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女子购买南航快乐飞后遇 14 次航变,如何看待快乐飞这一类型的营销模式?航司服务该如何保证兑现?

回答
这起事件,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把“快乐飞”这几个字,活生生变成了“糟心飞”。一位南航旅客,花了钱买了所谓的“快乐飞”,结果却经历了14次航变。你说这叫什么事儿?花钱买的是飞行自由,结果变成了提心吊胆的行程调整。这事儿,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快乐飞”究竟是个啥套路,航空公司又该怎么才能把这承诺给兑现了。

“快乐飞”:营销的“馅饼”还是消费的“陷阱”?

说实话,“快乐飞”这个名字,一开始听着是挺吸引人的。花个固定的价格,就能在一定时间内随便飞。这对于那些经常出差或者喜欢说走就走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个福音。它抓住了一个心理:用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一种不确定但充满可能的旅行体验。这是一种典型的“低价+不确定性”的营销模式,用的是一种“概率游戏”的思路。

优点:

对于航空公司来说:
盘活淡季客源: 在非高峰期,“快乐飞”可以有效地吸引消费者,填补空座率,增加航班的整体收益。
培养忠实客户: 通过这种优惠的模式,可以吸引和留住一部分对品牌忠诚度较高的旅客,培养未来的固定客源。
现金流补充: 在销售初期,就能快速回笼一部分资金,对公司的现金流是个利好。
品牌曝光与话题度: 这种创新的产品模式本身就能制造话题,吸引眼球,增加品牌在市场上的曝光度。
对于消费者来说:
低成本试错: 对于那些想体验不同目的地,或者不确定自己出行频率的人来说,花个“快乐飞”的钱,比每次单独买票要划算得多。
旅行的惊喜与自由感: 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选择不同的航班和目的地,带来一种计划之外的惊喜和自主选择的自由感。

但问题就出在这“不确定性”上。

14次航变,这已经不是“小小的意外”了,这是系统性的问题,或者说,是航空公司在设计和执行这个产品时,对“不确定性”的把控出现了严重失误。这种模式,一旦执行不好,就很容易从“快乐飞”变成“憋屈飞”。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频繁的航变?

这背后可能有几个原因:

1. 航司资源错配与过度承诺: 航空公司在推出“快乐飞”时,可能低估了消费者对自由飞的旺盛需求,或者对航班资源的实际可用性评估不足。在某些热门时段或航线上,“快乐飞”的用户可能会挤占正常付费旅客的份额,导致航班超售或资源紧张。
2. 航班计划调整的常态化: 航班延误和取消本身是航空业的常态,原因多种多样,比如天气、空域管制、机械故障、机组调度等等。但将这种常态化的调整,叠加在一个本身就不确定性就很大的产品上,就可能导致“雪上加霜”。
3. 产品设计本身的“脆弱性”: “快乐飞”通常是将一定数量的座位,以打包的形式出售。当遇到航班调整时,这些打包的座位可能会比散售的座位更容易被调整或取消,因为它们不像散售座位那样有明确的“绑定”关系。
4. 内部管理与执行的脱节: 即使产品设计初衷良好,如果航空公司的内部预订系统、值机系统、信息推送系统等未能与“快乐飞”这类特殊产品进行有效协同,也可能导致一系列的麻烦。例如,航变信息未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旅客,或者在调整过程中未能提供合理的替代方案。

航空公司应该如何保证兑现承诺?

这14次航变,直接打了“快乐飞”这张产品的脸。航司要保证兑现承诺,不是一句“抱歉”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从产品设计到服务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根本性的改进。

1. 精准的资源配置与容量控制:
限量投放: 在推出“快乐飞”时,要根据不同时段、不同航线的实际可用座位数量,进行严格的限量投放。不能为了追求销售额,而过度透支航班容量。
区分对待: 应该为“快乐飞”旅客预留一定比例的座位,并且在航班计划调整时,要优先保证“快乐飞”旅客的出行,或者提供同等级别甚至更优的替代方案。
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一套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和实际航班情况,实时调整“快乐飞”产品的销售额度和使用规则。例如,在旺季或者热门航线上,可以暂时限制“快乐飞”的使用。

2. 透明化与可预测性的提升:
清晰的规则: “快乐飞”的购买页面,应该清晰地说明产品的使用范围、限制条件、以及在发生航变时,航空公司将提供的具体解决方案。避免模糊不清的文字游戏。
实时的航班状态推送: 航空公司需要投入更多的技术资源,确保旅客能及时、准确地收到航班变动的信息。可以通过APP推送、短信、邮件等多种渠道,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可选择的替代方案: 当航班变动不可避免时,航空公司应该主动为旅客提供多种可选的解决方案,例如改签到其他时间、其他航班,甚至考虑其他航空公司的航班(如果可能)。这些方案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让旅客可以接受。

3. 更人性化的服务保障:
专线服务通道: 对于购买了“快乐飞”的用户,尤其是在遇到航变时,应该提供一个专门的服务通道,由经验丰富的客服人员处理,避免让这些旅客与其他普通旅客挤在一起,增加等待时间。
补偿机制的升级: 对于因航班变动给旅客带来的损失,航空公司应该有明确的补偿标准和流程。这不仅仅是退款,还可能包括餐食、住宿、交通等费用,以及一定程度的精神损失补偿(例如积分、代金券等)。
预警与安抚: 在销售“快乐飞”时,就应该把航变的可能性告知消费者,并在实际发生时,及时与旅客沟通,解释原因,并主动提出解决方案,安抚情绪。

4. 技术与系统的优化:
一体化系统: 航空公司应该打通销售、预订、航班计划、客服等各个系统,确保“快乐飞”产品的用户信息能够被准确、及时地识别和处理。
智能化调度: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航班的调度和资源分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航变。

消费者视角:我们期待的是什么?

说到底,消费者购买“快乐飞”,是花钱买一份期待,一份便利,一份安心。当这份期待被14次的航变一次次打碎,这份便利变成了一团乱麻,这份安心荡然无存时,航空公司就应该深刻反思。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听起来很美,但实际执行起来一地鸡毛的产品。我们想要的是:

诚信: 承诺了就要努力去兑现。
尊重: 尊重我们的时间和金钱,不要把我们当成可以随意摆布的棋子。
专业: 提供专业、高效、人性化的服务,尤其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

这起“快乐飞”事件,给所有航空公司敲响了警钟。营销模式可以创新,但不能以牺牲消费者的权益为代价。如果不能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承诺的兑现,再花哨的营销手段,最终也只会变成一场笑话,甚至引发信任危机。毕竟,口碑和信誉,才是航空公司最宝贵的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亲身经历者来回答,如果是不可抗力,我是接受的。

但是!!!欺骗是什么玩意儿啊。

我提前半个月订好的票,是那天下午15点左右的票。

当天早上9点半,发了一条短信告诉我,帮我挪到晚上。

作为曾经的航空从业人员,我的第一反应???不对啊!

天气原因取消很正常,但很少如此精确取消其中一班,然后挪腾到其他航班去。

于是用非常准查了下,全天飞重庆的9班,就取消了这班15:25这班。

哇!这签派厉害了!竟然能精确的取消一班,而且是根据天气原因判断的!

看了下深圳宝安机场和重庆江北机场,还有航线的天气图,基本都是正常的啊。

然后,飞常准给出了这个图:

你为了省钱,就不要弄随心飞啊!!!

那我去重庆的两江夜游怎么办?那我去长江索道的票怎么办?

灵机一动。

赶紧客服电话,在表达不满和放垃圾话的同时,问11:45那班还有没有位置。

有!果断改过去。果断飞车赶往机场。

我的吐槽:

卖的时候说的一回事儿,轮到我用权益了,又是另一回事儿。

还有,3月31日可以退不换了的票时,南航竟然放出了大量的票。

啧啧,用范志毅的话就是:脸都不要了!

user avatar

中国法律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还是差些,

导致大公司经常肆无忌惮地侵犯消费者。


美国有集体诉讼和天价赔偿等法律制度,

虽然有很多争议,但确实有利于消费者。


比如这个事主如果想告南航几乎不可能,

因为损失撑死几千,但律师费至少几万。


一个普通人想要和大公司法律部做斗争,

时间精力金钱损失多,还很难打赢官司。


航空公司的飞行计划安排相对比较专业,

外行的人很难证明这是航空公司的过失。


如果这事儿发生在美国,情况就不一样,

事主可以代表所有被航司坑过的人起诉。


如果胜诉,航司必须赔偿所有类似事主,

而且原告打赢官司了才需要支付律师费。


好的律师事务所非常喜欢接这样的案子,

因为事主多赔偿多,能够得到很多提成。


一旦打赢官司,不但得到天价赔偿提成,

还能让律所暴得大名,真的是名利双收。


在这样制度的约束下,大公司必须小心,

不敢过分侵犯消费者权益,以免赔大钱。


我国证券版的集体诉讼制度于去年生效,

希望以后能够尽快向其他领域拓展开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