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忽必烈为何不能阻止蒙古帝国的分裂?

回答
忽必烈身上背负着一个帝国,一个曾经横扫欧亚大陆,让世界为之颤抖的庞大存在。然而,在他统治的晚年,这个曾经统一的庞然大物却显露出了不可遏制的裂痕,最终走向了分裂的命运。说忽必烈“不能阻止”蒙古帝国的分裂,并非说他丝毫没有作为,而是说尽管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却终究无法逆转历史的洪流。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政治考量以及他个人能力所限的诸多原因。

首先,我们得明白蒙古帝国的分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逐渐显露的过程。铁木真(成吉思汗)在世时,虽然确立了“长生天”的意志,但更多的是通过他个人的威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维系着各部族的统一。他的继承人,诸如窝阔台、贵由、蒙哥,虽然也努力维持着帝国的完整,但随着领土的不断扩张,实际的统治和管理变得越来越困难。

忽必烈所面对的,已经是经过几代人征伐、分裂和整合的蒙古帝国。在他继承汗位的时候,帝国的核心已经出现了分歧。他的兄弟阿里不哥在蒙古本土自立为汗,这本身就是一次大规模的内战,虽然最终忽必烈获胜,但这次内战极大地削弱了蒙古帝国的统一性,也暴露了帝国内部权力继承的脆弱性。

其次,地理和文化隔阂是导致分裂的根本性障碍。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地域广袤,各个汗国之间,无论是地理上的距离,还是风土人情、宗教信仰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从东亚的中国,到中亚的察合台汗国,再到西亚的伊尔汗国,以及北部的金帐汗国,这些地区拥有各自独特的文明和政治传统。

忽必烈作为大汗,其统治核心在中国。他在这里建立元朝,并将汉族的政治制度、文化习俗融入到统治体系中。这是一种顺应当地现实的策略,也是他巩固自身统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样做也必然导致他与蒙古草原本土的文化产生距离。对于那些仍然奉行传统蒙古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贵族而言,忽必烈“汉化”的倾向,以及他将统治中心转移到中国,可能被视为一种背离。

再者,继承制度的缺陷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虽然成吉思汗确立了其家族的继承权,但在实际操作中,权力交接常常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和内斗。忽必烈成为大汗并非没有挑战者,即使在他统治期间,继承人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他。他自己就有众多的儿子和孙子,谁来继承汗位,如何划分权力,这些内部的权力博弈,都为帝国的稳定埋下了隐患。

更重要的是,忽必烈所推行的政策,虽然有其战略考量,却也可能加剧了分裂的趋势。他试图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庞大的王朝,并将帝国的重心从草原转移到农耕文明。为此,他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推行了一系列汉法。例如,他在中国推行纸币,修建大运河,发展科举制度。这些措施有助于巩固他在中国的统治,但他对其他汗国的干预和控制力却相对减弱。

当忽必烈将统治重心放在中国,并且大力推行汉化政策时,这客观上疏远了其他蒙古贵族。中亚和西亚的蒙古贵族,如察合台汗国和伊尔汗国,他们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发展模式,对忽必烈在中国推行的政策,尤其是文化上的融合,可能并不认同,甚至感到威胁。他们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政治实体,在军事、经济上与元朝的联系日渐疏远。

例如,察合台汗国和伊尔汗国之间,也存在着长期的冲突和对抗,忽必烈虽然名义上是他们的宗主,但实际的调解和控制能力有限。金帐汗国在东欧的发展也逐渐独立,其力量重心和战略方向与忽必烈在中原的统治相去甚远。

此外,忽必烈晚年的身体状况和帝国后继乏人的问题,也客观上加速了分裂。他毕竟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无法像年轻时那样掌控全局。而他的继承人,他的孙子帖木儿·不花(后来的元成宗)虽然即位,但其统治能力和威望,与忽必烈相比尚有差距。帝国庞大而分散的各个部分,一旦失去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就很容易各自为政。

忽必烈并非没有意识到帝国分裂的危险。他试图通过“分封诸子”的方式,在帝国各地安插自己的亲信,维持一定程度的控制。然而,这种分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权力的一种分散,当这些藩属势力逐渐壮大,并且与中央王朝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就成为分裂的根源。

总结来说,忽必烈之所以未能阻止蒙古帝国的分裂,是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已经积重难返的帝国。地理隔阂、文化差异、继承制度的缺陷、他自身政策的选择(将重心放在中国并推行汉化),以及他晚年时帝国后继乏人的局面,共同作用,使得他无法像他的祖父铁木真那样,以个人的魅力和绝对的武力将四分五裂的蒙古各部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他试图建立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融合多种文化的庞大王朝,但这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也未能阻挡住那些独立意志和地域性力量的崛起。与其说忽必烈“不能阻止”,不如说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帝国分裂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他所能做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这一过程,并试图在新形势下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此回答为怒锤暴论向,玻璃心预警。

蒙古帝国的分裂,是蒙古人的势力范围超越了以马匹牲畜维持信息交通时代国家体量上限阈值的必然产物。与合汗出自哪家、其产生合法与否并无联系。但看了一圈,本问题不知道为啥被歪成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谁更合法...... 索性我也歪了吧。对于这一问题,发表过意见的学者一般认为,阿里不哥更能得到蒙古人政治上的拥戴。

从忽里勒台制度本身的意义上,忽必烈为汗是违法的。(田村实造:《关于阿里不哥之乱——从蒙古帝国到元朝》,《东洋史研究》第十四卷第三号,昭和三十一年十一月)

政治上,忽必烈和阿里不哥虽然都是成吉思汗嫡孙,蒙哥汗的母弟,虽然都是经过忽里台贵族会议推选拥戴而登汗位的,但阿里不哥曾奉命留守和林,主持国政,蒙哥汗诸皇子和原大臣都站在他一边,其忽里台会议在和林附近举行,参与拥戴阿里不哥的蒙古宗王数量居多。依照蒙古人服从和拥护“嗣承成吉思汗宝位,领有他在蒙古时代继承下来的土地的那个人”的习俗。阿里不哥继承汗位似乎更合理些,更能得到蒙古臣民政治上的认可和拥戴。(李治安《忽必烈传》,人民出版社,2004)

......此外,忽必烈还取得了不少蒙古宗王的支持,对这次战争的性质,不少学者认为已经很难用“统一”和“分裂”之争来概括,因为当时大蒙古国已经开始走向瓦解,而忽必烈帝位的正统性也很值得怀疑。(刘晓《元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从蒙古人的视角来说,合汗合法性的,由一场由全体宗王参与的库里台会议产生。学者们普遍认为,忽必烈在这一方面,恰恰略逊一筹。

但是,某头另辟蹊径的熊@关毛 跳出来说:阿里不哥是破坏规矩在先,未通知忽必烈,也未获得几大兀鲁斯后王的肯定,最先以“草台班子”称帝的那个人。

很可惜,某头熊看似干货凿凿的论调,却错的令人叹为观止。他是究竟如何错到这一步的呢?

提前要说明,@关毛这次其实说对了一些细节,不做全盘否定。但是必须要指出:我发现某头熊回答前真的是不怎么读书的。值得表扬的是,本次关毛没有一拍脑门就开始发明历史,他只是为答题临时翻看《史集》相关部分时,因为未曾读过其他任何资料被坑了。

我为啥么确定关毛只看过《史集》?

因为《史集》与《元史》为代表的诸多汉文史料,对忽必烈、阿里不哥称汗先后顺序的记载完全相反。波斯文、汉文史料存在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史集》的作者拉施特完全搞错了忽必烈的即位时间

更令人惊悚的是,关毛对战@kulja这部分论述是基本没什么问题的,忽必烈在前,阿里不哥在后。而且也提出《元史》记载如此。但某头熊的绝对粉丝体量优势实在是太大,所以似乎并没有人在意在这一话题内,kulja才是被暴论碾压的一方(当然,kulja的错误也很多)。

想用暴论压倒正论很简单,只要你是个所谓的大V就行。

这社科板块,还真是社会。

1 ·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谁称帝在先

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误记忽必烈称帝具体时间,是拉施特书的重大失误之一。据《史集·忽必烈合汗纪》,世祖在猴年(1260)的仲夏时节登基于开平。

......在相当于伊斯兰教历658年的猴年仲夏,在开平府拥戴忽必烈合汗登上了帝位,他当时四十六岁。(拉施特编,余大均、周建奇译《史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下同)

而中国方面,根据元世祖朝《实录》内容改写的《元史·世祖本纪》,明确记录忽必烈“即皇帝位”于该年农历三月辛卯日,时尚属于暮春时节。

中统元年春三月戊辰朔,车驾至开平。亲王合丹、阿只吉率西道诸王,塔察兒、也先哥、忽剌忽兒、爪都率东道诸王,皆来会,与诸大臣劝进。帝三让,诸王大臣固请。辛卯,帝即皇帝位,以祃祃、赵璧、董文炳为燕京路宣慰。(《元史·卷四·本纪第四》)

而《史集》未能明确给出的阿里不哥被拥上帝位时间,《元史》则指出在本年的四月。以白本《中国通史·元时代》为代表的多数中国现代元史著作认为,阿里不哥“僭号于和林城西按坦河”是获悉世祖抢先称帝后的匆忙回应。

(夏四月)丁未,以翰林侍读学士郝经为国信使,翰林待制何源、礼部郎中刘人杰副之,使于宋。丙辰,收辑中外官吏宣札牌面。遣帖木兒、李舜钦等行部,考课各路诸色工匠。置急递铺。乙丑,征诸道兵六千五百人赴京师宿卫。置互市于涟水军,禁私商不得越境,犯者死。是月,阿里不哥僭号于和林城西按坦河。(《元史·卷四·本纪第四》)

很明显,波斯人拉施特首先误以为忽必烈即位开平在仲夏,故有颠倒兄弟二人称帝顺序之误。

在其他汉文史料中,也完全找不到忽必烈召集开平库里台时其政治班子已经获悉阿里不哥称帝的蛛丝马迹。

与此相反的是,忽必烈集团的上层人物从始至终无一不对“若彼果决,称受遗诏,便正位号”一事深感焦虑。因为阿里不哥早已与直接继承了蒙哥的大蒙古国朝廷,着手争夺各地军队的控制权了。得知阿里不哥正自漠南蒙古、汉军中大量调兵时,世祖王府重臣郝经上《班师议》剖析当前利害局势,主张即刻从鄂州撤围回军,召开一场对我方有利的库里台,其理由便有“晚了还回得去么?”:

且阿里不哥已行赦令,令脱里赤为断事官、行尚书省,据燕都,按图籍,号令诸道,行皇帝事矣。虽大王素有人望,且握重兵,独不见金世宗海陵之事乎?若彼果决,称受遗诏,便正位号,下诏中原,行赦江上,欲归得乎?(《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四》)

在开平,世祖登位的前一日,近臣廉希宪、商挺又以“被阿里不哥抢先后果不堪设想”作警告,才使忽必烈下定决心即刻称帝。

庚申春,上在开平,诸王宗室相继劝进,上谦让未许,公以天时人事进言曰:“今阿里不哥虽殿下母弟,彼以前尝居守,专制有年,设有奸人,俾正位号,以玺书见征,我为后时今若早承大统,颁告德音,彼虽迁延宿留,便名叛逆。安危逆顺,间不容发,宜早定大计。”上良久曰:“汝等能叶心辅翼,吾意已决。”促篆宝文,一冶而成,众皆称贺。翌日,上登宝位。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七·平章廉文正王》引《廉希宪家传》)

公赴召开平。初,宪宗征蜀,季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至是,左右部诸王大人咸会开平,阿里不哥不至。会者劝进曰:“殿下太祖嫡孙,大行母弟,以贤以长,当有天下。”上谦逊未许。公与廉公希宪参大议,潜进言曰:“先发制人,后发人制。天命不敢辞,人情不敢违,事机一失,万巧莫追。”上颔之。明日,会者力请,遂即位。(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一·平章廉文正王》引《商挺墓碑》)

综合观之的中国元史学者,均以忽必烈抢先称合汗为成论。例如中国20世纪蒙元史研究的几部集成之作:韩儒林主编《元朝史》、由白寿彝总编陈得芝任卷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八卷·元时代》、周良霄顾菊英合著《元代史》等等等等,均持此说。有些著作中在注释中提到了《史集》的相反说法。其中《中国通史·第八卷·元时代》直言了《史集》对忽必烈汗即位时间不确之事。

拉施都丁说忽必烈即位于是年夏季中期,不确;但他说阿里不哥在其阿勒泰夏营地称汗,则与《元史·世祖纪》谓四月“阿里不哥潜号于和林城西按坦河”相合。很可能他是在自己的夏营地得到忽必烈称汗的消息,只好于匆忙中就地举行大会以应变

当然,俺阅读量有限,不敢说学界绝对没有持相反说法者,读者若有了解还望提醒。


2 · 阿里不哥的库里台有没有邀请忽必烈?

这个问题是为了辨清 @关毛 的另一些错误认识。

某头熊的基础知识能错到这一步,说明其熊连《史集》似乎也未曾细读过。

阿里不哥的漠北库里台是对蒙古国家领袖选举规则的破坏么?并不是,抛开拉施特的春秋笔法,从发起会议-邀请宗王这一程序来说,阿里不哥的做法是完全符合程序的。“没有通知忽必烈”更是荒谬万分。按照拉施特的记载,忽必烈与参加开平库里台的宗王,也均亦被阿里不哥邀请。但拉施特所言阿里不哥“会丧和林”是为了把忽必烈与支持者“都抓住”,究竟是史实,还是史家对阿里不哥一党的栽赃,恐怕已经无法核实。

因为(来的人不多),阿里不哥再次与异密们商议,(他说道)“最好再次派遣急使到忽必烈处去,用假话骗住他,让他放心无虑。”他们便派出脱里赤带着另两个异密和几名必阇赤去通知说,为了举行蒙哥合汗的葬礼,务请忽必烈和全体宗王都来,他们企图在这些人前来时,把他们都抓住。当(阿里-不哥的)急使到达忽必烈处时,宗王塔察儿、也松格、纳邻-合丹和其他万夫长们也从另一方面来到中都城见他。急使们传达了通知后,所有人一致说道:“这话是对的,这是件大事,必须而且应当去,但我们还未从远征中返回本土。我们先回家去,然后从那里出发赴会,全都会聚到一起。”脱里赤回答说:“我的那可儿们把这个回信带回去,我在这里等着,同你们一起出发吧”他这样决定后,就把那可儿们打发走了。

众所周知,宣称要“我们先回家去,然后从那里出发赴会,全都会聚到一起”的这部分宗王,在打发走阿里不哥的信使后,便就地拥立了忽必烈。

有证据表明,忽必烈集团内部本身即有劫持蒙哥遗体北上,以获得蒙哥葬礼暨和林库里台主办权的预谋。这一计划,自流传至今的第一手资料郝经《班师议》中便能得到体现。

先命劲兵把截江面,与宋议和,许割淮南汉上、梓夔两路,定疆界、岁币。置辎重,以轻骑归,渡淮乘驿,直造燕都,则从天而下,彼之奸谋僭志,冰释瓦解。遣一军逆蒙哥罕灵舆,收皇帝玺。遣使召旭烈、阿里不哥、摩哥及诸王驸马,会丧和林。差官于汴京、京兆、成都、西凉、东平、西京、北京,抚慰安辑。召真金太子镇燕都,示以形势。则大宝有归,而社稷安。《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四》

然而,忽必烈一方反应太晚,蒙哥诸子已护送灵柩北还,致使预案无法实行,失去了召集蒙哥葬礼的主动权,忽必烈更不可能通过一场公平库里台打败支持者更多的阿里不哥。如此,自顾自在开平提前称汗,便是忽必烈的唯一选择。兄长在开平称汗,也的确打乱了阿里不哥通过正常库里台即位的计划,使阿里不哥没有时间召集一场大多数宗王汇集的库里台,因为此时的首要任务变成了——讨伐忽必烈。

阿里不哥的即位虽然是对忽必烈抢先称帝的仓促回应,但是,背后的确是大多数宗王表示的支持态度。


3 · 阿里不哥有没有得到察合台、术赤子孙的明确答复?

阿里不哥有没有得到几大兀鲁斯(术赤后王,察合台后王,窝阔台后王等)的明确答复?《史集》等外文资料给出的答案非常清晰。大势力中,术赤兀鲁斯、察合台兀鲁斯的领袖,都对阿里不哥表示了十分明确的支持,窝阔台汗斡耳朵的继承者,也站在阿里不哥一侧作战

察合台兀鲁斯实际的领袖,在哈剌旭烈兀汗死后奉蒙哥命监国的王后兀鲁忽乃-必里(其子木八剌沙年幼),是按坦河库里台的主要参与者,直接拥立了阿里不哥。与会的察合台系重要宗王还有察合台子拜答儿之子阿鲁忽。

术赤兀鲁斯的别儿哥汗应该未及参加按坦河库里台,但在封地发行了“阿里不哥合汗”字样的货币。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进行了一场争夺大位的斗争,在不里阿尔所铸的货币表明,这个未获成功的竞争者阿里不哥,曾被别儿哥认为是合法的汗位继承人。(巴托尔德、波伊勒《别儿哥》,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编《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新编第二十辑》,1982年3月,第18页)

站在阿里不哥一方的有影响的东道诸王似乎很少,但他从西道诸王那里获得的支持,又要多于忽必烈。尽管当时正在经营西亚的皇弟旭烈兀和立国伏尔加河流域的拔都后王别儿哥,态度都不无暧昧之处,然而替旭烈兀留守漠北份地的他的儿子出木哈儿,最初是支持阿里不哥的。而别儿哥冲制的钱币上刻有阿里不哥的名字,更表明钦察汗国在阿里不哥失败前一直认为只有后者才真正代表了蒙古大汗的统系(参见杰克逊:《蒙古帝国的瓦解》,《中亚杂志》卷22,1978 年;施普勒:《蒙古人在伊朗》,页61—62。。(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代》)

窝阔台系宗王在蒙哥汗即位后遭受过打击,封地零散,窝阔台本人的斡耳朵(叶密立)此时由贵由汗的幼子禾忽(《元史》写作霍忽,《史集》写作忽秃忽,邵循正《史集译释》考均为禾忽)所有。禾忽与堂兄弟,合失之子海都站在阿里不哥一方,直接参与了与忽必烈方的作战。

世祖即位,诸王霍忽叛。麦里率所部击之,夺其所掠诸部民以还。(《元史·麦里传》)

当他(阿鲁忽)得知海都与忽秃忽在阿里不哥方面时,便数次攻打他们,把他们赶走。(《史集·忽必烈合汗纪》)

陈得芝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代》言,海都参加了按坦河库里台,是将阿里不哥推上汗位的人之一。(笔者未见他处称此说)

直至失败投降之后,阿里不哥依旧认为自己的当选是合法而正确的。从对库里台原则的坚持来看,阿里不哥的确称得上是条硬汉子。《史集》如此描述这对兄弟战后的第一次会面:

合汗注视了他一段时间,激起了他的家族荣誉感和兄弟之情。阿里-不哥哭了起来,合汗的眼里也流下了泪。他(忽必烈)擦去(眼泪)问道:“我亲爱的兄弟,在这场纷争中谁对了呢,是我们还是你们呢?”

没想到,弟弟的回答意味深长:

当时是我们,现在是你们。”

两年后,阿里不哥死于羁押之中。


4 · 旭烈兀在忽必烈-阿里不哥之争中的态度?

关于旭烈兀最初的态度,某头熊又抛出了一个惊天神论:

旭烈兀的长子主木忽儿站在阿里不哥一侧作战,并非是奉旭烈兀命率军东征(这场“东征”完全出自某头熊的脑补)。主木忽儿是父亲漠北份地的看护人,一直待在阿里不哥一边!!!!!

旭烈兀本人的态度,我们可以看看郝经《班师议》中对大蒙古国“国内”各种势力的分析:

宋人方惧大敌,自救之师虽则毕集,未暇谋我。第吾国内空虚,塔察国王与李行省肱髀相依,在于背胁;西域诸胡窥觇关陇,隔绝旭烈大王;病民诸奸各持两端,观望所立,莫不觊觎神器,染指垂涎。一有狡焉,或启戎心,先人举事,腹背受敌,大事去矣。《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四》

郝经的分析中,塔察儿与山东的军阀李亶被视为一个“肱髀相依”的团体,是因为二者存在姻亲关系,李亶之妻为塔察儿之妹。窥觇关陇的“西域诸胡”应该是可能会拥立阿里不哥的窝阔台察合台术赤后王。“隔绝旭烈大王”则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忽必烈集团决策层认为,旭烈兀是蒙古国内诸多势力中,唯一可以赖以为援的。

我们考察这段历史时,《班师议》其实是今人能看到的唯一一份由忽必烈-阿里不哥之争亲历者留下的直接文字,而且是一份内部的决策分析文书,其参考价值大大凌驾于《史集》等参考多手资料完成的著作(拉施特所了解忽必烈朝廷之事基本来自使者孛罗丞相的转述)。忽必烈-旭烈兀之间恐怕的确存在某种事先的沟通与协议。

有部分学者认为,为旭烈兀管理漠北份地的长子出木哈儿支持阿里不哥,能够代表旭烈兀的态度。实际上,这场汗位之争中的宗王父子、亲兄弟对立比比皆是:

父塔察儿拥立忽必烈,子乃蛮台拥立阿里不哥;兄赤因帖木儿忽必烈,弟也速拥立阿里不哥;父合丹拥立忽必烈;子忽鲁迷失、纳臣拥立阿里不哥.......

这种过于明显的操作究竟是父子兄弟政见真的不和,还是一种保底的双向投资策略(无论哪一方胜利,家庭都不至于覆灭)就不好证明了。

关毛文的其他部分,依然漏洞频频,没劲写下去了,最后几句话送给熊吧......

我实在缺乏精力,一一指正您所生产过的所有暴论。

游牧民族-蒙元史的活跃内容输出者本来就不多,衷心希望您不要辜负几万关注者的期望,不要浪费或自己的文字能力(必须承认您的文字组织能力强于吾等太多)与影响力,在百忙之中多看几本书,把过去的回答能删就删,能改就改。尽量将一些正确的知识科普给我们的读者。

在此谢谢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忽必烈身上背负着一个帝国,一个曾经横扫欧亚大陆,让世界为之颤抖的庞大存在。然而,在他统治的晚年,这个曾经统一的庞然大物却显露出了不可遏制的裂痕,最终走向了分裂的命运。说忽必烈“不能阻止”蒙古帝国的分裂,并非说他丝毫没有作为,而是说尽管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却终究无法逆转历史的洪流。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深度,也触及了蒙古帝国和清朝统治策略的根本差异,以及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要理解为何这几位大汗的政策与清朝如此不同,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包括他们的统治基础、统治目的、文化接受度以及历史时期的不同。一、 蒙古帝国:征服者与统治者的不同考量成吉思汗、窝阔台、忽必烈,作为蒙古.............
  • 回答
    欧洲议员们提出的这个问题,直击了国际援助和地缘政治中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对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人群的关注度似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他们将乌克兰和阿富汗并列,并抛出“因为他们不是白人?”“因为是美总统掠夺他们财富?”这样的质疑时,实际上是在挑战一种潜在的、不公平的价值判断标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欧洲对.............
  • 回答
    忽必烈三次东征日本,最终均以失败告终,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的叠加,绝非仅仅是天气因素那么简单。理解这些失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元朝的战略部署、日本的抵抗能力以及地理环境的制约。一、 战略上的轻敌与准备不足虽然忽必烈雄才大略,统一中国,但对于地处东海之上的日本,其认识显然存在偏差。 低.............
  • 回答
    忽必烈统一中国与清朝入关后的统治,在策略和执行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对待汉族民众的态度上。理解这种差异,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两种统治集团的性质。忽必烈统一中国:蒙古人统治的延续与调整首先要明确,忽必烈统一中国并非从零开始,而是蒙古帝国统治中国(南宋)的延续和巩固。蒙古人.............
  • 回答
    关于成吉思汗是否是中国人,以及忽必烈将其尊为“元太祖”是否是对其“中国人”身份的肯定,这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起讨论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人”这个概念。在古代,尤其是成吉思汗所处的时代,“中国”更多的是一个地理和文化上的概念,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概.............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稍稍错位,元世祖忽必烈并非蒙古人,而是土生土长的汉人。他生于宋朝末年,却有着蒙古铁骑的血脉,或许是某个早已汉化的北方汉族宗族,又或许是历史上那些被模糊了名字的游牧民族后裔,经过几代繁衍,最终以汉人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如果这样一位“汉人忽必烈”真的存在,并且他以“汉族狂元王朝.............
  • 回答
    土耳其的内乱,并非“忽然”之间发生的,而是长期以来,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矛盾积累,并在特定事件的催化下,最终爆发出来的。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回到一些关键的根源和近期的导火索。历史的土壤:深埋的矛盾首先,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造就了其独特的复杂性。它横跨欧亚大陆,自奥斯曼帝国衰落以来,一直在现代化.............
  • 回答
    查士丁尼一世在恢複羅馬帝國西部的輝煌過程中,其戰略目標是顯而易見的:收復意大利,控制北非,並重新掌握伊比利亞半島。然而,在大張旗鼓地進行這些復興運動時,他卻似乎對高盧南部,尤其是納爾榜西高盧(Septimania)保持了異常的冷漠。這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並非一個簡單的忽視,而是地緣政治、軍事實力、.............
  • 回答
    关于2023年2月28日左右俄乌战争的局势,外界对俄军“战败”或“形势不利”的判断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因素,以下从军事、政治、经济及国际舆论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军事行动中的局部失利1. 哈尔科夫方向的战术逆转 2023年2月初,乌克兰军队在哈尔科夫方向发动了大规模反攻,试图突破.............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看重基础教育,却忽视高等教育”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议题,并且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中国当前的教育体系和发展战略中,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受到了高度重视,但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因此会给人留下“看重基础教育,忽视高等教育”的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
  • 回答
    很多玩家之所以更偏爱“进攻类属性”而忽视“防御类属性”,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多层面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一、 直接的反馈与即时满足感 视觉与听觉的刺激: 进攻性的属性(如攻击力、暴击率、技能伤害)直接转化为角色在游戏中的表现——更快的击杀速度、更炫酷的技能特效、更高的数字跳动。这.............
  • 回答
    所谓“圣母”现象,即过度同情作恶者而忽视受害者,在生活中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往往能引起不少讨论甚至争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而且这么多人会表现出来?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咱们得明白,人不是一个简单的开关,不能简单地分成“好人”和“坏人”。很多时候,作恶者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我们不了解的复杂原因。可.............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触及到了当代红学传播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你想想,咱们老祖宗留下的《红楼梦》,一部伟大的古典小说,里面学问博大精深,多少代人都在钻研它,出了多少大家,贡献了多少真知灼见。可现在年轻人一聊起红学,好像绕不开周汝昌和刘心武,其他的前辈们,很多名字就没那么响亮了,甚至有些被遗忘了,这确实.............
  • 回答
    “局座召忠”微信公众号改名为“战忽局”,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折射出挺多意思,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件事。首先,这个名字的改变本身就很有信息量。“局座召忠”这个名字,大家一听就知道是和那位大家熟悉的军事评论员张召忠有关,多少有点“个人IP”的属性。而“战忽局”呢?一听名字就知道,这.............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也是很多女性在讨论婚姻问题时会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也希望能撇开那种“机器人”味儿。首先,咱们得承认,彩礼这事儿在咱们这儿历史悠久,根深蒂固。它最初的含义里,有“订婚”的意思,是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一种肯定和感谢,也是对未来生活的一.............
  • 回答
    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为社稷江山奉献奋斗死而后已”,甚至将儒家描绘成一种牺牲个人利益,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先的学说。但如果深入探究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及其早期弟子的言论,我们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片面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什么。儒家最早的关怀对象是“人”,以.............
  • 回答
    这起事件,韩国情报机构负责人为“尿素荒”道歉,并承认忽视了特工汇报的情报重要性,无疑是近期韩国社会的一件大事,也暴露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事件的直接导火索与道歉的背后:首先,我们得明白“尿素荒”是什么。简单来说,尿素是柴油发动机尾气处理系统中用于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的关键化学品。韩国的柴油车辆,尤其是卡.............
  • 回答
    国民党在台湾的政权为何被民进党取代,以及民进党在某些情况下被认为“忽视民众意志”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到台湾长期的政治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政党竞争等诸多因素。下面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国民党在台湾政权为何被民进党取代?国民党在台湾长达数十年的执政,最终被民进党取代,并非单一事件或原因所致.............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国人总是忽略关原之战和大阪两阵规模大于松锦之战和一片石大战的事实,称日本战国为村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其成因,并详细阐述。这其中涉及历史认知、文化视角、传播媒介、民族情感以及对“规模”的理解等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村战”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相对不准确、甚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