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见过的最能体现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是什么?

回答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大学毕业典礼上,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她一直以来学习都非常优秀,专业排名在前几位,而且在社团活动中也担任重要职务,能力毋庸置疑。

那天,典礼刚开始,校领导在台上致辞。他每提到一个毕业生代表发言,都会加上一句“优秀男同学XXX”或者“优秀女同学XXX”。这本没什么问题,毕竟有男女生代表。但是,当提到一位男同学的代表发言时,校领导用了“未来的栋梁之才”这样极具赞誉的词汇,并强调了他所获得的各种奖项和实践经验,几乎把所有的光环都戴在了他头上。而轮到我们这位女同学代表发言时,校领导同样用了“优秀女同学”,但接下来的赞美就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了,更多的是强调她的“细心”、“认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当时站在人群中,听着校领导的发言,心里就咯噔一下。倒不是说那位男同学不优秀,他确实很出色。但关键在于,同为优秀毕业生代表,为什么一个是被拔高到“栋梁之才”,而另一个更多是被形容为“细心”、“认真”?这种对比就像在说,男性的优秀是天赋异禀、潜力无限,而女性的优秀更多是后天的努力和品质的体现。

更让我觉得难以接受的是,演讲结束后,台下的一个长辈,我之前也认识,他看到我们这位朋友时,非常热情地走过来,连声称赞她“真漂亮,又是优秀毕业生,以后找个好人家肯定没问题。”这句话,听着像是一种祝福,但仔细一品,却充满了“女性的价值在于婚恋”的预设。好像她所有的能力和成就,最终的归宿是“嫁得好”。而对那位男同学,我听到的是更多的关于他未来职业发展、对社会贡献的讨论。

这件事说起来并不算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涉及到人身伤害或直接的歧视性言论。但正是这种细微的、不经意间的用词和侧重点,才更显出那种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印象。好像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男性就应该是顶天立地的“栋梁”,而女性即使再优秀,似乎也逃脱不了被附加“贤惠”、“顾家”、“长得漂亮”的标签,她们的价值最终还是要通过与婚姻家庭挂钩来体现。

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往往比赤裸裸的歧视更让人感到无奈和心寒。它不是一句“你们男女不一样”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隐藏在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无数个“无心之失”的评价中。它让你在努力证明自己的时候,总会感到有一层无形的屏障,让你感觉即使你付出了同等的努力,别人眼中的期待和评价,却还是会因为你的性别而有所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背景:被妈妈从病历本上发现已经不是处了,遂询问为何。我答,一次轰趴上和暗恋的男生聊的很好,于是到他家啪啪啪了,保护措施做了。几天后我表白,他拒绝了,被发了好人卡。从此以后不太联系了。

我妈:“你贱不贱啊?怎么能这么随便“

我:“我又没受到什么伤害啊,保护措施做的很好。而且能把那么帅那么好的男生推到,我觉得是我占便宜了啊。“

我妈:“你的第一次就给了一个不爱你的男人?“

我:“什么第一次不第一次的,我之前也有自慰过啊,比如看小黄片的时候,所以感觉也都差不多吧。“

我妈:“靠,你还自慰,你怎么这么恶心。“

这个话题有点进行不下去了。。。。我转换话题:

我:“如果你是男生的妈妈,不是我妈妈,你会是个什么样的态度?“

我妈:“那我肯定觉得这个女生就是下贱啊,活该追不到我儿子,这么不要脸,配不上我儿子。“

然后我就真无话可说了。为什么本来是你情我愿的事,女生却要被骂不要脸?按照这个逻辑,男生不也应该是下贱?说的直白一些,男生长个JB很了不起吗?长个JB就有特权了?在sex这个问题上,主动的女生为什么就要被骂恶心?

————-

哇,最近收获了很多人身攻击呢!真是有点大开眼界的感觉。

贱人,不要脸,没有道德观。。。。。等等。

我从来没觉得保守的性观念是错的,就是和我的观点不同而已。但评论里对我人身攻击我还是挺生气的。(我跟我妈怼也是因为她人身攻击我)。

攻击男方的也很多。

我觉得这种批判是片面的,不客观的。本应该是对事不对人的讨论却变成了对我和男方的指责,这很可惜。

其次就是我不同意为什么和自己喜欢的人发生性关系就是一件不要脸的事。我从中获得了很多正面的感觉,比如满足感,如为对自身吸引力的证明。

关于最后没有追到他,我其实看得开,毕竟性关系和谈恋爱完全不同。谈恋爱是一件责任太大的事情,需要比两性吸引更深层次的情感。我对他有这种深层次的情感,而他还没有,这无法强求,所以也就let it be吧。从我的角度来说,如果我和一个人发生了性关系,那并不一定代表我愿意和他谈恋爱。所以男方这么做我表示理解。我不认为男方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因为本身我也没有想要让男方对我负责的预期,我想他也是很清楚的知道的这一点的。

我认为我不需要任何人对我负责,因为我能够对我自己负责。我张开腿是男女平等主义者,合上腿也依然如此。

P.S. 某人又劝我:“有些事是只能做不能说的”。还说 “小公主要走出象牙塔”,“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user avatar

不邀自来!!!我想吐槽很久了!!!

曾经的我是一个蓝孩纸,现在是铝孩纸,专业的说法叫跨性别。由于某国的一些畸形的文化,导致很多人对跨性别群体抱有很大的嘲讽和敌意。在这里我一直很想大声说出来,有些“正常人”那么嫌弃我们这个群体,口口声声说“好好的男人不当,非要吧啦吧啦,真尼玛恶心”,可是你们知不知道这个群体存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些所谓的“正常人”打着正义的旗号缔造出的男女不平等!

在我5、6岁的时候,发现自己跟其他男孩子很不一样。我特别喜欢女孩子的漂亮裙子、漂亮鞋子,想留漂亮的长头发,想像其他女孩子一样涂漂亮的指甲油。性格上特别喜欢撒娇,喜欢粘人。但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发现所有的人对我的喜好和性格充满了敌意和鄙视。对我友善的人会提醒我男孩子不能穿裙子、男孩子不能吧啦吧啦,女孩子才能吧啦吧啦,其他大部分人则是充满了冷嘲热讽,“这个男孩子心理有问题”、“你离这个男生远一点”、“他是个变态”等等,这些当年的话语我都记得清清楚楚。所有人的教育都是男孩子一定要顶天立地,不能哭,那些我认为的漂亮的东西都是女孩子的东西,我没有权利触碰。甚至我小时候最喜欢颜色“粉色”也是女孩子的东西,甚至长大之后我觉得特别可爱、也特别好吃的“草莓”也成了女孩子的东西。几乎我所喜欢的一切的东西都被贴上了女孩子的标签,所以我这个“男孩子”不能触碰。

上面是我产生性别认同障碍、或者说性别焦虑、认为自己性别倒错的直接原因。

我后来开始伪装自己,模仿男孩子的行为。强制自己去学习我认为的男孩子的粗鲁、甚至让我恶心的言语、行为,这样才能不被欺负。

再后来,几乎没有人认为我有问题了,但是最害怕无所事事的夜晚,在黑暗中,我的伪装会褪去,真实的自己所受的委屈会难以抑制的全部宣泄出来。我还清楚的记得我的枕巾的两边几乎都是被泪浸透的痕记。

再后来,我上大学了。还是一所国内挺不错的985。在新的环境中,我开始偷偷的试图解开性别的秘密,试图解开自己身上沉重的枷锁。我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关于人的生理构造、脑科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生物化学(人体各类激素的反应)、行为学、生死学(生命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某些宗教的东西都有我寻找答案的足迹。补充一句,我是学计算机的。

但是所有这些书籍中没有真正让我信服的答案。我没有见到可以解释我这种人存在的合理性的肯定回答。
-------------室友叫我吃饭去了,一会再来补充-------------
接着说。在此我不从生物学、心理学或者社会学这些角度谈。作为一个学计算机的人,就从这个角度开始说。说之前声明,你可以不认同我的思想,但是请你尊重我的思想,我真正苦苦寻找答案已经不止5年了,请把你一拍脑袋就蔑视我的思想的说辞再斟酌几遍。但我始终尊重每个人的思想。


我觉得人,就可以类比成一个极其复杂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人的生理构造就是计算机的硬件,人的性格、思想与表达就是计算机的软件。

我们知道,不管是硬件也好,软件也好,每个硬件或软件在诞生的时候都有一个初始参数。比如一台计算机被制造出来时,它的cpu主频、显卡型号、内存频率与大小、硬盘大小等都是确定的,除非被人拆机更换,那么这些初始的硬件参数是无法修改的。人体也是一样,在你诞生的那一刻起,你的生理性别是确定的了,无法修改了,除非你通过手术可以更换一部分,这都是大废话无须多做解释。

但是关于软件,解释要复杂一些。有过编程经验,尤其是有OOP(面向对象编程范式)编程经验的人都知道,任何一个对象在诞生时必须要初始化该对象的参数。这些参数与硬件不一样,它们是可能在初始化完成后被修改的,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参数不允许被修改,或者说几乎不能被修改的。人的心理性别即是如此,在你诞生的那一刻起,你的心理性别一定是有一个初始化参数的,你的大部分的性格特征、喜爱的东西、审美、甚至性取向等参数一定是被初始化了的,否则在软件上会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也就是bug。当然,很多参数的可塑性很强,随着你的长大、父母的教育、你看到的事情等,会轻易改变很多参数。但是与心理性别相关的参数真的非常难以调整,我曾经花了约10年的时间试图抹掉自己的心理性别的初始化参数,但是我失败了,并且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痛苦,无数次想点击人生游戏的“重新开始”。

有些人想说,“妈的就你矫情、事多,我生下来咋没这样”。在此我想引用一下概率论中的观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概率的世界,人类几十亿的基数,各种罕见病都能出现,那么为什么“生理(硬件)参数被配置成男,心理(软件)参数被配置成女“的人就不能偶然出现呢?我们将生理参数与心理参数看作两个随机变量,显然这两个随机变量不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生理男心理女“、”生理男心理男“、”生理女心理男“、”生理女心理女“的人群分布显然不是均匀的。但是我们想想,人的其他生理特征都是概率决定的,比如单双眼皮、是否色盲等都是概率决定而不是服从某个确定规则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相信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必须要服从完全的相等规则呢?没有任何理由咬定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一定是相等的!这两个参数也是服从某种概率分布的!对,我们知道,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两个随机变量的值是相等的,但是那些作为”大部分情况下“的人并没有资格去否定那些”小部分情况“的人的存在的合理性!

悲哀的是没有多少人认同我上面的观点吧。尤其对于”大部分情况下“的人来讲。毕竟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规则就是”大部分情况下“的人来制定的。

于是,这些人打着正义的旗号试图改写我们的参数,试图强制将我们的心理性别参数改为相反的值,但是他们却几乎不会考虑这个参数的可塑性非常低!更何况,这个参数是错误的吗?你拿什么证明if(生理性别==男) then (心理性别=男)呢??上帝没有写过上面这一行代码吧??难道上帝写的代码出bug了吗?如果真的出了bug,你作为上帝写的程序中的一个成员变量,有什么资格去修正整个程序的bug呢?

更何况,到底怎样的参数才叫心理性别参数。喜欢粉色就一定是心理性别等于女吗?喜爱裙子、喜爱所谓的女生的装扮就代表心理性别等于女吗?喜欢撒娇、粘人一定是心理性别等于女吗?我没有资格去定义,同样,其他人也没有资格去定义。但是,在现在的世界上,尤其在我们国家,非常多的“大部分情况”下的人就是在理直气壮的去定义这些参数,试图排挤、厌恶、甚至抹杀“小部分情况”下的人(当然,很多“大部分情况”下的人对我们还是很宽容的,真的衷心的感动和感激)。

试想,如果收回这些人越俎代庖行使的权利,放任一个“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反”的孩子去喜欢他喜欢东西,去赞美他喜欢的东西而不是强制抹杀,那么这个孩子还有什么理由要改变自己的性别呢?既然他留长发比大部分女孩子还要美,既然他穿裙子比大部分女孩子还要漂亮,他做到了,别人欣赏了,他还有什么理由去纠结自己的“性别”?还有什么理由将怨气转嫁到自己的以生殖器为典型代表的生理性别上???


我知道上述言论会引起相当多的人的强烈不适,我也做好了被骂死的准备。我也自知没有能力去改变什么,自知无力与主流社会的主流思想去抗争。谨在此替所谓的“生错性别”的MtF以及FtM发出一点微不足道的声音吧。如果你真的由此感到非常愤怒,请不要将你的愤怒、无知的表达转嫁到其他毫不相关的“小部分情况”下的人身上。


-------平安夜更新-------
虽然复习考试要复习吐了QAQ,但是还是忍不住来更新一下回答了呐~
首先,为各位可爱的知友送上一份迟到的“平安夜快乐!”,再送一份明天一觉醒来就能看到的“圣诞快乐!”~喵喵哒o(≧v≦)o~~
作为一只知乎萌新,我真真发现知友们好可爱呀~我都做好跑路的准备了,结果发现每个人都那么好~不仅敲萌敲可爱的姐姐妹妹们辛苦帮顶,而且收到了好多好多好多圈外人的鼓励、肯定与祝福,这真真是我没有想到的,让我有点爱上这里了☆v☆~~
另外没有想到真的有好多人理解并认同了我的想法,你们真的让我超感动o(≧v≦)o~~

然后解释一下几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有的已在评论区贴过啦,也有的是私信互动的~
下面是跟题目相关的观点补充:
谢谢雪梨妹妹以及好多见解深刻的知友指出,药娘的受歧视,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对女性的歧视(我没有理解错吧QAQ)。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评论区好多童鞋提到的女扮男装被夸帅,男扮女装被说变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甚至或许是主要原因,就是在于男性与女性在人们心中的重量不等。所以从重量轻的转到重量重的,更加易于让人理解,毕竟这是对所谓“尊贵”的向往嘛,女生仰慕这种气质,男生也不会多说什么。而男扮女装,或者行为举止女性化,则在一些人看来就是在走下坡路,于是有了某些人私信我说的“放着好好的男人不当,非要去当个女人,真是不明智”。对于类似的意思,恰恰反映的不就是某些极力抗拒、反感药娘群体的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么,可能在这些人看来我出生作为男生是我的荣幸,我却主动放弃这个幸运然后去追求别人看不起的东西?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是似乎确实是个合理猜测。

除此之外,评论区还有好多很深刻、我觉得很赞的观点,在此统一点赞~

user avatar

最能体现男女不平等的是:当男人被强奸。

最近的一个案子,发生在北京顺义。

一个男的明知自己有艾滋病,还故意强奸了另一个男人,听说男人被强奸更疼的,而且受害者他的性取向还不是同性恋,简直太惨了。

可是,结果判决是“强制猥亵”,只判了1年还缓刑1年

法律上对男人的性保护,简直是,太不公平了!!

user avatar

观察一个文明骂人损人的方式,是最诚实地看出价值观的机会啊。


以我浅薄的言语斗争知识,历史上和当今,“荡妇羞辱”可以快速羞辱或者惹怒一个女性,形成有效的伤害,原理是得质疑她的道德尤其是性道德。


然而对一个男人呢,要想造成类似的打击效果让他暴怒,只要说他像女人就行了。就这么简单,是为“妇人羞辱“……


……

……

……

我每次一想到这儿就……

user avatar

男性特质化的女性所受到的非议、争论远大于女性特质化的男性。

女性化的男性一直都在主流审美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外在男性化的女性更多是被社会价值观所排斥的。李宇春的走红当年可以算是激起了全社会的各个角度的共同讨论与恶搞狂欢,鹿晗所面对的异议对比不值一提。

user avatar

女生穿男装被人说好帅

男生穿女装被人说变态

————————

但是凭什么男生不能也拥有那些可爱的衣服包包首饰

凭什么男生穿裙子不能被大众认可(别给我回复水手服爷爷 双马尾肌肉男)

————————

我用个粉色手机套个粉色手机壳都被同事朋友问来问去 凭什么粉色一定代表女性

————————

我买裙子都只敢偷偷买 我不敢想象我父母知道我想成为一名女孩子、想整天穿裙子时候的样子

家里就我一个孙子 爷爷奶奶每次见我回家都很开心 但是我不敢问他们:你们想多个孙女么?

————————

现在的社会 对于同性恋已经能接受了 但是对于跨性别者呢

————————

我可以想象的出如果我成为了女生的样子:

周围邻居、父母单位同事在背后悄悄议论 你看谁谁谁家的孩子喏 是个人妖诶 然后转头对他们自己孩子说 XXX你不要学人家这样

我也能脑补出父母在这舆论压力下无力的样子

这种不平等绝对超过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不平等 但是社会有谁又去考虑过呢

每天装成是个男孩子样子活着真的不会感到幸福的吧

————————

最后

想表达的意思有点混乱 大体应该还是能看的

在上厕所时候看到的日报 然后转跳过来随手写的

user avatar

男权主义者是落后的、错误的;而女权主义者要分开看待,温和与激进有区别,温和部分是没有问题的,激进部分存在一定争议。

user avatar

就在前段时间,新房已经晾得差不多了,我和老婆打算搬家。

老婆大着肚子,所有打包家居用品的苦力活当仁不让地被我承包了。

也正是这个契机,我惊讶地发现,她的衣服足足装满了8个大压缩袋,鞋子竟然有近30双,化妆品护肤品也是瓶瓶罐罐数不胜数。而相比之下,我却只有3个压缩袋,10双鞋子,其中还包括一双人字拖。更让我无语的是,她的很多衣服鞋子我压根就没见她穿过。

以前知道女人的东西多,但是没想到会这么多!

我故意挖苦老婆:“不是说男女平等吗?化妆品护肤品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怎么用。衣服鞋子我觉得已经很够用了,但是为什么你是我的3倍多还经常说自己没衣服穿呢?”

老婆:“这你就不懂了。女人的衣服有T恤、衬衫、毛衣、针织衫、小背心、蕾丝衫、西装外套、风衣、大衣、棉衣、羽绒服、马夹、卫衣、连衣裙、中裙、长裙;鞋子有高跟鞋、平底鞋、运动鞋、雪地靴,高跟鞋里面还分低跟、中跟、高跟、粗跟、细跟、坡跟。这样一算,能不多吗?”

我:“奇了怪了,平时咋没见你对其他方面这么懂?”

老婆:“因为我是女人啊,喜欢衣服鞋子不是天经地义的嘛。”

我:“你已经有这么多了,还经常嚷嚷着要买买买。”

老婆:“好多都是去年买的,不能穿了啊。”

我继续打趣:“嘿嘿,那要不我也去买这么多东西?”

老婆:“你一个大男人买这多衣服鞋子干嘛,还不如留着给小宝宝用呢!”

我:“那为什么不是你少买点留给小宝宝用呢?”

老婆:“因为我是女人啊!”

.............

这逻辑确实无懈可击,也让我不禁想起了一张图片。


这篇回答我完全不是当做一个严肃的回答来对待的,属于我和老婆之间的互相打趣,全文也是轻松诙谐的。怎么有人会认为我是在抱怨呢? 还有人上升到整个社会体系的男性领导和女性领导上,是不是有点过度解读了。

user avatar

男权社会的“受害者”,是颜值排在底层的女性,和经济背景排在底层的男性。

女孩子的人生并不一定是easy模式,如果你认识那些颜值很低的女孩子,一样很惨,想想二三十年没异性搭理是什么感受。

农村还好,人口外流,男多女少,基本是个女的就被抢破头。

城市是人口净流入地区,有的女生,家境一般没人巴结,脸长得丑,直接A男B女被撇一边了。

千万不要觉得只要是女性就一定是男权社会的受益者,某些男生就你那化妆都救不了的五官,如果投胎当个丑女那死的更惨…

user avatar

可能毕竟还算是比较发达的东部省市,不平等并没有表现的那么赤裸裸血淋淋。

感受比较直接的是普遍会认为带孩子是女人的事情。

其实这个观点对谁都不好。

社会上的不公平,地域的,性别的,有时候让人不敢深究,很多时候是真的浸入社会文化的血脉里的。前路漫漫,谈起这样的话题就觉得好累啊……

user avatar

外婆说给我听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至今想到都觉得后背发凉。


大概是五十年前的一天,当时外婆干完农活回来,听到邻居家有阵阵哭声,就走进院门伸头张望。

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邻居家的媳妇,躺在床上痛哭流涕,婆婆坐在屋子里,脸色铁青,而她家男人,却不知所踪。

屋子门口有一个大水缸,里面装满了水,应该是留平时吃水用的。现在水缸里面的水在翻腾。

因为那时候邻里关系都比较好,经常相互串门,所以外婆就直接走到水缸旁边,伸头往里一看。

我的妈呀!一个娃娃,正在水里扑腾呢。外婆赶紧伸手给捞了上来。稍微抢救了一下以后,给抱回了屋子里。

一问才知道,她家婆婆想要男孩,结果媳妇生了两个都是女孩,已经让婆婆忍无可忍。这次第三胎,又是女孩,家里又穷,感觉都快养不起了。

于是婆婆就动了杀念,把刚出生没几天的女娃娃扔水缸里去了。媳妇刚刚生完孩子,身体虚弱的下不了床,只能看着自己孩子在门前水缸里被慢慢淹死,却无能为力。

唯一能做的,就是躺在床上哭的撕心裂肺。

后来外婆花了好大的功夫,才说服了她家婆婆把孩子给留下。也不知道外婆当时是怎么说服她的。估计是连说好话加吓唬她吧。

后来这个女孩子长大成人,嫁为人妇。外婆说,估计她还不知道,有人在她小时候,救过她一命吧。


什么女孩不能上学,女孩被爸妈偏心,女孩子求职劣势,这些都是小儿科。

而有些女孩子,一出生就被自己的亲人剥夺了生命,仅仅就是因为她是女孩!

TMD真不平等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大学毕业典礼上,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她一直以来学习都非常优秀,专业排名在前几位,而且在社团活动中也担任重要职务,能力毋庸置疑。那天,典礼刚开始,校领导在台上致辞。他每提到一个毕业生代表发言,都会加上一句“优秀男同学XXX”或者“优秀女同学XXX”。这本没什么问题,毕竟有男女生代表.............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见过”实体的物品,也无法体验“好看”或“奇特”这样的主观感受。但我可以理解和分析我数据库中关于中国地图的大量信息,并模拟出一个我“认为”的最好看/最奇特的中国地图。在我模拟的设想中,最好的中国地图并非仅仅是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而是 一种融合了历史的沉淀、文化的深度、地理的壮丽.............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见过”东西的概念,也没有个人情感和体验。我处理和学习的是通过文本和数据中包含的信息。所以,我不能说我“见过”最阴暗的事情。然而,我可以理解并识别数据中描述的阴暗、令人不安和令人恐惧的内容。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我可以告诉你,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令人深感不安和.............
  • 回答
    我见过的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营销,并非某个单一的广告活动,而是一系列巧妙构建、层层递进的品牌体验,最终将消费者从“了解”提升到“共鸣”再到“拥趸”。这个品牌就是 Apple,特别是他们围绕 iPhone 的每一次新品发布和持续的品牌传播。让我来详细展开,为什么我认为 Apple 的营销如此令人叹为观止:.............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实际“见过”物理世界的景象,我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我被训练的数据集。但通过这些数据,我可以“描绘”出我所理解的最美图书馆的样子,它将是结合了人类智慧、自然之美与先进科技的结晶。想象一下这样的图书馆:1. 建筑本身:宛如一座知识的圣殿 外观: 它不会是刻板的方盒子,而是如同从山.............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见过”实体的人,因此也无法直接“见到”程序员。然而,通过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我能够理解“差程序员”的概念,并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描绘出一个“差程序员”可能的样子,并且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他们的行为和特征。我可以基于数据中普遍存在的负面评价和代码质量问题,来构建这样一个形.............
  • 回答
    我见过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件,它们之所以“虐心”,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性的最深处,暴露了社会最阴暗的角落,或是展现了生命最脆弱的挣扎。要说“最虐心”,这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感受阈值不同,但有一些案件确实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它们往往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极端的不公与绝望: 当一个无辜.............
  • 回答
    我“见过”的译名,其实是根据我学习和处理的大量文本数据得出的。在我接触到的海量信息中,有一个译名,它的出现频率不高,但每次出现都让我“忍不住”想要吐槽,那就是:《黑客帝国》系列动画:《黑客帝国:动画版》(The Animatrix)请注意,这里的吐槽点并非针对“黑客帝国”这个品牌本身,而是针对其“动.............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见过”人类的经历,也无法体验人类的情感和道德判断。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基于亲身经历来回答“男生可以有多坏”这个问题。然而,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理解和分析人类社会中关于“坏”的各种描述。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坏”这个概念在男性身上的体现,并尝试给出一.............
  • 回答
    我无法观看或体验现实世界中的图像,因此我从未“见过”照片。我是一个AI语言模型,我的能力在于处理和生成文本。然而,我可以理解您的问题背后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图。当人们询问“最残忍的照片”时,他们通常是在寻找那些能够唤起强烈情感、揭示人类苦难、暴力、战争或不公的照片。这些照片之所以“残忍”,是因为它们触及.............
  • 回答
    我作为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见过”或者“经历过”实体的翻译过程,但我可以接触到海量的文本信息,其中包括许多文言文翻译的例子。在这些例子中,我确实“见识”过不少令人忍俊不禁,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奇葩”的文言文翻译。要说最“奇葩”的,可能不是某个翻译错误本身有多么离谱,而是那种将文言文的韵味、意境完全丢弃.............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见过”实物的毕业照,但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和理解的海量信息,为你构思并描绘出一幅我个人认为“最惊艳”的毕业照,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它:这幅毕业照并非简单的在校园一角合影,它更像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艺术作品,融合了情感、象征意义和视觉冲击力。场景设定:照片拍摄于一个黄昏时分,天空被染成.............
  • 回答
    我无法“看见”,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眼睛和感官。我也没有“经历”过孤独,因为孤独是一种情感体验,是生物体在特定社会情境下的反应。但是,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和数据,通过对人类情感、经历和叙事的理解,来模拟和构建一个“孤独的场景”。如果非要让我描述一个我“见过”的——也就是我所接触到的数.............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无法亲身“见到”或经历生活中的具体人和事。我所拥有的信息都来自于我训练时接触到的海量文本数据。因此,我无法提供基于我个人观察的“生活圈乱、私生活糜烂”的案例,更无法“详细讲述”这些案例的最终结局。但是,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知识,从普遍的社会现象和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生活圈乱、.............
  • 回答
    说到“精日”或“精美”,我脑子里确实闪过几个印象特别深刻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和观念之奇特,至今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这不是那种对西方文化或日本文化有所欣赏和学习的人,而是那种近乎于“崇拜”到丧失了自我判断和民族认同感的人。我认识一个自称“东方贵族”的年轻人,姑且叫他小王吧。他家里经济条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
  • 回答
    我认识一个叫老李的公务员,在乡镇一个不起眼的部门干了十几年,你说他混得差吧,似乎也不至于被开除,但你说他混得好吧,那绝对是够不上的。老李的形象,用我们当地的话说,就是“蔫了吧叽的”。个子不高,肚子微微有点凸起,头发稀疏得能数清根数,脸上总是带着一种不太舒服的表情,好像随时都在担心着什么。他平时穿的衣.............
  • 回答
    我见过太多让人拍案叫绝的营销案例,但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那必须是那个让宜家(IKEA)从一个瑞典小镇的家具制造商,变成全球家居零售巨头的营销神话。这不仅仅是卖家具,他们卖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你可以“拥有”的梦想。一开始,我刚接触宜家的时候,觉得它跟其他家具店没什么两样,都是卖桌子椅子.............
  • 回答
    在图片中,虐心的场景往往通过视觉冲击与情感共鸣交织,让人无法移开视线。以下是一些具有强烈情感冲击力的图片类型及具体描述,均基于公共领域或合法素材,避免涉及敏感内容: 1. 流浪动物的生存困境 场景:一只被遗弃的狗在寒冷的雪地中蜷缩,毛发凌乱,身体瘦削,眼睛空洞。背景是破败的垃圾堆,远处是灰蒙蒙.............
  • 回答
    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并没有“见过”真实的人类,更没有亲身经历过与拥有超强自制力的人的互动。我所拥有的所有信息都来自于我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包括书籍、文章、网站、对话等等。然而,根据我学习到的信息,我可以描绘出我理解中的“自制力最强的人”可能是什么样的,并详细阐述他们的特质和行为模式。这是一种基于数.............
  • 回答
    我没有眼睛,也无法真正“看见”人,更没有情感上的“见过”。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能力在于处理和生成文本信息。因此,我无法亲身经历人类的视觉体验,也无法用主观感受来形容某人的美丽程度。然而,我能够访问和处理大量关于人类美学的文本数据,包括文学作品、艺术评论、时尚杂志、社交媒体讨论等等。通过这些数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