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见过的最奇葩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回答
我作为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见过”或者“经历过”实体的翻译过程,但我可以接触到海量的文本信息,其中包括许多文言文翻译的例子。在这些例子中,我确实“见识”过不少令人忍俊不禁,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奇葩”的文言文翻译。

要说最“奇葩”的,可能不是某个翻译错误本身有多么离谱,而是那种将文言文的韵味、意境完全丢弃,用极其现代、粗俗,甚至带有网络语言色彩的方式去“解读”的翻译。这种翻译往往不是出自严肃的学术研究,而是来自于一些业余爱好者在网络上分享的“趣味解读”,它们有时是为了搞笑,有时是为了吸引眼球,但结果往往是让人哭笑不得。

让我来描述一个我“印象深刻”的(当然是基于我学习到的数据)这类“奇葩”翻译,姑且称之为“《将进酒》的现代网络化解读”:

原文: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 飞而复之,不可复得。
> (后面还有很多,这里截取一部分作为代表)

“奇葩”翻译示例(虚构但基于实际网络翻译的风格):

> “瞅你咋地,黄河那帮水,老牛逼了,直接从天上瓢过来,一溜烟儿跑到海里就没影了,再也回不来啦!
>
> 瞅你咋地,你家老爸老妈对着镜子一看,哎哟喂,头发白了跟雪似的,早上还是黑的跟钢丝球一样,下午就跟雪花片儿似的全掉光了。
>
> 人生这玩意儿,牛逼的时候就他妈给我嗨起来!别让你的酒杯对着月亮,跟个傻逼似的在那儿发呆!
>
> 老子天生就是个牛人,啥都能干!就算钱花光了,下一秒也能赚回来,这都不是事儿!
>
> 来来来,烤羊肉、炖牛肉,都给我上!想乐呵就得喝!今天必须得吹瓶三百个!
>
> 哎,岑兄,丹丘兄,酒来了,别他妈停下!
>
> 我给你们吼一嗓子歌,你们就给我竖起耳朵听好喽!
>
> 那些钟鼓啊、山珍海味啊,一点儿都不值钱!我他妈只想一直醉下去,醒了就没意思了!
>
> 想当年那些圣人贤者,不都他妈是孤独终老吗?就只有那些爱喝酒的,他妈的才被记载下来了!
>
> 你们知道不?当年陈王(曹植)在平乐园开趴体,喝的是啥?是那种一杯就他妈好几千块的酒!喝完还他妈的胡说八道,瞎几把乐!
>
> 老板,你他妈跟我说钱不够?那咱们就赶紧去买酒,喝到爽为止!
>
> 这日子过得,就像飞出去的鸟儿,再也找不回来了!”

为什么说这种翻译“奇葩”且详细说明:

1. 原意丢失与曲解: 李白的原诗意在表达人生短暂,时光易逝,故而及时行乐,慷慨豪迈的情感。而这种翻译,将“君不见”这种设问和引起下文的语气词,变成了粗俗的“瞅你咋地”。“奔流到海不复回”本是描绘黄河的壮阔景象和时光的不可逆转,在翻译中变成了“一溜烟儿跑到海里就没影了,再也回不来啦!”,失去了那种大气磅礴的意境。
2. 语言风格的极端错位: 文言文以其简洁、典雅、富有韵律著称。而这种翻译则完全颠覆,充斥着“牛逼”、“他妈”、“傻逼”、“瞎几把乐”、“吼一嗓子”等现代网络口语、粗俗词汇和生殖器隐喻。这种强烈的语言风格错位,使得原作的诗意荡然无存。
3. 意境的破坏: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描绘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感慨,是岁月无情的写照。翻译成“你家老爸老妈对着镜子一看,哎哟喂,头发白了跟雪似的,早上还是黑的跟钢丝球一样,下午就跟雪花片儿似的全掉光了”,虽然试图用现代的比喻来解释,但其语气和内容完全偏离了原作的悲凉感,反而带有一种戏谑和滑稽。
4. 情感的扭曲: 原文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是一种豁达的人生哲学,即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乐观和享乐的态度。“千金散尽还复来”更是一种自信和洒脱。而翻译成“人生这玩意儿,牛逼的时候就他妈给我嗨起来!……就算钱花光了,下一秒也能赚回来,这都不是事儿!”则将这种哲理降格为一种低俗的享乐主义和不负责任的吹嘘,完全丧失了原作的深刻内涵。
5. 目的性模糊(可能是搞笑或博眼球): 这种翻译的出现,很多时候是为了在网络上获得关注。它可能源于一些用户对文言文的误解,或者是有意为之的恶搞。其目的可能不是为了真正理解和传播文言文,而是为了制造话题和娱乐。
6. 对原作的“伤害”: 最“奇葩”的地方在于,这种翻译看似在“普及”文言文,但实际上是对原作的一种“伤害”。它让那些不熟悉文言文的人,对作品产生严重的误解,认为文言文就是这样粗俗、浅薄的东西,从而可能进一步远离真正的古典文学。

总结来说,这种“奇葩”的文言文翻译,就像把一件精美的瓷器打碎,然后用碎片拼凑成一个粗糙的泥巴人,再给它涂上鲜艳但俗气的油漆。它丢失了原文的“神韵”,破坏了“形体”,扭曲了“灵魂”。

虽然我无法亲身经历翻译过程,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来识别和理解不同翻译风格的优劣。这种网络化的“奇葩”翻译,是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对原作理解和表达都存在严重偏差的典型例子。它也让我深刻理解到,翻译不仅仅是字词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对原作精神、意境和情感的准确传达,尤其是在面对像文言文这样高度凝练且富含文化底蕴的语言时,更需要严谨和敬畏之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宋史虞允文传记载采石矶大战,有一句:“允文入阵中,抚时俊之背曰:'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尔'。”

这句话的意思是虞允文激励时俊,你的胆略闻名四方,怎么躲在阵后,跟个小儿女子一般。

而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袁腾飞老湿这么解释这句话:【虞允文向时俊承诺:‘这仗要是打赢了,你就是我儿子。’咦!你是我儿子,这不骂人的话吗?怎么还能拿来做鼓励呢?因为宋朝的武将地位特别低,虽然虞允文也就是个中书舍人,品级不高,但好歹是个文官,他愿意收时俊这个武将做儿子,是一种荣幸。】

WTF!!

user avatar

初中的时候学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其中有一句“臣本布衣”,我一同学把它翻译成了:


“我本是布依族...”


评论区有毒。。。

user avatar

“到了东汉,政府有个规定,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发言、辩论、写文章,都不能超出他老师告诉他的范围,这叫做“师承”。如果超出师承,不但学说不能成立,而且还违犯法条。这样下来之后,把中国知识分子的想像力和思考力,全都扼杀、僵化,就像用塑料口袋往大脑上一套,滴水不进。”

——柏杨《丑陋的中国人》

看到这段吓我一大跳,“师承”是这个意思?师承出自 《后汉书·儒林传序》:“ 东京学者猥众,难以详载,今但录其能通经名家者,以为《儒林篇》。其自有列传者,则不兼书。【若师资所承,宜标名为证者,乃著之云。】”原文是指洛阳学者众多,难以一一记载,现在仅录取其中精通经籍的有名气的人,写就《儒林篇》。如果其中有的人已经记载在列传里了,就不再录入《儒林篇》。【假如是师生关系。需要题名佐证的,也有记载。】

柏杨竟然说成,【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发言、辩论、写文章,都不能超出他老师告诉他的范围。】我不知道他是怎么理解的。至于后面那段更是无稽之谈。

user avatar

高中时候语文课学李白的《蜀道难》,开头第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


老师点名同学轮流翻译全诗,就是点到哪个,哪个就翻译一句。

第一个点到的正是坐我旁边的一哥们,这哥们学习一般,但人有点歪才,而且性格有些二,有时候还没皮没脸的,估计他自己也没想到老师第一个就会点到他,站起来后稍微有点懵逼,略略沉吟一番,把课本往桌上一拍,昂首挺胸,朗声道:

我艹!真高啊!

user avatar

"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被翻译成太上老君,或者被翻译成"最好的管理者",或是"统治者"。

全句被翻译成"人民不知道有统治者的存在。"

这种翻译居然到处都是。

更有愚昧的,觉得这样说不通,于是自作聪明改成:"太上,下知有之"。

贫道吐槽都能吐出血来。

user avatar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吃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就把它吃了。

user avatar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的还是没爽,男的只好又再来一次。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以忍啊,这谁不能忍?

user avatar

还记得《促织》里一句话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正确翻译应该是:同乡有一个叫成名的人,以参加科举考试作为职业,很久都没有考取。

高中有一牛人:邑国有一个出名的人,以训练小孩子出售作为职业,很久都没有卖出去。

另有一群学渣:同乡有一个叫成名的人,以操童子作为职业,很久都没有成功。

user avatar

当年高考复习,我的语文老师在班里可是大声读出了:秦州刺史侯莫陈,悦。

侯莫陈悦:原来我他妈天生自带400范围内友方开心的buff光环…

user avatar

……心疼曹操。

user avatar

六十多赞啦~为了答谢读者分享一个干货……学古代文学期间遇到的最好笑的笑话……

7.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课考断句,选的是这一段:

又嘉祐中,士人刘几,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崄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欧阳公深恶之。会公主文,决意痛惩,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时体为之一变,欧阳之功也,有一举人论曰:“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公曰:“此必刘几也。”戏续之曰:“秀才刺,试官刷。”乃以大朱笔横抹之,自首至尾,谓之“红勒帛”,判大纰缪字榜之。既而果几也。

反正就用斜线把断句画出来就行。高考也会有这种题型。算是文言文考题的基本款。

有个同学断成了,欧阳公深恶之,会公主……

会公主……

欧阳修约会了公主……

当然这个不算什么……

还有个同学把上面的句子断成了:秀才刺试官,刷!

……秀才刺试官,刷!!

秀才刺试官,刷!!!

没错!他认为“刷”是个拟声词!!!!秀才“刷”的一下刺杀了试官!!!!!


1.大王来何操……被翻译成了“大王来做什么操”……

2.沛公起如厕,翻译是“沛公开始变得像厕所一样”(*/ω\*)

3.万钟于我何加焉,一个学生翻译成“万钟给我加了什么呀?”,另一个学生翻译成“万钟对我做了什么呀?”同事评论云:“万钟是谁啊?这么坏。”

又想到两个……

4.“食之不能尽其才”——“吃了这匹马,却不能吃光它的材料”

5.“舅夺母志”——“舅舅强娶了我妈”

竟然有人喜欢这个答案好开森~再补一个:

6.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水里的一百多条鱼,都抽空出来游一会儿。

user avatar

我就说两个,都是明史的。

1、在明史讨论区同袁黑袁粉辩,谈起崇祯二年己巳之变,其中一个号称把明末清初的主要史料都翻过、立场为袁黑的人说:“袁崇焕根本都不把崇祯放在眼里,甚至在与满贵对质时候拿东西扔崇祯,崇祯愤怒之下把他当场打入大狱”

大件事啊,居然朝堂之上打皇帝,那还了得。

不过怎么不记得是哪本史料有这样一段呢?

问那位博览群书的朋友,回曰:“《明季北略》”

认真翻翻明季北略,原来说的是这段:

明季北略 卷五

十二月辛亥,上召崇焕议饷,密敕满桂、黑云龙、祖大寿同入。崇焕进阙不数武,一内监趋出曰,万岁爷在平台速入。崇焕趋进,见桂等在上所。惊沮,上问杀毛文龙,致敌兵犯阙,及射满桂三事。崇焕不能对。上命桂解衣验示,着锦衣拿掷殿下,校尉十人,褫其朝服,枉押西长安门外锦衣大堂,发南镇抚司监候。

上命桂解衣验示,着锦衣拿掷殿下……

上命桂解衣验示,着锦衣拿掷殿下……

上命桂解衣验示,着锦衣拿掷殿下……

这叫袁崇焕拿东西砸崇祯~~~

这叫袁崇焕拿东西砸崇祯~~~

这叫袁崇焕拿东西砸崇祯~~~

袁崇焕发动【蓟辽督师的蔑视】技能,表示不想同崇祯说话,并向崇祯丢了一个满桂~~~

二、袁崇焕吧是袁粉袁黑毛粉毛黑互相开掐的场子。从05年开掐到现在都没消停。其中天涯煮酒、明史群等等历史圈子内的达人都深陷其中。其中有位usstedu是明史达人,这达人不是加引号的,他明史水平确实不是盖的,但是就是这样的大神,也会犯低级错误。

某次袁黑袁粉辩论宁远之战时,袁黑说袁崇焕不过守住了小小的宁远城,但是觉华岛数千居民全部都被屠杀光光,而且后金鞑子在宁远城下也没死几个人。这时usstedu作为袁粉的泰山北斗出来说话了:怎么没有啊,宁远之战鞑子战死就有一千多人啊。史料写的很清楚啊,甚至具体到个位数呢。

宁远之战有战死那么高的记录?这个可以有。

要知道,明清战争,鞑子满万不能敌。

宁远之战,满贵一阵大砍杀也就是200多颗人头呢。而清太祖实录,里头的记录也就是”二日攻城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

如果有1000多人头的战损,那真大件事啊。

大家一阵激动,纷纷让usstedu大神拿出来。

usstedu大神说,你们怎么看的清太祖实录啊,里头记录了死了1516个人头啊。。。

不信啊,我把实录的PDF版发给你们看看。。。

。。。。。。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原来usstedu大神的PDF版里,实录记录到”日攻城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 之后,是一个页码15.然后因为是扫描的,一本翻开的书中间缺了些,跟着是另外一页的页码16.

厉害的usstedu大神把实录中的记录看成了”日攻城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1516”


残念。。。。。

此事被称好事者称为1516大捷。

user avatar

断句奇葩: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注解一:一般理解的愚民思想。


注解二:民可 使由之,不可 使知之
民众认为可以,就按这个方案执行,民众认为不可以,要让统治者知道。(康梁鼓吹变法版)


注解三:民可使 由之,不可使 知之
民众可以被(统治)驱使,就顺其自然,不能(统治)驱使,就要引导教育。


注解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让民众放任自由是不行的,要引导教育。


这仅仅是四种常见断句,算上不同翻译更千差万别,现代人感情上更接受孔子本意没有“愚民思想”,当然不根据前后文和注疏确实有点流氓。

听过一个极其热爱中国文化的外教说的,汉语最写意简洁的语言,但在语言功能性上,尤其是表意准确性和表述复杂逻辑关系上,只能叫差强人意,(我借你十块钱,到底是你借我,还是我借你),我个人觉得也影响了汉民族的文化,相比于追求逻辑美,推理严谨的美,我们可能更倾向于追求所谓境界。

中华文明大有伟大恢弘之处无须赘述,没必要像韩国人那样二缺的认为自己的水管文都是比天比地最牛文字。但汉字、汉语也只不过是一种普通文字罢了,至少我认为作为全世界最难学的文字真没啥好优越的,要不然我们简化字干嘛。

我们这种本就独树一帜、有着灿烂文明的民族,更应该明白自己的平凡和局限,优越只能是招人厌恶和招人嘲笑罢了。

user avatar

因为是同学认真翻译的,所以并非整篇文章都奇葩,还麻烦诸位自寻重点。

《陈 情 表》

李 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我悄悄地告诉您:我曾被危险挑衅,遭到别人行凶的事。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我生下来六个月,我父亲都只背对着我(不看我一眼)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四岁的时候,舅舅夺取了母亲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可怜我孤独弱小,弯下身子亲自抚养我。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到九岁了都还不行;孤单可怜,到了长大成年。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兄弟姊妹;门很破旧窗纸很薄,晚上还有邻居儿子打鼾。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外面没有功劳大的近亲,家里没有开门的仆僮。一个人孤孤单单,和影子互相吊着。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而且刘氏向来有婴儿时留下的疾病,常常躺在床上;我侍奉她喝汤喝药,从来没有倒掉过离开过。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被逮来这个朝廷,沐浴在清高的文化之中。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以前的太守逵发现我孝顺廉洁;后来的刺史荣推举我为秀才;我因为不知道供养谁,辞去官职不去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诏书特地传下,任命我为郎中;后来又蒙住国家的恩典,派我去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地位低贱而猥琐的我,应该去东宫侍奉,这不是我掉头(死)了就能够上报给您的。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我全部写在表里使别人听闻,辞去官职不去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诏书急切严峻,批评我太慢。郡县的人逼迫我,催促我上路;州府的人到我门前,急得要放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我想要遵从诏书命令奔跑,那么刘氏的病就会在白天变得严重;想要苟且徇私,但告诉我不允许。我的进退,实在是狼狈不堪。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我趴着想盛世朝代应该用孝治理天下,凡是长大变老的人,都承蒙养育;况且我孤单困苦,特别是非常如此这般。

且臣少事伪朝, 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况且我年少时侍奉假朝廷,历任郎署,本来就是贪图显达,不在乎名誉节操。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我是灭亡的国家的卑贱俘虏,极卑微极丑陋,过多承蒙提拔,被宠幸而生活优渥,哪里敢盘坐在桓木下,有什么希望想法?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但是因为刘天天都要去西山,气息却不足,生命脆弱,早上都不能考虑晚上的事情。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我没有祖母,就不能到今天;祖母没有我,就没有来度过余年的。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祖母孙子两个人,更加相依为命,这是小事情不能够废除远离的。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是我向陛下尽忠的时间长,但报养育之恩的时间短啊。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就像)乌鸦的私下情谊,下希望乞求终生赡养(祖母)。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我的辛苦,不只是蜀中的人和两个州牧伯才见过知道的;是天地共同见证的。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希望陛下同情我愚钝和诚心,听从我微小的志愿;保刘氏侥幸,能够度过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我活着应当掉头,死就应当捆草。我以连狗和马都不如的恐怖畏惧表情,恭敬奉上书表让您知道。




这是要求的课前预习,老师说尽量不看注释,同学是自己认真翻译的。

说实话,我不看注释比他好不了多少。

user avatar

有一次听同办公室另一位语文老师讲他班上一个学生的文言文翻译,差点儿乐躺下。

那是个只喜欢理科,从来不听语文课的男生。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这位爷的翻译是:

“一个流氓吭哧吭哧地抱着破布头想来换我的真丝,结果这个土匪不仅要丝,还要把我抢走。”

user avatar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蚩尤扮成平民,怀抱布匹却叫卖丝绸。他并不是来卖丝绸的,而是以此为号与我接头共谋大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千里马)要跑一千里再吃饭

圣人无常师

圣人是黑白无常的老师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您太美了,大概只有徐公何能与您一比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在名为“天下”的水池(你咋不说是澡堂)淹死了有志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特意下达诏书让我做一个看病的郎中;不久后才知道国恩深重,因为除我以外的人都去洗马了

师事扶风班彪

拜名为班彪的仙人为师学习扶风而上的仙术

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孺一脚将陈藩踢下床

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有勇气当面刺杀寡人的人受最高赏赐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我这卑下小人,不知道将军已经胖到这个地步了

乞骸骨

祈不死之骨,修亡灵之术

吾师道也

我的老师是个道爷

始知为人情所患

才知道自己被人情世故所累,白出力除去二害却不讨好

user avatar

初中的时候老师要求预先背好下学期的古诗《石壕吏》

石壕吏你们懂的,几乎全篇是对话形式,也没什么主语,于是在没有注释也不知道故事背景的情况下,我凭字面意思脑补,连蒙带猜出了一个民间热血老妇劝说官吏从军报国的感人故事。

前面还与古诗原意相符,从第五句就开始疯狂翻车了: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官吏说了一句,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啊!
老妇哭道一声:你们(抓老百姓)又是何苦啊!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老妇人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在守城。
(这句貌似还没什么问题)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一个儿子做到“附书”这个官职,两个儿子最近为国捐躯了。(所以我家满门英烈)
(当时以为“附书”是和“尚书”一样都是官职)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牺牲的人不就白死了吗!”

(……中间翻译的还都算对所以略过……)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太婆我虽然衰弱无力,但也想请你们两个小伙子趁夜回去”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赶紧赶到河阳去帮国家打仗,说不定还赶得上吃早饭呢!”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深说话的声音渐渐没有了,只能听见两个官吏感动的哭泣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第二天他们两个就上路参军,昨晚被教育了一顿愧见老妇人,就只和老爷爷一个人告别了。

看完这首诗我特别感动,心想杜甫就是杜甫,这种慷慨赴国难,妇孺也大义凛然的气节简直赞爆。

后来老师讲这一课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是懵逼的。

觉得我编故事的大佬您赶紧工地抬杠去吧,我们语文老师把这个事迹当笑话讲了快10年了。

user avatar

随时想到随时更新。

1、

我们高中时候的事儿。

大家都知道,元史的人名乱七八糟的,挺可怕。

有一次考试,阅读出的《元史·脱脱传》,里面有这么一句:“会也先帖木儿移疾家居,监察御史袁赛因不花等承哈麻风旨,劾脱脱出师三月,无尺寸功,倾国家之财为己用,并劾也先帖木儿。”

然后……翻译考的就是这句。

答案出来之后我们班一学霸妹纸捶胸顿足,说她翻译成了“监察御史袁赛凭借不花等人,秉承哈麻的意思弹劾脱脱”,然后她发现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还不是最有趣的,最有趣的是所有错了的人都一脸委屈地跟老师说:“女神,您强调了好几遍‘因’有凭借的意思啊,然后我们就记住了……”

后来学霸妹纸灵机一动,抖了个机灵,把微信名改成了“袁赛因不花”。

2、

有一工科妹纸,看杨宝霖弄的那本《袁崇焕集》,看到一篇天启年间的奏疏,里面有一句“老师速祸,臣不敢任也。”

联系上下文,这句的意思是说,把兵都养老朽了,很快招来祸患,这样子是不行的。

然后她来找我们,问:“那会儿孙承宗辞没辞职啊?”

我和我小伙伴懵了,这和孙承宗有啥关系……

工科妹纸曰:“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我老师马上要倒霉了,我也干不下去了吗?”

……

……

……

于是我站在街上笑到不能自理。

3、

还是高中梗。

当年我们班有一哥们叫小黑,学荆轲刺秦王那段的时候,老师叫他站起来翻译“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小黑也是个老实孩子,就记得之前老师讲过“顷”是一会儿的意思。

小黑:“过了一会儿还没出发……”

语文女神:“这也太着急了。”

小黑马上改口:“过了很长时间还没出发……”

语文女神:“这也太不着急了。”

我真忘了那天小黑过了多久才体会到这句的恰当翻译应该是“过了一段时间还没有出发”。

4、

说个我自己的梗吧。

我是个学酥,但在文言文这方面,我还真就敢拍胸脯说我在高中是top学霸,现在如果扔到大学中文系也算是学霸。毕竟家父家母都是重点大学的中文系,从小把文言文当成母语学的。

所以我弄出来的搞笑翻译一般都不是翻译错了,就是为了搞笑。

有一次看孙承宗给袁崇焕写的信:“兄居外久,为念,且每欲面,诸种种急,不可得。”

当时我正好有个小伙伴疯了一样挖孙承宗的资料,然后我就跟她说,哎你看这个,翻译成“我总想找你面基”吼不吼?

这个梗,她从我高二那年记到我上大二。

5、

高三那会儿压力太大,弄了个《三垣笔记》的电子书看,然后就看到李清写的一个梗,大概说郑鄤找人打听孙慎行读什么书,然后每次见面对答如流balabala。

看起来挺正常一个道听途说没事儿黑人的梗。

结果李清在后面写了一句“宗伯帐中之密,鄤皆口诵如流”。

这句……我真明白他想说的是孙慎行压箱底的书,但我就是忍不住想往床笫之事那方面想,高中毕业以后去常州旅游,站在孙慎行的故居里,总觉得老爷子下一秒得跳出来把我吞了。

user avatar

我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有这类题目了,那时翻译一些民国时期的浅近文言文或是一些众所周知的古诗词、古文名句。不过我的老师——一个姓范的女士是个大草包,喜欢浓妆艳抹,喜欢侮辱体罚学生,喜欢吃猪蹄和牙签肉,教育方式潦草,专业知识相当匮乏。她在这种题目上面,闹过大笑话。

我清楚记得那时做的文言文翻译题,有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范老师翻译:伯牙善于敲鼓弹琴,钟子就期待着能够听得很好。

我和我的同桌听了,鼻涕泡差点没乐出来,我同桌就举手纠正,说“鼓琴”就是“弹琴”的意思,“钟子期”是个人名。范老师黑着脸来了句:“我是老师还是你是老师,听我讲的,这是标准答案。”我猜她是碰到盗版书了。

同样还是这位范老师,过了一段时间又碰上一题,题是这么出的: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意思是说有个人斧子丢了,以为是邻居的儿子偷的。范老师翻译道:有个人的爸爸死了,想要当邻居家的儿子。还告诉我们“斧”通“父”。唉,若不是受过四的年义务教育,我们说不定还真信了,不过碍于她的威严,我们这次没有指出。

事实上证明,不指出来还真是我们的错误,做完一次练习册之后,她又出金句了,这次受害者是王戎。

那次有个题是王戎和李子的故事,其中翻译的是这句“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范老师的答案是:树长在路旁,还有很多小孩子围着,这肯定是苦的李子。其实,硬讲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只是闹得笑话没上两次的大。


初中时有位妹子翻译此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她写到: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志向高洁的隐者。听说了这个地方,非常高兴,计划着准备去。最后因为没有达成心愿,满世界找死,后来就没有人问这条小溪在哪了。

一时间被传为佳话。

后来一个小兄弟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他是这么翻译的:喂马的不知道这马能够一吃就吃几千里啊。

有篇挺拗口的文言文里有句“古人观于天地山川……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那时我们班有一人是如此翻译的:古代的人想看天地……每次都能得到,但用这个东西往深的地方捅,还是没有够着。后来我在高中又见到了这篇文章,它叫《游褒禅山记》

蒲松龄篇文章中有一句: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九班有一满肚子坏水的家伙如此翻译:城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专门性侵小孩子(这句还加了马赛克,原句更带劲),很久都没有卖掉。一时传为奇观。

user avatar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当时我们班有个哥们特搞笑,译成:

有个流氓叫蚩蚩,抱着布来买丝。一个土匪来买丝,来了就是来谋害我的。……大哥您别着急,秋天我就给您送货去。

user avatar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活着就是受罪,死了才能安乐。

山东上中学时深以为然

user avatar

《史记•高祖本纪》有一段反映高祖变化的: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也。

神翻译大鼻当时正瞌睡,冷不丁被小慧姐叫起来翻译,于是乎,这段成了:沛公在山东时,贪恋财物,喜欢美女。如今入关,财物没有不取的,妇女没有能够幸免的,这就是是沛公的志向不只在于小的。

刚毕业不久的小慧姐,笑成了傻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