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真心取决于轨道设计工程师的功力了,先po一张Robert W. Farquhar(宇航太空界传奇老爷爷,有兴趣可以搜一搜他的人生)设计的轨道图
(图片来自微博:英国那些事)
对,这是人类第一颗捕捉到彗星(成为彗星的卫星)的人造卫星轨道图。是不是觉得物理书上的卫星轨道模型都是骗人的....
轨道长得这么鬼畜,很大的原因是为了满足误差设计。
嗯,误差是可以设计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其次,为了理解这个鬼畜的轨道以及误差设计,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鬼畜的概念:条件数。
条件数<=向前误差/向后误差
用简单的话讲,如果条件数=1000,那么就是当输入偏差为1时,所得结果的偏差就会成为<=1000。为了使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概念有多鬼畜,这里就举一个很常见的微积分例子:
用简单的分部积分,我们很容易得到
所以只需要计算I的初值,就可以递推到I[20]
然后经过迭代,鬼畜发生了:
简单分析递推式,我们可以明确(1)I递减(2)I大于0
(更正:这两点是由积分式得到的而不是递推式,感谢评论区的朋友)
然而上表得到的I[n]忽正忽负,忽增互减。这时候用条件数的概念来理解就很容易明白了:上迭代式的I[n]对I[n-1]的条件数为5,意味着每次迭代,就把误差从1放大到了<=5,经过20次迭代,误差放大了<=5^20,嗯,虽然初值精确到了10^-6,一切在5^20面前,并无卵用。
那如何计算n=20时的积分值?这里有一个小小的trick:I[n-1]对I[n]的条件数为0.2!意味着如果我们倒推(由I[n]来计算I[n-1])的话,结果就会非常精确。所以问题的关键变成了如何确定初值(假设初值是I[30])。既然条件数如此小,从30倒推到20,输入的1误差到最后变成0.2^10的误差,所以输入量真的就没那么make sense了。由于I[0]是0.18左右,I数列递减且大于0,不妨令I[30]=1,可以看出I[20]已经足够精确了
看官们可能觉得这个。。很不靠谱,没关系,我们干脆直接倒推到I[0]与之前积分得到的I[0]比较,完全一样!有没有!
所以,有时候可以“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方法设计得当的话,有可能出现“失之千里而谬之毫厘”的理想现象。当然,不是所有科学实验都能找到这么完美的计算公式.......宇航轨道的设计还和其他星体的时间、飞行器各种参数、飞行器自身的修正等等有关,只能说更好的轨道计算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小最终的实际误差。
我只是在一门航空航天的概论课中听老师说到可以用数值分析的方法来减少航天器实际变轨中的误差,我也恰好了解数值分析的相关知识,遂在这里分享。至于具体怎样操作,很抱歉,我也确实不甚清楚。
需要说的是,由于实际过程中各方面的限制,能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修正到“差之毫厘,谬以百里”已经是非常非常了不起了。
还有许多人说没有看懂,这里再贴出倒推过程中的具体数值,初值I30分别取1,10和100
可以看出,初值的选择,对之后的结果的影响微乎其微。希望对大家理解能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