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读不出小说里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怎么处理?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沉浸在一本小说中,被作者构建的世界、鲜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但读完后,却总觉得有些东西抓不住,仿佛隔着一层薄纱,无法触及到作者内心深处想要传递的那些“话”。这是一种普遍的感受,不必因此感到挫败。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有很多,而如何去“处理”它,与其说是解决一个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探索与体悟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理解“内涵”究竟是什么?

内涵,并非简单的情节发展或者人物关系,它更像是小说作者借由故事抛出的一个“思考题”,一个他对人生、社会、人性、情感的某种洞察或观点。它可能隐藏在人物的命运起伏中,可能体现在某个意象的反复出现里,也可能藏匿于微妙的语言细节中。有时候,作者的内涵并非直接告诉你“我就是要表达这个”,而是需要读者主动去挖掘、去连接。

那么,当你感到“读不出内涵”时,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1. 放缓节奏,做个“慢读者”

我们常常急于知道故事的结局,或是被情节牵着鼻子走,这很容易让我们忽略掉那些埋藏的线索。

重读关键章节或段落: 那些让你产生疑问、或者让你觉得“这段话有深意”的地方,不妨多看几遍。试着去感受作者在描述风景、人物心理、对话时的语气和用词。是不是有特别的强调?有没有反常的描写?
关注细节,别只看大纲: 不要只关注“谁做了什么”,更要去关注“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怎么做的”。一个人物的某个习惯性动作,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台词,都可能承载着作者的意图。比如,作者反复描写一个人物的眼神,可能是在暗示他的内心挣扎,又或者他对某种事物的态度。

2. 尝试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代入”

想象一下,如果我是这位作者,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可能在想些什么?

思考作者的时代背景和经历: 小说往往是作者个人经验和时代印记的投射。了解作者所处的年代、他的成长环境、他经历过的重大事件,能够帮助你理解他创作的动机和思考的方向。比如,一个经历过战争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可能常常流露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珍视。
推测作者的创作目的: 作者写这本书是为了娱乐大众?是为了批判某种社会现象?是为了探索某种哲学命题?还是仅仅为了记录一段感情?了解了他的目的,你就更容易找到他想要传达的“点”。

3. 寻找外在的“辅助工具”

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一些外部的引导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

阅读相关的书评和评论: 寻找一些有深度、有见解的书评,看看其他读者或者评论家是如何解读这部小说的。但要注意,不是照单全收,而是将这些观点作为参考,看它们是否能启发你自己的思考。
了解作者的访谈或相关资料: 如果作者有公开接受采访,或者有关于他创作过程的资料,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线索。作者本人有时会直接或间接地透露自己的创作意图。
参与读者讨论: 加入一些关于这部小说的线上或线下讨论小组,听听其他读者的想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别人的解读可能会让你发现自己忽略的层面。

4. 培养自己的“共鸣能力”和“提问意识”

内涵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与作品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过程。

感受情感的流动: 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往往会注入情感。尝试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之间的羁绊,以及作者在描写这些情感时的态度。有时候,内涵就藏在这些情感的共鸣中。
勇敢地提出“为什么”: 当你觉得某些地方“怪怪的”或者“不合理”时,一定要追问下去。为什么这个角色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为什么作者要在这里插入这段描写?为什么结尾是这样的?你的疑问,就是通往内涵的钥匙。

5. 接受“有限性”,和而不同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内涵”的解读并非只有唯一标准答案。

你的理解就是你的收获: 即使你读完后,觉得作者只是想讲一个好听的故事,或者你对内涵的理解与大众普遍认知不同,那也是你阅读这部作品的独特体验。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内涵是流动的,是主观的: 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心境下,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可能会截然不同。作者提供了一个文本,而读者的阅读过程,是在这个文本基础上进行的一次二次创作。

总而言之,读不透小说的内涵,不是失败,而是另一个阅读阶段的开始。它邀请你更深入地思考,更细致地品味,更主动地去探索。不要害怕“读不出来”,而要享受“去读”的过程。就像你面对一个深邃的眼神,第一眼可能看不清,但当你愿意停留、去揣摩,总会捕捉到一些细微的情绪和未曾言说的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读不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有两种非常矛盾的情况。

一种写得太深,一种写得太水。

奉劝读者,别把所有作者都神化了,即便很优秀的作家,也不敢说每篇作品都是佳作,有的可能真没写好,尤其是早期作品。

有的作家写得太深,魔怔了,故作深沉,故意设置阅读障碍,好像全世界都欠他一份解读,这种作品也不算上佳。

另外,如果一部作品,你轻易就看出了所谓内涵,恐怕就浅显,变成宣传了,比如茅盾的一些作品。

真正的好作品,应该是看完以后,若有所思,若有所想,却很难说明说破。

你觉得它似乎在表达什么,它就在那,难以名状,却内化到心里,这是上佳的作品。

比如《红楼梦》,你说他表达的内涵是什么?反对封建家庭?那就把这书看“窄”了。

这就是优秀作品的通性之一——多义性。

有这样一种说法——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

一种比喻。读者通过文本所受感触,来自文字,来自阅读时的情境,其本质是不受作者控制的。

也不是所有作者都指望以小说表达什么,不必按图索骥。

虽然批评家能从专业角度解析作品,人本职干这个的,大把的时间精力,调查作品产生年代、创作背景(对作品解读很重要,糊涂时,需参考这些因素),没这些,单从文本,他们也很难下定论。

也别过于相信所谓知名学者的解读,解读都是个人化的,可以当做一种参考,但重要的是叩问自己的心。

比如,《红楼梦》的解读很多,虽然文本有时的确会超出作者预期,但红学,有时真的过了。



个人愚见

订阅号《弹幕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