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从天空引雷电利用?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常见的。很多人看到雷电威力巨大,就想着能不能“驯服”它,让它为人类所用,这想法很朴素,也很直观。不过,就像你问的,为什么我们没这么做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现实的难题,绝非一句“技术不过关”就能概括的。

咱们一点点来聊聊,为什么我们不直接从天空中“抓”雷电来用。

1. 雷电的性质——野性难驯

首先,雷电本身就不是一种温顺的能源。它的出现是大气中电荷失衡的剧烈释放过程,这中间有很多我们还不能完全掌控的因素。

不可预测性: 雷电在哪里打,什么时候打,强度有多大,这些都很难精确预测。虽然我们现在能预测雷暴天气,但要准确到“几秒钟后,某个特定地点会有一次多强的闪电”,这还远超目前的水平。你要想利用,总得知道它要去哪儿吧?不然你准备一个庞大的收集系统,结果雷电打在了几公里外,这不就白费力气了?
随机性和分布式: 雷电不是一个集中的能量源,它会随机地发生在广阔的天空中。你想收集它,就得在方圆几百甚至几千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部署收集装置,这光是基础设施的投入就难以想象。而且,雷电的通道也不是固定的,每一次闪电都可能沿着不同的路径发生,你很难“预设”一个“导管”去捕捉。
能量的瞬时爆发性: 雷电虽然威力巨大,但它释放能量的时间非常非常短,通常只有几微秒到几毫秒。这就像是一个瞬间爆发的“炸弹”,而不是一个持续输出的“水龙头”。你就算能抓住这一瞬间,要如何有效地将这瞬间爆发的巨量电流和高电压储存起来、转化成我们能用的稳定电力,这是个巨大的技术挑战。这就像你试图抓住一道闪电扔过来的火球,然后让它平稳地燃烧一样困难。

2. 技术上的巨大鸿沟

即便抛开雷电本身的“野性”,我们现有的技术也难以应对。

收集技术: 要“捕捉”雷电,就需要建造能够吸引并导流雷电的装置。传统的避雷针原理是引导电流安全地入地,而不是收集和储存。如果你想收集,就需要一个巨大的、能够承受瞬间极高电压和电流的导体网络,并将它导向一个储存装置。这个导体网络得多大?材料得多好才能不被瞬间的高温和冲击波摧毁?而且,你怎么确定雷电一定会“听话”地进入你的网络,而不是绕开?万一它选择了一个你没预料到的地方“着陆”,你的整个收集系统岂不就白搭了,甚至可能被雷电本身摧毁。
储存技术: 即使我们能神奇地把雷电“接住”,如何储存也是一个世界级难题。雷电的能量是以极高的电压和电流形式瞬间释放的,当前的电池技术、超级电容器等能量储存设备,其容量和充放电速率都远不能满足需求。你得找到一个能在一瞬间吸收海量电荷并且能安全、稳定地释放出来的东西,这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雷电拥有极高的功率密度,但如何将其转化为我们可以长期储存和使用的能量密度形式,这是非常困难的。
转化和稳定技术: 雷电的电压可能高达几亿伏特,电流也可能达到几十万安培。我们日常使用的电力系统是基于相对稳定和低得多的电压(例如几百伏特到几千伏特)和电流。你需要一套极其复杂、能够将这种极端能量瞬间“降压”、“降流”,并将其转化为我们电网可以接受的稳定交流电的系统。这个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而且,一旦系统出现任何故障,后果不堪设想。

3. 安全和经济上的考虑

即使技术上勉强能实现,安全和经济问题也是巨大的障碍。

安全风险: 想象一下在雷电活跃的区域,你建设了一个巨大的雷电收集和储存设施。一旦出现任何意外,比如设备故障、导电材料损毁,甚至是雷电的路径稍微偏离预期,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你是在玩火,而且是很危险的那种火。对工作人员、周边居民以及环境都会构成极大的安全威胁。
成本问题: 建造这样一个能够捕捉、储存和转化雷电的系统,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用于研发、材料、工程建设以及后续的维护。考虑到雷电的不可靠性和效率问题,其单位发电成本可能会高到离谱,远远超过我们现在使用的各种发电方式(火电、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投入如此巨大的成本,去捕捉一种如此难以预测和控制的能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完全不划算的。

4. 现实替代方案的优势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发展和利用的能源方式(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等)虽然也有其局限性,但它们更加稳定、可预测,并且技术成熟度更高,更容易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

稳定性与可预测性: 虽然风会停、太阳会落,但这些能源的波动性相对可控,我们有成熟的技术(如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来应对和平衡这些波动。雷电的随机性和瞬时性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技术成熟度: 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水电站等,都是经过长期研发和实践检验的技术,成本不断下降,效率也在逐步提升。而雷电利用技术,目前还停留在概念和非常初步的探索阶段。
可控性: 我们可以选择风力充沛的山区建设风电场,选择日照充足的地区建设太阳能电站,但我们无法“选择”雷电在何处生成和发生。

总结一下:

简单来说,不是我们不想利用雷电,而是雷电这东西太“野”了,而且我们现有的技术手段实在不足以驯服它,更别提安全高效地利用了。它就像是一笔巨额的财富,但藏在了一个极其危险、难以抵达的保险箱里,而且你还不知道钥匙在哪儿,保险箱的密码随时会变。

目前,我们更多的是研究如何“防御”雷电,例如通过更好的避雷系统来保护建筑和设备。至于真正“捕获”和利用雷电,这更多地还停留在科学幻想的层面。也许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会有新的突破,但就目前而言,这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

为什么不从天空引雷电利用?我看到大家从预测难度、绝缘难度、安全性等角度说了很多,不过要考虑为什么不引雷电利用,我认为比起技术难度来,也可以先考虑雷电到底有多少能量。万一能量很大经济性很强的话,我们肯定也可以去克服技术难题嘛。

关于雷电的能量,网上众说纷纭,有的说一个雷的能量相当于几千克石油的,也有说一个雷的能量够北京市用两年的。这数量级相差也太多了,到底哪种靠谱呢?

这年头,网上的资料谁都别轻信,还是自己算最靠谱!

想要计算的话,最好用专业的参考资料,推荐选用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科书《高电压技术》,这本书中对雷电有系统的讲解,还提供了较详细的数值模型。

OK,开启我们的计算之旅,赶快上车吧。

只考虑常规雷电的话,雷电对地放电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1)先导放电;(2)主放电;(3)余辉放电。

首先是(1)先导放电,作用是铺路,建立雷电通道。

如果要利用雷电,那么用的就是空中的雷云对地放电的能量。

通常雷云的上部带正电荷,下部带负电荷(据统计,负电荷形成的负极性雷电占总数的75~90%),这些聚集在下部的负电荷在附近地面感应出大量正电荷,当雷云与大地局部电场强度达到大气游离所需的电场强度(约25~30kV/cm)时,就会使空气游离,形成先导放电通道。

先导放电建立导电通道的过程有点像“扭秧歌”,每一步都挺快,但走一步,歇一会,整体就非常慢了(100~800km每秒),只有光速的千分之一左右,这个过程持续0.05~0.01秒。

先导放电的瞄准对象,通常是地面上高耸突出物体,这些物体周围电场强度比较大,所以会在先导接近地面时出现向上的迎面先导(所谓的热烈欢迎??)。

也因此我们雷雨天要避开大树、避雷针等尖锐高大物体,记住哦。

关于能量方面,这个阶段电流比较小,能量相对于估算整体放电过程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然后是(2)主放电:主要的雷击放电过程。

在先导放电阶段建立了平坦通畅的放电路径之后,电荷就可以畅通无阻地飞驰了,同时游离产生的先导放电通道中,负电的电子向下运动流向大地,正离子向上运动中和先导通道中的负电荷,这样的大量电荷流动形成主放电过程。此时出现非常大的脉冲电流,产生强烈的光和热,使空气急速膨胀震动,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闪电和听到的雷声。

主放电过程的发展速度非常高,约 ,比起前面的“扭秧歌”可是快了几百甚至上千倍。

相应地,这个阶段持续时间极短,一般不超过100μs(微秒)。但是电流非常大,峰值高达几十甚至上百千安,之后衰减形成雷电流冲击波形。

我们选择最简单的(b)波形计算吧,虽然这样会导致能量偏大,但数量级并不会错

上图为雷击等效电路,主放电阶段的电流计算公式为:

其中 是对0电阻通路的雷电流值,几十到上百kA,我们将峰值取大些,算100kA吧,顺便说一下这么大的雷电流并不常见;参数 是沿着雷击通道运动的电压波与电流波的比值,有关规程建议取300~400Ω,这里我们按350Ω估算; 是被击物的波阻抗,设被雷击物体末端电压为零,承接全部能量(按纯热量估算),用能量计算公式 并将积分号内部对 求导可以计算出,被击物体取 可以得到最大的电击能量,所以也是取350Ω。

斜角部分放电时间取典型值2.6μs,可得能量为3039千焦,相当于0.8kWh。平顶部分时间按最大的100μs计算,计算可得能量为87500千焦,相当于24.3kWh。此阶段过程能量合计0.8+24.3=25.1kWh。

因为选用的平顶波,能量已经高估了,实际上还得打折哦。

最后,是(3)余辉放电阶段:剩余电荷发挥余热。

这个阶段是云的剩余电荷沿着主放电通道继续流向大地的过程,电流比之前小很多,只有10~1000A左右,持续时间大概在0.03~0.05秒。

实际上是指数衰减的,为了简单我们按直线计算(这样结果偏大),从1000A衰减到0,时间取0.05秒,那么结果大约为5845千焦,相当于1.6kWh。

综上所述,收集一个典型的雷击所携带的能量大概有 25.1+1.6=26.7kWh 这么多,假设我们技术超凡绝伦、无比先进,以100%利用率地捕捉到了这些能量,而且能转换为市电的话,也就是26.7度电而已,按每度电0.5元计算的话,相当于电费13.4元,注意这个还是偏高的数值,实际上同样还要打折才是。

嗯,打一个雷只有不到13.4元,雷神你放电的这一锤子还不如装修师傅贵呢。。。

为啥?因为 能量=功率*时间 (当然,实际上是功率对时间的积分)。雷电的功率确实非常高,但持续时间短得离谱,所以总体的能量并不高。很简单的道理!

有人又会说了,蚊子腿也是肉啊,万一雷神是个打架子鼓的呢,如果人家一口气“咚咚咚咚”地打好多雷,不也很有经济价值吗?

那么我们再算算雷的数量问题

衡量雷电数量有个参数叫做“地面落雷密度”,用于计算在一个雷暴日(只要这天打雷就算雷暴日)中,每平方公里地面上的平均落雷次数。这个值与地区有关,以长江流域附近每年雷暴日40天左右为例,地面落雷密度大约是0.07。

那么想要充分吸收这些雷的话,需要引雷的设备。我们假设用避雷针,那么需要多少避雷针呢?

关于避雷针的有效范围(保护半径)问题,书中给出了计算公式,简单来说是避雷针高度的1~1.5倍左右,保护对象越低,保护范围越大。为了方便,我们将保护对象按地面(高度为0)计算吧,避雷针高度选用超高的120米,其保护半径也是120米,那么以正六边形密铺的方式计算(合每个避雷针保护3.74万平米的面积),那么平均每平方公里需要大约26.7个避雷针。

有这么多避雷针,才能获得在每个雷暴日每平方公里获得0.07个雷的能量收获,假如都100%地转换为居民用电的话,相当于 每平方公里,全年,可节省电费,多达,37.5元…

说真的,就算刷一小时盘子可能比这个赚的都多(这句话已修正,感谢网友指出 ^_^ )。

到这里我们明确了:

(1)单次雷击的能量并没有多大;

(2)雷击的密度也并不大。

因此,即使不考虑技术和安全性,我们利用雷电仍然是非常不经济的事情。难怪我们并不准备从天空引雷电利用了!

版权声明(更新):

感谢大家如此热情的支持!现放宽版权要求。

1)欢迎分享和转发本回答,分享本答案不需要经过我同意,而且会得到我的感激;

2)转载到其他平台需要取得我的明确允许,且需要在第一行保留作者和出处,即可转载。微信平台需要联系我开通白名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常见的。很多人看到雷电威力巨大,就想着能不能“驯服”它,让它为人类所用,这想法很朴素,也很直观。不过,就像你问的,为什么我们没这么做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现实的难题,绝非一句“技术不过关”就能概括的。咱们一点点来聊聊,为什么我们不直接从天空中“抓”雷电来用。1. 雷电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恐高症一个很核心的感受点。其实,恐高症的根源很复杂,涉及到生理、心理以及进化等多个层面。但如果我们要尝试解释为什么“从上往下看地面”比“从下往上看天空”更容易引发恐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恐高症(acrophobia)的核心在于对“高处”.............
  • 回答
    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回人间,这个说法颇有深意,也常常让人产生疑问:难道之前的哲学都在“天上”吗?而智者学派明明也是研究人的,那苏格拉底的“带回人间”又体现在哪里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梳理一下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大概是什么样的,再看看智者学派有什么特点,最后才能明白苏格拉底的独特贡献。苏格拉底之.............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三体》系列中最令人费解和震撼的设定之一,它涉及到非常前沿的物理学概念,尤其是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效应,并且是作者刘慈欣在宏大叙事中对宇宙规律的一次大胆演绎。要理解程心和关一帆经历的这段时间跨度,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这个“睡15天”和“1千多万年”的差.............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不少天津及周边地区旅客感到困惑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想去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却不像去首都国际机场那样,有那么直接、便捷的高铁线路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的规划、建设、成本以及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首先,咱们得明白,高铁的修建可不是件“拍脑袋”就能定的事情。它需要经过长期的规划论证,包括线路.............
  • 回答
    当科幻巨制遇上合家欢:流浪地球为何能从2019春节档“四大天王”中脱颖而出?2019年的春节档,堪称中国电影市场的“神仙打架”。《流浪地球》、《飞驰人生》、《疯狂的外星人》以及《熊出没·原始时代》四部影片,可谓是声势浩大,各有拥趸,被媒体戏称为“春节档四大天王”。然而,在这场激烈的票房和口碑角逐中,.............
  • 回答
    .......
  • 回答
    日本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天皇家族虽然在政治实权上经历了多次更迭,被武士集团等其他家族长期把持,但天皇的家族谱系却始终得以延续,没有被其他势力直接“取代”或“推翻”出历史舞台。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取代”在日本政治文化中的含义。在日本,天皇不仅仅是一个政.............
  • 回答
    .......
  • 回答
    这几个名字串联起来,的确指向了一个在娱乐圈里屡见不鲜,却又总是令人唏嘘的现象:那些试图通过“学霸”或“才女”标签来塑造自己形象的演员,最终却往往遭遇人设崩塌的困境。为什么会这样?细想起来,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学霸”和“才女”的定义与现实的脱节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生物学、演化以及我们人类独特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说起来,动物“不会腻”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们的“腻”和我们的“腻”表现方式不一样。首先,咱们得从人类说起。为什么我们天天吃一样的,没两天就觉得没味儿了?1. 味蕾的敏感度与“嗅觉适应”:我们嘴里的味蕾,尤其是对甜、.............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确实是很多人心里嘀咕的事儿。同样是直辖市,为什么到了重庆,总感觉和北上津有那么点不一样?不是说重庆不好,而是相对而言,它好像没那么光鲜亮丽,没那么“高大上”。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一、历史的沉淀与发展轨迹的差异首先得明白,这四个直辖市,它们的“出身”和发展.............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既然从Delta到Omicron,潜伏期并没有明显拉长,为什么各国和地区的隔离时间却似乎在不断“层层加码”?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因素,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对应,而是多种考量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潜伏期”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一.............
  • 回答
    关于日本动画中“青梅竹马总是输给天降”这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以及它背后可能的原因,我们可以深入聊聊。这不仅仅是观众的一种感觉,背后其实牵涉到创作的技巧、观众的心理以及时代的变化。“青梅竹马” VS “天降”:一个古老的叙事模式首先,我们得承认,“青梅竹马”和“天降”这对CP的对立,在日本动画(甚至是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石油市场的一些核心运作模式和现实情况。简单来说,地炼不直接从中石化这样的大型国有石油公司(以下简称“两桶油”——中石化和中石油)大规模采购原油,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关键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市场现实:1. 贸易权和配额的限制是根本原因 原油进口的.............
  • 回答
    咱们这小学数学,从掰手指头、认识数字开始,一步步学加减乘除,再到分数、小数、几何……这路数,大家伙都熟悉。可这其中,有个老兄叫“集合”,它在大学里可是数学的“一号工程”,各种高深理论都离不开它。为啥这数学的“根基”不早点在小学扎下呢?这里头,可有几分意思。一、 孩子们的心智发育,得一步步来想想咱们小.............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不从嘉靖登基开始拍,这背后有着极其精妙的叙事和艺术考量。如果从嘉靖登基讲起,这部剧的核心就已经偏移了。要明白这一点,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部剧到底想讲点啥。一、 核心聚焦:成熟的嘉靖王朝与严嵩、徐阶的权力博弈《大明王朝1566》之所以选择以嘉靖四十一年为起点,并非偶然,而是其剧本打.............
  • 回答
    咱们聊聊这打仗的事儿,为啥古代、近代、现代的军队,总喜欢正面硬碰硬,很少从敌人背后或者侧翼搞偷袭?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有一堆门道在里面,涉及到了那个时代的技术、组织、地形,还有人的想法。 古代:地形和视野的限制你想想古代战场,那可不是现在这样一望无际的平原。很多时候,作战地点可能是在山丘、森林、甚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说古丝绸之路在奥斯曼帝国阻断后,“不从莫斯科走”,这其实是一个基于历史事实的观察,但背后原因的详细阐述,才能真正理解当时的世界格局和商业运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古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单一、固定的线路,而是一个庞大的、由多条陆路和海路组成的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