过江淮流域,正是寒流被档住的分界点)长住时,第一个感到惊奇就是这种”棉服“。

乍一看上去,这玩意和北方流行的长款羽绒服一样抗冻,看上去也比较臃肿。

但其实就是一层薄薄的外套,穿在身上,就是多一层秋衣的那种感觉。

感觉就是这样:当你人在南方,天一冷,穿上这个,确实突然就暖和起来了,也确实觉得这衣服挺厚,有一种天凉了加衣服的感觉。

但如果把这玩意带回北方,天一冷,穿上这个,咦我刚才穿了什么吗。。。这怎么四处漏风呢。。。

如果你把这玩意拿到北方来的话,北方人会根本想不出它的设计逻辑在哪,设计成这么臃肿的样子,却只相当于一个春秋装外套,但南方人穿得乐此不疲,并且认为这已经很保暖了。

如果再冷一点,到了中部偏南地区最冷的那几天,南方人会勉为其难的把羽绒服穿上。这些羽绒服看上去会非常的”鼓鼓的“。

但如果你捏一捏这种羽绒服,会发现两个手指肚之间好像也就隔了一毫米。整个羽绒部分是蓬蓬松松的。

而北方过冬的羽绒服又是什么样子呢。

--大多数最寒冷天气穿的羽绒服,外面都有一层不透风的有点硬的壳。而里面的内胆,是很实的。有些衣服内胆,你把它压紧量,甚至能超过1CM。

--我有两件外表看上去差不多厚的羽绒服。重量相差五倍。

然后是秋衣秋裤。

南方的秋衣秋裤,就是一层薄薄的棉布料。真的就是内衣裤的那个厚度。

北方也有这种--但如果单穿,只能抗春秋天。

到了冬天,必须加羊毛衫,如果没有羊毛衫,就得是这种。

啥你说看上去一样?

翻开是这样

这件秋衣重500克。

一斤。

一件秋衣一斤。

我南方朋友第一次见这件衣服的时候惊呆了。

而秋裤,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我在北方过的时候,穿的秋裤是类似这样的。

这个穿上去有点...呃,像女孩的丝袜。

好吧,其实它就是在关键部位扩大了点布的加绒厚丝袜。。。

但是暖和,因为他有1cm厚的绒,重两斤。。。

而且穿上外裤后,外表看上去感觉我也就穿了个秋裤,丝毫没有臃肿的感觉。

而说到"毛衣",南北方人心中的概念也完全不是一回事。

南北方心里的毛衣,我更愿称之为”针织衫“,而北方流行”羊绒衫“。

他们在外表上看上去也是非常像的。我不多举例,要不这回答成穿衣指南了。

总而言之,之所以很多网友会闹出”南方比北方更冷“这种笑话。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北方人和南方人在冬天穿的衣服,外观看上去非常的像,名字听起来也一样。都叫秋衣秋裤,都叫毛衣线裤,都叫棉袄羽绒服。

但完完全全不是一回事。

北方人的冬衣,设计理念就是:在保暧的同时,外观看上去越薄越好,最好是看上去穿的是夏装,其实衣服上称有10斤。

而南方人的冬衣。。。这设计理念。。。恕我一个北方人在南方住了这么久也一直没搞懂,有没有南方的同学来帮我解下疑惑的。。。

这迷惑了很多人。

所以,一个北方人穿成这样说:”今天出太阳啦,暖和,我出门遛个弯“。

同时一个南方人穿成这样说:“哎呀冷死了,出太阳也冷,进屋也冷,开空调没用,魔法攻击!”

奇妙的误会就这么诞生了。

大家以为她们穿的一样,但南方人却在喊冷。其实呢。。。

信不信上图和下图,衣服重量能差20倍?

而以上,还只是我这个北方人,到了南方长住以后的穿衣感想。

而真正的南方人,他们还有一种我这个北方人理解不了的思维:要风度不要温度。

他们有时候,连上面那种“棉服”,“1mm羽绒服”,“内裤厚度秋衣裤”,”针织衫“都不愿意穿,宁愿穿个单衣直哆嗦。

这种思路在北方是会死人的。不是夸张语气词的那个死人,是字面意义上的真正死人。

我们这些中部偏北方的,还没到东北那么冷,所以并不是家家都开暖气,而平时聊到”你家开暖气了不“,有一个经常被提到的逻辑是”我们家有老人孩子,所以开啦“。

因为大家默认,没有暖气,老人小孩是熬不过冬天的。

更北的地方,年轻人也熬不过去。没有暖气的农村,也得烧煤球。

天冷了,那就必须得多加几件衣服。

现在先进了,有压实防风的羽绒服,有带绒的丝袜式秋裤。20多年前,我小时候,那衣服可真的是一件件,一层层往上加的。

秋衣上面加一层薄毛衣,再加一层厚毛衣,再加一层爸爸在部队里发的军用绒衣,再加一层棉马甲,再加一层大棉袄(可不是上图那种南方式的”棉袄“。而是压紧还有一厘米的那种)再加一层军大衣。

最多能穿上七八层,穿成一个球状。

这才叫北方。

而南方那种所谓的“魔法攻击”,所谓的“屋里屋外一样冷”,其实就是衣服没穿够。

在南方,不用多,把我上面说的一斤秋衣加丝袜款保暖裤穿上,根本都不需要再加厚外套,保你屋里屋外一样热,不出太阳也热,在冬天感受痱子和汗的魔法攻击。

我就有一次在南京的冬天参加婚礼,比较急没来得及换衣服,脱到剩了北方版羊毛衫秋衣裤没法再脱,结果回到家汗都把衣服湿透了,一身通红起痱子的经历。。。

user avatar

不是要不要供暖。而是没办法供暖。

你知道北方是怎么供暖的吗???

且不说在修建楼房的时候,是需要埋管线的。我就说一个。

北方为了实现供暖,很多楼房都是双排砖的。你只要看过北方的楼房,你就会发现,北方楼房的墙壁南方要厚很多。因为需要保暖。

南方供暖需要:

1。给你家墙上打几个洞接暖气管。

2。 给你家外墙加装隔热层。

都是得不偿失。。

user avatar

咋试点?

供暖是一个系统工程

首先,你整个城市要有供暖管道!

第二,要有足够数量的锅炉房!

第三,你的城市住宅小区楼外面要有足够的保暖措施,也就是墙的厚度足够厚还有墙体保暖材料

第四,城市居民得交采暖费,一栋楼要是就一家交采暖费,那交了也白交

综上所述

南方一座城市想要供暖,基本上相当于要把这座城市推平了挖地三尺重新建,因为从管道到住宅全都不符合供暖标准。

然后要追着所有居民要一年三到五千的采暖费

毕竟如果有一半的人没交,这供暖就废了,亏不亏本先不说,你楼上楼下都不交采暖费不要供暖,你家供暖就是个中央空调,暖了邻居冻死自己

真以为供暖就是建个锅炉房烧点热水,千家万户就热了吗?

要知道供暖可是北方城市冬天的头等大事

这不是那么好试点的事情

user avatar

我家书房有电地暖,冬天我都睡书房的单人床,就是电费高,比夏天开空调还高,差不多一个月三百多电费。平时春秋季,电费一般100多一个月。

如果供暖四个月收三十一个平方,我还是愿意的,也就三千多,书房十平米一个月只有晚上开,电费都要200多了。

user avatar

虽然供暖涉及到费用、工程建设、环境等诸多问题,但从体感温度角度来说,一些南方城市真的有必要供暖。

都说南方冬季的湿冷是魔法增伤,气温看着不低,人却感觉冷得彻骨。相比“气温”,将湿度纳入考虑的“室内体感温度”可以更好地还原个人在室内对寒冷的感受 [1]。

空气中久散不去的水汽,不仅让人们夏天排汗困难,在冬天更是随时随地都像在冰水里泡着。

基于新浪微博用户@ 王_晓磊 根据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数据整理更新的中国气象历史数据(beijingair.sinaapp.com/),我们计算了室内体感温度为基础的各类指标,对全国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里未集中供暖城市的室内寒冷程度进行了排名。

如上图所示,位于右下角的阿坝、迪庆、甘孜由于位处高海拔地带,气候类型以高原半湿润气候、寒温带气候为主,每年 11 月-次年 3 月室内体感温度在 0℃ 上下,可以说是十分寒冷。

同属高原地带的西藏拉萨室内体感温度也与此相近,只是 2019 年 11 月 15 日起终于开始集中供暖 [2],所以并未出现在本次排名中。

安徽有四座城市上榜,分别是黄山、阜阳、合肥、安庆。近年来,安徽有部分城市开始对部分区县进行集中供暖,黄山、阜阳、合肥、安庆也在试点列表中。

以合肥为例,此前集中供暖覆盖了 189 个小区约 11.5 万户居民,但从覆盖比例来看,尚不足 10% [3],绝大部分居民还是只能自行取暖,也因此,这里并未将安徽四城作为完全集中供暖城市排除在外。

研究显示,人体最为舒适的体感温度为 18-23 ℃,体感温度在 13-18℃ 之间就会有凉的感觉,13℃ 以下就会觉得冷,8℃ 以下觉得非常冷,感觉难受 [4]。

如果以此为衡量标准,华南地区相对而言确实是冬春季节最舒适的地方,最冷的 1 月份也只有不到半个月室内体感温度低于 13℃,和其他地方相比,可以说是相当短的时间了。

华东、华中、西南的情况则比较类似,在 12 月和 1 月,待在室内就会觉得冷,2 月、3 月有所缓解,但每个月也只有 10 天左右感觉好一点,剩下的时间依然冻得人打

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冬春季节每个月的室内体感均温来看,各地理分区的情况和低温天数也比较类似。

华南地区整个冬春期间月均温都高于 13℃,11 月和 3 月都高于 18℃,呈现出入冬晚、回暖早、寒冷时间短的趋势。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 11 月份依然可以在广州看到有不少人穿短袖,为什么海南成了东北第四省之过冬圣地——毕竟暖气只可以保证室内温暖,而海南还能给你自由外出的天气。

其余三个未完全覆盖集中供暖的地理分区,则是另一番天地。

西南地区在室内体感月均温上与华东、华中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体感月均温大多数时候低于 8℃,为居住其中的市民带来了更多寒意。

华东与华中地区的情况则比较类似,室内体感月均温变化曲线重合程度较高,都位于 < 13℃ 的区间。

总的来说,位于华南地区的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基本上可以认为集中供暖的需求较低,市民根据个人需要自行购置取暖设备即可。

相较之下,华东、华中、西南对集中供暖都有需求,有些城市对于供暖的需求可以说是十分迫切。

通过对比地理分区内不同省份的体感月均温变化,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不同省份对集中供暖的需求程度。

华东作为纬度跨度较大的地理分区,冬春季节各省的体感温度有明显差异

纬度最高、室内体感均温最低的山东省集中供暖的覆盖程度很高,而纬度最低又沿海的福建省,12 月-次年 2 月期间会感到较为寒冷,有一定的供暖需求。

长江流域附近的省份虽然不及山东寒冷,但冬春季节大多数时候室内体感温度都低于 13℃,冷感明显,集中供暖的需求较为强烈,如果能够至少覆盖 12 月-次年 2 月这个时间段,将能明显改善居民在冬季的生活质量。

在华中地区,河南省是集中供暖覆盖范围相对较广的省份,但依然有城市未被覆盖到。

你可能想问,河南不是北方省份吗?为什么会有城市不供暖呢?

之所以这样,皆因“秦岭 - 淮河线”穿河南而过,河南省内不同城市的冬天就被生生划分成了天堂和地狱。类似情况的还有位于西北的陕西。

这类被“秦岭 - 淮河线”横穿的省份,其实整个省域内都有集中供暖的需求,但是对靠南的几个城市来说,温暖是别的城市的,自己什么都没有。

湖北、湖南两省则在 12 月-次年 2 月期间体感温度低于 8℃,与华东地区同属长江流域附近的省份情况类似,这一时间段有集中供暖的需求。

到了西南地区,西藏与四川是集中供暖需求最为强烈的省份。

如果从室内体感均温情况来看,它们冬春体感长期低于 4℃,最低体感小于 0℃,感受极为寒冷,从需求角度而言应与大多数北方省份类似,自 11 月 15 日至次年 3 月 15 日进行集中供暖。

实际上,有学者研究表明,即使以更严格的标准——冬春期间体感温度低于 8℃ 天数超过 90 日——来衡量南方地区的供暖需求,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贵州大部,重庆、浙江、江西、湖南、云南部分区域也属于高供暖需求区域,冬天在这些地方生活,没有暖气会非常难受 [5]。

近几年,在不少南方城市,尤其是新楼盘里,有居民开始选择购买自带取暖的户型,又或者是自行购置壁挂炉,但是成本较高,覆盖的人群依然很少。

面对难熬的冬天,集中供暖将能明显改善一些南方城市居民在冬季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Steadman, R. G. (1984). A universal scale of apparent temperature. Journal of Climate and Applied Meteorology, 23(12), 1674-1687.
[2] 拉萨日报. (2019, Nov 12). “温暖冬日”即将到来,西藏拉萨市于11月15日开始冬季供暖. Retrieved Dec 14, 2019, from xzta.gov.cn/lydt/szdt/s
[3] 中新网. (2019, Nov 27). 安徽合肥市提前9天启动供暖,业内人士:南方供暖需因地制宜. Retrieved Dec 14, 2019, from thepaper.cn/newsDetail_
[4] Matzarakis, A., Mayer, H., & Iziomon, M. G. (1999). Applications of a universal thermal index: physiological equivalent tempera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43(2), 76-84.
[5] 王汶, 彭爱珺, 张佳丽, 徐四威, 余涛, & 白晓琼. (2019). 基于体感温度的中国供暖需求分区.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 12-20.
user avatar

这个就跟给老居民楼装电梯一样,按说大伙都该交钱,可是这楼里只要有一户不想交钱,这电梯就装不上,最后全楼都没电梯用。

取暖费贵吗?其实按说也不贵,几千块钱供一冬天,其实你开空调的电费也不少。但南方一个城市,只要十户人家里有一户不同意装供暖,这集中供暖就装不上,最后大家都得冻着。

为啥南方的集中供暖迟迟推不开,其实就是这么个事儿。北方吧,从计划经济时代就已经集中供暖了,也就没这些事儿了。

user avatar

南方不可能集体供暖的,集体供暖碳排放就炸了。

现在中国这个碳排放,西方都已经开始骂中国人肉吃多了,已经开始大象公会回形针了。

这个国际压力下中国没可能真的搞南方集体供暖的,真搞了美国真能跟你打世界大战,丢核武器那种。

user avatar

需要,显然需要。

为什么?这在2021年的我国,本就不应该是个问题。

问,目前不供暖的南方,冬天嫌冷,羡慕北方有暖气的有多少人?

低于100万人?那或许可以研究研究。

高于1000万人?那还决策个什么劲?直接开始可行性分析和规划吧。

Southern Lives Matter!

user avatar

南北方在取暖上有一个巨大的思维差距。

在南方人的思考模型里,“冻死人”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和“吓死人”、“笑死人”一样,属于极小概率发生,根本不具备威胁性的东西。

“冷”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但也只是不愉快,和今天晚饭盐放少了一样,你把盐加上我很开心,不加也不是不能吃。

对北方人就不一样了。

冷,是真的会杀人的,如果不解决取暖问题,一个冬天过去还能有几个人站着就不一定了。

所以北方人愿意为取暖付出的成本远远胜过南方人,在保暖的思维上也要更果断更实际。

冷怎么办?加衣服,加火盆,建更厚的墙,用一切方法让自己暖合起来,美观,成本,那都是第二位要考虑的。

而我到了南方之后,穷尽我的大脑也无法理解“如果现在把秋裤穿上,更冷的时候穿什么”这个奇葩逻辑到底是怎么在南方人的脑子里扎根的。

但每一个南方人都会用极为自然的语气跟我“科普”这个常识,他们完完全全意识不到这个逻辑到底有什么问题。

对我个人来说,每年在取暖上付出3000到5000的成本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

冷,那就加衣服,更冷,那就加更多,特别特别冷,那就加更多更多的炉子,更厚的棉被、电热毯,用尽一切手段把空气变干,变热,变暖。

因为,冷,在我的概念里就是可以杀人的。

而南方人的世界观里,冷,就是,挨一挨,坚持一下, 忍耐两个月就会过去的小事。

为了对抗冷,竟然要穿那么臃肿的衣服,太丑了,不干。

所以南方人绝对不会为了这个小事付出多余的成本,现在所谓的南方人羡慕北方取暖,说到底就是叶公好龙,以为取暖是白送的福利,当他们听到每年取暖费要几千块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会摇头拒绝。

冷这种小事你们竟然要我花钱,你们太坑了,这是消费主义!

而在我眼里,一边喊着冷一边打死都不要穿秋裤的南方人,真的个顶个的让我难以理解


有人问我为什么“如果现在把秋裤穿上,更冷的时候穿什么”这个逻辑很奇葩。

很简单,我们把冬天分四个阶段,分别是“有点冷”、“冷”、“很冷”、“非常他妈的冷”,人的体感也这么分,在入冬后立刻穿秋裤,感受到的这个冬天就是:

不冷——有点冷——冷——很冷。

而拖着不穿秋裤,感受到的就是

有点冷——冷——冷——很冷。

后两个阶段一样冷,但是前两个阶段凭空多冷了一级,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么?

如果秋裤上面再加上保暖裤棉裤这些装备就更奇葩了。

入冬直接开始加衣服的策略可以做到:

1.有点冷+秋裤=不冷

2.冷+保暖裤=不冷

3.很冷+棉裤=不冷

4.非常冷+棉裤=有点冷。

一个冬天只有最后有点冷。

而拖着不穿非要问最后穿什么的人的冬天就变成了

1.有点冷+不穿=有点冷

2.冷+秋裤=有点冷

3.很冷+保暖裤=有点冷

4.非常冷+棉裤=有点冷

整个冬天都处于有点冷的状态,比直接加衣服感受到冷的时间要多三倍,这种奇葩策略为什么在南方是常识级的流行,我倒立拉稀都没想明白


我已经不认识冷这个字了

user avatar

坐标江西南昌,作为电动车出行的底层人民,每次回到家都要冲到卫生间马桶上坐一坐,不是冷到腹泻,是打开浴霸给自己缓一缓。

不要说空调就能解决问题,这么说吧我觉得空调的制热效果远远不及制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办公室明明开着暖气,我还是冷得直跺脚,家里明明开着空调,我还要一再的去检查是不是错开成了制冷。

我好几次都想把我家地板掀开,给它装上地暖,因为我看到那些装了地暖的南方家庭,他们的孩子可以满地打滚,不必流着鼻涕说妈妈我冷。

更可悲的是老人,老人的冬天是最漫长的,有钱的老头老太太基本都在水清沙幼椰影婆娑的三亚,剩下的老人各种腿麻屁股疼只能默默忍受。我姐嫁去广东,我父母每年11月雷打不动,去我姐家住,次年四月份才回来,不跟你开玩笑,南方的冬天,从体感上长达半年。

就算是年轻人,这样的寒冷也扛不住,反正我一到冬天就从乐观主义变悲观主义,觉得没有暖气的南方根本不宜居,所以,请不要剥夺我享受暖气的权利。

我没有在北方呆过,我支持北方供暖,我不知道南方是不是给你们一个错误的印象,就是到处春暖花开,四季气候宜人,和你们的冷比,我们的冬天不值一提,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冷一样会让我们觉得生无可恋。

南方不只是珠三角 南方也有寒风泠冽,零下十五度应该有暖气,零上就不能有?一个街上穿大棉袄的人有权利回家吹暖气,穿得轻简就不行吗?

这次议题是南方是不是应该供暖,我觉得南方的供暖南方人自己决定,毕竟我们的冬天怎么样,冷暖自知。

user avatar

支持在邻近火电厂的新建小区试点。

先明确几个事实:

1.我国北方城市、欧洲寒冷地区取暖已经利用火力发电厂汽轮机凝汽器循环水废热为热源,不产生额外的能源消耗。

2.从综合取暖成本来看,余热取暖<自己烧壁挂炉<用空调取暖。

余热取暖不产生额外的碳排放,不对电网产生额外负担,也不对天然气供应产生压力。

3.建设供暖网络需要在城市中铺设管线,也需要在楼房中打洞,一次性投入较大,且对于已建成房屋改造不方便。

4.需要供暖的是一部分人,暂时无法全面推广。

所以从节能的角度看应该在火电厂附近试点,具体方案:

1.火电厂增加废热回用设备和热水循环系统,用于为周边小区供暖。

2.政府规划火电厂附近的某个地块为集中供暖小区,市政部门完成火电厂到该地块的管路铺设。

3.开发商拿地后,将小区内供暖系统纳入设计,一次性建成。房屋销售时明确供暖设备一次性费用和使用费用。

4.购房者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